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岩石的演变的名词解释是岩石的演变是指岩石在地质时间中经历的各种变化和转化过程。
岩石是地球上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它承载着地质历史的痕迹和地球演化的故事。
通过研究岩石的演变,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岩石产生的影响。
首先,岩石的演变可以从其形成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形成的过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岩浆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岩屑、碎屑、生物残骸等物质在水体或陆地上沉积、压实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既有基岩经过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改变形成的,如片麻岩、石英岩等。
其次,岩石的演变还可以从其物质成分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的物质成分主要由矿物组成,通过分析矿物的种类、组合和相对比例,我们可以了解岩石的成因以及其所处的地质环境。
例如,含有较高镁离子的橄榄岩主要形成于洋中脊环境,而富含石英的岩石则往往形成于大陆地壳。
另外,岩石的演变还可以从岩石的结构和纹理的角度来解释。
岩石的结构和纹理是由于其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所导致的。
例如,岩浆岩中的斑晶结构是由于岩浆在地壳中冷却时,矿物颗粒逐渐晶化形成的;而变质岩中的应力韵律则是岩石在地壳变形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通过观察和解读岩石的结构和纹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岩石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
此外,岩石的演变也涉及到岩石的变形和变化。
岩石在地质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地壳的应力和变形作用,通过变形作用,岩石的组织和结构会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例如,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会导致周围的岩石变成变质岩,而地质断裂和褶皱则会使岩石变形和形成新的构造。
最后,岩石的演变是随着地质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
地球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岩石的演变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岩石的演变,地质学家可以还原过去地球的样貌,推断出地壳运动、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
岩石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岩石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二是岩石的循环和再生作用。
首先,岩石在地球内部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会发生变形和变质作用。
这种作用会使岩石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例如,沉积岩可以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变质形成片麻岩或大理岩等变质岩。
其次,岩石还会参与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再生作用。
这个过程包括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会被破坏、搬运、堆积和重新生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例如,岩浆冷却凝固后会形成火成岩,火成岩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会形成碎屑物,这些碎屑物经过搬运和沉积会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再经过变质作用会形成变质岩。
这个过程不断循环,使岩石得以再生和更新。
总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变形和变质作用以及循环和再生作用。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
岩石会改变模样的实验报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实验表格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研究问题:冷和热对岩石的作用我的猜想:实验材料:研究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研究问题:流水对岩石的作用我的猜想:实验材料:研究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篇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海珠区卫国尧纪念小学陈颖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冷和热、水和摩擦能否改变岩石的模样。
4、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爱护文化遗产的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知道自然界中冷和热、水和摩擦能否改变岩石的模样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冷和热、水和摩擦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教学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玻璃瓶、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2、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在你的心目中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呢?2、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岩石的图片。
(出示课件)3、这些图片中的岩石跟你们心目中的岩石一样吗?二、假设过程1、这些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2、在自然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综合整理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只是猜测而已,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4、选定两个可研究的因素进行研究。
三、设计选择过程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
(其他小组可作补充)3、出示注意事项。
(作简单的操作演示)提示: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4、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5、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岩石扩容现象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岩石扩容现象是指岩石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历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等外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增大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地球深部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石扩容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地质学家们在探索地球内部结构时发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们逐渐发现了岩石扩容现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地球深部,温度和压力是岩石扩容现象的主要驱动力。
当岩石受热时,其中的分子或原子会因温度升高而具有更大的动能,使得岩石体积增大。
与此同时,当岩石所受到的压力减小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也会导致岩石体积的扩大。
除了温度和压力,水分的存在也是岩石扩容现象的重要因素。
岩石扩容现象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中,岩石扩容现象是导致地壳变形和地震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在地球深部,岩石扩容现象会引起岩浆的上升和火山喷发,对地壳构造和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岩石扩容现象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总结,旨在揭示岩石扩容现象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对该现象的深入研究方向。
通过对岩石扩容现象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过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2 文章结构这篇长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通过概述岩石扩容现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小节,分别是岩石扩容现象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岩石扩容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在这些小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岩石扩容现象的含义、表现形式以及其在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岩石扩容现象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我们将全面论述岩石扩容现象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并对其重要性和未来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希望能为读者深入了解和探索岩石扩容现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岩石》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1、指导学生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的地点。
2、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
3、指导学生了解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鉴别事物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秘、稀奇的事物。
今天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好,我们出发吧!(课件展示风化岩石:钟乳石、蘑菇石、鹅卵石、黄山奇石等岩石)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师说什么呀?(欣赏并说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与假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岩石,那么,它们的模样一直是这样的吗?(猜测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板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猜测使岩石变化的因素。
2、教师随机分类板书:冷热、水、风、地表运动……三、制定方案1、同学们刚才欣赏许多形态各异的岩石,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再过一千年、一万年后,它们还会改变吗?2、(板书:会)会是什么力量使岩石改变模样的呢?四、实施探究1、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使岩石变化的因素,你们能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说法吗?那么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说的其中两个因素。
冷热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的研究。
其它的因素,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改变。
第二单元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案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1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案教学设计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3课。
本课以花岗岩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探究花岗岩颗粒的组成,从而初步感知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并获得观察矿物表面特征的技能。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三个教学环节。
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妍妍在建材店里发现花岗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花岗岩的物质组成。
活动1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花岗岩断面中不同颗粒的特征,并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成分不变,还是花岗岩。
活动2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石英、云母和长石等矿物的表面特征,并推测组成花岗岩的颗粒是什么矿物,从而知道花岗岩是由多种矿物组成。
二、学情分析在前2节课观察和认识岩石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他们认识了花岗岩等常见岩石,并留意到有些岩石的颗粒组成有多种类型。
例如,花岗岩里有不同颜色的颗粒。
不少学生对这些颗粒是什么物质非常感兴趣。
这些为本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究技能还需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
例如,敲开花岗岩而观察花岗岩的断面能更有效地观察和了解花岗岩里不同颗粒的特征,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会很急着动手敲开花岗岩一探究竟,而忽略安全问题。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才进行活动。
另外,在探究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常见矿物的特征时,对于观察和比较各种矿物条痕和光泽方面,学生觉得很陌生,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和讲解。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探究各种岩石的光泽时,教师要提供铁片、玻璃片、蜡烛块等不同光泽的物体作为辨别岩石光泽的参照物。
变质岩实验报告变质岩实验报告引言:变质岩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的一种形态,它们经历了地壳变动和岩石再结晶的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壳变动条件,探究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石英砂、粘土、石灰石、蛇纹石、高温高压实验仪器等。
2. 实验方法:将石英砂、粘土、石灰石和蛇纹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高温高压实验仪器中,施加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并保持一定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高压处理后,原始岩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石英砂和粘土的颗粒结构变得更加致密,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石灰石和蛇纹石则出现了晶体的生长和排列现象。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岩石中的晶体结构和矿物组成。
讨论:1. 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变质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变动,如构造运动和岩石再结晶。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会发生相变和晶体生长,形成新的岩石结构。
2. 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具有晶粒明显、颗粒致密、颜色变化等特征。
不同的变质岩矿物组成和晶粒大小也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原始岩石的成分和处理条件。
实验意义: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这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变质岩是地球内部变动的产物,通过研究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运动规律。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模拟地壳变动条件,成功制备了变质岩样品。
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原始岩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晶粒明显、颗粒致密的变质岩。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深入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虽然本次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实验样品的比例和处理条件可以进一步优化,以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更多的地质学理论,探究变质岩的形成与地球演化的关系,以及其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核心素养目标】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合作学习、观察法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泰山景观视频,为本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导入时展示五岳位置图及泰山岩石图片,既让学生对泰山的位置进行区域认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泰山岩石的直观印象。
教师: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华文明赋予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那么泰山有那些岩石组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出示课标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一】目标一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岩石圈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
那么泰山主要由哪一类岩石组成?它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填空总结泰山主体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学生:展示答案泰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它是由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侵入,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随着深度变浅,温度减低,岩浆逐渐冷却凝固形成。
正是由于泰山花岗岩坚硬致密的特点,使泰山石成为闻名天下的建筑材料。
教师:结合动画模拟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征。
学生:整理岩浆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 变质岩教师:泰山还有哪些岩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泰山的主体岩石是_______,它是由地下_______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_______,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背景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上《地球的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大致了解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
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
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对孩子们来说,玩石头的兴趣是天生的,但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理性的认识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获取科学的结论。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形象直观、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活动。
本课的实验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经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目标分析:科学概念: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会改变岩石,但这种改变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从而认识岩石的风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多媒体展示探究冷热作用、流水作用或动植物作用等对岩石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水槽、酒精灯、镊子、烧杯、带盖塑料瓶、形状不同的岩石、水、手套、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流水对岩石的侵蚀、冲刷和搬运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岩石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通过模拟自然流水环境,观察和分析岩石在不同流速、不同颗粒大小和不同岩性条件下的变化,以加深对流水侵蚀作用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不同岩性的岩石样品(如花岗岩、砂岩、石灰岩等),不同粒径的沙粒(如细沙、中沙、粗沙等)。
2. 实验设备:水槽、水泵、流量计、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样品准备:将不同岩性的岩石样品切割成相同尺寸的小块,并记录其重量和尺寸。
2. 水槽准备:将水槽放置在实验室内,确保水槽底部平整,水位高度适宜。
3. 流速设置:通过调整水泵的转速,设置不同的流速(如0.1 m/s、0.5 m/s、1.0 m/s等)。
4. 颗粒大小设置:将不同粒径的沙粒分别放入水槽中,确保沙粒均匀分布。
5. 实验进行:将岩石样品放入水槽中,开启水泵,记录实验时间。
6. 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岩石样品的侵蚀、冲刷和搬运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7. 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清洗岩石样品,称量其重量,测量其尺寸变化,并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侵蚀作用:随着流速的增加,岩石样品的侵蚀程度逐渐加剧。
流速为0.1 m/s 时,岩石表面仅出现轻微的划痕;流速为0.5 m/s时,岩石表面出现明显的沟槽和凹坑;流速为1.0 m/s时,岩石表面出现严重的剥蚀和破碎。
2. 冲刷作用:流速对岩石样品的冲刷作用显著。
流速为0.1 m/s时,岩石样品基本保持原状;流速为0.5 m/s时,岩石样品表面出现大量沙粒沉积;流速为1.0 m/s时,岩石样品表面沙粒沉积明显增多,甚至出现部分岩石样品被冲走的现象。
3. 搬运作用:随着流速的增加,沙粒对岩石样品的搬运作用增强。
流速为0.1m/s时,沙粒仅对岩石表面产生轻微的磨损;流速为0.5 m/s时,沙粒对岩石样品的磨损加剧,部分沙粒开始搬运;流速为1.0 m/s时,沙粒对岩石样品的搬运作用显著,部分岩石样品被冲走。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经过本单元的前两课学习,学生对地球表面及地球内部有了基本的认识。
从这课开始,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文本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在学生眼里,岩石都是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
但自然界的许多事实和现象告诉我们,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
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发生变化的呢?教材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
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本课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组成。
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岩石在冷热、水、动植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2、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水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激发学生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1、酒精灯、烧杯、镊子、塑料瓶、小块岩石、水等。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
实验材料:岩石、镊子、酒精灯、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一、出示岩石风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演示变化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岩石为什么会变化。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冷水,反复几次。
观察岩石有何变化,并记录下来。
(温度变化大,岩石表面有细小的裂纹)
2、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热水里,反复几次。
观察岩石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温度变化小,岩石表面没有变化。
)
三、归纳小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然后由小组长填写实验报告单。
土壤里有什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腐殖质、沙石和粘土等。
实验材料:含有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的土壤、块状土壤、杯子、水、放大镜、玻璃棒等。
实验过程:
一、学们学习了土壤,哪么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实验步骤:
1、各小组进行活动,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并做好记录。
(有腐烂的动植物的残体,沙石,粘土)
2、把块状土壤放进盛有水的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做好记录。
(把块状土壤放进水杯中,发现有气泡冒出来。
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三、小组交流汇报,然后小组长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卡纸、一张无效空的卡纸。
实验过程:
一、导课:今天我们来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并把实验的情况记录下来。
)
1、把一张有孔的卡纸和一张无孔的卡纸立起来,然后打开手电筒照到有孔的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
2、把两张有孔卡纸和一张无孔卡纸依次排列,打开手电筒照到有空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
调节有孔卡纸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观察两张有空卡纸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把三张有孔卡纸和无孔卡纸依次排开,打开手电筒进行试验,方法同上,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
观察三张有空卡纸的位置有何特点。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三、小组交流汇报,填写实验报告单。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具有反射现象。
不同的物体光的反射能力就不同。
实验材料:手电筒、平面镜、书本等
实验过程:
一、导入课题: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或书本上的字,是因为光具有一向特殊功能,哪么它到底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板书:光的反射)
二、实验步骤:
1、把打开的手电筒的光照到平面镜上,然后转动平面镜我们就会看见一束光被反射了出去。
2、再用一张白纸和一张黑纸分别做以下实验,观察有什么不同。
(黑纸反光弱,白纸反光强)
3、再用书本进行实验,就会发现能够看清书本上子的原因了。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光的反射能力不相同的原因)
三、小组交流汇报,小组长写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