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观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代朴素自然观基本特征是:
第一,整体直观性。
人们笼统地看待事物,都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体上和宏观方面进行直接观察,又从总体上加以抽象和猜测,提出关于自然事物的思想。
第二,简单性。
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人对自然界万物本原的认识都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从宏观上选取一种或几种简单物质作为自然界万物的始基,用简单的原理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三,猜测性。
人们只能靠简单的直观经验,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科学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运用想象和思辨的力量,进行推理和概括。
第四,思辨性。
古代人们在诸多不能直观的事物或过程面前,它们只能求助于人们的思辨,只能借助人脑的推理猜测和想象去说明假其复杂的自然现象。
第五,辩证性。
它们都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界看成一个种种联系和过程的统一体,并且力图从对立斗争的两种属性或因素中去寻找构成万物及其变化发展的动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核心概念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这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人们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认知。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环境和物种的生存规律,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穷的力量和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与自然界建立联系。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万物有灵等。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重要理论,它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以及五行所决定的。
万物有灵则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万物有生命、有灵性的认知,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使得中国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其次,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形成了一种谦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人民还通过与自然界建立联系,借助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和解决问题,形成了诸如气功、风水等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密切相关,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万物有灵。
中国古代自然观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自古以来,中国人民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
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最具广泛影响的自然观是适应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可以相感相通,和谐相处。
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天人关系学说就是“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战国时子思、孟子的学说,到宋代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论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命题: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一普遍规律;③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④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张世英作者简介: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先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
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和谐统一的观念:中国古代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相互交流和平衡,而不是征服和控制自然。
这种观念在《易经》中表现得很明显,提倡顺应自然、符合天道。
2. 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国古代自然观还包括阴阳五行的理论。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阴阳两面性。
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基本属性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医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人们相信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灵、神仙和各种神奇的生物,他们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运行。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相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景仰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五行的理论认识以及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神话传说。
这种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医学、农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仍然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审美自然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相互关联、彼此渗透的,宇宙中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思想被称为“天人合一”。
2.“道法自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代表的就是自然的规律,而“法”则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方式和原则。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只有遵从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3.“雅俗共赏”: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有“雅”和“俗”之分,雅指的是高雅、文雅,俗则是通俗、民间的。
但是,中国古代人们不仅欣赏高雅的艺术,同样也欣赏俗世的艺术作品,这种欣赏方式被称为“雅俗共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情趣。
4.“山水田园”: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山水田园”是一种重要的审美主题,这种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的是自然中的平和、静谧或奇妙的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审美自然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追求自然之美,遵循自然规律,把“天人合一”作为价值标准,成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传统。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以时间顺序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1. 古代自然观: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界的现象和事件归因于神灵的力量和干预。
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界是由四个基本元素(土、水、火、气)组成,并由神灵掌控。
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强调天地人三者的统一。
2. 中世纪自然观:中世纪的自然观念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了自然界,并将其视为上帝的杰作。
因此,人们将自然界视为上帝的秩序和规律的体现。
这种观念导致了对自然界的研究主要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神迹的发生为目的。
3.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念开始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
伽利略·伽利雷的天文观察和实验,开创了现代科学的先河。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提出了日心说,并用实验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的地心说观念,对自然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科学革命时期的自然观:17世纪的科学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观念的发展。
伴随着实验方法的兴起,科学家们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和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经典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础,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运行机制。
5. 进化论的兴起: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对自然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达尔文认为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所导致的,这一观点推翻了当时的神创论观念,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物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6. 现代自然观: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自然观念变得更加综合和复杂。
现代自然观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宇宙、人类和自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不是对抗的。
这种观念透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
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人相信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被认为互相影响和相互联系。
中国
古代人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3.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力
量和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深知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
他们尊重并接受自然的支配和因果律。
4.观察和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学方面。
他们运用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5.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通过一种称为“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
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金、木、水、火和土。
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
古代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
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注重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观察和天
文学,这种观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后世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环境保护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在大多数人眼中,环境保护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但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与现代的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这样的自然观念下,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致力于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江雨霏霏江草齐眉/六朝如梦鸟道归/何日重游楚天碧/东风梦断不须归。
”白居易通过诗歌抒发对自然的景物的敬畏之情,因为他知道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够保障后人的生存。
在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水资源保护。
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材来搭建,这也是每到大雨季节,河流水位上涨,绵延不断的建筑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古代人们多采纳声波技术,大声呼唤,意在祈祷天佑人类。
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求到上天的庇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周围人们采取措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中国古代人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在中国古代,人们提倡节约资源,勤俭节约的道德准则也深入人心。
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古代中国的人们非常注重环境保护。
他们普遍注意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往往使用东西的最后一个角落。
古代中国人认为,防止自然环境的损害,就是要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让人们避免随便地破坏自然环境。
在古代的经济中,青出于蓝的地方在于在物资的消耗上,古人比现代人更为节省。
例如,古代人们青出于蓝地掌握一项经验:源头消耗不大,耗散传输巨大。
在生活中,要做到尽量不用易消耗的资源,比如盐,每年只能捕一波鱼,就算是纯净的水也要珍惜,因为水源稀缺。
这就是古代人们保护自然的一个重要方法。
另外,古代中国还有不少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
例如,传统医学中重视自然药材,通过吸取自然中的物质来治疗人体疾病,避免使用化学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
(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
其中代表人有汉代的王充、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2.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3. 人有生即有死。
4. 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
总之,我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
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
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