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6.48 KB
- 文档页数:1
各种颅脑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引流术后常用的引流有脑室引流,创腔引流囊腔引流及硬脑膜外.下引流,它们是颅脑与外界相通的一个窗口,术后如护理不得当,极有可能造成颅内感染,从而给病人增加痛苦,乃至威胁生命。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颅脑引流管的护理常规:1 脑室引流经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1 目的抢救因脑脊液受阻所致颅内高压,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脑室内引流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粘连及降低颅内高压。
1.2 观察及护理1.2.1 观察引流袋术后在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将引流袋悬挂于床头,引流管需高于脑室平面10~15cm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引流出液体为血性时,引流袋应低于脑室水平,清亮后应立即将引流袋挂高。
1.2.2 观察引流的速度切忌过速过多1.2.3 控制脑脊液引流量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合并颅内感染,脑脊液分泌增加,而引流量相应增加,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1.2.4 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的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后,脑脊液浑浊。
1.2.5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术后病人头部适当限制活动,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扯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
1.2.6 每日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1.2.7 拔管脑室引流一般不超过3~4天,拔管前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拔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2 硬脑膜外、下引流适应于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脑膜外、下血肿术后病人。
2.1 目的安放引流管以排空残留的血性液体或血凝块。
2.2 观察及护理2.2.1 观察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创腔10~15cm,并妥善固定,每日更换引流袋。
2.2.2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术后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注意观察头部伤面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防止引流管滑脱。
医院管理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常规神经外科引流管主要包括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
目的是通过引流将血性脑脊液排出体外,减轻脑水肿、脑膜刺激症状,还可起到调节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实施护理程序。
二、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像。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患者手术或检查返回时,第一时间检查引流管,与医师配合打开并调整引流管位置。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
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进行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
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入。
5、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在更换引流袋、监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时,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准确记录引流量,在倾倒引流液前后要对引流袋口进行严格消毒。
倾倒引流液时应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二)病情观察1、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引流管高度引流管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不能降低颅内压, 过低可造成引流过速,引起颅内压过低,易导致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
(1)脑室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成人颅内压力0. 7〜2. 0kPa,儿童0.5〜1.0kPa),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18cm。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很细,每分钟引流量较少。
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
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 为宜,一般控制在40〜350ml/d。
3、调节引流速度,控制引流液的量。
(1)协助医师严格控制流速,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下、硬膜外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
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2.引流早期(1—2小时)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引流管的护理:
1,低危引流管:皮下引流管
2,中危引流管:硬膜下及硬膜外引流管
拔管:拔管前夹管观察。
拔管后取头高卧位,穿刺点渗液。
1.再出血、脑疝
1)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如引流液颜色鲜红、量较前增多,则提示颅内复发出血,及时报告医生
2)避免引流管打折,引流不畅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出血
3)护理操作时,适当保持头部制动,动作轻柔
4)如有减压窗的患者需关注减压窗张力,张力较前增高时及时通知医生
2.预防感染
1)枕上垫无菌巾,污染时及时更换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的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扭曲、受压、折叠。
4)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如有浑浊、絮状物发生,及时通知医生
5)搬动病人、外出检查时将引流管夹闭,防止逆流
3.防止管路滑脱
1)使用管路标识:注明名称,放置时间等
2)班班交班时交接管路通畅情况,量等
3)定时检查引流管的在位情况
4)做好家属的宣教,如躁动患者适当约束
5)二次固定(3M贴)
4.拔管前夹管观察
夹管病人要加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肌张力等的变化,防止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
5.拔管后后护理
1)脑室外拔管后取头高卧位,穿刺点渗液。
2)腰大池拔管后用沙袋压迫穿刺处,去枕平卧6小时。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
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的最高点仍应高于脑室15~20cm。
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O。
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
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防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
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
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⑵拔管方法:先夹闭引流管,防止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而引起感染。
注意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出,要挤出皮下积液,待引流管完全拔除后,立即缝合伤口,最后用消毒敷料覆盖。
一、硬膜外引流脑硬膜外引流护理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引流袋中液体的量、性状;出血量多,需要频繁更换引流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神态、瞳孔等)。
为了防止引流管的脱落,其刺入头皮的部位通常用线固定。
如果出现脱落,要观察该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必要时在头皮刺入部位进行缝针,还要检查引流管的末端是否有断裂。
正常情况下,多在术后第2天进行CT检查后拔掉引流管。
二、脑室引流(一)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的变化。
(二)注意引流回路的液面有无波动,波动消失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轻轻挤压后仍无改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观察被排出的脑脊液的性状,24h引流量,如发现混浊,即可疑为感染。
(四)撤掉装置时,一般先慢慢调高设定压,观察24h引流量,刺入部位有无脑脊液渗出和神经系统的变化,如无变化即可撤掉装置,若能做CT检查有无脑室扩大现象则更好。
(五)及时更换引流袋,防止溢袋情况发生。
三、护理重点(一)预防感染1.行CT检查或搬运患者时,要将引流回路临时夹紧,防止脑脊液倒流。
2.每天更换三通活栓部位的纱布,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局部有无脑脊液或血液渗出,注意保持清洁卫生。
3.引流放置时间一般为10~14天,引流时间过长时,应定期更换回流或换到对侧引流,或改为脑室腹腔分流术。
(二)约束患者为保证安全引流管理,对意识不清的患者除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外,应适当采取约束措施。
约束前,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约束的必要性,征得同意,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约束过程中,要做好护理记录,注明约束理由,制定护理计划,每换一班,都要进行评估。
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
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
护理:1 穿刺前向患者说明穿刺的意义及注意事项,以利配合。
硬膜引流管护理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
一、目的
1、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
2、直径2㎜引流管于硬膜外,与颅骨内板相贴。
3、接引流袋.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血液及血。
4、性分秘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液,此时引。
5、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
二、护理
1、妥善固定管道并做好标记,注明留置日期。
2、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发生不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引流袋与头颅平齐,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
4、通常引流管于术后第2-3天拔除。
硬膜下引流管护理
一、目的
慢性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因已形成完整的包膜,包膜内血肿液化,临床多采用颅骨钻孔,血肿冲洗引流术。
术后接引流管于包膜内继续引流,以排空囊内残留的血性液或血凝快,以利脑组织膨起消灭死腔。
二、护理
1、妥善固定管道并做好标记,注明留置日期。
2、密切观察引流量、颜色和性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3、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采取患侧卧位或平卧,引流袋低于创腔。
术后不使用强力脱水剂,亦不过分限制水分摄入,以免影响脑膨隆。
4、其他术后起初引流管口齐平创口,病程中依据引流量及颅内压情况调节。
5、引流管于术后2-3天拔除,行CT检查确定血肿消退后拔出。
三、引流不畅处理方法
复查CT仍有血肿残留时,用生理盐水3ml加尿激酶2-5万单位间断注入血肿腔夹管2h后开放。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的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感染1、原因1.头皮的毛囊内细菌转移。
2.脑脊液外露。
3.消毒隔离不严,违反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4.引流液逆行。
5.血液传播。
2、临床表现1.发热。
2.病情加重。
3、预防与处理1.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用无菌敷料包裹。
2.加强消毒换药。
3.注意无菌技术操作,更换引流袋(瓶)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4.搬运患者时应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引流袋(瓶)高度变化造成逆流。
5.如在开颅手术前已行脑室引流多日,头部备皮时尽量避免污染钻孔切口,剃头后消毒切口周围,然后覆盖无菌敷料。
6.遵医嘱抗感染治疗。
二、管道堵塞(管道不畅)1、原因1.血性脑脊液,血凝块。
2.脑组织碎片,放置过深。
3.脑室感染,沉淀物。
4.机械压迫。
2、临床表现1.引流不畅。
2.意识改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3、预防与处理1.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引流不畅或头皮处渗液及时通知医生。
2.每日更换引流袋(瓶),记录引流液色、质和量。
3.用石蜡油润滑挤压引流管,保持管道通畅,切勿折叠、扭曲、压迫管道。
4.积极控制感染。
三、并发出血1、原因1.机械损伤。
2.过度引流。
3.凝血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改变,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头痛等。
3、预防与处理1.胶布注意正确粘帖,确保牢固。
2.引流管长度适宜,使头部有适当的活动空间。
3.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引流管脱出。
4.避免过度引流。
四、引流过度1、原因脑室外引流袋(瓶)放置高度太低,引流过快。
2、临床表现头痛并发出血。
3、预防与处理1.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可将引流袋(瓶)距侧脑室20cm,维持颅内压正常。
2.引流早期注意引流速度,防止引流过快。
3.搬运患者时应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引流袋(瓶)高度变化造成短时间内引流过量。
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护理
一、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二、操作要点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处应高于外耳道10—15cm;硬膜外、硬膜
下引流管根据颅内压情况置于床面或遵医嘱调整。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需遵医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置脑室、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硬膜下、硬膜外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
如: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装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四、注意事项
1•脑室引流管拔管前遵医嘱先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2•引流早期(1—2小时)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
3•观察脑室引流管波动情况,注意检查管路是否堵塞。
4•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搬运患者时将引流管夹闭,妥善固定。
5•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放置高度应遵医嘱。
6•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量及颜色突然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