偏瘫功能评定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49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偏瘫是一种以偏倚一侧身体部位肌力、运动失调(偏瘫肢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通常由中风、脑出血、脑炎等引起。
偏瘫肢体功能评定是指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病情程度、康复训练方案,并监测康复效果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偏瘫肢体功能评定的内容。
1.病史记录:了解患者发病时间、病因、病程等信息,包括脑卒中种类(缺血性/出血性)、患侧受累脑区等。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康复计划和评估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肌力评估:通过使用肌力评分系统,如美国物理治疗协会(APTA)推荐的美国协调、强直、髋及膝关节等各个关键肌肉的活动度、力量、持久度、协调性等进行评分。
一般采用0-5分法,0分表示无肌动力,5分表示肌力正常。
3.肢体姿势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在自然状态下的静止姿势,评估肢体的张力(强直、痉挛)、松解度、肌张力等。
尤其是评估手指关节是否屈曲、拇指收拢程度等,以判断手功能的受损程度。
4.动作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的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及协调性,评估肢体功能的运动范围、协调性、速度和力量等。
主动运动评估包括肢体升高、伸展、收缩、屈曲、持物等功能。
被动运动评估通过医师或治疗师对患者肢体进行被动活动,评估关节活动范围。
5.感觉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对刺激的感知反应,如轻触、疼痛刺激、冷热刺激等,评估偏瘫肢体的感觉功能。
可以通过电刺激等方法来评估感觉恢复的程度。
6. 功能评定:通过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如坐立、卧起、平卧、行走、上下楼梯、穿衣、洗脸、刷牙等)、手功能(如握力、切割食物、穿扣子、写字等)、平衡能力等,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
可以使用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等工具进行评定。
7.姿势反应评估:通过观察患者偏瘫肢体在改变体位或姿势时的反应,如患者转身时偏瘫肢体的跟随程度、平衡能力、对重力的适应等,评估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
8.行走评定:通过观察患者行走能力的评估,包括平地行走、不同路面的行走(如上下坡、过障碍物)、快速行走/跑步等,评估患者的步态、步频、步幅、协调性等。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规范【目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其特点是运动模式异常。
在完全瘫痪之后,首先出现协同运动,以后又从协同运动分解为单独运动,肌张力从低到高到正常。
因此测试目的是通过肢体运动了解运动功能恢复在那一阶段。
【评定】布仑司托姆偏瘫运动功能评定(MFT)。
(一)上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协同动作,肩上提、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后。
3级: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也能进行伸展协同动作(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级:①肘屈曲位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
③肘平向腰后旋转。
5级:①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
③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级: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二)手指:1级:无随意运动。
2级: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级:能充分联合屈曲,但联合伸展不能。
4级:①稍能总的伸展,但不够全范围。
②能侧方抓握。
5级:①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抓圆柱状物、球形物,能三指对捏。
②指伸展位能外展。
③手掌抓握。
6级:指屈曲位能外展、投球、扣解纽扣,但稍欠巧致,大体上正常。
(三)下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轻度随意运动。
3级: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屈曲。
4级:①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动。
②坐位,足跟着地,足能背屈。
5级:①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②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级:①立位,髋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
②坐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但伴有足内翻及足外翻。
【注意事项】中枢性运动麻痹时的肌力低下,由于下述原因,除轻度麻痹外,不能作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一)不能进行单关节运动,只能进行如上肢数个关节联合运动的协同运动。
(二)虽尚有一定肌力,但运动徐缓,非属正常模式。
(三)因姿势不同,有时能运动或不能运动,无恒定性。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一、概述下运动神经元所致瘫痪的恢复过程是肌力不断改善的量变过程。
随着肌力的增强,其功能活动也随之改善,故其评定可采用肌力评价法。
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瘫痪的恢复过程不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使低位运动中枢失去其高位中枢的调节,使被抑制的、原始的低位中枢的各种反射释放,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群间协调异常,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等,其恢复过程是一种肌张力和运动模式不断衍变的质变过程。
单纯肌力的改善并不一定伴有相应的功能活动改善,故其评价不宜采用肌力评价法,而宜用Brunnstorm评价法、Bobath 评价法、Mas、上田敏法及Fugl-meyer评价法等,目前最常用的是Fugl-meyer 评价法,而Bobath评价法由于较繁琐、不能定量,临床很少应用。
二、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方法Brunnstorm 评定法。
Brunnstorm对大量的偏瘫患者进行了观察,注意到偏瘫的恢复几乎是一个定型的连续过程,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
阶段1:患侧肌肉呈迟缓状态,肌张力消失;阶段2:出现肌张力、痉挛和联合反应,患者试图主动活动是出现不伴有关节活动的微弱肌收缩;阶段3:患者可随意引起不同程度的共同运动或其组成成分,痉挛明显,达到病程中的极值;阶段4:共同运动模式开始被打破,出现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分离运动,痉挛减轻;阶段5:分离运动进一步改善,可以完成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阶段6:共同运动模式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轻微可见,协调运动、运动速度大致正常。
Brunnstorm六级评定法简便易行,在一般临床检查中应用最多,但分级较粗,欠敏感,在科研中较少使用。
(一)上肢的检查(坐位)被动的运动感觉:(1)肩关节(前屈45度、90度,外展45度、90度,伸展位)(2)肘关节(屈曲45度、90度,伸展位)(3)前臂(旋前、旋后、中间位)(4)腕关节(前屈、掌屈、中间位)速度的检查:对4、5、6级者进行(5秒钟能做几次?)将手从大腿放到额部,将手从大腿放到对侧膝部表 2-1-1上肢的检查1级无随意运动(软瘫期)2级开始出现共同运动及其成分(出现痉挛)(1)屈肌共同运动;(2)伸肌共同运动3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1)屈肌共同运动肩胛带-上提、后缩;肩关节-后缩、外展、外旋;肘关节■ 屈曲;前臂-旋后(2)伸肌共同运动肩关节-胸大肌(前屈、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4级脱离了基本共同运动(痉挛稍减轻)将手放于腰后部;上肢水平前屈(取肘伸展位,肩前屈90度);前臂旋前(屈肘90度),旋后(屈肘90度)5级从基本共同运动到独立运动(痉挛减轻);上肢水平外展(取肘伸外展,肩外展90度);上肢过头顶上举(肘伸展位,肩前屈180度);肘伸展位旋前,肘伸展位旋后6级协调运动大致正常(轻微痉挛);5秒能做几次;双臂水平外展;双臂过头顶上举;肘伸展位旋前;肘伸展位旋后注:屈肌共同运动是,肩关节外旋,水平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