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皮肤炎预防及护理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2
肠造口护理与进展肠造口术是外科中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人造口的定义是通过人的方式将肠腔与身体连接起来。
通常,它在临床上分为回肠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
据统计,我国约有100万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每年新增肠造口病人约10万。
[1]未来将会有增长的趋势。
肠造口术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负担,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压力,也使患者家属承担经济负担。
肠造口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重视肠造口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国肠造口护理发展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肠造口护理的进展总结如下:肠造口术;关心;进展1造口护理1.1造口定位过去,肠造口术的腹部造口位置由医生在手术中临时定位。
由于手术过程中定位的随机性和不准确性,很难检查造口位置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患者的需要,或者是否避免皮肤褶皱等。
因此,与造口相关的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高。
例如,刺激性皮炎、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等。
这使得一些患者难以进行自我护理造口,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给患者的身心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达成共识,术前定位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术前选择合适的造口位置尤为重要[2]。
术前腹部造口定位通常在手术前1天进行,造口定位应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来确定。
造口位置可以在[3号手术前一天用耐刮擦且防水的油性标记或亚甲蓝标记。
选择造口位置的标准:①当患者处于任何体位时,造口位置都应该是可见的,以便于自我护理;(2)造口选择在腹直肌,以防止造口旁疝的发生;(3)造口应避免疤痕、凹陷、骨突起或褶皱;(4)特殊人群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良好的造口位置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有很大影响。
对于急诊手术、剖腹手术和其他非标准手术,可以同时确定两个或多个位置。
操作者根据手术中的情况进行选择,避免了手术中盲目定位带来的一系列护理问题和并发症。
Nugent等人([4)的回顾性调查发现,包括造口定位在内的术前评估可以改善造口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造口的健康教育
《健康肠造口护理指南》
肠造口是一种术后特殊情况,需要特别的护理和关注。
为了保证肠造口的健康和安全,患者及其家人需要了解一些关于肠造口护理的基本知识。
首先,保持肠造口周围的清洁至关重要。
每天用温水和肥皂轻柔地清洁肠造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
避免使用酒精或碘酊进行清洁,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肠造口周围的皮肤。
肠造口周围皮肤的健康对于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其次,定期更换肠袋也十分重要。
肠袋应该每3至7天更换一次,具体根据肠袋的使用情况来定。
在更换肠袋之前,一定要保证肠袋周围的皮肤是干净的,否则有可能引起感染。
更换肠袋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让粪便或者尿液触及周围的皮肤,并且要确保肠袋的使用正确,不要漏气或者漏液。
最后,要及时发现和处理肠造口相关的问题。
如果出现发红,肿胀,疼痛,渗液或者其他异常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处理。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肠造口的康复。
通过以上的健康教育,希望大家都能正确的了解和护理肠造口,保证它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也希望患者及家人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回肠造口护理要点回肠造口是指将回肠从腹部带出形成的人工肛门,常用于结肠疾病、肠梗阻、肠瘘等情况下。
进行回肠造口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减轻不适,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回肠造口护理的要点:一、术后早期护理:1.检查回肠造口周围皮肤,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或感染迹象。
2.定期更换造口袋:根据患者排便情况和造口袋的容量选择合适的更换时间,一般为24小时内。
注意使用无菌器械进行更换,保持造口袋封闭。
3.清洁回肠造口周围皮肤:每次更换造口袋时,用温水和中性洗液轻柔清洁回肠造口周围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物品。
4.保持回肠造口畅通:定期使用柔软的造口清洁棉棒轻轻擦拭回肠造口,移除粘附的分泌物,预防造口堵塞。
5.确保患者合理的饮食: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肠功能情况确定合适的饮食方案,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二、预防感染的护理:1.保持手部卫生:护理人员在处理回肠造口之前,必须充分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避免感染引入造口处。
2.温水清洗: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液清洗回肠造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
3.防止感染扩散:避免将带有排泄物的造口袋或清洁用具接触到其他物体或表面,避免污染并传播病原菌。
4.观察感染迹象:及时观察回肠造口周围皮肤是否有红肿、局部温度升高、分泌物异常增多等感染迹象,并及时报告医生。
5.使用适当抗菌药物:如果出现感染迹象或医生建议,可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进行使用。
三、避免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肠梗阻:定期检查回肠造口是否有粘连、狭窄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避免肠梗阻的发生。
2.预防溃疡和皮肤损伤:定期翻身,平躺位时使用气垫床或床垫,保持回肠造口周围皮肤干燥,避免因湿度过度引起皮肤溃疡和损伤。
3.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注其心理需求,提供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适应回肠造口的生活方式。
四、定期随访和检查:1.定期复诊:定期随访回肠造口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如造影、内镜等,确保回肠造口的功能正常。
肠造口的健康教育
肠造口是一种通过手术在腹壁上建立的人工肠道通道,用于排泄体内的废物物质。
为了保证肠造口的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肠造口周围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和非刺激性肥皂轻轻清洁造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拍干燥。
2. 定期更换肠袋:肠袋是盛放排泄物的袋状物,应定期更换,避免满溢和感染的风险。
根据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可选择合适的肠袋类型。
3. 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肠造口的患者应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合理安排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油脂、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或造成肠造口损伤。
4. 注意体位:在上下床或转身时,尽量避免对肠造口施加过大的压力,以防止其脱垂或难以清洁。
5. 视察肠造口周围情况:注意观察肠造口周围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疼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或护士报告。
6. 定期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肠造口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得到解决。
请根据以上要点,合理撰写肠造口的健康教育内容。
造口周围皮炎护理进展摘要:肠造口手术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术类型,术后于患者腹壁外固定近端肠管,排泄粪便时通过此处进行。
造口周围皮炎为肠造口术后常见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而且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即综述了造口周围皮炎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造口周围皮炎;并发症;护理患者接受造口术后,一种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即为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在3.8%~26.9%之间,发病率较高[1]。
患者术后并发造口周围皮炎后,皮肤症状为潮红、水肿等,疼痛程度非常高,严重时,甚至引发造口肠段坏死,影响患者预后[2]。
护理是预防及治疗造口周围皮炎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本研究即对造口周围皮炎护理进展作出综述。
1造口周围皮炎发生原因1.1过敏性皮炎术后造口袋部件均有可能变成过敏原,比如腰带、底板。
过敏原首次与皮肤接触后,皮肤形成抗体,继续接触后,会加强皮肤的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过敏性红疹[3],同时,粪便泄漏后未能及时的清理干净会刺激周围皮肤,引发过敏性皮炎。
1.2刺激性皮炎术后15d为刺激性皮炎的多发时段,原因是破坏皮肤的防御机制后,皮肤较易被有害物质穿透,导致屏障被破坏,引发刺激性炎症[4]。
刺激性炎症发生过程中,粪便及pH值的显著改变参与其中,并发挥促进作用[5]。
未能及时的更换造口周围的凡士林油纱条,可导致皮肤溃疡加重。
术后早期,患者禁止进食,造口排出碱性肠液时,如护理人员未能恰当的护理,会损伤皮肤,形成刺激性皮炎。
1.3皮肤机械性损伤选择的造口袋不恰当,强行剥离造口袋,或者频繁的更换造口袋都会机械性的损伤皮肤,增加周围皮炎的发生可能。
2造口周围皮炎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造口术后,患者的身体外形发生变化,受此影响,患者的心理也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自卑、抑郁、焦虑等,而且发生造口周围皮炎后,导致患者的不良情绪加重。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理解、尊重患者,向患者讲述有关肠造口的知识,增加患者的认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肠造口的护理常规一、目的为规范诊疗护理操作及疾病护理常规,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二、范围全科护理人员三、定义因治疗需要,手术时将患者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并将开口缝合于腹壁以排泄粪便或尿液的手术方式,称之为肠造口术( enterostomy)。
肠造口术是外科最常实施的手术之一,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肠造口护理的对象是行肠造口术的患者,也就是有人工肛门以及有人工膀胱的患者。
四、内容(一)护理目标帮助肠造口患者本人能够切实把握造口的状况,早期发现异常,恰当地使用和管理造口袋,预防造口周围皮肤炎定等。
(二)护理重点步骤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程度、经济状况。
2、确认患者或家属对造口护理方法和知识的掌握。
3、监测和评估造口类型,造口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观察肠道功能康复及尿路排泄功能,早期发现并发症:(1)观察造口部位的颜色、大小、是否水肿、有无出血,早期发现异常。
(2)观察造口周围缝线,缝合线有无脱落、有无出血或化脓,早期发现皮肤黏膜分离并发症、感染。
(3)观察造口周围皮肤有无瘙痒、疼痛、发红、糜烂、变色,早期发现造口周围皮炎情况。
(4)观察造口袋的使用情况,造口底盘的溶解状况,有无渗漏,确认造口袋的安全性,把握更换的频率。
(5)观察造口袋里的排泄物,检查有无黏液、血液,有无排气、排便;检查排液量及其性状,掌握肠道功能的恢复或尿路排泄功能的情况。
4.以患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做好病情及治疗的解释和说明。
配合自我护理的进程,就患者自身必须做的事项进行具体说明。
5.准备私密和光线充足的环境。
调节室温,避免患者受凉。
6.准备物品。
1只一件式开口造口袋或1套两件式造口袋(底盘和造口袋)、便袋夹(必要时)、剪刀、造口量度表或刻度尺、清水或温水(约200mL)、擦手纸、2只弯盘或垃圾袋、垫单(必要时)。
7.指导或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更换造口袋时患者取半坐卧位或坐位;由护士更换时,患者可取仰卧位;一般饭后2~3h内不更换造口袋。
肠造口护理与进展【摘要】肠造口是一种常见的手术,需要专业细致的护理。
本文从肠造口术后护理要点、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与进展、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护士角色与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肠造口护理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和现状与挑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肠造口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时也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应致力于研发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士在肠造口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
通过不懈努力,肠造口护理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肠造口护理、术后护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新技术、并发症、预防、处理、护士角色、责任、重要性、未来发展、现状、挑战。
1. 引言1.1 肠造口护理与进展概述肠造口是一种在腹部手术术后建立的通道,用于引流胃或肠道内容物。
肠造口护理与进展是指在肠造口手术后的护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肠造口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目前,肠造口护理已经逐渐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由于肠造口手术的种类繁多,护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肠造口护理的要点、常见问题、新技术与进展、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以及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与责任,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在未来,肠造口护理仍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应对病情变化和患者需求。
2. 正文2.1 肠造口术后护理要点肠造口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肠造口术后护理的要点:1. 保持造口干燥清洁:造口周围应定期清洁,保持干燥和通气,避免局部潮湿,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定期更换造口袋:造口袋应每天至少更换一次,以防止漏出和感染。
选择合适大小和材质的造口袋,避免过紧或过松。
3. 观察造口周围皮肤:定期检查造口周围皮肤的颜色、形状和湿润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研究进展肠造口手术是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1],肠造口术虽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国外文献报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1.0%~60.0%[2],国内文献报道为16.3%~53.8%[3],其中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是肠造口手术后并发症之一,系指肠造口处肠黏膜与腹壁皮肤的缝合处发生分离,多发生在术后1-3周内。
肠造口黏膜皮肤分离后形成的开放性的伤口可浅可深,通常到达皮下层。
黏膜皮肤分离后粪便收集困难,造口排出的粪便污染伤口,使之成为棘手的难愈性感染伤口。
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在近期发生造口回缩,在远期将有可能造成造口狭窄,严重者如过度狭窄甚至会影响排便,需二次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促进伤口愈合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现将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现报告如下。
1.原因造成皮肤黏膜分离的原因[5]有:(1)张力过大/坏死,如外科手术会导致血供破坏,继发肠系膜张力过大,危及造口周围血供等,均可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2)造口缝线脱落,如缝合肠造口黏膜与皮肤的可吸收肠线比较细滑,若打结不牢或者缝线断裂使得缝线脱落也会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3)感染,如粪便污染引起的感染和溃疡形成可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4)营养不良/炎症性肠病,这类状况有可能导致伤口难愈合,形成黏膜皮肤分离。
(5)造口术前定位不佳,造口在位置差,位置不佳,如位于脐旁左腰线皱褶处,造口周围皮肤凹凸不平,在黏膜造口用品时,过度拉伸皮肤造成缝线张力过大可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6)腹压过高,如肥胖、用力咳嗽导致的皮肤黏膜缝线处牵张力增大可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7)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如某些病人术后造口周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组织坏死,可导致皮肤黏膜分离。
(8)糖尿病/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术前放疗,这些情况均可导致皮肤黏膜缝线处愈合不良,使皮肤与造口黏膜分离并留有开放性的创面。
肠造口患者术后护理研究新进展肠造口术后护理是关乎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肠造口术后护理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手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手术后护理1. 伤口护理手术后伤口护理是肠造口患者康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伤口换药方法存在着对患者的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延长了伤口愈合时间的弊端。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伤口换药材料——生物胶原蛋白被引入到肠造口术后的伤口护理中。
这种材料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伤口感染的几率,降低换药的频率,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护理体验。
2. 营养支持肠造口术后患者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营养不良,因为它会严重影响手术后的康复。
新进展的研究发现,运用静脉营养支持联合口服营养支持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术后的营养需求,减轻手术后的营养不良风险,并且对缓解术后早期并发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术后滞留便通畅肠造口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排便困难、滞留便的情况,造成肠胃不适和身体不适。
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问题,近年来,一些新的术后滞留便通畅方法被引入,如运用腹部按摩、采用经肠道给药方式等,可有效缓解术后患者滞留便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并发症预防1. 防治肠造口周围湿疹肠造口周围湿疹是肠造口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进展的研究指出,对肠造口周围皮肤进行定期的清洁护理以及皮肤保护膜的使用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肠造口周围湿疹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护理效果。
2. 深静脉血栓预防肠造口术后患者常常因为卧床时间过长,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危险。
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运用肢体主动被动康复操、采用药物预防等方式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显著降低了肠造口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三、心理护理1. 应用心理护理干预肠造口术后患者常常因为术后身体不适、外观变化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
1 例回肠造口放疗并发重度粪性皮肤炎患者的护理作者:张宝红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4期关键词:回肠造口;造口并发症;造口护理;皮肤护理作者于2014 年7 月11日~ 7 月29日成功治愈了1 例回肠造口放疗并发严重粪水性皮炎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 53岁,因乙状结肠癌术后二年,急性绞窄性肠梗阻在我院胃肠外科6月20日行“剖腹探查+回肠末端袢式造口”术,术后7月5日行“FOLFOX”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于7月11日转入我科行放疗(DT:1000cGY/5F),并发造口周围皮肤炎症、疼痛难忍、不能入睡。
2 护理评估2. 1 造口及周围皮肤评估检查发现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1/ 3 处,有2cm x 2 cm 的椭圆形造口,造口粘膜色泽红润。
造口旁有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约1.5cm、直径4cm 的皮肤糜烂区域,以造口为中心呈放射网状高低不平的红、黄、绿( 50% 红色15%绿色35%黄色)三色相间,有少量血性液体渗出,痛觉敏感。
造口左侧沿脐部有腹直肌纵形切口疤痕长14 cm。
2. 2 社会、心理、认知能力的评估患者有3 个子女,子女孝顺,愿意轮流照顾,但是患者自觉自理能力尚可拒绝家人照顾,老伴早逝。
患者因怕粪便流出过多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病情加重,常常不敢吃饭、不敢正常活动,以卧床为主。
因疼痛难忍、整夜不能入睡而情绪烦躁,常感到活着无意义,对治疗持悲观消极态度。
3 护理问题及难点分析护理问题:粪性皮肤炎与造口贴袋不紧密、粪水外溢刺激皮肤有关;疼痛与粪水外溢刺激皮肤有关;睡眠紊乱与疼痛有关;焦虑、绝望与睡眠紊乱、疼痛、粪水外溢和生活不能自理、缺乏造口护理相关知识和获得造口护理产品困难有关。
护理难点:造口有皮肤炎症,患者消瘦,皮肤表面高低不平,不断渗出液体,给造口袋的选择与使用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般造口回缩选择凸面底盘加防漏膏可有效解决侧漏问题,但本例患者造口底盘凸面与其消瘦的皮肤之间粘合度差,容易出现裂隙而使粪液侧漏;?因患者进行放疗,导致患者出现放射性肠炎,造口周围皮肤不断有液体渗出,造成造口袋粘贴时间缩短,渗漏机会加大;?由于炎症区表面成放射网状高低不平,多处的凹面导致造口袋底盘粘贴在皮肤上的实际面积变小,使造口袋粘贴时间缩短。
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一、概述肠造口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和恶性肿瘤。
肠造口术后患者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
这种损伤是由于皮肤长期暴露于各种体液(如尿液、粪便等)导致的皮肤炎性反应、溃烂及继发性感染。
由于潮湿环境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易受损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关于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上。
预防措施包括选用适当的造口位置、使用防漏膏、及时更换造口袋等,旨在减少皮肤接触潮湿源的时间和程度。
治疗方法则包括局部清洗、使用保湿剂和抗炎药物等,以缓解皮肤损伤的症状和促进愈合。
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防漏膏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保湿剂和抗炎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结合个体情况等。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肠造口周围皮肤护理方案,本文系统检索了国内外关于肠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了汇总。
这些证据涵盖了肠造口定位、评估、清洗、肠造口护理用品的选择与使用、肠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健康教育与随访等多个方面。
通过整合这些最佳证据,本文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以改善肠造口患者的皮肤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背景介绍:肠造口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肠造口术,即人工肛门术,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我国肠造口患者总数已超过100万,且每年新增的肠造口患者数量仍在快速增长。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许多因肠道疾病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肠造口术主要应用于结直肠癌、肠梗阻、炎症性肠病、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疾病的治疗。
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医生会切除病变的部位,如直肠和肛管。
而肠造口术就是在腹部建立一个人工肛门,使大便能够不自主地通过这个口排出体外,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饮食和下腹部功能。
常见肠造口及周围并发症的护理进展摘要:肠造口以及周边极易出现细菌感染、毛囊炎等并发症,这对患者的心理和整体治疗效果均产生影响,本次就针对常见肠造口以及周边出现并发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望缓解患者病痛,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水平。
关键词:并发症;肠造口及周围;护理进展肠造口手术需把近端肠管固定在腹部外端,让粪便排出体外,在临床中肠造口也称之为人工肛门。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工作压力也明显增大,对其实施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即可改善患者心理情绪,还可提高其护理配合度[1]。
本文就针对常见肠造口及周边并发症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1、肠造口及周边并发症类型1.1 肠造口并发症肠造口并发症主要为造口狭窄、肠造口感染、造口脱垂、肠造口水肿,出血以及缺血坏死。
1.2 肠造口周边并发症肠造口周边并发症可包含造口旁疝、皮肤粘膜分离以及皮炎。
2、肠造口及周边护理干预对策2.1 针对肠造口并发症护理对策缺血坏死是初期并发症,一般术后1-2天即可发生,若不及时开展治疗会导致手术失败[2]。
所以,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造口血运的观察,应用玻璃试管置入到肠管内,观察肠管内部血运情况,从而开展相对应治疗,例如压迫造口物品、应用呋喃西林溶液、生理盐水清洗、湿敷以及局部照射等方法[3]。
告知患者治疗流程和预后效果,从而提高配合度,及时处理,数天后即可恢复。
术后3天是造口出血高发时期,护理人员可观察患者造口出血情况,根据出血程度进行护理,轻度出血可应用棉球进行按压,对中度出血患者可应用肾上腺素或者云南白药外敷,针对严重出血患者一定要应用电凝止血、结扎小动脉等方法[4]。
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更换造口袋,保持造口袋清洁程度。
若发现有肠腔出血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通知医师处理[5]。
造口水肿就是造口处组织水肿长期无缓解,造口紧绷、肿胀、造口隆起以及粘膜发亮等。
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水肿严重程度对其进行治疗[6]。
局部麻醉后,适当扩张次日肠管水肿即可消退,还可应用高渗盐水进行湿敷[7]。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4036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回肠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的发生及护理进展吴丽芳,黄丽明(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广西 贵港 537100)0 引言随着现今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口术已成为结肠损伤性病变及结直肠癌临床治疗中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措施[1],特别是上述疾病患者保肛治疗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且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术后积极预后恢复[2],但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回肠造口应用中受回肠内排泄物质地稀薄、排泄量多、肠液腐蚀性因素影响,存在一定周围粪水性皮炎并发症风险[3],需予以重视,应在针对性措施实施下进行有效预防,改善回肠造口预后。
对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回肠造口后周围粪水性皮炎相关发生因素及相关护理研究文献的综述,为此类护理的有效实施提供研究支持。
1 疾病定义概述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是指造口术后恢复期间,造口周围因长期、反复性接触粪水所发生的造口周围片皮肤损伤症状,是造口术后临床常见并发症,且以回肠造口患者较为多发。
相较其他部位造口者,回肠造口患者回肠排泄物质地较稀,且富含消化酶及碱性体液,在与造口周围皮肤接触后,可迅速引起皮肤糜烂、刺痛等不适,增加造口袋使用困难,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
2 回肠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发生因素概述在云红[5]等《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粪水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中指出在经追踪随访161例行结肠造口术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后发现,造口术后粪水性皮炎发生率高达26.7%,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不良影响。
且在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研究中指出,高体脂率(即肥胖)、造口术后周边皮肤平整性差、造口黏膜低于皮肤水平位置及术后专业健康指导的缺失是导致回肠造口后粪水性皮炎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类型[6-7]。
结直肠癌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进展结肠造口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发达国家,造口患者人口比例占到1‰[1]。
在我国每年新增结肠造口患者约10万,累计造口患者已超过100万,且今后仍有增加趋势[2]。
国外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1%一60%,国内文献报道16.3%~53.8%[3]。
造口黏膜分离是指造口黏膜与腹壁缝合处皮肤愈合不良,使皮肤与黏膜分离造成的伤口,是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术后一周内[4]。
临床表现为部分或整圈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5],可导致:造口底盘粘贴困难、粘贴不牢;患者有不安情绪,增加患者痛苦;手术切口与造口较近,增加感染的危险[6];愈合后由于瘢痕收缩会引致造口狭窄[7],轻者需每日扩肛,重者如过度狭窄影响排便,需要再次手术方能解决[8]。
给病人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影响医患关系,造成满意度下降。
并且国际肿瘤护理会议中历年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9]。
因此,为更好地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现将结直肠癌行结肠造口术后皮肤与黏膜分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1 发生原因1.1 造口皮肤黏膜部分或整圈分离主要因为肠造口系膜过紧;肠造口腹壁造口开口太小或因肠梗阻过久引起肠管水肿导致肠壁长期缺氧[10]。
1.2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发生在张力过高的情况下建立的造口中,常见原因多为局部感染、腹胀、手术前放疗和营养差[11]。
1.3 外科手术会导致血液供应破坏,继发肠系膜张力过大,影响造口周围血供,导致皮肤黏膜分离[12]。
1.4 发生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原因多由于肠造口周围皮下组织过多,导致残留空腔、皮下积液、继发皮下感染;或缝线断裂,使得缝线脱落而致;也因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不良术后造口周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组织坏死,造成皮肤黏膜分离;同时病人的年龄大及营养状态差也影响造口的愈合导致造口皮肤黏膜分离[13]。
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影响因素与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分析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类型、探讨护理以及相应因素,从而保证临床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以切实提高护理效果,为患者生命健康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肠造口;皮肤;并发症;影响因素;护理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肠造口患者在治疗资料,发现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并发症问题是造口周围发生并发症主要问题。
有研究显示,在人们造口治疗中,大约有80%的患者曾经或者正在出现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问题,给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肠造口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其生活质量往往会直接受到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干扰和影响,患者护理难度升高,导致康复时间延长,同时也会面临着经济、生活双重压力的影响。
因此,降低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影响因素,总结出合理措施,希望可以为今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1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形式与护理1.1粪水样粪水样皮炎属于造口周围皮肤发生并发症的常见类型,一般的表现就是周围皮肤红肿、破溃,同时还会给患者产生严重的疼痛或者烧灼感,分析了解形成原因,因为肠道消化液处于碱性的状态,所以造口的周围容易发生皮肤组织长期受到消化液刺激作用,疼痛发生。
经过研究分析发现,生理盐水是伤口位移安全冲洗液,不会给造口周围皮肤产生刺激影响。
应用生理盐水进行造口清洗处理,使用造口粉和皮肤黏膜应用“三明治”的方法,并且使用防漏膏进行保护处理,防止因为存在排泄物而产生刺激性反应,可以有效的降低粪水性皮炎的发生。
此外,精准的裁剪造口底盘、粘贴造口袋通过手捂住,同时轻压底盘,保证柔软度合格,且粘合性满足要求,可以防止发生排泄物渗漏的问题,预防性良好。
1.2毛囊炎毛囊炎是造口周围皮肤出现的红色皮疹,同时会存在局部红肿不适的问题。
如果患者存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产生的脓包问题,需要应用纱布涂抹抗生素软膏,然后再粘贴底盘,如有必要,需要给患者提供必要的抗生素药物,以降低感染的影响。
肠造口皮肤炎预防及护理进展
肠造口术是腹部外科常见手术之一,我国估计每年新增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约10万例,目前
累计约100万例[1]。
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肠造口周围皮肤炎是肠造口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2],因此,及早预防并积极处理肠造口皮肤炎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有重
要意义。
本文就造口炎的病因、分类、预防及处理做一简要综述。
1.病因及分类
1.1.粪水性皮炎
粪水刺激是导致造口皮肤炎最常见的原因[5,6]。
发生原因主要是有些造口的黏膜低于周
围皮肤,排泄物不能直接排入造口袋内,渗漏到造口周围皮肤上,刺激皮肤引起皮肤炎。
另外,造口周围皮肤不平,粪水从皮肤的不平处渗漏到造口底板的下面,腐蚀造口周围皮肤;
底板圈裁剪不当,太小,则造口不能完全被套入底板内,排泄物渗漏至底板下;太大,外露
皮肤多,粪水刺激皮肤。
小肠液的腐蚀性强,回肠造口发生粪水性皮肤炎高于乙状结肠造口。
徐洪莲[7]报道回肠造口粪水性皮肤炎的发生率为6.6%(65/988),明显高于乙状结肠造口粪
水性皮肤炎的发生率,后者为3.9%(19/488)。
1.2.感染性皮炎
真菌和细菌感染导致感染性皮炎。
造口及周围皮肤黏膜保护机制削弱,以及肛袋内的湿
暖环境为病菌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导致病菌过度生长,引起皮肤感染。
细菌感染通常由葡萄
球菌属引起,亦可由变形菌属、假单胞菌属引起,表现为红斑向周围浸润。
怀疑细菌感染的
要及时进行细菌培养[8]。
1.3.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的原因为接触致敏原,触发变态反应。
常常表现为皮肤红斑及水疱,皮疹部
位仅限于过敏源接触部位。
造口袋部件,如底板、腰带等均可能成为过敏原,引起造口周围
皮肤发红、肿痛,甚至溃烂。
2.预防
2.1.术前造口定位
术前定位可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造口位置根据疾病、手术方式、个体差异而定。
选择造口位置的标准:①造口位置应在患者处于任何体位(站、坐、卧)时都能看见。
②造口
选在腹直肌处,防止造口旁疝的发生。
③造口要避开瘢痕、皱褶及骨骼突起处。
④特殊人群
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评估造口位置,如身体畸形、过度肥胖及坐轮椅者。
2.2.造口袋选择
造口袋经历了由无黏性到有黏性,又从无保护的粘贴胶到有保护皮肤的梧桐膏的过程。
近年来,造口辅助用品如皮肤保护粉、皮肤防漏膏、除黏剂、过滤片、造口腹带等也开始在临床
上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原则上尽量使用带有保护胶的造口袋。
2.3.宣教
由于造口术后患者身体的外观有较大改变,对患者打击很大,因此给患者做心理辅导是必
要的。
近年来,专业的造口治疗师(ET)出现,帮助患者了解造口的基本知识和护理常识,使患者
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
另外,推荐开展造口访问者工作,即由1名已经接受了造口手
术的患者去访问即将接受造口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如何护理造口、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等,
对于帮助患者术前做好心理准备有重要的作用,起到了医护人员及家属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2.4.饮食护理
造口手术后,提倡尽早进普食,增加粗纤维饮食。
粗纤维可以锁粪便中水份,使粪便成形,达到减少粪便量。
但是,进食粗纤维食物也应该适量,大量粪便需要经常排放粪便或更
换造口袋,给患者带来不便。
3.处理措施
3.1.粪水性皮炎
造口设计不好、位置不当,需要手术修改都会导致处理粪水刺激引起皮炎。
造口回缩内
陷的注意凸面底板和腰带的联合使用,过度肥胖者宜减轻体重;对皮肤有皱褶、不平整者,
更换造口袋时使用防漏膏或防漏条来充填造口周围的间隙,防止排泄物的渗漏;底板圈裁剪
不当等护理经验方面的问题应当加强护理宣教。
已经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粪水性皮炎的,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抹干造口周围皮肤水分后
均匀涂抹护肤粉,暴露2-3分钟,用干棉签清扫多余的粉末,后用皮肤保护膜多层涂抹,半
干时,涂上防漏膏,贴造口袋即可。
3.2.感染性皮炎
怀疑感染性皮炎要及时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
避免造口周围潮湿,正确的清洗及护理造口。
真菌感染可以使用制霉菌素粉末来治疗,每次换肛袋时将药物涂在造口周围;或者使用
抗真菌药膏,但要等药膏吸收后再贴上肛袋。
细菌感染要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药膏治疗。
3.3.过敏性皮炎
出现过敏性皮炎时暂时不用造口袋,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涂于皮肤上,每天2次.待皮肤
症状好转后换用其他造口袋。
或者在造口周围皮肤外涂皮炎平等抗过敏软膏,待5-10 min透
皮吸收后拭去,表面喷酒皮肤保护膜后粘贴造口袋。
如果患者试用多种造口袋仍然过敏,建
议其使用结肠造口灌洗。
参考文献
[1]喻德洪.我国肠造口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15—417。
[2]朱志兵,文剑锋,何丽,等.大肠癌患者结肠造口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0,24(3):217-219.
[3]Olga Z,Arkadiusz S,Dawid M,et al.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a stoma due to rectal cancer[J].Rep Pract Oncol Radiother,2008,13(3):130—134.
[4]刘海霞,王昀,吴爱须.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28-131.
[5]刘海波,朱卉,胡芳.循证护理在肠造口周围皮炎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45(lO):886-889.
[6]施婕,罗比可,刘琳.不同类型肠造口周围皮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 27 (20):40-41.
[7]徐洪莲,何海燕,蔡蓓丽,等.回肠造口粪水性皮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