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解读】《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
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
“分析观点态度”指根据文意分析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分析支撑作者观点的论据。
“概括观点态度”指根据作者对事物或事理的具体描述和阐释体会作者的意思,揣摩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的;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的;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的;……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
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现在在高考中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一般为3分。
常见的考查角度有:①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②作者对文中事物的观点;③文章的写作目的与主旨;④作者抒发的情感。
这一考点常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例题精析】(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暮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印菲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31期【解题钥匙】一、考点梳理所谓“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看法,这是作者思想间接或直接的流露,也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
所谓“分析概括”,就是要求考生将作者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或者以更简略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要分析概括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二、答题方法1.清文意,直接提取。
有些文章的表达是直接而明显的,我们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通过三看,即看标题、看首尾句、看过渡段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章有比较多的显性因素,比如题目,很多时候就是作者要论述的中心,或者是文章要论述的范围。
我们在答题之前若能对题目加以关注就能事半功倍,迅速明确答题的方向,排除干扰项。
同样,有些作者会在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有些中心论点则会在文末或者承上启下的过渡文段中体现。
2.看表达,比较辨析。
有些文章的表达是含蓄而隐晦的,作者常常会用一些暗示性的语言来表达观点。
针对此类文章,我们要辨析清楚两类内容:一是将作者的观点和文中其他的观点分辨开来;二是将作者的观点从非观点类的文字中分辨出来。
有些文章会列举多种观点,作者把其他人的观点罗列出来之后,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或赞同其中的观点,或全盘推翻以提出全新的观点,或相容相交,发展递进。
这时就要抓住作者的暗示性语言,理清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中所列举的观点态度是同质同向的还是反质反向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分辨哪些是观点类的文字,哪些是材料类的文字。
一般而言,表达观点的文字是抽象理性的,陈述材料的文字是具象感性的。
3.明逻辑,把握细节。
要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有些细节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分论点之间及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把握全文脉络,理清文章的结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王玉静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2年第40期考点概述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析综合”这一层级设置的第三点要求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想准确分析和概括文本,离不开对文言文中基本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此外考生在研读和熟练把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一定要多阅读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以便轻松应对分析综合类题目。
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并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事件的记叙来反映的。
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先把握作者写了人物的哪些语言、行为,以此来推断人物的思想品质,分析其中寓含着的作者或爱或憎、或褒或贬的观点态度。
此外,如果有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信息,考生要认真分析,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该考点的考查不仅体现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关注,而且激发考生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注重对考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厚植考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考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考生的担当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因此,考生在分析时要注意从这几个方面挖掘文本思想、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主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分析、概括的能力;后者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点在于归纳、概括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该考点的主观简答题,考生在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通读全篇内容,注意揣摩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客观辩证地作出评价,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
考题连线(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刑赏忠厚之至论宋〕苏辙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惟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惟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钱谦益《徐霞客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腿里人也。
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
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W触隅,每思阚去。
年三十,母遣之出游。
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有号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袱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
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
居平未尝颦悦①为古文辞。
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母丧服阁,益放志远游。
穷闵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
往复万里,如步武耳。
由终南背走城眉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属奢首阻兵,乃返。
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
归,单余山中,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
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附会;江河二经,山川两戒,自记载来,多囿于中国一隅。
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
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
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②,请从焉。
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邑其骨,负之以行。
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
再受峨眉,北抵岷山,极于松潘。
过丽江,憩点苍、鸣是。
瘗③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澳南,是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
丽江木太守帝猴粮④,具笋舆以归。
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
吾以老布衣,孤筋双屣,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⅛o w(有删改)[注]①簟幌(p6nshui):大带与佩巾,比喻华丽的藻饰。
②迦叶:佛教长老。
③瘗(y1):埋葬。
④借(Zhi):储备。
根(h6u)粮:干粮。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阅读天地0201 1512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就是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是明朗的、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论,就是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
如孙犁的散文《黄鹂》,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
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观点态度的途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的观点态度。
例1:1999年第23题第1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又由于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话都明说着或暗含着的一种观点。
哪一句话表达对“教育的最大成功”的观点呢?首句说教师的“成功”,自然不是;次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有点像,但不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名题体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
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
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
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
”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
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对李杜诗学的探讨,既以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为关注的焦点,但其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往往超越了具体的诗人诗作,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
双重高峰的研究,由于获得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权威性的支持,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
(选自杨义《李杜诗学》,有删改) 1.为什么说李杜诗学“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6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的观点句在第三段段首“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其中“这种”提示对观点的具体阐述在第二段,因此答案可以到第二段中寻找概括,关键语句有“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等。
【答案】争夺李杜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故“充盈着生命”;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故“充溢着力度”。
2.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李杜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很容易看出。
文中既有分别对李白、杜甫诗学特点的分析,又有将两位诗人放在一起的对比分析,因此可以确定还使用比较论证。
【答案】 (1)举例论证:列举李白写黄河的诗句来表现李诗的“雄奇”(或:列举杜甫诗中常用的“天地”等词语,引用诗句写杜诗的“大”),体现盛唐气象;(2)引用论证:引用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阐发杜诗体现的盛唐气象;(3)比较论证: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论述他们的诗学体现了元气充沛的盛唐气象。
3.“双重高峰的研究”中“双重高峰”的含义是什么?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是什么?(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双重高峰”的含义在第一段有具体阐述,首段与尾段分析“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首段的关键语句有“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关键句进行整合。
【答案】
(1) 双重高峰:唐诗是一座高峰,李白、杜甫是唐诗中的高峰。
“双重高峰的研究”的意义:它提供了高峰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或: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它往往力图追求超越个别性而探讨普遍性(或:透视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现象和中国诗学的深层思维方式)。
考点精讲: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此考点就是要理解并概括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涉及的人物、事物、事例或实例是赞扬歌颂还是讽刺批判,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痛恨。
论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寻找全文的中心句(包括首句和尾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对所说的事物的态度是逢场作戏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所谓“分析概括”,具体有四层含义:
①对作者明确表现出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要准确地从中找出这种观点态度;
②对蕴藏着包括作者观点态度在内的多种不同观点态度的文章,要能够辨别筛选,提取概括;
③对于没有明显表现出观点态度、较复杂较含蓄的文章,要能够通过分析归纳,较准确地进行概括;
④准确地叙述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此考点主要考查:
①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②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这类题考查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③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
这就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④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赞成或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要在阅读中仔细辨析,这些内容往往在推断题中考查。
技巧点拨:
1.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文中的材料,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包括理论。
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主张。
分析这些材料,正确
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结构分析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
观点与结构和关系是互为依存的,文章观点的表达是无法脱离文章结构独立呈现的,而文章结构离开了为表达观点服务,也就没有了文章本身存在的价值。
论述类文章观点的呈现,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用明确的语言在文章适当的地方直接点出,或在文首、段首,或在文末、段末;二是作者将观点隐含在文章之中,即所谓表露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从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入手,来仔细探析了。
5.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把握引述材料隐含的作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点是论述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阅读时要在筛选整合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抓住作者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推求材料与作者意念之间复杂的关系。
6.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需要仔细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