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肌的起止点
- 格式:doc
- 大小:1018.50 KB
- 文档页数:9
人体所有肌肉起止点以及功能人体拥有多达600多块肌肉,这些肌肉起始于骨骼,并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接。
这些肌肉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头颈、上肢、躯干和下肢。
每个肌肉都有自己的起始点和止点,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以下是一些人体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的详细介绍。
1.头和颈部肌肉:- 颞肌(Temporalis):起始于眶上沟和颧弓,止于下颌骨韧带。
作为咀嚼肌肉,用于咀嚼食物。
- 斜方肌(Trapezius):起自枕骨、颈椎和胸椎,止于肩胛骨和锁骨。
对于转动和固定肩胛骨和颈椎以及抬举和伸展手臂具有重要作用。
2.上肢肌肉:-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起自肩胛骨,止于尺骨。
弯曲上臂、旋转前臂和屈曲肘关节的主要肌肉之一。
-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起自肩胛骨和上臂骨,止于尺骨。
伸展前臂和屈曲肘关节的主要肌肉之一。
- 旋前圆肌(Supinator):起自肱骨和尺骨,止于尺骨。
用于手掌的旋转和背屈前臂。
3.躯干肌肉:-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起自胸骨、锁骨和肋骨,止于肱骨。
作为背部和上肢的主要运动肌肉,用于前臂的屈曲和臂的内旋。
-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起自骨盆,止于胸骨和肋骨。
参与腰椎的稳定和腹部的屈曲。
-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起自骨盆,止于腰椎和肋骨。
用于侧屈躯干和固定腰椎。
4.下肢肌肉:-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起自髂骨和股骨,止于胫骨。
作为大腿前侧的主要伸肌,用于膝关节的伸展。
- 半腱肌(Semitendinosus):起自坐骨,止于胫骨。
作为大腿后侧的主要伸肌,用于屈曲膝关节和伸展髋关节。
- 小腿肌肉(Calf muscles):包括腓肠肌(Gastrocnemius)和比目鱼肌(Soleus)。
起自腓骨,止于跟腱。
用于下蹲、行走和弯曲膝关节。
这只是对一小部分肌肉的详细概述,人体肌肉的起始点和功能非常复杂且多样化。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全身肌的组成和分类;2. 掌握全身肌的起止点、分布和作用;3. 熟悉肌的解剖结构,提高对肌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人体全身肌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
本实验主要观察骨骼肌的解剖结构。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人体全身骨骼肌标本;2. 实验用具:解剖剪、解剖镊、解剖针、解剖镜、解剖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情况,了解肌肉的分布规律;2. 观察全身骨骼肌的起止点,了解肌肉的起点和止点;3. 观察全身骨骼肌的横断面,了解肌肉的纤维走向和横纹;4. 观察全身骨骼肌的纵断面,了解肌肉的肌束和肌纤维;5. 分析全身骨骼肌的作用,了解肌肉的运动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情况:全身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头颈肌包括眼肌、舌肌、咽喉肌等;躯干肌包括背肌、腹肌、胸肌等;四肢肌包括上肢肌、下肢肌等。
2. 全身骨骼肌的起止点:全身骨骼肌的起止点分布在骨骼上,肌肉的起点通常位于固定骨上,止点通常位于运动骨上。
例如,肱二头肌的起点位于肩胛骨的喙突,止点位于桡骨的粗隆。
3. 全身骨骼肌的横断面:全身骨骼肌的横断面呈椭圆形或梭形,具有明显的横纹。
横纹是由肌原纤维构成的,肌原纤维是由肌丝组成的。
4. 全身骨骼肌的纵断面:全身骨骼肌的纵断面呈长条形,肌束和肌纤维排列整齐。
肌束是由多个肌纤维组成的,肌纤维是由肌原纤维组成的。
5. 全身骨骼肌的作用:全身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特性,参与人体运动、维持姿势和呼吸等功能。
例如,肱二头肌的收缩可以使肘关节屈曲,参与上肢的屈曲动作。
六、实验讨论1. 全身骨骼肌的起止点对于了解肌肉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肌肉的起止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肌肉的运动规律。
2. 全身骨骼肌的纤维走向和横纹是肌肉的重要特征。
纤维走向决定了肌肉的收缩方向,横纹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骨骼肌—搜狗百科肌节骨骼肌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
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
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Ⅰ带)及暗带(A带)。
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
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
H线的中部有一M线。
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
两个z 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长约1.5~2.5微米。
随意肌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
骨骼肌细胞构成骨胳肌组织,每块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组织构成,外包结缔组织膜、内有神经血管分布。
骨骼肌收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
收缩的特点是快而有力,但不持久。
横纹肌运动系统的肌肉muscle属于横纹肌,由于绝大部分附着于骨,故又名骨骼肌。
每块肌肉都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器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分布,在躯体神经支配下收缩或舒张,进行随意运动。
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被拉长后,当拉力解除时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肌肉的弹性可以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
肌肉内还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不断将冲动传向中枢,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大多数骨骼肌(skeletal muscle)借肌健附着在骨骼上。
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每块肌肉均由许多平行排列的骨骼肌纤维组成,它们的周围包裹着结缔组织。
包在整块肌外面的结缔组织为肌外膜(epimysium),它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和神经。
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的分支伸入肌内,分隔和包围大小不等的肌束,形成肌束膜(perimysium)。
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周围的少量结缔组织为肌内膜(endomysium),肌内膜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各层结缔组织膜除有支持、连接、营养和保护肌组织的作用外,对单条肌纤维的活动、乃至对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肌纤维群体活动也起着调整作用。
诺贝尔研究骨骼肌对血糖的利用机能骨骼肌是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由于其形状成幼长的纤维状,所以亦称作肌纤维)所组成。
人体解剖全集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
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
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
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
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上肢肌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
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
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
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
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
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下肢肌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
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
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
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
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
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头颈肌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肌肉起止点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肌腹被两层阔筋膜包住,至大腿上中1/3处向下移行至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踝
功能:髋外展、髋屈、髋内旋,与缝匠肌、股薄肌等跨双关节的肌肉一起,形成骨盆和下肢的悬吊效应,在静力和动力中维持大腿和骨盆的稳定。
大腿外侧的髂胫束收紧必然会导致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收紧。
髂胫束一端连接胫骨,髂胫束一旦收紧,其与胫骨顶端连接处就会产生自发性疼痛和触痛,而且在下台阶时疼痛加剧,这种情况通常被诊断为髂胫束摩擦综合征。
甚至连最好的治疗师也会做出这样的诊断。
虽然按摩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的触发点能使髂胫束放松,但显然,髂胫束或大腿一侧的触痛更有可能是由其下方的股外测肌触发点引起的。
人体解剖与肌肉、骨骼大全要了解身体肌肉的名称、起止点和功能。
上图说明:1.斜方肌: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起点:枕外隆凸,上颈线,颈韧带,第七节颈椎至第十二节胸椎的棘突。
止点:上束纤维——锁骨外侧1/3及肩峰突,中下束纤维——肩胛棘上唇及尖端功能上束纤维——上举及外旋肩胛骨,协助头部后仰,侧屈及旋转中束纤维——内收(缩回)肩胛骨,下束纤维——下压肩胛骨2.棘上韧带: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状纤维软骨组织。
起自第7颈椎棘突,止于骶中嵴。
棘上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构成颈部两侧肌肉之间的中膈,故称项中膈或项韧带(据近年解剖学发现,该韧带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
从未发现骶椎上韧带附着)。
棘上韧带是由腰背筋膜、背阔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组成。
分3层,深层连接相邻2个棘突,且与棘间韧带交织在一起;中层跨越2到3个棘突;浅层跨越3到4个棘突。
作用是与弓间韧带一起在棘间韧带帮助下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受到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腰痛或牵涉性下肢痛。
3.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
由胸背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和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可以肩胛线为界,线的外侧由胸背动脉分支供血,线的内侧由节段性动脉供血。
起点:6-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
止点:肱骨结节间沟由胸背神经支配作用:伸展、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时拉起肢体4.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子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
后层覆子竖脊肌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学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动控制机制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骨骼肌的结构人体内大约有640多个不同种类的肌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骨骼肌。
它们占据了人体总重量的40%左右,起到了支撑身体、维持姿势和产生运动等重要作用。
骨骼肌通常由许多束状纤维组成,每个束状纤维又由许多长条状细胞组成。
这些长条状细胞被称为横纹肌纤维,它们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线粒体和其他蛋白质结构,在收缩时可以产生力量和运动。
二、肌纤维类型根据横纹肌纤维内部所含有的不同类型蛋白质以及其氧化代谢能力等因素,可以将横纹肌纤维分为两种类型: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快肌纤维具有较高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但氧化代谢能力较差,适合进行高强度、短时间的爆发性运动。
而慢肌纤维则具有较低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但氧化代谢能力较好,适合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
三、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每个骨骼肌都有一个起点和一个止点。
起点通常是指与静止物体相连的端点,而止点则是指与移动物体相连的端点。
在收缩时,骨骼肌会通过其附着于起点和止点之间的横纹肌纤维产生拉伸或收缩力量,从而使得移动物体发生运动。
四、神经控制所有骨骼肌都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每个骨骼肌都由一条主要神经支配,并与其他周围神经系统相互联系。
这些神经系统可以将大脑发出的信号传递到相应的横纹肌纤维中,从而控制其收缩和松弛。
这种神经控制机制是肌肉系统能够完成各种复杂运动的关键。
五、骨骼肌的作用骨骼肌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包括:支撑身体,维持姿势,产生运动等。
在支撑身体方面,骨骼肌可以通过对脊柱和其他关节的支撑来维持身体平衡。
在维持姿势方面,骨骼肌可以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控制来保持正确的姿势。
在产生运动方面,骨骼肌可以通过收缩和松弛来产生力量和运动。
六、训练和康复训练和康复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肌起止点及功能
肌肉是人体内的重要组织之一,它们的起止点和功能对我们的身体运动至关重要。
肌肉的起点是指它们附着在骨骼上的位置,而肌肉的止点则是指它们的末端。
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力量,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得以运动。
不同的肌肉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例如走路、跑步、举重等。
肌肉的功能也非常重要。
除了产生力量之外,肌肉还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保护内脏器官,以及维持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肌肉还可以通过运动来促进心血管健康,增强免疫系统和改善心理健康。
因此,保持健康的肌肉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身体的机能和运动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饮食和休息,以保证肌肉得到足够的营养和休息。
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对我们的身体运动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重视肌肉的健康,通过适当的锻炼、饮食和休息来保持它们的健康和功能。
人体解剖全集回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妪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竖脊肌背阔肌三角肌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冈上肌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胧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肩胛下肌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大圆肌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胧骨小结节崎。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肱二头肌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烧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
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肱三头肌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桃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桃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肘肌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胧骨外上隈。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前锯肌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
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海小肮、的间肌及其起止点功能:近固定时,厕臂内旋,帮助肘关节屈・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及其起止点功能:近固定时,使骰关节内收、外旋和屈。
骨骼肌的起止点和常用工作术语
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它们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起到支撑和运动的作用。
骨骼肌的起止点是指肌肉与骨骼相连接的
位置,这些位置通常是肌肉的起点(即肌肉的始端)和止点(即肌
肉的末端)。
骨骼肌的起止点可以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来确定,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肌肉是如何在骨骼上起作用的。
常用的工作术语包括:
1. 肌腱,肌肉的末端通常通过肌腱与骨骼相连接,肌腱是一种
坚韧的结缔组织,能够传递肌肉的收缩力到骨骼上。
2.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肌肉产生力量并缩短的过程,这是骨
骼肌用来产生运动的基本方式。
3.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是肌肉放松并恢复原长的过程,这是肌
肉在运动后的一种自然状态。
4. 肌肉纤维,肌肉纤维是构成肌肉的基本单元,它们通过收缩
产生力量,是肌肉功能的基础。
5. 肌肉肥大,肌肉肥大是指肌肉在训练后增加了肌纤维的数量和/或肌纤维的断面积,从而增加了肌肉的体积和力量。
6. 肌肉萎缩,肌肉萎缩是指肌肉由于缺乏使用或其他原因而减少了肌纤维的数量和/或肌纤维的断面积,导致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减小。
以上是关于骨骼肌的起止点和常用工作术语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人体肌肉起始点人体肌肉的起始点是指肌肉附着于骨骼的部位,一般是肌肉与骨骼相接触的地方。
肌肉与骨骼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肌腱来实现的,肌腱是一种由纤维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弹性,能够将肌肉与骨骼牢固连接在一起。
肌肉的起始点通常位于骨骼上的突起、骨头或其他骨性结构上,这些骨性结构通常被称为骨隆起。
当肌肉收缩时,肌腱会受到拉力,并将这种拉力传递到骨骼上,从而产生相应的运动。
肌肉的起始点的位置和形状是各不相同的,它们的特点主要受到肌肉功能和运动方式的影响。
肌肉的起始点通常是在骨骼上的特定部位,可以通过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来准确地确认。
在骨骼的各个起始点上,常常能够触及到一些骨外突起,这些突起就是肌肉的起始点。
在正常情况下,肌腱能够牢固地连接在这些骨性结构上,从而保证了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紧密连接。
肌肉的起始点的位置和数量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肌肉起始点都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肌肉的起始点通常位于骨骼上的靠近中心位置处,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肌腱对骨骼的拉力传递,以便进行有效的运动。
此外,在肌肉的起始点上有一些器官和组织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神经、血管等。
这些器官和组织对于肌肉的正常运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它们与肌肉起始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肌肉的起始点对于人体的运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肌肉的拉力传递和运动的协调性。
一般来说,肌肉的起始点越稳固,其拉力传递就越顺畅,相应的运动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人们在进行运动时,应该充分地注意肌肉的起始点,尽可能地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肌肉的起始点与骨骼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正常的运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些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运动时,对肌肉起始点的控制能力是决定运动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专业运动员和运动训练者通常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肌肉起始点的控制能力,以便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
此外,在一些疾病和损伤中,肌肉的起始点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了解人体骨骼肌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功能,掌握骨骼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为后续学习运动系统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1. 骨骼肌的概述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
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胶原纤维构成,色白,有光泽,无收缩能力,附着于骨处。
2. 骨骼肌的形态骨骼肌的形态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长肌:多见于四肢,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等。
长肌呈梭形或扁带状,肌束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
(2)短肌:多见于躯干,如斜方肌、菱形肌等。
短肌呈扁平状,肌束排列与肌的长轴相垂直,收缩幅度较小,主要参与维持姿势。
(3)阔肌:多见于躯干,如胸大肌、背阔肌等。
阔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肌腱称为腱膜。
(4)轮匝肌:多见于眼、口、鼻等部位,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
轮匝肌呈环形,收缩时使孔道闭合。
3. 骨骼肌的构造(1)肌腹: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收缩能力。
肌纤维呈长圆柱状,表面有横纹,称为横纹肌。
(2)肌腱:由胶原纤维构成,色白,有光泽,无收缩能力。
肌腱附着于骨处,将肌肉的收缩力传递到骨骼。
(3)血管和神经:骨骼肌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为肌肉提供营养和支配。
4. 骨骼肌的起止点骨骼肌的起止点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腹两端所附着的骨点。
肌肉的起止点决定了肌肉的作用。
5. 骨骼肌的作用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通过收缩产生力量,使人体产生运动。
骨骼肌的作用主要包括:(1)维持姿势:骨骼肌可以维持人体的姿势,如站立、行走、坐姿等。
(2)产生运动:骨骼肌可以产生各种运动,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3)保护内脏:骨骼肌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如腹直肌保护腹腔内脏。
6. 骨骼肌的神经支配骨骼肌的神经支配主要来源于脊髓和脑干。
脊髓和脑干的运动神经通过神经丛分布到全身各处的骨骼肌,支配其收缩。
三、实验方法1. 观察骨骼肌标本通过观察骨骼肌标本,了解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肌的组成结构,掌握骨骼肌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2. 通过观察骨骼肌标本,学习骨骼肌的起止点、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
3.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骼肌标本、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针、生理盐水、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台、解剖显微镜、生理盐水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骨骼肌的形态结构(1)观察骨骼肌的横切面,了解其纤维排列、肌束、肌腹和肌腱等结构。
(2)观察骨骼肌的纵切面,了解其起止点、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
2. 学习骨骼肌的起止点(1)识别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了解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2)观察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与骨骼的关系,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同作用。
3. 观察骨骼肌的神经支配(1)观察骨骼肌的神经支配,了解神经对骨骼肌的控制作用。
(2)观察神经与骨骼肌的连接方式,了解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4. 观察骨骼肌的血液供应(1)观察骨骼肌的血管分布,了解血液对骨骼肌的营养供应。
(2)观察血管与骨骼肌的关系,了解血管在运动中的作用。
5. 学习骨骼肌的收缩原理(1)观察骨骼肌的收缩过程,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原理。
(2)学习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如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6. 实验操作(1)将骨骼肌标本放置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
(2)使用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针等工具进行解剖操作。
(3)记录观察到的骨骼肌结构、起止点、神经支配和血液供应等信息。
四、实验结果1. 骨骼肌的形态结构:骨骼肌由肌纤维、肌束、肌腹和肌腱等组成,纤维排列呈束状,肌腹富含血管和神经。
2. 骨骼肌的起止点:骨骼肌的起点附着在骨骼上,止点附着在肌肉的另一端。
3. 骨骼肌的神经支配:神经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与骨骼肌相连,控制肌肉的收缩。
4. 骨骼肌的血液供应:血管通过肌束、肌腹和肌腱等部位,为骨骼肌提供营养。
5.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肌纤维的缩短和伸长实现的,收缩形式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人体解剖全集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
胸锁乳突肌
菱形肌
竖脊肌
背阔肌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肩胛下肌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肱二头肌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
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肱三头肌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肘肌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
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伸和外旋。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外旋,长头还可使髋关节伸。
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使骨盆
功能:维持腹压。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