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6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接受输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需要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下面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应对。
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情况。
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 发热反应。
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反应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这种情况下,患者体温升高超过1摄氏度,伴有寒战、头痛、恶心等症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以排除输血相关的细菌感染。
同时,给予患者退热药物治疗,保持体温稳定。
3. 血液透析反应。
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输血过快或输血液温度过低所致。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温度,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4. 微量溶血反应。
微量溶血反应是一种较为隐匿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尿液颜色变化等症状。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颜色变化,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以确诊微量溶血反应的发生。
5. 肺水肿。
在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肺水肿的情况。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甚至咯血。
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疗和利尿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血液透析反应、微量溶血反应和肺水肿。
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为患者的治疗保驾护航。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一、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1.1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理输血反应,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输血治疗的患者。
1.3 组织结构1.3.1 成立输血反应应急指挥部,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指挥长,输血科(血库)、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临床医学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1.3.2 设立输血反应应急小组,由输血科(血库)、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临床医学实验室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输血反应的现场处理和紧急救治。
1.4 预防措施1.4.1 输血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病情、输血指征、过敏史、家族史等,确保输血安全。
1.4.2 血液制品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1.4.3 交叉配血: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1.4.4 输血器及输血器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和输血器材,确保输血过程顺利。
1.5 应急响应流程1.5.1 输血过程中,如出现患者不适,立即停止输血,报告输血科(血库)和值班医生。
1.5.2 输血科(血库)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员到场,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判断是否为输血反应。
1.5.3 如判断为输血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
1.5.4 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指导并协调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1.5.5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反应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
1.5.6 相关科室根据职责,积极参与输血反应的救治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1.6 后期处理1.6.1 组织专家对输血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6.2 对输血反应事件进行总结,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输血安全。
1.6.3 对涉及输血反应的责任人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2.1 报告对象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用于补充失血、改善贫血等病情。
然而,有时候输血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刻反应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几分钟内发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判断。
迟发反应则在输血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症状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
根据病理机制的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感染和其他非特异性反应。
二、溶血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体内出现溶血现象,患者一般会出现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针对溶血反应,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溶血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溶血的进一步发展。
2. 维持循环稳定:通过输注血浆、血红蛋白等进行替代治疗,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3. 监测尿液: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如果发现有血红蛋白尿的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4. 寻找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明确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并针对性进行处理。
三、过敏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对输血成分中的某些物质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各异,可能包括皮肤发红、荨麻疹、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
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过敏反应的进一步加剧。
2. 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3. 呼吸道管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给予相应的氧气治疗或进行呼吸支持。
四、细菌感染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细菌感染是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引发细菌感染反应的情况。
细菌感染反应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寒战、恶寒等。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
导言:
输血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血液循环功能。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人员参与,偶尔出现输血反应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输血反应处理预案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及分类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可将输血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过敏反应:包括轻度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和严重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2.溶血反应:由不匹配的输血血型引起,表现为寒战、发热、贫血等。
3.输血相关肺损伤(TRALI):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4.输血相关急性肾损伤(TACO):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呼吸困难等。
5.细菌感染:由受污染的输血成分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发热、
寒战等症状。
6.其他:包括输血相关的栓塞事件、病毒感染等。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血
清学检测等,确保输血血型匹配和防止感染传播。
2.在输血前充分告知患者风险: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
细说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征得患者
的同意。
3.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持续观察
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三、输血反应处理步骤
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可能的输血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
2.评估患者病情: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寻找可能的原因和并发症。
引言概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输血血液的成分不匹配、输血前未检测相关的抗体、输血过程中出现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来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正文内容:第一大点:分类及临床表现1.基于反应的发生时间,输血反应可分为即时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
即时输血反应发生较快,临床表现明显。
迟发型输血反应在输血后48小时至数周内出现。
2.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皮肤潮红、呕吐、呼吸困难等。
严重的反应可能会导致休克、肺水肿、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
第二大点: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培训1.医院应制定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明确相关流程和责任分工。
预案应该包括患者临床表现的评估、处理步骤、相应药物的使用等内容。
2.医院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包括输血科医生、护士和相关医疗人员。
培训内容应涵盖如何判断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处理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等。
第三大点:急救措施1.对于即时输血反应,首先应停止输血;其次应立即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评估反应的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
2.对于迟发型输血反应,应及时通知输血科医生,并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和其他辅助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输血治疗。
第四大点:使用相应药物1.对于轻度的输血反应,可能只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如止痒药、抗组胺药等。
2.对于严重的输血反应,可能需要使用抗休克药物、呼吸支持、血浆置换等治疗措施。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第五大点:记录和报告1.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应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病历、输血记录等。
记录应准确、完整,以便日后的分析和研究。
2.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输血反应报告制度,及时上报输血反应的情况,以便对病例进行追踪和总结,改进输血质量管理。
总结: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正确应对输血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合理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和及时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输血反应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应急预案。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输血反应可以根据发生时间的先后分为即时型反应和迟发型反应。
即时型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结束后的24小时内,迟发型反应则发生在输血后24小时以上。
1. 即时型反应即时型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急性肺损伤和输血相关性感染等。
(1)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全身不适、背痛等症状,同时伴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等溶血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异常。
(2)过敏反应:患者出现皮肤潮红、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3)急性肺损伤:患者出现气促、发绀、咳嗽、咳痰等症状,并有呼吸窘迫,胸部X线表现为间质性肺水肿。
(4)输血相关性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感染症状,同时伴有血培养或其他病原学检查阳性。
2. 迟发型反应迟发型反应主要包括输血相关性肺炎和输血相关性肝损伤等。
(1)输血相关性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伴有胸部X线表现为肺炎。
(2)输血相关性肝损伤:患者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同时伴有其他肝脏病因排除。
二、在输血反应发生时,医务人员需要迅速响应并采取适当的应急预案。
1. 即时型反应的应急预案(1)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立即停止输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如血红蛋白尿、血培养等。
留取适量的血样用于溶血反应的鉴定,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如输液、对症治疗等。
(2)过敏反应的应急预案:立即停止输血,评估患者病情,根据症状和体征给予急救治疗,如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氨茶碱等。
(3)急性肺损伤的应急预案:停止输血,维护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氧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胸部X 线改变。
(4)输血相关性感染的应急预案:停止输血,及时采集血培养和其他病原学检查标本,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目录CONTENCT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应急处理措施总述•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方案•预防措施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01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急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慢性输血反应包括铁过载、输血相关性疾病等。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受血者群体、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和质量、输血操作等多个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影响因素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受血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血液制品的种类和质量(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制品的储存时间和温度等)、输血操作(如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清洁度等)以及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程度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瘙痒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严重症状。
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
危害程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因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对受血者影响不大,经过及时处理后多可迅速恢复;而重度不良反应则可能导致受血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应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02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01020304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急性输血反应诊断标准输入异型血后,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等严重症状。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医务人员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当发现受血者出现可能的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将输血管路畅通。
同时,应立即向输血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报告的同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观察其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观察其皮肤、黏膜等有无出现异常的表现。
其次,根据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如果受血者出现了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果受血者出现了输血相关性肺损伤,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等治疗措施。
在处理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此外,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还应及时向受血者及其家属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安抚工作,以减轻其焦虑和恐慌情绪。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包括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等,以便于后续的跟踪和分析。
最后,在处理完输血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反思工作,包括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及对相关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提高医务人员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保障受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工作,以确保在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对受血者的危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X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输血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
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
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染,应及时报告抚顺市血液中心。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一起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处保存备案。
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
1. 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a、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b、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c、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
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d、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e、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a、迅速补充血容量;
b、应用速效利尿剂;
c、应用多巴胺;
d、碱化尿液;
e、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f、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g、DIC的防治。
(2)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a、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b、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c、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
e、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2)、加强支持疗法;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
(3)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4)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者,协助医生作器官切开。
(5)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
肢轮扎,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
2. 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发性输血反应,应有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
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3. 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
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医护部门应汇同采血机构仔细调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体血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献血员,由采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