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概括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 格式:ppt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28
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主要方式(一)概括、分析。
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
(二)评价鉴赏。
即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并且进一步对其审美价值、审美情趣做理性的欣赏和鉴别。
二、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评价是评价中较难的一点。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
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往往不是单一的。
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的作品,有的也可能带有消极的因素。
因而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它,并能够正确地对待它。
如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他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今天,时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是否还那么让人向往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方法指导】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具体方法:★(一)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文章为基础。
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
这样可以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的现象。
★(二)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评价要有理有据。
★(四)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扩大视野,广闻博览,提高认识水平;要集中目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申明自己的基本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具体阐明文章的思想意义,以使评价充分具体。
焰火的变奏赵丽宏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
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
第9讲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研习考纲重难点【导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等。
考点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中体现的内容进行主观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本来的,是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赏析基础上进行的主观的理解,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理解,进入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出“这一个”特点,更具有主观能动性、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题考查的角度有:1.对思想内容(主旨)的评价。
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释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等。
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通过文章的语言来把握一句、一段的重要话语或全文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一、评价的步骤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如2004年全国卷Ⅳ《快乐的死亡》的第3题: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指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这是对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观点的理解。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全文的理解入手,文章通过作家不出作品像死亡一样,说明一个道理,作家不要过分参加社会活动,不然会不出作品,这里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语句:“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
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
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现代文阅读: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扫描“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属综合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这里所谓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色彩。
一个读者能否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能否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衡量其阅读能力的重要尺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或明显,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必须掌握一定的文章学、修辞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怎样准确、全面地把握一篇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呢?一、要在确定文章的体裁的基础上,必须对每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有分析和归纳,才谈得上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或分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但杂文要相对复杂;说明文虽然侧重于客观地说明物象或事理,但也有作者具体的观点和态度;而记叙文和散文的观点则较难把握,一定得通过对事件、形象、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显现其主题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要注意不管什么体例的文章,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阅读时只要站在全篇的高度将它们找出来,恰当地进行整理,是有助于分析、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
复习方略1、考虑文体特点,针对不同文体特点,灵活进行概括。
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述上有不同的规律,不同的特点,因而要针对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关于各种不同文体表达观点态度的不同方式,灵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概括。
2、重视文章内容,抓住文章材料,紧扣文章中心进行概括。
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立场,而文章的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因此要特别重视文章内容和文章中所运用的材料。
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考点内涵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流露。
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社会科学类文章往往如此;有时则比较含蓄、隐晦,一些取譬设喻、托物言志的散文;有时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比较直接、明显、集中的,直接摘取即可;比较含蓄、隐晦、分散的,则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甚至要揣摩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感情,进行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来分析概括。
另外,有的题目虽然不是要求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但作答时也涉及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比如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解答此题时,必须弄清楚作者在“肯定农夫的选择,肯定一种生活和人生”。
二、相关知识梳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一般要遵循三个步骤。
(一)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1. 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即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篇就奠定了感情基调。
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2. 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 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
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
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能明白作者的真正观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考点分析(一)、什么是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等。
1.对思想内容(主旨)的评价。
即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阐释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能有比较全面的概括、认识、分析、判断等。
进而对文章的思想做出是非、优劣、高下的评价。
2.对观点态度的评价。
通过文章的语言来把握一句、一段的重要话语或全文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步骤与方法1.步骤:(1)综观全文,整体感知回答评价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等。
(2)注意检索,确定区间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分析区间体现的个性特点,分析作者思想观点上的特点。
(3)理解意图,深刻分析把握试题的命题意图,挖掘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确定答题的方向。
对评价题的解析,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分析文章的信息。
(4)总结分析,组织答案认真思考自己的分析,概括自己的思维,按题干的要求组织语言,写出明确的答案。
对答案的组织,要注意分析筛选出来的内容、梳理自己思考的内容,按照要求概括出题干要求的内容。
2.方法:(1)学会体会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的形象涉及到人物的个性、景物的特征、事物的特点等,表现出作者的主张、思想和感情等。
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都蕴涵于形象之中。
形象是否丰满,是否有典型性,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贴近与否,这些都是形象的问题。
(2)筛选文中信息,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写人、记事文章还是对事物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361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对考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来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其中“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而“态度”则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我们在完成此类考题时,即要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又要做到具体文体具体分析,根据具体语境来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答案。
考题回放一、阅读《牛铃叮当》一文,完成下面各题。
(2013年浙江卷)。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分)解析:题干要求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主要考查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记叙水牛以往的生存状态,情感倾向以怀念为主;后半部分则主要为水牛的生存现状,可以感受到深深的惋惜和怅惘。
据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而关于个人感悟,则可以自由发挥,不管是从乡村生活变好入手来怀念过去的淳朴生活,还是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展开思考,都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考生感悟:略。
解题技巧要想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必须了解作者表达观点态度的方法和手段,准确找到文中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
一般来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论说性的文章,观点明朗、直白,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时,深入把握文章的总结性语句、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和关于情感倾向的语句,以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我们就针对论述和记叙两类文体,谈一谈具体的解题技巧。
一、对于论述类文本,需要从总结性语句和具有明显褒贬色彩的词语入手分析;论述性的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议论上,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为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详释考纲内涵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
具体体现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的动机和要表达的认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语言、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转化,从而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别。
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体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不太一样。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议论性散文相对复杂,表现比较零散或含蓄。
说明文侧重于客观说明事物或事理,当然作者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具体观点或态度。
记叙文或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题和思想感情)往往融入对事件的叙述、对形象的塑造、对意境的营造中,显得比较隐晦或朦胧。
但是,总有一些显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词、句、段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该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把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则是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热点和难点。
有些文段,其中心思想是什么,很难一看就给人以明确的阐释,而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态度则是比较客观的,或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或赞成、批判,或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
所以,近几年来,高考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一些。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的角度有:1.辨析作者在文中体现的观点和态度如2002年上海卷第5题: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无法立即领悟而停顿。
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篇: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
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
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评价思想内容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
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分析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一、考点解读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
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
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
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二、高考原题详析.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