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引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脑室引流管的护理1、术前常规备皮,除紧急情况外,术前需禁食6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0.1g。
2、脑室引流袋的固定术后早期,引流袋先置于颅骨钻孔水平,后期再放置予床头的下面,引流管的最高点O。
防止过度引流,颅内压骤降引仍应高于脑室15~20cm。
保持颅内压在200~250mmH2起硬膜下血肿。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四肢活动、瞳孔对光反射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以判断颅内压情况。
4、观察引流装置⑴病人头部活动应适应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
⑵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
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⑶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
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
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
⑷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小时引流量。
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⑴脑室内感染: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暴露在头皮外端的导管及接头,每天用75%乙醇消毒3次,并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敷料若有渗湿,应立即更换;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③搬动病人时,应先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波动。
防止脑室外引流管与引流袋接头处脱落。
若有脱落者,应严格消毒后再连接;④定期行脑脊液检查,做细菌培养。
⑵出血和移位:①限制头部活动,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②对躁动者用约束带约束四肢;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癫痫发生,立即行CT检查;④必要时需手术重置导管。
6、拔管⑴拔管指征:脑室引流时间为3~7日。
拔管前应先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时,可予拔管。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引流管继续引流,并告知医生。
硬膜下引流护理规范
【概念】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在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以达到引流的目的。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评估患者对硬膜下引流的知晓情况和配合能力。
2.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硬膜下引流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3、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头部备皮。
二、术后护理
1、患者头枕一次性治疗巾,每日更换,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2、妥善放置引流袋:引流袋置于头旁枕上或枕边,不可随意放低引流瓶,以免引流过多致脑组织迅速移位,引起颅内出血。
3、搬动患者时先夹闭引流管,待患者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
4、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者适当约束。
5、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液、局部有无炎症反应、引流是否通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6、每日按无菌原则消毒引流袋口、倾倒引流液并记录。
7、术后3日左右行CT检查,证实血肿消失后拔管。
管道护理规范管道护理原则:通畅、在位、有效、安全一、管道标识管理1、首次负责护士负责管道标识的核对和正确粘贴2、管道标识按要求统一安放在相关管道的固定位置3、管道标识污染、脱落及时更换和粘贴4、告知患者及家属管道标识的重要性,注意保护二、管道标识使用要求1、用于护理单元中各种管道较多的的病人2、用于留置管道大于24小时以及需要定期更换的管道管理3、用于需要明确认知管道名称,有一定风险因素的管道4、护士长定期检查落实和执行情况,加强管道标识的管理,使其管理制度三、不同管道标识的意义1、标记管道名称如:硬膜外引流管。
2、区分不同管道如:腹部留置2-4根不同位置的引流管3、标记日期(提示更换或拔除时间)如:尿管、胃管、深静脉等4、标识字迹颜色提醒高危性或严格无菌观念:气管插管,深静脉等。
5、根据管道粗细的不同,选择大小不同的标识和粘贴方式,是为了保持协调和美观6、管道标识粘贴位置不同,是为了既醒目又避免频繁更换四、管道的标识1、材料:红色和绿色标识.2、项目:置道名称,置管日期,备注(供特殊管道、特殊情况应用,如感染管道备注G即可;胃管注明置管深度,如:胃管 50cm 10.12 ;气管插管注明距门齿、距鼻尖的外露长度)3、红色标识:应用于深静脉置管,周围浅静脉置管,动脉置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输入型无菌性管道;或警示性标识如:膀胱冲洗、空肠造瘘输入肠内营养液的同时,正在静脉输入液体,可在进入静脉输液管的冒菲氏滴管旁粘贴红色标识,并注明通道名称,避免更换错误。
4、绿色标识:应用于头部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心包纵隔引流管、腹部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肌间隙引流管、胃管、尿管等各种输出型引流管。
5、粘贴方式:均对折于管腔上(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6、粘贴位置:如:①深静脉置管:标识对折于深静脉置管前端的任意细管腔中端,更换敷贴时间贴于敷贴上;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对折于气囊细腔上;③周围浅静脉留置针贴于留置针敷贴上;④头部引流管、腹部引流管、腰大肌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胃管等管道,对折于引流管与引流袋或引流瓶接口上或下约10cm处(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粘贴位置);⑤尿管对折于分叉处充气囊腔上。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心理护理:对清醒患者解释手术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目的及可心理护理: 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地解释,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对昏迷患者应向家属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案,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与患者交流,给予发问的机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以减轻焦虑、恐惧情绪和对手术的担心。
经常给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急诊行手术者应立即禁食水,胃肠饱满的患者应行胃肠减压,防止麻醉后食物反流引起窒息,以确保手术安全。
体位:对颅内压增高者采取头高位,以降低颅内压,有脑脊液漏时取平卧位或头高卧位,头偏向患侧以利引流及漏口粘连封闭。
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以利于口腔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时取平卧位或头低仰卧位,以保证脑部血氧供应,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增加颅内淤血。
术前准备:术区备皮(剃头) 感染,给手术造成感染机会。
遵医嘱做好各项常规化验和各种检查,同时给予留置导尿,持续低流量吸氧,配血并做好药敏试验。
同时准备好一次性无菌专用脑室外引流管。
术后的护理严格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引流管脱出:术后患者应安置在监护室内,在监护室床边置管者密切配合安置好患者体位。
脑室外流管应置于脑室平面10,15cm,对患儿不合作者可适当加以约束,必要时加床档。
对烦躁不安者应给予镇静剂,对较大的患儿及清醒者告知置管的重要性和目的及行动时引流管的摆放位置,以取得合作。
脑室外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做好床头交接班,转移患者时先将引流管打折后用纱布包裹,妥善固定后再行转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24h 出入量以及时否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并准确及时地记录。
去骨瓣减压注意骨窗压力情况,注意脑脊液量、颜色及性质,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
术后应注意准确记录脑脊液流出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 500ml,若术后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颜色鲜红,可提示脑室内有新的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头部 CT 确诊。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引第一篇: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引一、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引目的1.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的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直径2mm引流管于硬膜外,于颅骨内板相贴。
2.硬膜外引流管也用于引流组织液、血液及血性分泌物的同时也引流出部分脑脊液。
护理重点1.适当限制头部活动范围,活动、翻身及需搬动患者检查或过床应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术中严格无菌条件下连接负压引流球,引流管要在头皮上固定好,防止脱出。
3.保持有效引流,控制引流量及速度。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防止阻塞。
发现不通畅时离心挤捏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引流管高度:负压引流球与头处于同一平面。
5.病情观察及记录: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
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的症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情况并记录。
6.头部敷料的观察,渗血渗液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
相关护理注意事项1.每小时引流量以≦100ml为宜。
2.术后1-2天引出的血性液颜色转为淡,若仍有大量血性液提示有出血。
3.硬膜外引流管停留时间一般3-7天,时间过长易引起感染。
4.控制病房里陪人数,注意病房通风,接触引流管前后主要洗手。
倒引流球引出液时应反折,防止操作时引出液倒流,或空气进入引流管。
5.对于清醒者应向其解释与指导取得主动合作,对于意识障碍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适当加以约束,一旦引流管脱出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
6.检查并保持引流管位置正确,尤其在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均应仔细检查,如发现曲折应及时纠正。
7.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行捏挤至引流管通畅。
第二篇:引流管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a)手术后护送病人回病室时,需用二把血管钳钳夹胸引流管,搬动时动作要轻巧、慎防将引流管拔出而引起开放性气胸。
(b)引流管及引流阍应就算置低于胸腔水平面60~100cm,太短会影响引流,过长则易扭曲增大死腔,影响通气。
脑室外引流管的护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应激性溃疡所致,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制剂预防和治疗,同时鼓励尽早进行流质饮食,昏迷者应尽早予以鼻饲饮食.但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大便的颜色、性质、量及血压变化,胃管鼻饲者密切观察胃管回抽液的颜色。
侧脑室持续外引流并辅以尿激酶注入能及时清除脑室内积血,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侧脑室引流管监测及护理引流管的生理盐水冲洗及尿激酶灌注:全脑室出血病人颅内压极高,在引流过程中,开始常有脑脊液喷出,一般不超过10毫升,之后可有血凝块阻塞。
双侧侧脑室引流,可先用生理盐水5毫升从一侧脑室轻轻灌洗3~4次,若灌洗时注射器有阻力,另一侧引流管无冲洗液流出,说明室间孔不通.此时必须先测颅内压,看有无脑疝先兆,然后再谨慎地用3毫升生理盐水溶解尿激酶5000~2万单位灌注。
若颅内压高于400毫米水柱,或有脑疝先兆,则暂缓灌注,采用药物降低颅内压.引流液量及颜色的观察:引流液量越大,说明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越严重,若引流量超过450毫升/日,提示循环通路完全梗阻。
经抽吸、灌洗、尿激酶灌注,腰穿放脑脊液。
若引流量减少,提示脑脊液循环通路逐渐再通,引流脑脊液颜色逐渐变浅为正常。
若引流液突然转红或一向通畅,突然血块阻塞或量增多,说明有再出血;引流液一直为红色提示有持续出血;引流液由清变混浊,提示可能有感染,宜留取脑脊液送检。
引流瓶的高度: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多少是颅内压高低的晴雨表。
一般将引流瓶固定于侧脑室水平上180~200 mm ,若颅内压高,可有脑脊液滴入引流瓶.这样,一方面脑室引流后可减少脑脊液中的酸性物质及其它代谢产物,有利于保护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另一方面,据每天引流脑脊液的量即可间接反映出颅内压的高低,以指导调节临床脱水剂的用量和引流时间。
拔管指征:待脑室内积血消失方可拔管。
平均引流72小时,大多数积血可完全排出,脑脊液变清,但脑水肿高峰期未过,侧脑室压力尚高,拔管易致脑疝。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
引
一、硬膜外引流管护理指引
目的
1.硬膜外引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的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直径2mm引流管于硬膜外,于颅骨内板相贴。
2.硬膜外引流管也用于引流组织液、血液及血性分泌物的同时也引流出部分脑脊液。
护理重点
1.适当限制头部活动范围,活动、翻身及需搬动患者检查或过床应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术中严格无菌条件下连接负压引流球,引流管要在头皮上固定好,防止脱出。
3.保持有效引流,控制引流量及速度。
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防止阻塞。
发现不通畅时离心挤捏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引流管高度:负压引流球与头处于同一平面。
5.病情观察及记录: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
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的症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情况并记录。
6.头部敷料的观察,渗血渗液较多时及时报告医生。
相关护理注意事项
1.每小时引流量以≦100ml为宜。
2.术后1-2天引出的血性液颜色转为淡,若仍有大量血性液提示有出血。
3.硬膜外引流管停留时间一般3-7天,时间过长易引起感染。
4. 控制病房里陪人数,注意病房通风,接触引流管前后主要洗手。
倒引流球引出液时应反折,防止操作时引出液倒流,或空气进入引流管。
5.对于清醒者应向其解释与指导取得主动合作,对于意识障碍者可用布制约束带在其胸部或四肢适当加以约束,一旦引流管脱出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
6.检查并保持引流管位置正确,尤其在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均应仔细检查,如发现曲折应及时纠正。
7.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行捏挤至引流管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