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 格式:docx
- 大小:11.26 KB
- 文档页数:2
第12期(总第140期)工作研究■0引言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培养以土木建设技术为本,管理、经济并重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能够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1]。
建筑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获得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的唯一途径,但目前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设计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抗震这四门课整合而成的,而且很多的整合只是土木工程类专业课内容的排列组合,并没有将这四门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合在一起,没有打破原有的学科化内容体系,没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建筑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一目标。
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成员研究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了学生就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构建了面向一线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五个方面的改革[2]。
1.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获取的专业能力是施工能力,而不是结构设计能力,同时学生应具备在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
而土木工程类这四门专业课程的内容偏向设计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必需、够用”为度,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四门课融合为结构材料、基本构件、结构设计方法、结构抗震设计基础知识、结构施工图,精简了一些重复交叉的内容、不常用的知识,比如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原理留到《建筑施工》这门课中去讲授;删除了一些陈旧的、在工程实际中已不再使用的做法。
比如梁底的纵向钢筋在适当位置弯起承受支座负弯矩,连续板中受力钢筋的弯起式配筋方式。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是建立工程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及其构造要求,所以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要讲清楚讲透彻。
建筑结构CAD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在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建筑结构cad》教学中,强调软件操作与软件结构计算原理讲解并重,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实际工程观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cad 案例教学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85-01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完全取代了过去工程师建筑设计方式。
《建筑结构cad》成为各大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一门新兴课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与其他的传统的课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就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浅谈一下作者教学的体会。
该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的操作课程,更是一门专业知识的应用课程,它是在学生完全修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后开设,在学生基本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讲授pkpm系列软件以及其它的结构设计软件的操作和结构施工图绘制方法,该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的操作,更要求学生对以前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有综合认识和提高,使学生把以前学习的专业知识集中体现在设计软件的参数输入中。
所以,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做到在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具备对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软件操作讲解与建筑结构基本原理讲解并重的方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pkpm软件交互式界面,使学生对pkpm 软件的具体操作便得十分容易掌握,但大多数学生却对软件界面中要输入的设计参数无法确定。
在实际的工程结构设计中,像结构类型、基础类型、构件尺寸、柱网布置、钢筋的直径和强度等这些数值均不能由计算机完成,要由工程师根据个人的经验确定,但这些数据对工程的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影响又较大,这就涉及到工程师的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什么是概念设计呢?结构概念设计是依据个人经验,结构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的安全等级、当地抗震设计等级、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的定性设计过程,主要是包括结构体系、基础类型、主要构件的几何尺寸等等。
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与实践摘要:通过明确《建筑结构》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阐明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重构教学内容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能力本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一、引言目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建筑结构》课程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本位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
以下就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思路与做法进行阐述。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平台的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围绕施工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出发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明确了本课程的课程性质为:本课程由建筑结构基础知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等内容组成,按结构材料类型划分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设计。
在研究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点的基础上,解决强度和变形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构件的设计问题,包括结构方案、构件选型、材料选择和构造要求等问题。
本课程的作用:一是为后续专业课程《主体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等课程奠定所需的结构基础;二是为将来的职业工作——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奠定结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等。
三、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重构教学内容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的岗位对必要的结构分析和计算的知识与技能的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考虑工程技术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该课程,选用以结构材料类型划分学习情境,选用建筑构件如梁、板、柱等构件为载体进行情境任务设计。
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对学生掌握建筑力学和结构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项目化教学改革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团队协作为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一系列的任务和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探究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通过设计和建造模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和构建一个特定的模型,如桥梁模型、房屋模型等。
学生需要先了解相关的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理论,并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最终完成一个符合结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的模型。
项目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学生可以了解建筑工程的整个设计和施工流程,熟悉相关规范和标准,并学习如何进行工程量计算、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验收等环节。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程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化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而项目化教学则可以通过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案,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项目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方法,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建筑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
当
前的建筑结构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存在脱节、缺乏实践性教学和创
新意识培养等。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
一、教学改革思路
1.从实际工程出发:建筑结构是应用学科,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可
以通过案例分析、工地参观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
和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
2.强调实践性教学:建筑结构是需要实践操作技能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
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设置一
些与实际工程相近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独立设计和结构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力量,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可以通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
合作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筑结构是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术论文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创新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践
1.引入实际案例: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入了
解建筑结构的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
可以选取一些建筑工程项目,让学生研究其结构设计
及施工过程,并进行报告和讨论。
2.强调实践操作: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等方式。
在
实验室中进行模型试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测,从而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3.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开展研究课题,让学
生主动参与科研工作。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
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工地参观等方式。
可以组织学生到建筑工程项目工地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工程施工的实际
情况,从而加深对建筑结构的认识。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实际工程出发,强调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意识培养,并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可以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