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难点: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学法指导】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
2.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预习案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的统一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 秦的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
3. 秦的统一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在中央实行“三公诸卿制”:设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公”为中央最高官职;____ 之下, 设立“诸卿”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条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设县、郡;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经过朝廷两次辩论,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概况:郡(守)――县(令、长)。
3.秦朝这套从____到___的______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构建知识网络训练案1.在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今陕西咸阳一带)将领的铜铸虎符中,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十二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本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详细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拟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开展的奉献;通过理解秦朝创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多是根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如今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根本史实;老师还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
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
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考虑、分析问题的才能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生疏,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开场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高一历史LS-13-02-00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编写人:朱小敏审核人: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8-27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能说出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等知识点。
2.能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和皇权至上的特点。
3.会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能辩证的评价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重点难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课本和相关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境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仅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知识点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朝的统一的条件有哪些?2、秦统一了六国有什么意义?知识点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朝的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2、中央官制是如何设置的?有何特征?知识点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全面推行郡县制起到什么作用?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秦”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教案题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过程;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过程;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3.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回忆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为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做铺垫。
Step 2: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过程(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包括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吞并六国以及对各国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统一改革。
Step 3: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包括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封建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行政效率、地方自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Step 4:探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生可以从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统一标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关键点。
Step 5:综合梳理和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梳理,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特点、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思考中,关注权力分配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
Step 6:课堂延伸(5分钟)教师布置一个相关的课堂延伸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例如,“对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和现代国家的行政体系,你觉得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点?”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延伸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对比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深入探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和发展。
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难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
2.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3. 问题探究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或秦朝的文物图片,提问学生对秦朝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秦朝统一的背景和过程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
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统一的重大意义。
皇帝制度讲解皇帝制度的特点,如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等。
分析皇帝制度对秦朝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展示三公九卿制的组织结构图,介绍各官职的职责和地位。
分析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和作用,如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等。
郡县制讲解郡县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秦朝的具体实施情况。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分析郡县制的优势和意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 课堂小结总结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一单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确实立,处所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处所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二〕教学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常识布局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方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①春秋时期a.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b.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地盘和人民,彼此间进行战争。
记忆方法:大权落诸侯争。
②战国时期a.一些强大的诸侯不满足本身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b.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鼎新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易错点】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想称霸天下的愿望。
①条件a.人民经受持久分裂和混战后,巴望统一。
b.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呈现局部统一。
c.颠末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d.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记忆方法:两统一,一国一人。
②颠末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持久的诸侯割据场合排场。
b.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易错点】秦国能够攻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是:秦国是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易错点】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
【易错点】秦王赢政能够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底子原因是:统一条件成熟,赢政顺应了历史开展趋势。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成立者是:秦王赢政——秦始皇。
二.登峰造极的皇权和中央官制①称呼:秦王赢政认为本身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个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②权力: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秦的统一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3.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学习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难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自主先学】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1)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2)秦国实力:秦国经过_________,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人民需要: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4)个人因素:秦始皇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2.过程:先后灭韩、赵、____、楚、燕、齐。
3.结果:________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咸阳。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_______”。
从此,“皇帝”成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朝的中央官制:___________(1)构成: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_____处理全国的政事。
②__________:副丞相。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_______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_______。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①中央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使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______裁决(3)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____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秦朝的地方官制:郡县制(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_____。
秦统一后,秦始皇据李斯的建议,在___________推行郡县制。
(2)内容: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本课引言内容是秦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和李斯的一场廷辩: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这是关系到秦朝治国方略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其内容讲了四点:①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这对与上一课的衔接是有益的。
②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③战国时期大国称雄,但是出现了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史实依据是:战国时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需要;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也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④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统一六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用了10年时间,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本目最后着重概述秦的统一,从另一角度看,也是为了展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一目,包含两部分内容,而核心问题和重点是君主专制。
首先,“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了两点: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案【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知识梳理】一、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1)东周建立:公元前_____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
(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
井田制、_____遭到破坏。
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称“___”。
一些诸侯国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____ 来统一天下。
(4)历史趋势: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
2、秦朝统一的过程:以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秦朝,定都。
二、秦朝首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度)1、建立:从秦朝开始,“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特征(1)皇权。
全国由皇帝总揽,主要官吏由皇帝。
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
(2)皇位。
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皇帝。
“朕”、“制”、“诏”、“玺”为皇帝专用,独享。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群臣奏章,皇帝诏令,并负责。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手中。
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在一定程度上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1)出现: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秦朝统一的史实,背诵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内容、作用。
2、理解并掌握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学习重点】秦朝建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学习难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第一部分:基础巩固(自主完成,检查知识)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的统一
1、诸侯争霸
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________和________遭到破坏。
目的: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和_______,相互之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
条件:(1)秦国经过_______,实力日益强大。
(2)一些诸侯国力图通过________来统一天下:_____渴望统一。
统一经过: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先后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最终建立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_____。
自主思考从战国七雄到秦朝完成统一,反映出当时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秦统一的完成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提示: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秦的统一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政治前提。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创立:统一后,秦王嬴政自称_________。
特征:(结合教材学思之窗P10,思考解答)
(1)___________: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2)___________:权力不可转移。
(3)___________: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
自主思考在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如何?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相权服从和服务于皇权的需要;丞相位高权重,又容易对皇权构成威胁。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构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1.概况
(1)由来:___________,一些诸侯国已经陆续在新兼并地区设_______。
(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_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特点: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____或______。
郡县的长官都由_____直接任命。
3、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深度点拨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___________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概念解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
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积极讨论,交流成果)
探究问题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探究问题二: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材料三“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3)据材料三,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
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2、“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
C、有效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3、20世纪90年代,陕西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4、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周的“王”相比,本质区别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课后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材料: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