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固边疆 征途续铸新辉煌(沧源县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3
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稳固,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边境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部署,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民委、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组织编制了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9个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眼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边境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边境地区自然生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形态及毗邻国家状况差异较大的实际出发,根据边民和地方政府的需求,确定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加强分类指导并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在统筹考虑边境地区发展的基础上,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解决边民在生产生活、就业、就医、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整合资源、强化投入。
在稳定增加国家投入基础上,通过有效机制整合资源,用特殊政策引导市场资源向边境地区配置,确保生产要素集中投入边境地区。
政策优惠、优先安排。
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先安排支持边境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有关新政策、新举措在边境地区先行先试。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辉煌“十一五”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要务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有利时机,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
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03亿元增加到2009删溅裂湓雀盏警麓汪蟋监黔一全区生产总值将超过l万亿元,跨上了新台阶。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2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97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
预计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接近700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7.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8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3位。
“十一五”前四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3%,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也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15.1:45.4:39.5调整为2009年的9.5:52.5:38.0。
内蒙古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务业的构成由2005年的48.3:4.1:45.4:0.7:1.5调整为2009年的46.6:5:45.9:0.8:1.7。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981.7万吨,比2005年增加319.5万吨,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7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34.06万吨,牛奶产量达到903.1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4.15万吨和212.04万吨,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辉煌十二五征文导读:【辉煌十二五征文1】回眸“十一五”,留下了辉煌,展望十二五,未来的道路更加宽广。
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五年。
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十一五”留下辉煌的同时,也提出了疑问:“十二五”,我们该怎么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国内,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国家要实现调结构扩内需,加大国企重组力度,武钢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企业,责任重大。
“十二五”期间,武钢要实现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宏伟目标,灵矿人也要为这个目标添砖加瓦。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辛勤劳动,耕耘希望,紧跟时代步伐,开发聪明才智,创造更快速度、更高质量、更好效益。
让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高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让幸福启航,看巨龙腾飞。
【辉煌十二五征文2】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
管窥知全貌,一叶阅金秋。
风风雨雨中,灵乡铁矿同全国人民一起走过了五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咱们工人有力量”——企业在发展灵乡铁矿是武钢旗下的一家矿山企业, 1958年建矿。
半个多世纪以来,灵乡铁矿先后搬掉10座山头,给高炉输送优质铁矿石1300多万吨,为武钢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兴边富民工程取得实效张锦彬2004至2010年的两轮“兴边富民”工程建设,沧源县共启动6大工程(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温饱安居工程、产业培育工程、素质提高工程、社会保障和稳定工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7件惠民实事253个项目,共完成投资21.2亿元(上级补助11.25亿元,地方自筹9.95亿元),其中:第一轮完成投资4.32亿元,新一轮完成投资16.88亿元。
工程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沧源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与2004年比,2010年末,全县生产总值达13.3亿元,增长8亿元,增151%;财政收入 1.32亿元,增长1.05亿元,增388.9%;社会消费品总额完成4.67亿元,增长2.9亿元,增163.8%;外贸进出口总额3.36亿元,增长256亿元,增3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99元,增长5245元,增76.5%;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增长1925元,增228.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6%以内。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改善。
2010年末,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比2004年增11.8亿元,增295%,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是交通建设跨越发展:全县公路总里程1885.88公里,建成沥青混泥土路面266.2公里,通达工程655公里,建成新农村硬板路425条410公里,农村通路率达98%。
勐省至岩帅、勐董至芒卡、甘勐至班老油路建成通车;完成10个乡镇客运站(点)建设;耿沧二级公路、小澜二级路(沧源段)及勐省至单甲至立新油路开工建设,佤山机场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作用,水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共完成8件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6.1万亩;解决5.87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初步形成了乡镇供水网络和农灌渠系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安全饮水和工农业用水,水利化程度达24.2%;建成一级4座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3.1万千瓦;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县城亮化、美化、绿化建设步伐加快。
《云南经济日报·临沧周刊》沧源县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一跨越发展固边疆征途续铸新辉煌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一五”发展综述及“十二五”展望·核心速读“十一五”的五年间,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根据本县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七大战略”、培育“十大产业”,推进农林产业,着力打造绿色一产。
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了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及50万亩其他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使该县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农民人均拥有10亩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县之一,森林覆盖率也从“十五”末的24%提高到69.96%;在“佤族文化兴县、旅游产业富县”战略推动下,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也以20%的速度递增。
通过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克服了百年一遇的干旱、洪灾、金融危机及中缅边界“8·08”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使“十一五”成为了该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十一五”:攻坚克难铸辉煌——负重奋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十五”相比,全县生产总值从6.5亿元增加到13.3亿元,增长105%,年均增长15.5%(现价),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3%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十五”末的37∶24∶39调整为28:31:41;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期间的14.9亿元增加到37.2亿元,增长250%,年均增长23.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23%的目标;财政总收入从0.31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增长331.5%,年均增长33.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7.3%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622万元增加到7980万元,增长392%,年均增长37.5%;财政总支出从1.89亿元增加到10.69亿元,增长465.6%,年均增长41.4%,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3%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1.81亿元增加到8.42亿元,增长366.1%,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28亿元增加到4.7亿元,年均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37元增加到12099元,年均增长11.1%,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5.4%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59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1.8%的目标;农民人均口粮368公斤;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4.23亿元增加到17.82亿元,年均增长33.3%,各项贷款余额从4.22亿元增加到5.13亿元,年均增长4%。
《云南经济日报·临沧周刊》沧源县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一跨越发展固边疆征途续铸新辉煌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一五”发展综述及“十二五”展望·核心速读“十一五”的五年间,地处云南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根据本县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七大战略”、培育“十大产业”,推进农林产业,着力打造绿色一产。
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了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及50万亩其他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使该县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农民人均拥有10亩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县之一,森林覆盖率也从“十五”末的24%提高到69.96%;在“佤族文化兴县、旅游产业富县”战略推动下,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也以20%的速度递增。
通过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克服了百年一遇的干旱、洪灾、金融危机及中缅边界“8·08”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使“十一五”成为了该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十一五”:攻坚克难铸辉煌——负重奋进,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十五”相比,全县生产总值从6.5亿元增加到13.3亿元,增长105%,年均增长15.5%(现价),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3%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十五”末的37∶24∶39调整为28:31:41;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期间的14.9亿元增加到37.2亿元,增长250%,年均增长23.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23%的目标;财政总收入从0.31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增长331.5%,年均增长33.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7.3%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622万元增加到7980万元,增长392%,年均增长37.5%;财政总支出从1.89亿元增加到10.69亿元,增长465.6%,年均增长41.4%,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3%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1.81亿元增加到8.42亿元,增长366.1%,年均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28亿元增加到4.7亿元,年均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37元增加到12099元,年均增长11.1%,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5.4%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59元增加到2768元,年均增长1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1.8%的目标;农民人均口粮368公斤;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4.23亿元增加到17.82亿元,年均增长33.3%,各项贷款余额从4.22亿元增加到5.13亿元,年均增长4%。
——着力攻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着力实施产业攻坚,开展产业决战,在巩固做强糖、茶、胶骨干产业的基础上,壮大畜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大力发展核桃、竹子。
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0、47、12、12、14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6、41.4、2.5、3.5、7.6万亩,膏桐、紫胶、杉木、西楠桦等其他经济林和用材林5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面积均突破1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24%提高到目前近70%。
抓住国家对老烟区生产种植进行调整的机遇,加大烤烟产业发展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种植烤烟3.3万亩,完成烟叶收购9.35万担,产值5952.3万元。
着力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十一五”末大牲畜存栏6.5万头,出栏1.2万头,生猪存栏16.9万头,出栏 13.4 万头,分别比“十五” 末增加0.6、0.45、7.6、8.4万头。
——优化结构,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电、用水和原料供应,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逐年提高。
金腊云矿、铅锌选矿厂、勐省糖厂技改、木薯淀粉厂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并投入生产,规模以上企业从6户增加到8户,全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达8.1、2.48、0.48亿元,分别比“十五” 末增加5.92、1.78、0.28亿元。
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6%,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6.4%。
——突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跨入新阶段《重彩·佤山》、《银镯》、《孔雀眼》、《边疆》、《司岗里》等一批歌、舞、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在中央、各省市及国外媒体相继播放。
沧源被列为云南省40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和临沧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被国家旅游局、《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翁丁村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世外沧源·世界佤乡”旅游项目列入省级“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和临沧市511工程,翁丁、崖画谷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和“最佳狂欢气氛奖”,节庆品牌、旅游氛围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县旅游人数累计达1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7.28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9倍、8.6倍,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抢抓机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以交通、水利、城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耿沧二级路、小澜二级路(沧源段)、小团公路、南撒垭口至单甲公路、司岗里大道上下延长线开工建设;佤山机场建设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机场选址报告的编制、初审和审查,列入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机场前期工作列为云南省政府2011年二十项督办重点工程;启动了全县655公里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10个乡镇客运站建设,累计建成油路5条266.2公里,弹石路5条115公里,公路总里程累计达1885.88公里,公路密度从“十五”末的4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7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瓶颈”制约逐步缓解。
勐董水库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团结水库、席冷水库、南撒水库、翁丁水库等8座病险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东丁水库、达董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了班老乡、勐来乡、勐省镇、岩帅镇团结片区机关供水工程和一批农村人饮、库塘、沟渠等项目建设。
全县库塘总容量达4171.4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平方公里,水利化程度达24.2%,比“十五”末提高了3.39个百分点。
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7.2万平方米,完成校舍危旧房改造11.4万平方米,建成了国门小学、班洪中学等一批容量达标、功能配套的学校;建成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县计生技术服务站、6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和56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完成团结、勐角、勐省三个乡镇(工委)卫生院和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启动了县医院住院部业务用房建设;完成6个乡镇1个工委文化站业务用房新建和4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修缮。
围绕建设佤文化特色边境园林旅游城市的目标,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路面改造和绿化亮化工程,建成了门佤路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启动了司岗里湖公园建设,完成了1194套城镇保障性住房、6900平方米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司岗里财富新城一期、二期建设和单甲乡政府搬迁,垃圾处理厂通过县级验收,城市排污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城镇建成面积6.4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8%,比“十五”末提高4.68个百分点。
——健全机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贸经济取得较大进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从“十五”末的1.13亿元增加到3.3亿元,年均增长23.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年均增长12%的目标,其中,进口总额从0.77 亿元增加到2.1亿元,年均增长22.2%,出口总额从0.36亿元增加到1.2亿元,年均增长27.2%。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增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466户,累计达3446户,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4.95亿元,实现了发展翻番。
——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取得巨大成绩继续实行服务承诺和县处级领导、县直部门联系跟踪帮扶重点项目制度,实行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干部职工招商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先后引进沧源佤山茶厂、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沧源金腊云矿有限公司、沧源司岗里电站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沧源东方毅拓展投资有限公司、沧源煜恒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沧源北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凯迪水电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建设项目涵盖市政建设、文化旅游、矿电、农林产品等行业,拉动了地方投资,推动了产业扩能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1个,到位资金达2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6倍。
——统筹发展,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扶贫相关政策,全面开展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外资扶贫、抗震设防、新家园行动计划等工作。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扶贫开发建设资金4.51亿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1个、人畜饮水工程141件、进村入户硬板路425条410公里、村组活动场140块、文化活动室155个、卫生厕所326个、民居房建设7147户、通电工程14件,新植经济林果23.3万亩,经济作物1.95万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510期19.45万人次。
——落实政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举全县之力实现了“两基”目标,基础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均受教育年限由“十五”末的4.1年提高到5.2年,高考上线率逐年提高;落实改善民生的各种政策、制度,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548个,实现新增就业434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2%,比“十一五”规划低0.78个百分点;建成勐来乡、糯良乡两个敬老院,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人数分别达5516人和62664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得到巩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达95%以上;在全省率先推行民政贫困救助与新农合医疗大病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市率先推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率先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全覆盖、率先推行艾滋病示范村下移管理;全市率先推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免费、来往路费、生活费报销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94%,居全市首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在全市率先提高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赔偿基金和野生动物肇事保险,生态保护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4.5和3.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