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规则培训讲座课件(点击浏览) - 天津报关协会
- 格式:ppt
- 大小:14.55 MB
- 文档页数:97
原产地规则标签: 原产地规则常见原产地证明书的种类什么是原产地规则原产地规则,指一国根据国家法令或国际协定确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的,以确定生产或制造货物的国家或地区的具体规定。
为了实施关税的优惠或差别待遇、数量限制或与贸易有关的其他措施,海关必须根据原产地规则的标准来确定进口货物的原产国,给以相应的海关待遇。
原产地被形象地称为商品的“经济国籍”,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原产地规则的产生起源于国际贸易领域对国别贸易统计的需要。
然而伴随着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产生与发展,原产地规则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展,涉及关税计征、最惠国待遇、贸易统计、国别配额、反倾销、手工制品、纺织品、政府采购甚至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诸多范畴。
因此,许多国家都分别制订了繁琐、苛刻的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判定标准往往带来深厚的保护主义色彩。
原产地规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海关的技术性(统计)问题,实际已发展成为西方各国实施其贸易政策的有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已演变成非关税壁垒的措施之一。
因原产地规则而引起的贸易摩擦与纠纷时有发生。
原产地规则的背景原产地规则的产生起源于国际贸易领域对国别贸易统计的需要。
为了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简化、一致的原产地规则,关贸总协定(GATT)与海关合作理事会(CustomsCO-operationCouncil)曾作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早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中的第九条就对“原产地标记”问题作了规定,以便产品的进口国别统计和跨国营销。
海关合作理事会于1973年在日本京都制定了《1973年简化和协调海关手续的国际公约》(俗称《京都公约》),其中心内容是海关手续问题,也包括了原产地规则。
然而,加入公约的国家只有40多个,且公约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只规定了供成员国自由选择或参照的标准条款和建议条款,各成员国仍分别制订本国的原产地规则。
直到1986年开始的GATT“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非关税措施谈判组才将原产地规则问题列入重要议题。
原产地证基础知识培训一、原产地和原产地证书的概念1、原产地是货物的来源地,即指产品的产地。
在国际贸易中是指货物的原产国或原产地区,通常译为THE ORIGIN OF GOO DS是指货物的生产、加工、制造、出生或出土地。
原产地是客观存在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原产地没有经济价值,但货物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后,原产地就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这是由于货物的质量、品味、特征或特性等诸多方面与货物产地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如上世纪中期,上海货就是好产品、优质品的代名词,而不良的原产地构成了不良产品形象,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提到某些地区生产的某些有害、有毒、掺假产品就心有余悸。
因此,提升和树立原产地形象是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形象、打造名牌战略不可缺少的王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必须加强原产地工作和强化原产地管理。
2、货物原产地证书是各国根据相关的原产地规则签发的,证明商品原产地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原产地证书是商品的“护照”,用来证明商品的经济国籍。
3、原产地证分类1)、一般原产地证用以证明有关出口货物生产地、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是在国际贸易行为中证明货物“原籍”的证书。
2)、普惠制原产地证指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一种非互利的特别优惠待遇的凭证。
对中国给予普惠制的国家有欧盟27国、挪威、瑞士、列支敦士登、前苏联四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日本。
3)、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签订有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对来自成员国的货物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有效凭证,如亚太证书、中国-东盟证书等。
讲到区域性优惠证书,就还是要说一下“自贸区协定”这个概念。
自贸区协定是“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简称,它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者国家与某个经济联盟签署的自由贸易文件,目的是通过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贸易区内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货物贸易的自由化。
第三节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的确定与税率适用一、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的确定(一)原产地规则定义:一国(地区)为确定货物的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定。
(二)原产地规则类别:从适用目的的角度划分,原产地规则分为两大类:优惠原产地规则和非优惠原产地规则1、优惠原产地规则是指一国为了实施国别优惠政策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是以优惠贸易协定通过双边、多边协定形式或者由本国自主形式制订的一些特殊原产地认定标准,因此称为协定原产地规则。
2、非优惠原产地规则是指一国根据实施其海关税则和其他贸易措施的需要,由本国立法自主制定的原产地规则。
也叫“自主原产地规则”。
(三)原产地认定标准:在认定货物的原产地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货物完全是在一个国家(地区)获得或生产制造;另一种是货物由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地区)生产制造。
无论是优惠原产地规则还是非优惠原产地规则,都要确定这两种货物的原产地认定标准。
1、货物完全是在一个国家(地区)获得或生产制造,以产品的种植、开采或生产国为原产国,这种原则叫“完全获得标准”2、当一种产品经过几个国家货物(地区)加工、制造的,以最后完成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为原产国,这种标准成为“实质性改变标准”。
“实行性改变标准”包括:税则归类改变标准、从价百分比标准、加工工序标准、混合标准等。
(1)完全获得标准完全获得标准:即从优惠贸易协定成员国或者地区(以下简称成员国或者地区)直接运输进口的货物是完全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获得或者产生的,这些货物指:①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境内收获、采摘或者采集的植物产品;②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境内出生并饲养的活动物;③在该成员国或者地区领土或者领海开采、提取的矿产品;④其他符合相应优惠贸易协定下完全获得标准的货物。
(2)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税则归类改变标准:是指原产于非成员国或者地区的材料在出口成员国或者地区境内进行制造、加工后,所得货物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税则归类发生了改变。
《亚太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一、完全获得产品:(一)在该国的领土、领水或者海床中开采或者提取的原材料或者矿产品(包括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以及矿砂和金属矿石。
);(二)在该国收获的农产品(包括林业产品。
);(三)在该国出生并饲养的动物;(四)在该国从上述第(三)项所指的动物获得的产品;(五)在该国狩猎或者捕捞所获得的产品;(六)由该国船只在公海捕捞获得的渔产品和其他海产品;(七)在该国的加工船上仅由上述第(六)项的产品加工和(或者)制造所得的产品;(八)在该国从既不具有原用途也不能再使用的旧物品回收的零件或者原材料;(九)在该国收集的既不能用于原用途,也不能修复或修理,仅适用于弃置或者回收零件或者原材料的旧物品;(十)在该国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碎料;(十一)在该国仅由上述第(一)至第(十)项所列产品加工获得的产品。
注:A、“船只”是指从事商业捕捞作业的渔船,其在一成员国注册并由本协定各成员国的一个或多个公民和(或者)政府部门经营,或由在该成员国注册的合伙人、企业、社团经营。
该成员国的公民和(或者)政府部门应当至少拥有该船只60%的资产净值;或者本协定各成员国的公民和(或者)政府部门应当至少拥有该船只75%的资产净值。
但是在成员国间按照双边协议租借船只和(或者)分享捕捞产品时,从商业捕捞船只上获得的产品也应当享受关税减让优惠。
B、由政府机构经营的船只或加工船不受悬挂成员国国旗要求限制。
C、本协定中,“加工船”是指在船上仅对第(六)项中的产品进行加工和(或者)生产的船只。
二、非完全获得产品:(一)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到进口原料,其中来自非成员国或不明原产地的成分的价值不得超过产品离岸价的55%。
计算公式:(进口非原产材料价值+不明原产地材料价值)/船上交货价格(FOB)×100%≤55% (二)成员国成分合计不低于FOB价的60%。
计算公式:(本国原产材料价值+成员国原产地材料价值)/船上交货价格(FOB)×100%≧60% 三、不充分加工处理下列加工或处理不能够赋予货物原产资格:1.为运输或贮存货物使其保持良好状态而作的处理(通风、摊开、干燥、冷冻、盐渍、硫化或其他水溶液处理、去除坏损部分等类似处理);2.除尘、筛选、分类、分级、匹配(包括部件的组拼)的简单处理,洗涤、油漆和切碎;3.包装改换、拆解和包裹;4.简单的切片、剪切和再包装,或者装瓶、装袋、装盒、固定于纸板或者木板等;5.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粘贴标志、标签或其它类似的用于区别的标记;6.简单混合;7.将产品的各部件简单组装成一个完整品;8.屠宰动物;9.去皮、皮革粒面处理、去骨;10.上述各项中两项或多项加工或者处理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