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哺乳动物(好)
- 格式:ppt
- 大小:16.74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七节哺乳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能够描述哺乳动物的繁殖和保护。
教学重点:
1. 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1.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保护。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
2. 课堂互动环节的准备,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哺乳动物的特点和分类,激发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兴趣。
讲解:介绍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包括食物来源、栖息地和行为习性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不同的哺乳动物,模拟它们的生活场景,加深对哺乳动物的了解。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哺乳动物的繁殖和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哺乳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受到的威胁,并提出保护建议。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是否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第七节哺乳动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知道哺乳类的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哺乳类形态结构特征的进步性表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哺乳动物信息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利用,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发展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试探究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有关于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生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哺乳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教学难点:哺乳类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资料准备:网络资料(哺乳动物的视频、图片、文字)教师自制课件准备(哺乳动物的视频、图片、文字)教师教学知识反馈资料(目标达成训练题)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准备(哺乳动物视频、图片、文字)师生互动角色道具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料:(1)《狮子》视频短片(2)“鸭嘴兽、北极熊、大熊猫”图片同学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物和我们前面所学的动物种类不同,那么它们又属于哪一类呢?二、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36页至39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三、课堂练习1.课本39页练习2.课堂练习册 13页题1、题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板书设计第七节:哺乳动物1、生活环境:水中、陆地、空中2、种类:全世界有4000多种,狮子、虎、大猫熊、蝙蝠、兔3、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3、用途:食用、皮毛、药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六、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册14页题3教学反思:。
第七节哺乳动物01知识管理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除了鲸等少数种类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所以是恒温动物。
生殖方式: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这种生殖方式叫作胎生。
胎生优点: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
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注意:胎生、哺乳提高了哺乳动物后代的成活率是因为①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体直接产出幼崽。
胎儿在母体中相对安全。
②母体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幼崽的温饱和营养问题,因而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牙齿分化: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与食草生活相适应;狼的牙齿除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犬齿,适于撕裂食物,与食肉生活相适应。
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分化。
注意:蝙蝠能够飞行,但不属于鸟类,而是属于哺乳类。
主要理由是它不具有鸟类的一般特征。
蝙蝠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而不像鸟类那样卵生,这一特征证明蝙蝠是名副其实的哺乳动物。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的方面:①家畜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有些哺乳动物的皮毛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如貂、狐等;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③哺乳动物的用途还有很多,如导盲犬、警犬、军马等是人类的得力助手,哺乳动物还可以入药。
有害的方面:鼠类危害农作物,还会传播疾病。
02例题解读【例1】下列各组动物中,两种动物都属于哺乳动物的一组是()A.天鹅和河马B.蝙蝠和猫C.猕猴和蛇D.大象和蜥蜴【解析】A.河马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天鹅属于鸟类;B.蝙蝠和猫都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特征,都属于哺乳动物;C.猕猴属于哺乳动物,但是蛇属于爬行动物;D.大象属于哺乳动物,但是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家有儿郎必收藏,八年级生物上第一章第七
节哺乳动物知识梳理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七节哺乳动物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体温恒定
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作用。
与()一样,哺乳动物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2)生殖方式
①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在雌性体内发育,通过()从母体获得营养,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母体中产出的生殖方式。
②哺乳:雌性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后代,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
③意义:提高了后代的()。
(3)牙齿的分化
食草动物的牙齿分化为①()和④()。
门齿似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面宽阔适于磨碎食物。
狼、虎等哺乳动物还有锋利的③(),用于撕裂食物。
意义:提高了哺乳动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能力。
(4)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和(),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牙齿有()、()和()的分化。
2.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区别:
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和();恒温意义:减少对()的依赖性,扩大()范围。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等。
参考答案
(1)保温鸟(2)①胎盘③成活率(3)门齿臼齿犬齿摄取食物消化(4)神经系统感觉器官(5)体表被毛胎生哺乳门齿臼齿犬齿鸟哺乳动物环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