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在急性脑卒中的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14.57 MB
- 文档页数:66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是中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旨在大力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脑卒中引起的残疾人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这一工程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好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脑卒中防治的目标。
本文将就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影像诊断技术1.脑卒中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及时进行治疗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因此,影像诊断技术在脑卒中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主要的脑卒中影像诊断技术包括CT、MRI等,其中CT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对脑组织的辐射剂量较大,而且对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研发更加精准、低剂量的CT技术以及结合其他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综合诊断是当前的难点。
2.解决方案:针对目前影像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加强对新型影像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比如,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和准确性;优化CT成像系统,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安全性;同时,加强多模态影像技术的研究,结合CT、MRI等影像技术,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能力。
二、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1.脑卒中的治疗工作中,再灌注治疗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静脉溶栓是最为常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但其操作技术复杂,溶栓时间窗有限,还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因此,寻求更为安全、高效的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是当前的挑战。
2.解决方案:在脑血管再灌注治疗技术方面,可以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探索新型的溶栓药物,缩短溶栓时间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溶栓的疗效。
其次,开展介入治疗技术的研究,如血管内治疗、机械取栓术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脑血管再灌注治疗。
三、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1.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目前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7月19-20日,2019山东急性脑血管病防治论坛和临沂市脑卒中急救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来自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的田冰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长海模式影像评估的经验。
田冰教授在会上报告~田教授指出影像学是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患者(可能有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以及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AIS影像学检查扫描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用CT,也可用MRI进行评估。
与磁共振相比,CT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所以目前在急诊患者中CT 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评估方法。
AIS治疗前评估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初步评估,田冰教授指出有2个评估是必须的:脑实质的评估、血管的评估。
在这2个必须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侧支循环、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符合评估,那么患者治疗前的评估会更加完善。
1、脑实质的评估1)排除脑出血和卒中样病变2)识别脑组织缺血:影像学表现征象为灰白质界面消失/脑实质密度减低。
2、脑血管的评估主要采用CTA来判断有没有血管闭塞。
3、侧支循环的评估主要是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的评估。
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的方法包括结构评估及功能评估,影像学上最常用的是结构评估,TCD、CTA、MRA、DSA都可以对侧支循环进行结构评估,如果能够把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估进行结合,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会更加准确。
结构评估01、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
02、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评估方法CTA原始图像、CTA多平面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非时变CTA技术、三相CT灌注、多时相CTA。
急症影像学诊断急症影像学诊断引言急症影像学诊断是指使用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疾病诊断。
它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快速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医生能够及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从而拯救患者的生命。
常见急症影像学诊断1. 骨折骨折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过X射线检查,医生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
这对于后续的骨折复位和固定手术非常重要。
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等。
2. 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病变引起的局部或全局性脑功能障碍。
在脑卒中急症中,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明确脑内出血或梗塞的位置和范围,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治疗或手术治疗。
3. 胸部创伤胸部创伤是导致呼吸困难、胸痛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CT扫描是胸部创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显示胸部骨折、肺挫伤、气胸和纵隔积液等病变,帮助医生快速确定伤情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腹部疾病腹部疾病常常表现为急腹症,如腹痛、呕吐、腹泻等。
在急性腹痛的诊断中,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可以显示腹腔脏器的病变,如阑尾炎、胆囊炎、肠套叠等。
通过CT扫描,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急症影像学的优势与传统的临床检查相比,急症影像学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快速: 急症影像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图像结果,帮助医生迅速做出诊断。
2. 准确: 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疾病的微小变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无创性: 与手术相比,急症影像学检查无需刺破患者的皮肤,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4. 全面性: 急症影像学可以检查全身各个部位的病变,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信息,辅助临床决策。
结论急症影像学诊断在急诊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年、月第20卷第、期-81-活检标本可能因为取材部位和肿瘤异质性存在会低估肿瘤的分级。
基于CT放射组学模型可于术前对GIVTs 危险度分级进行有效鉴别,对临床医师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很大帮助,也作为一种无创的预测方法能够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Keupg EZ,Raut CP.Managemen-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urg Clin NoVk Am,2017,97(2):257-452.[2]Lieyl-Atznanger B,Fletcher JA,Fletcher CD.GastoUtesPnai stomaltumors[J].Virchows Aoh,205,450(2):81-127.[3]DeMattec RP,Levis PJ,Leung D,et al.Two yundred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ocuaence patterus and prognostio factors Ur survival [J].Ann Surg,240,251(1):51-53.[4]Joensuu H.RisU stra/dcatiox of patien-s diagncued with gas W o i ntestinalstromal tumor[J].Hum Pathol:2003,36(10):1411-55.[5]Wang JK.Predictive value and modelUg analysis of MSCT signs in gas-k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to pathodgicai UsP deyoe[J].Ear Rev Med Phaoiacol SR,2017,21(5):992-1005.[7]DaRonch T,Modestc A,Bazzocchi M.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Uaturcs and patkologio correla/ox[J].Radiol Med,247,81(5):601-075.J]冯秋霞,孙娜娜,刘畅,等.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4,34(12):1832-1835.[3]Sandrasegaran K,Rfesh A,RusPing DA,e#P GukoRtestRL stromalUmov:CT and MRV fUdRupJ].Eur Radiol,205,15(7):14/7-88.[2]Zhou C,Duan X,Zhang X,et al.Predictive Uaturcs of CT Ur UsPstratkicakoxs in patien-s with primay g a strointestin a l stromal tumour [J].Eur Radiol:205,20(9):3980-3225.[5]Gillies R],Kinaban PE,Hricab H.Radiomicr:i mages are more thanpictures,they are data[J].Radiology,205,273(2):545-577. [8]CoroUer TP,Grossmann P,Hon Y,et al.CT-based radiomic signature podicW distan-metastasis in lung adenocaoRoma[J].Radiother Oncol,205,84(5):345-350.[12]Liang CS,Huang YQ,He L,et al.The deved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CT-based radiomicr signature Ur the poopeoUve dischmUatUx of stage I--I and stage VII-ID colorectal Cancer[J].Oncotayek225, 7(2、):5571-51412.[3]Zhou Y,He L,Huang YQ,et al.CT-based radiomicr signature: apotenUai biomarder Ur yreoperative podicUcx of early ycur o nce in hepaUce/um、caoinoma[J].Abbom Radiol(NY),205,22(0):1025-502.[5]Lu W,Chen W.Positron emission tomoyraphy/comyuterized tomo-gophy Ur tumor respoxso assessment-a review of clinical practices and radiomicr stuPics[].Transl Cancer Res,205,5(4):302-577. [4]Aerts HJ,Velazquez ER,LeijenaarRT,et al.Decoding tumour pPeno-tyyc by ncxinvasive imaging using a quantiUtive radiomicr appoach [J].Nat Commun,2014,5:4700.[5]ChalkiPox A,ODodeVy MJ,MarsPen PK.Fade Discovey Rates inPET and CT StuPics with Texture Features:A Systematic Reviev[J].PRO One,204,10(5):e012/55.[17]Cui Z,Xia Z,Su M,et al.Disrupted white matter ccxnectUdy undeVy-ing devedpmenUi dyslexia:A machine leaving appoach[J].Hum Brain Mapp,205,57(4):1425-1453.[4]Blay JY,LevardA.Adjuvant imatinib treatment in gastoUtesPnai stromal tumor:which UsP stratifUatiox chteria and Ur how long?A case report[J].Anti Cancer Drugs:2017,27(、):71-75.[5]RutkowsPi P,PrzyCyC J,ZdzienichiM.Extenden Adjuvant Therapy withImatinib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ycommenda-tioxs Ur pa/ent selection,UsP assessment:and molecular response mo-ndoring[J].Mol DiagnTheo204,17(4:9-19.[22]Jones RL.Practical Aspects of RisU Assessment in GastrointesPnal Stromal Tumors[J].J Gastrointes)Cano,2014,45(5):222-207. [21]Joensuu H,Vedtah A,Rihimaki J,et al.RisU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ocuaence after surgeo:an analysis based ox poodd poau-latiox-based codorts[J].Lancet Oncol,2012,4(5):205-274. [22]张文华,陈韬,张明慧,等.基于放射组学的胃肠道间质瘤分类模型[]•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4,33(1):55-00[25]Kang TW,Kim SH,Jang KM,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Correlation of modided NIH UsP stratkica/oa with diUusioa-weighted MR imaging as an imaging biomarder[J].Eur J Radiol:204,84(、): 35-40.[27]ODeili AC,ShUagao AB,Kurra V,2al.Assessment of metasta/oUsP of gastUe GIST based on treatment-na?ve CT features[J].Eur J Sag Onud205,42(3):1222-1223.[25]Ng F,KozarsUi R,GanesUan B,God V.Assessment of tumor heUoge-neiR by CT texture analysis:Can Uc largest cross-sectional area be used as an alteruative to whole tumor analysis[J].Eur J Radiol:225, 32(2):342-343.[26]Xu Y,van Beed EJ,Hwanje Y,et puter-aided classidcatUx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via MDCT:3D adaptive multiple feature method(3D AMFM)[J].Acad Radiol,247,4(3):922-273.(收稿日期:2929-5-79)DOI:19.3969/pUsn.1071-4695.292090924文章编号:1671-4695(2921)91-0981-95头颅CTA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韩春靖曾明彬陈泽胜(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四川资阳021894)【摘要】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
2022年9月第8卷第9期*器材应用与技术研究*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价值尤维贤尤维贤,,季丹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影像科,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观察组)与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对照组),依次开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受试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的差异,评估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CT血管成像联合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结果CT血管灌注成像检查观察组CBF、CBV水平分别为(16.36±3.15)mL/(100g·min)、(0.91±0.18)mL/100g,低于对照组,MTT、TTP水平分别为(6.94±1.87)s、(24.13±5.16)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5、15.467、4.127、6.296,P<0.05)。
CT血管成像颈内动脉狭窄检出率为43.75%,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为46.25%。
CT血管成像诊断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0.55)。
联合诊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00%、97.50%、92.50%,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0.90)。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CT血管成像能够检测血管狭窄情况,CT灌注成像能评估脑部血液灌流状态,联合应用对诊断本病的诊断效能高。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2.08.09.23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and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YOU Weixian,JI DanDepartment of Radiology,Zhangjiag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Zhangjiagang,Jiangsu Province,2156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and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 A total of40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observation group)and40patients with non-ischemic stroke(control group)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2019to April2020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Zhangjiag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CT angiography and CT angiography were performed sequentially.The differenc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CBF),cerebral blood volume(CBV),mean transit time (MTT),and time to peak(TTP)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Evaluated the degree of vascular stenosis in patients,compared the value of CT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CT perfusion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Results The levels of CBF and CBV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16.36±3.15)mL/(100g·min)and(0.91±0.18)mL/100g respectively,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levels of MTT and TTP were(6.94±1.87)s and(24.13±5.16)s,respectively,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11.545,15.467,4.127,6.296,P<0.05).The detection rate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by CT angiog‐raphy was43.75%,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was46.25%,CT angiography diagnosis was compared with the gold standard,and the consistency was general(Kappa=0.55).The diagnostic accuracy,sensitivity,and specificity of combined diagnosi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95.00%,97.50%,and92.50%,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gold standard,the consistency was good(Kappa=0.90).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CT angiography can detect vascular stenosis,and CT perfusion imaging can evaluate the收稿日期:2022-07-03;修回日期:2022-07-23基金项目:张家港市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ZKS2035)。
《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要点《中国脑血管病影像应用指南2024》是基于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由中国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一份关于脑血管病影像学的指南。
本文将主要介绍该指南的要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脑血管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指南对脑血管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诊断标准的介绍。
通过脑血管病的分类,可以更准确地选择适应的影像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影像分析和诊断。
2.脑血管病的常用影像学方法:指南对常用的影像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颅脑CT、颅脑MR、颅内血管的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指南重点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优势、适应症和应用注意事项。
3.急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急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颅脑CT或颅脑MR,可以快速诊断脑卒中的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和定位(大脑半球或脑干),为治疗提供指导。
4.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CTA、MRA或DS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位置、程度和形态,提供术前准备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5.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瘘、海绵状血管瘤和动脉瘤等。
通过DSA、CTA或MR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评估畸形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6.无血管影像学评估:指南提出了无血管影像学评估的方法,包括脑灌注成像(CTP、CBF、CBV、MTT)和脑功能成像(fMRI、PET)等。
这些方法可以评估脑血流、脑代谢和脑功能,对脑血管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7.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估:指南对介入治疗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动脉成形术和血管修复术等。
通过DSA等影像学方法,可以精确定位血管病变,并指导手术器械的选择和操作。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关键技术第一部分: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中断的疾病,是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脑卒中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的全球性挑战,对全球健康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脑卒中带来的挑战,中国启动了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第二部分:脑卒中的关键技术1.早期诊断技术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关键,因为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在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些技术成本高、设备大型化,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因此,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早期诊断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包括开发便携式超声技术和基层医疗机构应用的CT、MRI等影像学设备。
2.急救技术脑卒中的急救是关键的一环,及时的急救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当前,急救技术主要包括溶栓、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和设备支持,且成本较高。
因此,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促进急救技术的普及和落地。
3.康复技术脑卒中后的康复是患者恢复生活能力和减轻残疾的重要环节。
目前,康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训练等,但这些技术需要长期、系统的应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康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和效率。
第三部分: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的实施方案1.加大科研投入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加大对脑卒中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对脑卒中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科学家开展前沿性的研究,为脑卒中关键技术的突破提供支持。
2.推动技术应用国家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需要推动脑卒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医疗机构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急性脑卒中的应急预案急性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有效应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紧急情况,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急性脑卒中应急救治小组组长:由神经内科主任担任,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治工作。
成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急诊科医生、护士、影像科医生、检验科医生等相关科室人员。
2、职责分工神经内科医生:负责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治疗工作。
急诊科医生:负责在患者到达急诊科时进行初步评估和急救处理,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护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评估、护理操作,如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标本等。
影像科医生:负责及时为患者进行头颅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检验科医生:负责快速完成相关血液检查项目,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二、应急响应流程1、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护士在接到急性脑卒中患者后,立即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床上,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并进行简要的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评估。
同时,通知急诊科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前来会诊。
2、初步评估与诊断急诊科医生在 5 分钟内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肢体肌力和感觉等。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初步判断是否为急性脑卒中,并决定是否进行头颅 CT 检查以排除脑出血。
3、影像学检查如怀疑为缺血性脑卒中,且发病时间在 45 小时内,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立即送往影像科进行头颅 CT 检查,以排除脑出血。
影像科医生在接到通知后,优先为患者进行检查,并在 30 分钟内出具检查报告。
4、治疗决策神经内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治疗指征,且无溶栓禁忌证,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立即进行溶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