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编录
- 格式:ppt
- 大小:592.50 KB
- 文档页数:19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模板第一章一般要求: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
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
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
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
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
7、地质原始记录的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注:当一个掘进头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少时,本页可以记录其他掘进头的观测情况。
)6、记录巷道内的钻场、硐室、临时水仓、泵坑、沉淀池的位置、尺寸等。
记录打钻情况或其他与地测工作相关的一些内容。
5、记录巷道淋涌水情况。
包括淋涌水点的地点、位置、涌水方式和涌水量等。
4、记录巷道的坡度资料,打坡度时要与上一回的记录保持延续,并与测点发生联系。
3、针对煤巷:记录迎头退后的顶底煤补探情况和两帮扒帮控制的煤层顶底板情况或构造发育情况,包括补探点的位置和探煤情况或扒帮点的位置和扒帮情况。
针对岩巷:记录迎头退后的两帮岩层和构造发育情况。
遇到构造时需在左页编录两帮素描图。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 见顶。
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 为煤顶,向下0.8m 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 为煤顶,向下1.5m 为煤底。
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3.岩巷时: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 为L9灰顶,向下0.8m 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 为L9灰顶,向下1.5m 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
煤矿地质编录原始记录规范实行一施工头(面)一记录本,记录本封面注明采掘头面名称,若一本不能记录完,必须在封面注明第一本、第二本等,记录本次封面必须注明顾桥矿地测科,注明联系电话号码,记录本前5页预留,作为记录测点坐标(拐点、特征点必须标明)、巷道设计情况(设计巷高、巷宽、断面等)及工作面参数、设备安装情况等。
1、记录本必须有编号以及页码,发放登记、回收登记,由资料管理员负责。
2、记录本必须妥善保管并保持整洁,不得在记录本上乱涂、乱画,严禁撕页。
3、调查日期:注明年、月、日。
4、调查人:必须写全名。
5、巷道拨门、拐弯、变坡、过断层及其他需要画平面图的,必须画平面示意图(上北下南),并标明测点、巷道名称、坡角及断层控制等相应要素。
6、原始记录画图(平、剖、断面图)必须基本按比例画图,不能随意乱画,内容要全面,标注要规范,图面要清晰明了。
7、距离(退尺):用测点控制,掘进、开拓头XX(测点)→YY.Ym,采煤面用退尺点控制(轨、运顺退尺)。
8、新做的钻场、硐室、地质孔、水泱、测压孔位置压力以及与地质有关的内容等必须及时调查、记录(包括平剖面图)上图。
9、调查内容:按以下要求顺序记录。
(一)采煤面:①工作面位置必须注明轨、运顺退尺点及退尺距离,不能用上下口控制。
②正常情况每10台支架调查一个点(采厚、倾角、丢顶底煤情况),即6#、16#、26#……,遇构造、破顶底、夹矸等异常情况明要加密调查(一般5台支架调查一个点)。
③采高一律采用量活柱方式,采高按活柱+死柱计算(12/24、18/38、21/42型支架死柱分别按1.3、1.9、2.2m计算)。
④厚度损失必须注明,即工作面跟顶、底情况,丢顶、底煤情况。
⑤采煤工作面无论正常与否,必须画剖面图,在剖面中注明跟煤层顶、底或丢顶煤、底煤情况,采高、倾角、破岩及过断层情况等,剖面图内容要全面,图面要清晰明了。
⑥工作面破顶底须注明其厚度,夹矸必须注明其位置和厚度,顶底板岩性,特征层必须注明。
一矿井地质编录概述二井巷工程地质编录三穿层井巷地质编录四顺层井巷地质编录五原始地质资料整理矿井地质编录一矿井地质编录概述矿井地质编录分为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和矿井综合地质编录。
在煤矿建井和生产过程中随着井巷工程的不断揭露和矿井勘探,矿井地质工作者能够观测和描述煤系地层中许多地地质现象,利用文字和图表把这些原始地质现象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记录下来的工作,叫做矿井原始地质编录。
它是矿井日常地质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开展矿井地质研究工作的基础。
配合矿井地质条件的研究,编制与井田煤层赋存的情况有关的各种综合图鉴、各种地质说明书,服务于矿井开拓和煤炭开采的工作,叫做矿井综合地质编录。
一、矿井地质编录的要求(1)经常、及时。
及时收集井巷原始地质资料,了解井下地质情况。
重点是及时发现地质结构变动和岩性变化,查明巷道通过处的结构性质、规模,保证巷道沿着预定的层位和方向开挖,有效地指导生产。
(2)真实、准确、全面。
井巷原始地质资料要求真实、可靠、齐全完整,客观反映井下地质情况,避免因对井下原始地质现象描述有误而造成错误的判断。
(3)认真详细。
限于井下观察空间和观测条件,要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地质变化,注意去伪存真,不可粗心大意。
(4)系统统一。
地层划分标准统一,岩石命名原则和描述内容统一,图例、比例尺和图表格式统一,地质勘探工程和采掘工程的名称和编号统一,图幅和坐标统一,编录方法和要求统一。
(5)重点突出。
原则上要对所有井筒、巷道和回踩工作面进行地质编录,但是对地质条件简单、变化不大的地段可以进行一般的观测编录,而对影响煤矿建设与生产的主要地质问题,如对井下有异常地质变化的地段和重要巷道,必须进行详细的观测编录。
(6)宏观观测与围观观测相结合。
宏观观测是指在井下现场借助矿灯用肉眼对煤、岩层和地质构造形态特征的观测和描述;微观观测是指对煤、岩层的室内鉴定与描述。
矿井地质观测要把宏观与微观、现场观测和室内观测结合起来。
二井巷工程地质编录一、井巷工程地质编录方式井巷工程地质编录是矿井地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质编录(大全5篇)第一篇:地质编录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一)、编录前的检查工作1、钻孔编录必须随施工在现场进行,对钻孔质量进行监督,有关情况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
认真检查班报表及各种记录、岩心的清洗整理编号及存放情况等一整套工作,要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应及时和向本台机长或组长提出修改。
及时检查机台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简易水文观测、孔深测量、钻孔弯曲度测量工作,超差时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妥善处理。
预见矿层时要及时向机台提供“见矿通知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钻探质量。
2、岩(矿)心丈量后,核对各种原始和计算数据,确认各数据值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岩(矿)心描述。
对每一段岩(矿)心均应进行详细观察描述。
为了避免重复,一般按不同岩性、不同矿层或矿石类型进行分层记录,逐项填入地质记录表中。
厚大的单一岩(矿)层必须进行系统观察,以免遗漏地质现象,但可隔几个回次描述一次。
(二)、岩(矿)心描述内容(1)岩(矿)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化特征、蚀变现象、构造破碎情况及次生变化等。
(2)测量岩心标志面(层面、片理面、断裂面、接触界线等)与岩心轴夹角。
(3)岩层、矿化、蚀变在小范围内有所变化时应丈量出具体深度并注明。
(4)选择有地质意义且具有代表性的岩(矿)心,作大比例尺素描图并进行照象,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5)钻孔内岩性分层时应注明上下两层岩石的接触关系。
如渐变关系、侵入关系等。
(6)记录内容要求繁简适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对矿心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和构造部位等应详细描述。
(三)、样品采集随着工程进展,及时划样、采样。
要求各种样品均具有代表性。
采样小组应实地检查、现场核对岩(矿)心。
采样前应布样、填写分样牌、计算样品孔深,切忌混样及样品串号。
样品采集后,地质组长或技术负责应及时对所采样品质量进行检查,并填写质量检查卡。
采集样品有化学样、光谱样、物相分析样、岩矿鉴定样、小体重样等1、化学样目的是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了解矿石中金属矿物的含量,查明矿石质量,确定矿体与夹石、围岩的界线,并作为储量计算的主要依据。
地质编录说明一、概述为了进一步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保证矿井生产的有序进行,按照集团的相关要求,我公司工作人员对井下巷道所揭露的地质现象及特征进行编录整理,进一步对近期开采地段的矿体地质特征、产状、矿体规模、矿石质量及其赋存条件等进行了核实。
为公司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技术依据。
二、地质编录情况1.编录方法本次编录使用方法是坑道素描法,共编录38条巷道,共88个编录点,作掌子面素描图88个。
2.地质储量计算计算式:走向长*分层斜长*矿体厚度*密度2.81—走向长*40吨/m,附表一分层地质矿量估算表采区分层走向长分层斜长质量倾角厚度40吨/m矿量备注一采区920S 155 12 2.81 24 3 4200 6421920N 104 13 2.81 29 2 7500910S 150 13.5 2.81 28 3 4400 8118910N 98 13 2.81 30 2 7500900S 230 13.2 2.81 26 3.2 7200 10604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900N 100 17.4 2.81 38 5 4000 20447890S 2.81 0 未掘进完890N 142 15.3 2.81 25 5.5 5680 27897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880S 2.81 0 未掘进完880N 120 15.8 2.81 24 6 4800 27166 合计115653二采区917S 150 18.5 2.81 30 5.9 6000 28606917N 101 19 2.81 38 4.85 4040 22113907S 180 17.3 2.81 38 5 7200 17821907N 262 15 2.81 34 4.75 10480 41975897S 101 15.7 2.81 32 5.5 4040 20466897N 290 17.6 2.81 27 5 8160 39085887S 187 15.2 2.81 29 5.65 7480 37647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887N 254 17.3 2.81 31 4.56 10160 46145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合计253858三采区913S 165 17 2.81 30 4.6 6600 29657913N 195 16 2.81 29 4.2 7800 29022903S 163 18 2.81 26 3.7 6520 23984903N 50 15 2.81 28 3.5 2000 5376 只估算了有矿段893S 50 20 2.81 25 3.8 2000 8678893N 4000883S 100 14 2.81 37 2.5 4000 5835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883N 55 15 2.81 21 4.5 2200 8232 有30米留保底板石门合计0 114784四采区926N 400 15 2.81 41 3.5 16000 43010918N 195 15 2.81 37 3.8 7800 23433909N 280 15 2.81 40 3.4 8400 21695909S 50 15 2.81 40 3.5 2000 5376900S 250 15 2.81 28 5.5 10000 52556 下斜4600吨合计146070五采区1045 130 15 2.81 28 4 219181030S 未掘进完1020S 80 15 2.81 48 4.2 141621010S 2.81 迎头未编录1010N 160 13 2.81 31 3.5 6400 140561000S 120 17 2.81 38 3.8 4800 169831000N 75 15 2.81 35 3.5 3000 8064980 30 15 2.81 35 3.5 4500 收尾矿合计79683总计710048 附说明:矿石综合密度2.81是依据2007年地质勘探报告数据得出。
《煤矿地质原始记录编录规范》第一章一般要求:1、各类原始记录必须采用正规的专业原始记录本。
其中水文原始记录要有分井上、井下和不同观测内容的专用原始记录本。
2、记录本要保持齐全,不少页,每本每页都按顺序编号。
3、记录本要实行档案化管理,严禁丢失。
分档按时间顺序保存,有目录、索引,便于查找。
并且要建立电子或纸质的备份记录。
4、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
记录时须使用铅笔或黑色水笔,严禁使用圆珠笔。
5、记录时要求字体工整、版面整洁,记录内容齐全,字迹、草图清楚。
出现记录错误时严禁涂改,只允许划改,且当页划改不得超过3处。
6、每次观测记录都要有观测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地质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地质规程》(第三章矿井地质观测)的要求;水文原始记录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
第二章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原始记录和回采工作面探煤厚原始记录格式如下:煤岩巷原始记录格式附图区域记录区域日期:xx.1.15观测:袁凌晖记录:地点:1、与测点发生联系,记录迎头位置。
如。
下4点向里35.2m为当日迎头,迎头素描如左图。
2、主要记录迎头煤岩层的颜色、岩性、结构、空间位置、厚度、产状,断层面的位置、产状,上下盘的岩性情况。
若是煤巷进行探煤时,记录两帮顶底探煤情况。
控制煤岩层空间位置时,要以巷道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线或点为参照物,常用的有工字钢、木支护架棚巷道的棚梁顶面,u型钢架棚巷道的棚腿(或卡揽)顶面,岩石巷道的拱基线等。
示例如下:1、煤巷存在顶底煤时。
迎头左帮巷下沿底,右帮卡揽向下3.5m 见底,巷中巷上探2.3m见顶。
2、煤巷存在打顶打底时:迎头左帮卡揽向上0.5m为煤顶,向下0.8m为煤底,右帮卡揽向下0.2m为煤顶,向下1.5m为煤底。
煤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产状为:。
顶板为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3.岩巷时。
迎头左帮拱基线向上0.5m为l9灰顶,向下0.8m为l9灰底,右帮拱基线向下0.2m为l9灰顶,向下1.5m为l9灰底,l9灰垂直裂隙发育,并充填方解石脉,局部结晶程度较好。
煤矿地质编录工作方法编制人:潘文龙煤矿地质工作的实质煤矿地质工作的实质是为开拓和开采提供正确的地质情报。
随着煤矿采掘工作的不断进行,煤矿地质工作者把井巷工程所揭露的地质现象进行收集和整理,为研究地质变化、解决地质问题创造条件。
日常地质编录工作可综合为两项:一是原始地质编录,二是综合地质编录。
2. 原始地质编录在煤矿生产中,采掘工程的推进会不断的揭露许多地质现象,为了研究地质条件,解决生产遇到的地质问题,矿井地质工作者必须对地质现象进行及时、正确的观测,用文字和图件的形式把它们记载和描绘下来,作为研究矿井地质变化的基础,这项工作就是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工作。
3. 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原始地质编录工作,要求矿井地质工作者能及时、正确、客观的记录矿井地质状况,采集、积累第一手地质材料。
原始编录成果能否真实反映客观情况,直接关系到对矿井地质问题的认识。
随着开采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采掘面的推进速度不断增大,如不迅速进行原始编录,揭露的地质界面将很快被支护物掩蔽,或者被工作面的推进所破坏,所以要求原始地质编录工作一定要及时迅速。
及时、正确、客观的做好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现代矿井对地质编录工作的客观要求。
4. 原始地质编录的主要内容4.1穿层巷道的地质编录:指井筒、石门等穿层巷道的地质编录。
以石门为例,手工编录工作的程序:(1)测量石门的方向,确定编录起点距附近测量点的距离。
(2)根据岩性不同,在井下对石门揭露的地层进行分层。
(3)将皮尺挂在巷道一帮的中间。
(4)现场测量各分层的水平距离,并进行岩性描述,测量岩层、构造面产状等。
(5)在室内按一定比例尺编绘石门素描图。
其中,(1)—(4)项是原始编录的外业工作,(5)项是业内工作。
为提高编录效率,外业工作可通过快速数码摄影完成,内业工作也开发了专门的处理软件,使得编录效果更加方便、快捷、客观、真实。
4.2 顺层巷道的原始地质编录:(1)顺层平巷的原始地质编录:水平煤巷的编录方法取决于煤层厚度及倾角大小,编录工作一般在上帮进行。
煤矿地质编录讲义第一部分:《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相关规定第五章煤矿地质观测与综合分析第一节地质观测第三十九条煤矿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统一。
(一)观测、描述、记录应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记录簿上,记录簿统一编号,妥善保存;(二)观测与描述应做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表达确切、重点突出、图文结合、字迹清晰,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三)观测与描述应记录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记录者姓名;(四)观测与描述应做到现场与室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五)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转绘在素描卡片、成果台账及相关图件上,由观测人员进行校对。
第四十条井巷均应逐层观测其揭露岩层的特征、厚度及产状等,煤层、顶底板及标志层应重点观测,同时对井巷施工中的巷道变形、冒顶、片帮、底鼓和出水点等情况进行观测。
露天煤矿采煤工作面观测间隔根据工作面推进速度和煤层稳定性来决定;煤层测绘点间距应以能连出圆滑的分界线为准;煤层顶底板(包括夹矸)测绘点间距不应大于20米,特殊情况应加密。
第四十一条沉积岩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碎屑岩类(砾岩、砂岩)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碎屑成分、大小、形态、磨圆度,岩石分选性,结核与包裹体的情况等;(二)黏土岩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及页理特征,固结程度,滑腻感,断口形状,可塑性,吸水软化或膨胀特点,黏结性,所含化石及其保存完整程度,结核与包裹体的情况等;(三)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应描述其颜色,结构构造,主要成分及杂质成分,硬度,所含化石、结核或包裹体大小、形态、分布情况,裂隙发育特征、方向性和充填物,与稀盐酸的反应状况等;(四)沉积岩层还应描述层理类型和特征,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等。
对于煤层对比困难的煤矿,应系统收集沉积相、沉积旋回等资料。
第四十二条煤层观测应包括下列内容:(一)井筒、石门和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应进行观测;顺煤层巷道的观测点间距按表5-1执行,遇地质构造时,应适当加密。
表5-1 煤层观测点间距岩性和坚硬程度,煤体结构及其空间展布,裂隙发育特征。
地质编录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矿井生产地质勘探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地质研究成果的体现。
编录资料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地质勘探工作的质量和地质研究程度,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矿井建设与生产。
地质编录是指将直接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或采用其它手段(钻探、物探、测试及化验等)所获的地质资料,用文字和图表等形式正确地记录或系统地表示出来的方法与过程。
地质编录可分为原始地质编录和综合地质编录两类。
第一节原始地质编录原始地质编录是指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
它是煤炭资源地质勘探与矿井生产地质勘探所获得的第一手地质资料的编录,是认识总体地质情况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工作区地质条件、成煤规律和评价煤炭资源的依据。
由于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不同,原始地质编录的种类也就存在很多种。
本节着重介绍钻探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和井巷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一)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文字资料包括坑探工程、井巷工程中地质现象的记录,钻孔、井巷煤、岩芯(层)的描述,岩石薄片和煤薄片、光片及化石鉴定的文字报告,野外及其它所有第一性地质资料和数据的描述记录。
2.图表资料原始地质编录图件主要包括各种素描图,如天然露头和各种坑探工程、井巷工程的地质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以及其它照片、素描材料等。
原始地质编录表格主要包括各种坑探工程原始记录表、钻探工程原始记录表、岩芯鉴定表、采样登记表、样品测试分析化验成果表及其它记录原始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数据的表格、卡片等。
3.实物资料包括岩石、矿物、煤、化石的标本和样品,以及对研究地质规律有重要意义的其它标本和样品等。
(二)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为了保证原始地质编录的质量,各种勘探工程的原始编录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 编录及时2.准确全面3.系统统一4.重点突出二、钻探工程地质编录钻探工程的地质编录是根据钻孔中取出的岩、煤芯或岩、煤粉等实物资料和各种测量数据、测井资料,以及对钻孔中各种地质现象的观测而进行的。
第六章矿井地质编录教案第八章矿井地质编录矿井地质编录分为原始地质编录与综合地质编录两类。
原始地质编录是指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原始地质资料的工作。
原始地质资料虽然比较军碎和分散,但它是认识总体地质情况的基础。
综合地质编录是指编制各种综合地质资料的工作。
包括编制反映地质条件总体情况、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各种综合地质困件,以及各类地质说明书、地质报告、地质总结和地质预报等。
综合地质资料是矿井技术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资料。
第一节井巷地质编录一、井巷地质编录基本要求1)经常及时及时收集、整理和填绘井巷原始地质资料,不失时机地掌握井下地质2)准确全面井巷原始地质资料要求真实可靠、齐全完整,客观反映井下地质情况。
3)系统统一统一地层划分标准,统一岩石命名原则和描述内容,统一图例、比例尺和图表格式,统一地质勘探工程和采掘工程的名称和编号,统一团幅和坐标,统一编录方法和要求。
4)重点突出影响煤矿生产建设的主要地质问题,有异常地质变化的地段和重要巷道是井巷地质编录的重点。
二、穿层巷道地质编录1、竖井地质编录竖井一般开凿在井田中央,它是最先用大断面揭露煤系的井巷工程。
竖井编录精度要求较高。
竖井编录有三种方式,即展开图式、拄状剖面图式和水平切面图式,每种编录方式的适用条件和基本原理简述于下。
1)井筒开展图式编录圆形井筒应编录其内接正方柱面,并将四个柱面展开成平面(图6—1)。
为此,在井口周围选定四个基准点,它们与井筒中心的这线方位分别为N45°E、N 45°W、S 45°E、S45°W。
在该四点上设置井简边垂线,即内接正方柱的四条菱边,用来测定地质界面深度,绘出地质界面与内接正方柱面的交迹。
井简展开图式编录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岩层产状平缓的地区。
2)井筒柱状剖面图式编录在垂直地层走向的井简直径两端,设置基准点和井简边垂线,以此丈量地质界面深度,绘出井筒柱状剖面图(图6—3)。
柱状剖面图式编录适用于地质条件简单或中等、岩层产状平缓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