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07-02-01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93 KB
- 文档页数:3
脑膜瘤磁共振诊断要点
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磁共振成像(MRI)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以下是脑膜瘤磁共振诊断的要点:
1.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位于脑膜(脑部覆盖的薄膜)的表面或附近。
3. 脑膜瘤磁共振图像显示肿瘤的信号特征,可通过不同的序列进行评估。
典型的脑膜瘤信号是等或低信号在T1加权像以及等或高信号在T2加权像。
4. 对于较大的脑膜瘤,MRI还可以展示与肿瘤密切相关的结构,如脑室、脑组织、颅骨和血管。
5. 提升剂(造影剂)的使用可以增加对脑膜瘤的可见性。
造影剂通过血管系统注入,使肿瘤呈现更明显的亮度,有助于区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
6. MRI还能提供有关脑膜瘤的血供情况和脑水肿程度的信息,这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7. 脑膜瘤的MRI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总之,MRI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诊断工具,能够提供关于脑膜瘤的详细信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特点和定位。
详细的磁共振诊断结果需要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1.目的和要求(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
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后颅窝。
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
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
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7.瘤内出血少见。
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正常脑MRI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白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白质信号高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高于白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自然,无变形及增大或缩小,各中线结构居中。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MRI平扫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片状或扇形长T1长T2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则表现为病变区内含合并短T1信号,增强扫描梗死早期可见病变区内动脉强化影象,亚急性期则出现脑回样强化,陈旧性梗死一般无强化,腔隙性梗死则表现为小斑点样长T1长T2信号,一般无需要做增强扫描。
病例1:缺血性梗死脑梗死的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扫描所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大面积梗死合并脑水肿或脑肿胀时可产生显着的占位效应,甚至可以引起中线移位,不可误认为脑肿瘤。
病例2: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梗死是在缺血性梗死基础上因在灌注发生的梗死区内出血,因此,其主要MRI表现为在片状长T1长T2信号中出现出血信号,其内的出血信号在急性出血一般为短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出血为短T1长T2信号。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深部脑组织的小面积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及脑室旁白质区。
应写清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脑血管周围腔隙相鉴别。
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在MRI检查中除具有CT的一般形态学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出血信号的不同,在出血信号方面,超急性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心呈现低信号,周边高信号,T2WI呈现低或极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周边高信号,中心低信号;慢性期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T2WI高信号周围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黑边;残腔期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极低信号。
脑出血周围水肿呈现长T1长T2信号,有一点需要说明,在疾病分类上大多数作者将硬膜下,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在脑外伤中,本书之所以将这些疾病归入颅内出血一并讨论,主要考虑到各种颅内出血在MRI信号演变方面有共同规律。
【影像必备】MR片分析的要点网络整理首先要明确病变的部位,信号强度、形态、相邻结构的改变,周围水肿和强化的特征;再结合病史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均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下面简单阐述颅内肿瘤MR诊断的一般规律。
1、部位:这是颅内肿瘤MR检查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问题,颅内肿瘤有一定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发生在镰旁、矢旁、蝶骨嵴、脑凸面等;颅咽管瘤发生在鞍上区;垂体瘤发生在鞍内可向鞍上、鞍旁和鞍下延伸;听神经瘤和三叉神经瘤都与相应的神经走行有关;生殖细胞瘤常发生在松果体区,可异位到鞍上,并可沿脑脊液种植转移;脑内星形细胞瘤大多数位于幕上;室管膜瘤在儿童以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多见,成人以侧脑室多见;髓母细胞瘤多在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多在小脑半球。
2、大小:通常为:左右X前后X上下。
3、信号改变:单纯靠信号强度改变不能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多数脑瘤瘤体内游离水和结合水的比例增加,氢质子密度增加,而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部分脑膜瘤、没有囊变的垂体瘤可呈T1WI和T2WI中等信号,脂肪瘤、畸胎类肿瘤、颅咽管瘤和肿瘤内出血的T1WI呈高信号影,脂肪的T1WI高信号可使用脂肪抑制成像消除。
钙化、骨化和含铁血黄素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尤以T2WI明显。
4、形态:脑外肿瘤大多数边缘较光滑,但当垂体瘤包绕了海绵窦、颅咽管瘤以囊性为主时,病灶的边缘常呈波浪形,但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脑内肿瘤常常形态不规则,并缺乏明确的边界,提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5、相邻结构的改变:脑膜瘤引起邻近的骨质破坏或增生。
听神经瘤使内听道扩大。
垂体瘤破坏蝶鞍,压迫视交叉。
凸面脑肿瘤使皮层受压向内移位,邻近脑室的肿瘤压迫脑室变形、移位,幕下肿瘤压迫第四脑室、脑干,并形成幕上脑积水。
6、周围水肿:脑外肿瘤一般无瘤周水肿,部分脑膜瘤周围出现水肿带包绕,或轻或重,可能是肿瘤压迫脑组织,影响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脑肿瘤MRI诊断的要点摘要】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
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
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本文将详细论述MRI在脑肿瘤诊断的要点【关键词】脑肿瘤 MRI 影像检查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
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
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了手术方案的拟订、放射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1.肿瘤的部位;2.肿瘤信号特点;3.肿瘤的边缘;4.肿瘤的血供;5.肿瘤的增强情况;6.周围水肿情况。
(一)肿瘤的部位,区分脑内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基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高,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
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有此征象。
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为了显示脑外肿瘤的常见表现,T1加权图像是关键,因为它有利于病理解剖关系之显示。
为了明确脑池、脑沟增宽与否或是否向脑室方向移位,T2加权图像必不可缺,以便于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作比较,除外其他原因引起T1加权图像上肿瘤的脑室侧有低信号,如移位的血管、胶质增生等。
冠状扫描有助于观察头顶部、脑底部以及天幕附近占位性病变,并作出脑外肿瘤之判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
MR07-02-01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
脑外肿瘤有哪些特点?
Case contributed by Dr Hani Salam
颅脑肿瘤MRI诊断要点
(一)肿瘤的部位
肿瘤的定位在诊断中极其重要,正确定位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对脑部肿瘤而言,定位需要确定肿瘤是在脑内还是在脑外。
通常脑外肿瘤有以下特点:
(1)肿瘤以宽基底紧贴在颅骨内侧面。
(2)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在脑沟、裂、池内发现异常信号。
(3)邻近脑白质受压,向脑室方向移位,即“白质挤压征”阳性。
(4)肿瘤较大时,脑室缘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
(5)有时出现“假包膜”征象。
结合MRI直接行多方位扫描的优点,多数情况下可作出颅脑肿瘤的正确定位诊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含水量高于正常组织,因此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构成了肿瘤信号改变的共同特征。
但定量测定其T1和T2弛豫时间对诊断的帮助并不大,仅凭T1和2值既不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也不能区分肿瘤的类型。
颅脑肿瘤成分复杂多变,其信号改变也呈多样性。
有些肿瘤整体或部分含有特殊成分,在T1加权像也可表现为高信号,见于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含有出血成分的肿瘤,以及含有黑色素的转移瘤等;有些肿瘤整体或部分在T2加权像
可表现为等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的脑转移、少突胶质细胞瘤30%)、淋巴瘤(10%-15%),以及髓母细胞瘤等。
结合临床资料及特殊信号特点,若辅以正确的定位诊断,大多数颅脑肿瘤可得到正确诊断。
通常信号均匀的肿瘤多为良性,信号混杂的肿瘤多为恶性,但也有例外。
例如:良性颅咽管瘤,因具有囊变成分可以呈高低不均匀信号,囊变或坏死的信号在T1加权像比实性肿瘤更低,而
在T2加权像表现为更高信号;亚急性期出血灶在T1和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钙化灶在T1加权像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而在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
这些因素都可以引起肿瘤信号不均匀。
(三)肿瘤的边缘
良性肿瘤(如脑膜瘤、神经鞘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垂体瘤等)通常边缘清楚,而恶性肿瘤(如Ⅲ、IV级星形细胞瘤)通常无明确边界,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对定性诊断有一定意义。
例如: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图像上均呈低信号,其形态学基础为肿瘤周围受压移位的血管,肿瘤周围受压的脑实质,黏连的纤维化环状结构,或者直接显示了硬脑膜。
70%直径大于4cm的脑膜瘤都有假包膜。
(四)肿瘤的血供
肿瘤在T2加权像通常为高信号,而瘤周或瘤内的肿瘤血管因流空而呈低信号,因此在T2加权像很容易显示肿瘤血管,若出现此征象,则提示肿瘤的血供丰富。
在垂体瘤中若出现海绵窦颈内动脉被肿瘤包绕,则提示海绵窦受累;窦旁脑膜瘤也可侵入静脉窦。
通常流空信号提示动脉血流或流速较快的静脉血,高信号则代表流速缓慢的静脉血。
(五)肿瘤的增强
肿瘤增强的前提是具有异常增多的血管及血液供应,对脑内肿瘤而言,增强还同时意味着血脑屏障破坏。
部分肿瘤在常规平扫显示得不明显或边界不清楚,对这些怀疑肿瘤的患者、进行增强MRI扫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诊断,尤其对直径2cm以下的小脑膜瘤和小转移瘤的检出更是如此。
一般认为,肿瘤的增强程度代表其恶性度,恶性程度越高,强化就越明显、但是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
例如:脑外肿瘤的增强很明显,但绝大多数为脑膜瘤或神经鞘瘤等良性肿瘤。
脑内肿瘤的恶性程度常与增强程度一致,但也有例外,例如:I级星形细胞为良性肿瘤,但其强化程度超过Ⅱ级甚至Ⅲ级星形细胞瘤。
此外,还应注意治疗(如放射治疗)后强化部分不一定提示肿瘤残留或复发,可能为治疗引起的反应性改变。
(六)肿瘤周围水肿
肿瘤所致的水肿属于血管源性水肿,由于肿瘤导致脑组织血脑屏障不同程度受损,使水分子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并在肿瘤周围聚集。
脑白质由于血管内皮下接合相对较松弛,使肿瘤周围水肿容易在白质中发生、发展,由于水肿的含水量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脑白质,使其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在FLAlR序列T2加权像上显示得更加明显。
在血脑屏障破坏严重时,蛋白质等大分子也进入血管周围间隙,使水肿中结合水的含量明显增加。
在T2加权像上,肿瘤和瘤周水肿均为高信号时,难以分清二者的界限,增强扫描可解决这一问题。
对脑内肿瘤而言,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瘤周水肿的多少有关,级别低则水肿轻级别高则水肿重。
脑转移瘤通常水肿很明显,但也可以无明显水肿,脑外肿瘤如脑膜瘤在压迫邻近引流静脉时,也可以引起明显水肿。
此外,水肿程度还与很多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全身情况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