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37.30 KB
- 文档页数:2
2023-10-30•新工科建设背景•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地位•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新工科建设背景010203培养创新人才新工科建设要求对传统工程教育进行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交叉性新工科建设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
前沿性新工科建设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动态,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和创新思维。
实践性新工科建设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建设的特点02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地位实践教学的意义强化综合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实践创新能力03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01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0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1实践教学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23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新工科领域所需的实践创新人才。
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推动新工科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新工科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使其更具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新工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增强新工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03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的形式课程设计实验科研项目实习通过企业或机构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培养实际工作04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施步骤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管理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好和安全使用。
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反馈评估05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一:某高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方案概述案例二: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案例三:某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案例四:某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方案概述实施细节效果评估06结论与展望结论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广,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大中小城市中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急需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本学习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等要素,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大多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缺乏行业实践和科研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师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不足。
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有限。
1. 推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项目化教学、问题驱动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3.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引入企业和行业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实践项目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芳(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深化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该文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改进工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这5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改革预期成果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专业视野及创新思维宽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改革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173-04Explor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ZHANG Zhen ZHANG Fang(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ksu,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843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It discusses five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optimizing teaching links,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reform.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senior ap‐plied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e,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broad profess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ill be cultivated.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Innovative talents;Practice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工科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工程数学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面对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工程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工程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探索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新工科建设是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解决社会和产业问题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模式。
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新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等。
这就要求工程数学教育要更加贴合工程实践,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工程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工程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许多教材和课程设计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未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导致学生学完数学课程后,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较弱。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
学生在课堂上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工程数学教学晦涩难懂、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工程数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以上种种问题都制约了工程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探索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求,提高工程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时代建筑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探索和实践*梁春晴,张峻玮(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48000)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1],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推进“新工科”建设,开拓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撑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高校逐步搭建起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在研“新工科”综合改革项目两百多项、“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四百多项,“新工科”建设正以新体系、新模式、新理念、新质量、新结构在全国高校中迅速推进。
建筑工程类专业是培养工程建设人才的摇篮,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工程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教育的要义,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真才实干,又要有高尚品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综上,加强和改进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为贯彻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育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一)新工科育人理念和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为适应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新工科”理念下的学生培养更加注重质量和成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新工科”建设加速推进中,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进,协同改革创新。
但在实践中,高校通常会将学生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水平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了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内在素养的要求。
“人工智能+ 新工科”背景下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作者:***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年第06期摘要: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時代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新要求,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实践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技术更新要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产学合作不足的现状和问题,需要采取实践教学改革新策略,打破传统计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途径等进行调整与优化,构建基于“人工智能+ 新工科”的一体两翼型实践教学架构,以提高计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型计科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工科;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6-0140-030 引言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幅度跨越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相关技术已经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为技术基础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1]。
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新思维、新方式下的重大战略转变,深刻地影响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科”)专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中,是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实践性极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
计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目标。
面对“人工智能+ 新工科”时代对计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将“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与“新工科”建设全面深度融合,探索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优化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新工科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培养计科专业领域创新创业实践型人才,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既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更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概况 (4)1.1 课程内容设置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6)1.3 师资队伍建设 (7)1.4 课程评估与反馈 (8)2. 存在的主要问题 (9)2.1 课程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 (10)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12)2.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13)2.4 课程评估机制不完善 (14)三、新工科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 (16)1.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融合 (18)1.1 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19)1.2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 (20)1.3 传统工科专业课程的创新与改造 (21)2. 课程建设目标 (22)2.1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23)2.2 提升课程质量与效益 (24)2.3 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 (25)四、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1. 课程内容更新与优化 (27)1.1 融入新技术标准与规范 (29)1.2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9)1.3 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教育 (3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32)2.1 引入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 (34)2.2 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35)2.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7)五、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38)一、内容描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传统工科专业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讨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工科人才。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新工科+OBE理念”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张美芸江西科技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摘 要: 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计划就是适应此发展趋势的一项崭新挑战。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在新形势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以OBE为理念,从教学方法、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能培养出适应新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机械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OBE理念 新工科 能力提升 创新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升级,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成为我国由制造强国向创造强国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对当今社会新经济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高校实践教学是学校培养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型大学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的OBE理念和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应以此发展契机,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升级,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实用创新人才的需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的主干专业基础课,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工程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工程机械等,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起到衔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机械零部件应用能力,掌握常见的传动方案,具有机械动感的思维,能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行业的制造、研发、创新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目前,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工程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理念不适应。
工程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需要强化;二是知识体系不适应。
课程知识陈旧,与社会和产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设置滞后于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培养模式不适应。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思考及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的背景、存在问题、改革思考及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践教学的背景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新工科的概念和内涵。
新工科是指面向21世纪的新时代和新需求的工程技术学科体系,是在传统工科学科框架内进行深化、拓展、融合,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兴技术、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人才需求。
传统的理工科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实验室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培养。
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适应新工科的发展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中一直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2.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与之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
实验室设备、实训场地等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量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传统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需求,需要进行改革。
三、改革思考基于新工科的背景下,实践教学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以下是一些改革思考点:1. 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只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应该拓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工程实践、创新设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2. 课程与实践的整合。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能够锻炼实践能力。
ISSN1006-7167CN31-1707/T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第40卷第5期 Vol.40No.52021年5月May2021 DOI:10.19927/j.cnki.syyt.2021.05.03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胡 蔓1, 曹利华1, 刘 健2, 李剑峰1(1.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济南250002;2.山东大学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济南250100)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训练相关的实践实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合工程训练中心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以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为内核,以管理考核体系改革、教学体系升级、双创教育驱动为路径,通过构建以KAPIV项目和智慧学习工场为引领的4层次教学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双创竞赛、创新开放实验室、学生社团为抓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实践结果表明,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等多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程训练;新工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82;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21)05-0154-04 收稿日期:2021 02 18基金项目: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 ZYJG20200228);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P2020018;P202005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128029;201802112032;201902192022);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sy20211301)作者简介:胡 蔓(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工训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实验室规划与建设,虚拟仿真实验。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工程数学作为新工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工程数学是一门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工程问题解决的学科,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理论与实际应用割裂、应用能力不强、教学内容陈旧等。
因此,为了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提高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工程数学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强化实践应用传统的工程数学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推导,缺乏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训练。
因此,应该将实践应用纳入教学,探索以工程实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工程数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取桥梁设计、地基处理等典型工程实例,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并将结果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二、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在工程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可以提高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为实践应用提供便利。
同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工程实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工程问题的求解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突出综合素质教育工程数学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学科,其教学不应仅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综合素质教育。
例如,工程数学中的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工程数学的应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工程数学教学需要进行改革与探索。
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我国高质量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未来战略竞争等因素,迫切需要国内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1]。
自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
统计表明,截至2018年6月,关于新工科的研究450个,其中地方高校做出的研究为303个[2],占比67.3%,远高于教育部门、工科优势高校和综合性高校。
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仍较少,不能为数量多、差异大的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本文在明确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地方院校的新工科实践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1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的能力内涵地方高校只有在明确了新工科人才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情境,探索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形态。
目前,新工科的具体内涵尚不明晰,人才能力内涵也尚未形成全面、一致的观点[3-8]。
结合“天大行动”建设路线以及杨毅刚、杜占元和王巨宏等人的观点,新工科人才应具有家国情怀、工程思维、数字化思维、跨学科交叉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经济决策能力和“H ”型能力;龙奋杰则认为新工科人才的能力内涵则包括工程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跨界整合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伦理思维能力、全球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时,应遵循宏观层面的普适性认识框架,并结合地方高校的具体办学定位和特色确定能力内涵。
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应扎根地方,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将服务、支撑乃至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为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端学术型人才相比,其培养多以应用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为主导。
DOI:10.16660/ki.1674-098X.2009-5640-6853——以“路桥施工图预算设计”为例张哲 李帅帅 彭勃* 陈红 胡均(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7)摘 要: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首先分析了路桥施工图预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计选题和内容略显陈旧等,并提出采取建构“课程设计群”的新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OBE-CDIO模式、提升任课老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等措施,对教学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课程设计 新工科 施工图预算 OBE-CDIO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2(c)-0209-04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Reform Based on OBE-CDIO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Taking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Design" as anExampleZHANG Zhe LI Shuaishuai PENG Bo * CHEN Hong HU Ju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Province, 412007 China)Abstract: Curriculum desig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budget design of road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drawing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topics and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are slightly outdated, etc., and proposes to adopt a new training model of "curriculum design group" and "student"-centered OBE-CDIO model,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teachers, reform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urs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rawing budget; OBE-CDIO mode①作者简介:张哲(1986—),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博士,讲师,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12,2021 Sum No.5282021年第12期总第528期摘要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建筑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过程。
该文通过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讨了地方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开展新工科建设,探索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程序、收获以及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学;毕业设计;多元教学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Practices of Architectural Graduation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Tak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XU Xuefang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has put forward new standards for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Architecture mainly cultivates high-level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Graduatio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s.It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design practice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open vision,and strength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eamwork ability.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esign for architecture major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methods,procedures,gains and suggestions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s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emerging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ir actual conditions.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architecture;graduation design;diversified teaching2017年,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六问”“北京指南”三部曲,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路径进行了规定,用以指导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随着新工科的兴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与培养。
本文将从新工科的背景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新工科是指新一代工程技术专业,它与传统工科教育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工科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和创新。
1. 教学内容的更新新工科教育强调工程实践和创新,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调整,引入更多的前沿科技和工程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与实际工程接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3. 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工科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引领学生进行前沿科技和工程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有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加入职业教育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与培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进,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加强跨学科融合,开设一些跨专业的课程与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三、构建适合新工科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学与培养。
1. 加强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发一些行业需求紧缺的技术与工程项目,让学生能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视野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新工科视野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需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的基本需求,不断加强理念与教学研究,探索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方向。
因此,本文在解读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化总结归纳当前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维度提出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性建议。
标签:新工科;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引言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要求我国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过程中,把握新的发展形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其提供更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就业的机会,解决我国工科专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
工业智能新技术近年来呈现飞速发展趋势,并得到快速普及和应用,智慧建筑和智能城市为建筑发展指引方向,要求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一、新工科建设概述2017年我国提出新工科概念,面向的是新兴产业类型,包含机器人、只能制造业等诸多新型产业,同时也涵盖传统建筑、工业等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
新工科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两个维度入手,一方面是高校线路,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线路,由此可见,新工科不仅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教育转型、改革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中运行的新兴产业提供服务。
新工科理念中的“新”重点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工科专业及学科的新型结构,二是工科专业教育理念要不断革新,三是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要更新,四是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要创新,五是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动建设,对于我国传统工业产业变革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现阶段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当前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整体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颇多,如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等。
学科综合XU EKE ZONGHE 教师•TEACHER2020年2月Feb.2020新工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池光胜,吴梦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当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为支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模式下的新经济发展,新工科 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蓬勃开展。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为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一轮重大 机遇。
各学校在研究新工科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当下教学及管理的方式。
新工科促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 进行改革和创新,分别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念。
关键词:新工科;高职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9-17文章编号:1674-120X (2020) 05-0090-02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技术、新产 业、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我国正在实施“互 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 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 新的挑战,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 十九大指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 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 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国家职业教 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 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地位。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 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 科建设的“三部曲",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工 科建设热潮,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3Vol.55No.3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109)和2021年度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专项课题(GJFZ2102)的支持㊂∗第一作者简介:张籍引(1981-),女,副教授,建筑学硕士,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建筑方向的研究㊂Email:jiliu25180@㊂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张籍引∗㊀陆㊀叶(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311231)[摘㊀要]㊀建筑设计专业积极探索并试点学程制和 设计工作室 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 多元育人 体系引领,以 产教 ㊁ 赛教 ㊁ 创教 三大融合平台为支撑,创建 134 课程教学体系, 五级联动 育人,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培养质量大幅提升㊂在学生竞赛㊁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收获了优秀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㊂[关键词]㊀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 134 课程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改革;建筑设计专业中图分类号:G718.5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3)03-0195-03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Major underthe Five level Linkag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Zhang Jiyin ∗㊀Lu Ye(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1231,China)Abstract :The majo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ctively explored and piloted the teaching form of combining the academic program system with the design studio .Guided by the diversified education system and supported by the three integration platforms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 competition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t created a 134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five level link-age educating students,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alent training,and greatly improved the training quality.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udent competition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social services;We have gained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which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 Five level Linkag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134 course teaching system;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ar-chitectural design major1㊀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2017年教育部提出开展 新工科 科研实践研究活动[1],从 复旦共识 天大行动 到 北京指南 [2],给新工科在建设理念㊁路线及方向上给与了建设性的意见,为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全新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进程,标志着中国高校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㊂新工科建设是国家应对新经济新业态挑战,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㊂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㊂目前,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尚存在如下问题,需要对其教育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培养出的人才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5]㊂1.1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因为校企合作载体匮乏,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㊂导致学生学徒 身份不明确,人才培养质量不突出;课岗脱节,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 双创 和社会服务成效不显著等情况长期存在㊂1.2㊀实训基地建设保障不充分在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一直存在实训基地建设保障不充分的现象㊂校内实训基地场地少,设施更新慢,与行业发展不同步㊂校外实践基地用于教学的生产项目不足㊂真实生产任务时效强㊁任务重㊁要求高,与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数㊁教学时间㊁学习目的等方面难以有效匹配㊂针对高职教育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和 实践育人体系保障不充分 两大难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积极探索并试点学程制和 设计工作室 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建筑设计工作室制实现对全部课程的覆盖,并提出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融合共同培养学生㊂2㊀创新实践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1 校行政企联合 ,深化 多元育人 培养体系通过深化 校企融合 ,优化 多元育人 培养体系㊂搭建校行政企 1+1+N +N 多元合作平台:由学校 1 牵头,行业协会 1 引领;与多个乡镇地方政㊃591㊃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3Vol.55No.3府 N 和多家龙头企业 N 共建㊂多元合作,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育人机制㊂2.2㊀ 书证融通 ,构建 134 课程教学体系通过 三教改革 落实 工匠培育工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㊂以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围绕 1 套岗位技能标准,采用一㊁二年级每个学期 3 阶段工学交替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建立全新课程评价体系;结合二三年级 4 学期工作室导师一贯制培养方式,构建创新性 134 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㊂图1㊀建筑设计专业 134 课程体系示意图2.3㊀ 产教融合 ,打造 四位一体 实践育人平台服务 两美浙江 建设,设立 村巷实践基地 ,打造 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平台㊂与多地乡镇政府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㊁社会培训㊁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 四位一体 的 村镇学校 ㊂ 把学校建在田埂上,把实训搬入村巷间 ,拓展产教融合实践载体,为实践育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破解实训场地保障不足和生产性实训教学项目不足难题㊂课岗融合,彰显学生双主体身份,实现学生社会服务㊂2.4㊀ 赛教融合 ,建设以赛促教的技能实践平台通过学生社团学习组织,打破不同年级教学壁垒㊂以竞赛驱动,项目化实施,师生共同完成,实现学生分层分类教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实践育人㊂2.5㊀ 专创融合 ,建成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课程教学体系改革,项目纳入课程实践,在生产实训环节和跟岗实习环节孵化团队,激活双创 动能,打造示范性 专创融合 创新创业平台㊂3㊀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容㊀㊀①在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建筑设计专业系列课程设计,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确定课程标准㊁设计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分解㊁编制教学实施方案,完善考核方法㊂②通过信息化技术将课堂授课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㊁翻转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将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㊂③通过信息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加强团队协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㊁总结与㊃691㊃2023Vol.55No.3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提炼,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进行设计㊁开发㊁利用㊁管理㊁评价的能力㊂④利用信息化技术,保证企业深度参与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㊁专业课程教学㊁实践实训指导等各个环节[6]㊂通过网络平台,将企业的优秀工程案列㊁优秀建筑师的设计作品㊁建筑设计思想和理念的系列讲座的视频㊁资料㊁文本等分享给学生,而不必局限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㊂⑤优化教学环境,加强资源库建设和利用,推进课程整合㊂将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出适应当前教学需要的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收集㊁整理优质教育资源,自制㊁开发部分教学资源㊂对于工作室制专业学程课程进行有效组织,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㊂⑥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爱好进行信息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㊂通过信息化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延长教学时间,可以将有限的课程时间放宽,更深入地讲解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到一对一㊁点对点的服务式教育,提高教学质量㊂⑦针对工作室制专业学程课程,开展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需要根据一定周期的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训㊁综合设备及软件的使用运行和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等多方面情况,研究完善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编写一系列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㊁理论与实践结合㊁书本与课件结合㊁网络和个人结合的㊁多维一体的新形态教材㊂⑧针对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中 产教融合 的 乡村实践基地 建立㊁ 赛教融合 ,以赛促教的技能实践平台和 专创融合 的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㊂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及时有效的交流平台,共享相关学习资料及视频,分享村镇小微建设项目案例,竞赛组织㊁参赛㊁训练㊁培训和学习经验,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并为学生相互交流探讨提供载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鼓励其参与社会服务,激活 双创 动能,强化实践育人(见图2)㊂图2㊀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4㊀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下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特色㊀㊀①通过信息化技术将线上和线下教学进行融合,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知识㊁能力㊁素质能够协调发展,将原有若干科目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的工作室制专业学程课程教学情境㊂②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建筑设计创新创业中心的空间载体,逐步推行 建筑设计工作室+项目 的工作室制专业学程课程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模拟或实际的设计训练㊂③在知识㊁能力㊁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按照工作室制专业学程课程能力培养项目的考核标准,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能力考核,取得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逐步形成知识和能力双考核体系,实现 书证融通 ㊂④工作室制专业学程的教学组织以建筑设计教研室负责,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建设㊂以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为基础㊁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建立特色技能培养体系,培育具有专项技能的应用型人才㊂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实行现代师徒制教学;深化校企融合,多元合作,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多样性的课程教学形式并与信息化教学技术相结合㊂5㊀结语总之, 五级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整合和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专业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步㊂参考文献[1]饶碧玉,刘艳慧,陆志,等.新工科理念下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3):103-107.[2]张会. 新工科 背景下四年制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建材,2021(8):107-108.[3]张明皓,姚刚,罗萍,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意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建筑设计类创意工科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1):28-34.[4]姚斌,李季,金奇,等. 新工科 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207-209.[5]周庆华. 新工科 背景下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20(8):101-109.[6]孙澄,邵郁,董宇,等. 智慧建筑与建造 专业教学体系探索:新工科理念下的建筑教育思考[J].时代建筑,2020(2):10-13.来稿日期:2023-04-12㊃791㊃。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建筑设计行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的特点,迫切需要高校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具备全面的素养和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需求。
因此,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首先,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应用的机会和环节。
而在新工科背景下,集合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亲自进行建筑设计,并参与到整个设计、施工和实践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增强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建筑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将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融入到课程中。
比如,可以结合艺术设计、材料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设计问题。
此外,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注重创新和合作能力培养。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已成为建筑设计师的重要素质。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设计项目,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解决方案。
同
时,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最后,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艺术,更是关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事。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当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可以引入可持续设计的原则,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决策对环境的影响,并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迫切需要的。
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
这将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持,并推动行业不断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工科背景的发展,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势在必行。
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
这将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持,并推动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将为建筑设计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也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高校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