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知识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6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用于补充失血、改善贫血等病情。
然而,有时候输血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刻反应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几分钟内发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判断。
迟发反应则在输血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症状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
根据病理机制的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感染和其他非特异性反应。
二、溶血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体内出现溶血现象,患者一般会出现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针对溶血反应,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溶血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溶血的进一步发展。
2. 维持循环稳定:通过输注血浆、血红蛋白等进行替代治疗,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3. 监测尿液: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如果发现有血红蛋白尿的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4. 寻找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明确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并针对性进行处理。
三、过敏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对输血成分中的某些物质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各异,可能包括皮肤发红、荨麻疹、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
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过敏反应的进一步加剧。
2. 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3. 呼吸道管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给予相应的氧气治疗或进行呼吸支持。
四、细菌感染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细菌感染是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引发细菌感染反应的情况。
细菌感染反应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寒战、恶寒等。
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第一篇: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医院确定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概念: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1、识别标准: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以突然发热、畏寒伴或不伴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输血反应。
2、处理:停止输血,该输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高热时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畏寒者需注意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若需查找致病环节,应留输血前后血样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二、过敏反应:1、识别标准: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2)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应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3)轻度过敏反应一般经抗过敏治疗可很快缓解,重度过敏反应应配合医师给予积极救治。
三、溶血反应:1、识别标准:溶血反应是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这类反应属于严重输血反应,分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反应。
多见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在输入5~20ml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发热、心悸、面色潮红、头胀、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血红蛋白尿,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迟发型溶血反应多由于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Rh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表现为发热、黄疸、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2、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给受血者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受血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及时采取应急预案、紧急救治和复苏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应急预案以及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分为4类:急性溶血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和细菌感染反应。
1. 急性溶血性反应:是由输血患者自身抗体与供血的红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严重时可导致溶血性黄疸、急性肾衰竭等症状。
2. 过敏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异物(如蛋白质、抗原等)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轻者可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3. 发热反应:是指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供血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致。
4. 细菌感染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了致病菌而引起的感染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病等严重疾病。
二、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措施来救治受血者。
1. 紧急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受血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相关指标。
2.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切断输血管道,以防止进一步的不良反应发生。
3. 采取适当措施: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补液、输注抗过敏药物、使用解热药物等,以控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4. 导尿排尿:输血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异常,因此应及时对受血者进行导尿排尿,以释放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5. 后续处理:在应急救治之后,还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因分析、病情观察和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三、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是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迅速而有效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以挽救受血者的生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包括全血、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输血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医学中日益普遍的问题。
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多种多样,需要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根据发生的机制分类(1)免疫性反应:包括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等。
(2)非免疫性反应:输血后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输血相关过敏反应等。
2. 根据表现分类(1)轻型反应:头痛、面红、恶心、呕吐、瘙痒、皮疹、热等。
(2)中型反应:发热、寒战、低血压、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
(3)重型反应:输血后溶血、输血后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等。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1. 血型不符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溶血性质黄疸、血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发热、皮肤瘙痒、皮肤麻木等现象。
2. 输血后溶血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呕吐、恶心、全身皮肤发痒、面部浮肿、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症状。
3. 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肌肉疼痛等。
4. 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
5. 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输血后患者出现黄疸、全身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
6. 输血过敏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全身皮疹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1. 血型不符反应及时查证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必要时换血。
2. 输血后溶血停止输血,输注异体输血淀粉酶,必要时进行换血、输注红细胞增白蛋白等。
3. 输血后感染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立即停止输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并做好隔离措施。
4. 输血相关肺损伤尽可能使患者平卧位,给氧吸入,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5. 输血相关急性肝功能衰竭停止输血,保护患者肝脏功能,对症处理。
6. 输血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注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并观察患者症状变化。
输血反应识别与处置流程轻度反应体征:皮肤瘙痒----- 可能引起轻度超敏反应症状:皮肤皮疹,荨麻疹处理:1.减慢输血速度2.可用抗组胺药(如口服本海拉明或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或恶化,则按以下中度反应处理方式处理中重度超敏反应体征:焦虑,瘙痒,心悸,轻度呼吸困难,头痛症状:面部发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烦躁,心跳加快-----可能引起中重度超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致热源或细菌污染。
中重度反应处理: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和输血科3.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从另一只手臂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4.立即肌注抗组胺类药(如扑尔敏0.1mg/kg或异丙嗪25mg寒战时保温:发热时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如扑热息痛10mg kg,血小板减少者禁用含阿司匹林药)5.如患者表现支气管痉挛,喘鸣反应,立即皮下或肌注0.1%上腺素0.5ml:静滴地塞米松5-15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 6.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发生溶血7.如临床表现改善,可换袋血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则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严重反应威胁生命的严重反应体征:焦虑,胸痛,输注部位疼痛,呼吸窘迫/呼吸短促,腰背痛,头痛,呼吸困难。
症状:寒战,发热,烦躁,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心率加快(心率增加20%以上),血尿,不明原因出血,DIC。
可能是: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和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
处理:重点为积极防治并发症,主要为抗休克,防DIC和肾衰或(和)抗感染/解痉平喘1.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氧;有喉头水肿危机生命时,2.做气管插管或切开;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3.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并维持足够的肾脏血流灌注以防急性肾衰。
输血不良反应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虽然输血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输血涉及人体内部的复杂反应机制,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应急措施。
1.过敏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以上。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眩晕、头痛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低血压甚至休克。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类药物。
2.发热反应: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
轻度发热并不罕见,但如果体温超过38℃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应考虑血液库存超过期限或输血相关感染的可能。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及时采集血液和尿液标本以进行细菌培养,并给予降温药物和抗感染治疗。
3.过量输血:过量输血可以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脏和肺脏功能。
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疼痛、高血压等。
应急措施包括立即终止输血、争取患者平卧休息,并联合麻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输白蛋白或利尿剂等药物。
5.感染:输血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引入患者体内,导致输血相关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等。
应急措施包括中止输血,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并进行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学检测。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在应急措施之外,预防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问诊,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选择符合患者血型和体质的血液制品,尽量使用新鲜的血制品,避免使用过期的血制品,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和处理的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临床操作和准确的判断,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各种措施频频出现,措施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是指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可以分为非常措施、应变措施、预防措施、强制措施、安全措施。
什么样的措施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为了识别这些不良反应并采取应急措施,我们进行了输血不良反应标准的确定和识别及应急措施的培训。
在输血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几种: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可能会出现发冷或寒战、高热等症状,持续时间不一,一般为10分钟到2小时。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在输血后立即发生,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瘙痒、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输入异型血所致,症状包括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4、细菌污染反应:输入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发热反应,但输入致病菌则可导致休克、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
5、循环超负荷: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引起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导致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引起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输血过程中可能引起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需要及时监测和纠正。
为了识别这些不良反应并采取应急措施,我们进行了输血不良反应标准的确定和识别及应急措施的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练。
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保存时间越长,库血中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就越高。
大量输血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但如果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以快速得到纠正。
对于血清钾高的患者,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大量输血可能导致高钾血症。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会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
枸橼酸盐代谢后会产生碳酸氢钠,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从而导致血清钾降低。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输血前检查
1. 确认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前,必须确认患者信息、血型、所需血量以及输血原因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 血液检测:对输入的血液进行抗原、抗体等检测,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观察反应
1. 输血开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
2. 注意观察是否有输血反应的迹象,如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
三、紧急处理
1. 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抗过敏治疗、抗休克治疗等。
3.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四、记录并报告
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输血时间、输血量、不良反应症状、处理措施等。
2. 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领导,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3.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提
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预防及应急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产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时间分为即发反应(输血期间和输血后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输血24小时后,甚至十几天),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和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
第一章: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表1输血不良反应分类第二章: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预防1 过敏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甚至死亡,是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
1.1 原因1.1.1 50%患者是由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包括多次输血刺激患者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1.1.2 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
1.1.3 被动获得性抗体。
献血者的抗体通过输血传递给受血者,受血者体内如含有相应抗原或以后受血者输入此抗原时,可以产生过敏反应,如青霉素抗体等。
1.1.4 免疫球蛋白多聚体,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
1.1.5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易发生过敏反应及对输注器械过敏等。
1.1.6 新生儿的输血后综合征:在多次换血或施行子宫内输血和换血的新生儿中,可以发生短暂斑丘疹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的良性综合征,可能与输入血液中某些成分起反应有关系。
1.2 症状和体征1.2.1 轻度: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面部居多)和关节痛等。
1.2.2 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直至窒息、低血压、休克。
有些患者易伴发热、寒颤、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通常伴有外周血中白细胞轻度增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增高。
1.3 治疗1.3.1 轻度过敏反应1.3.1.1 一般暂缓输血,严格观察。
输血不良反映的识别和应急处置办法1.第一类:轻度反映1.1症状:局部皮肤反映:荨麻疹、皮疹1.2体征:瘙痒1.3可能的原因:超敏反映(轻度)1.4应急处置:,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二类反映处置。
2.第二类:中度反映2.1症状:脸部发红、荨麻疹、寒战、发烧、烦躁、心跳加速、2.2体征:焦虑、瘙痒、心悸、轻度呼吸困难、头痛、2.3可能的原因:超敏反映(中重度)、非溶血性发烧反映、致热源和细菌污染2.4应急处置:,改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畅通。
,送血库和查验科分析。
,口服退热药或肛门塞退热栓剂药。
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注意避免利用阿司匹林。
,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以肯定是不是发生溶血。
,换一袋血液从头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按第九类反映处置。
3.第三类:3.1危及生命的反映3.2症状:寒战、发烧、烦躁、低血压(收缩压下降大于20%)、心跳加速(心率增加20%以上)、血红蛋白尿(血尿)、不明原因出血(DIC)3.3体征:焦虑、胸痛、输注部位疼痛、呼吸窘迫/呼吸短促、腰/背痛、头痛、呼吸困难3.4可能的原因: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反映;输血相关肺损伤说明:,首先应该检查血袋上的标签和病人身份,如有不符的地方,应当即停止输血,并向血库了解情况。
,输血不良反映的唯一表现可能是低血压和难以控制的出血。
,可很快出现溶血性输血反映的症状和体征——输血后数分钟内,输血量只有5-10ml的时候即可出现。
因此,必需在每袋血输注开始阶段密切观察患者。
3.5应急处置:3.5.1 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以维持收缩压。
如血压低,在5分钟内开始输注并举高患者的下肢。
,以面罩给氧。
,0.01mg/kg体重。
,喘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药。
,如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送血库和查验科分析。
淮滨县人民医院中心血库输血不良反应标准的确定和识别及应急措施的培训培训主题:培训人数:
主讲人:记录整理人:
培训时间地点
培训内容:
参加培训人员(签字):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
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
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9、传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 HIV,核酸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疟疾、SARS、Chagas 病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 症仍无法监测。
10、峰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应急措施:
1.减慢输血速度
2.可用抗组胺药(如口服本海拉明或肌注盐酸异丙
嗪25mg)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或恶化,则
按以下中度反应处理方式处理
中重度超敏反应
体征:焦虑,瘙痒,心悸,轻度呼吸困难,头痛症状:面部发红,荨麻疹,寒战,发热,烦躁,心跳加快
-----可能引起中重度超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致热源或细菌污染。
中重度反应处理:
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和输血科
3.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从另一只手臂
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
4.立即肌注抗组胺类药(如扑尔敏0.1mg/kg或异丙嗪25mg
寒战时保温:发热时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如扑热息痛10mg kg,血小板减少者禁用含阿司匹林药)
5.如患者表现支气管痉挛,喘鸣反应,立即皮下或肌注0.1%
上腺素0.5ml:静滴地塞米松5-15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