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 格式:pdf
- 大小:102.29 KB
- 文档页数:2
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生态调控技术:这主要包括推广抗病出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
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
同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果园生草覆盖、作物间套种、灭敌诱集带等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滋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制灾害能力和预防作物病虫害能力。
2.生物防治技术:这是利用生物天敌或生物制剂来控制害虫数量的
方法。
重点推广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
例如,可以加大赤眼蜂、捕食螨、绿僵菌、白僵菌、微孢子虫、苏云金杆菌(BT)、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成熟产品和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同时,积极开发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诱抗剂等生物化剂应用技术。
3.理化诱控技术:这包括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控制害虫。
例如,
种子消毒、使用防虫网、银灰膜等防虫技术,以及灯光诱虫等。
4.农业防治:这是一种基本的绿色防控技术,包括选用抗病虫良种、
合理布局、培育无病壮苗、防止苗期病害、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措施。
例如,育苗场地应与生产地隔离,防止生产地病虫传入;
育苗前苗床彻底清除枯枝残叶和杂草;营养土要用无菌土,同时施用高温腐熟的有机肥等。
这些技术旨在通过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控制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障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分析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进行分析,为水稻种植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水稻病虫害现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因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水稻病虫害防控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统计,水稻病虫害每年可导致减产30%以上,其中病害损失约占30%,虫害损失约占70%,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一些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对害虫进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植物抗病等方法。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天敌、寄生虫和病原菌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方法。
比如利用天敌蜓,寄生虫金龟子等控制水稻害虫,利用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来控制水稻病害。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水稻的健康品质。
2. 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指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改善,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比如合理利用田间杂草,增加农田鸟类、鱼类等天敌数量,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屏障等方法来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物理防治是指运用机械、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比如运用网室、遮阳棚来控制水稻白叶枯,利用黏虫板、粘虫球来控制水稻飞虱,运用冷藏、干热处理来控制水稻储藏害虫等方法。
这些方法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植物抗病植物抗病是指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通过传统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危害。
植物医院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指出,2021年要积极组织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大力推广以下七大类绿色防控各项技术。
一、生态控制发展农田景观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大时空尺度范围内进行生态岛、斑块、廊道等多种生境的设计与布局,创造有利于天敌的环境条件,抑制害虫种群,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控害保益功能,实现从靶标害虫控制到作物—害虫—天敌食物链的调控。
二、免疫诱抗目前推广应用的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主要是氨基寡糖素类与蛋白质类,已登记产品141种(其中母药35种)、企业120个。
用于拌种、浸种、浇根和叶面喷施等,可以诱导植物抗病、抗逆,促进增产增收等,未来主要拓展其在保鲜、水果免套袋技术上的应用。
三、“四诱技术”在光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节能高效专用诱虫灯,具有天敌逃生孔,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天敌的杀伤。
在色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新型全降解诱虫板,逐步限用乃至淘汰不可降解的塑料板。
在性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智能自控高剂量信息素喷射装置,以及专一好、持效期长的诱芯,大力推广草地贪夜蛾、水稻螟虫性诱剂、梨小食心虫迷向剂等。
在食诱技术方面,重点推广实蝇类蛋白诱剂、棉铃虫利它素饵剂、盲蝽植物源引诱剂、稻纵卷叶螟生物食诱剂和花香诱剂、草地贪夜蛾食诱剂等。
四、电解水技术分为碱性或酸性电解水,主要用于防治保护地蔬菜的叶部病害,在防治稻曲病、小麦条锈病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鉴于目前设备成本较高,下一步需要改进电解技术、降低应用成本。
五、防虫网阻隔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果树、蔬菜上的害虫防治。
尤其在保护地蔬菜上应用,可有效控制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甘蓝夜蛾、黄曲条跳甲等20多种主要害虫为害,还可阻隔蚜虫、烟粉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传毒昆虫媒介,达到防虫兼控病毒病的效果。
下一步,在水稻工厂化育秧和保护地蔬菜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六、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继续大规模推广利用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用于防治玉米、水稻、蔬菜、果树、棉花等作物害虫。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它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病虫害问题,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非化学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减少农药残留,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下面将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当的非化学手段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康的农作物种植体系: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制度,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使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或栽培技术: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或通过改良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生物农药的应用:利用微生物、植物提取物等天然物质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4.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或寄生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5. 诱虫诱病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剂来吸引病虫害,从而使其远离农作物,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
3. 使用生物农药:选择天然物质制成的生物农药,如细菌、真菌、植物提取物等,用于防治病虫害。
生物农药具有速效、低毒、环境友好等特点。
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畜牧养殖:在畜牧养殖中,可以采用生物控制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可以利用生物制剂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种利用非化学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才能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我们应该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给农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中采用了多种绿色防控技术,如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植物提取物防治、化学调控等。
本文将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角度进行浅析,探讨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一、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等自然物种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这些天敌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优点,近年来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天敌的应用天敌是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物或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通过培育和释放天敌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利用瓢虫、蚜虫天敌等对农作物上的害虫进行控制;利用蚂蚁、蚜虫对农作物上的害虫进行控制;利用寄生性昆虫对农作物上的害虫进行控制等。
通过这些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2. 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农作物病害进行防治。
这些微生物在生物防治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比如利用拮抗性细菌对植物病原菌进行控制,利用拮抗性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防治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与植物病原菌的竞争、杀菌和生物防御等作用,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减少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植物提取物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抗虫害等作用。
植物提取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这些植物提取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些植物提取物具有环保、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手段。
1. 植物提取物的种类植物提取物包括茶酚、石硫酮、辣椒素、薄荷脑、植物挥发性油等。
这些植物提取物通过喷施、浸泡、熏蒸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害,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1. 引言1.1 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通过利用天然的、对环境友好的方式,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方法。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控相比,绿色防控技术具有生态友好、安全无毒、可持续发展等特点。
其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植物保护、生态调理、综合防治等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毒等天然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植物保护是通过培育耐病强健的品种、采用间作、轮作等方法,提高植物的自身抗病性,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
生态调理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综合防治是将多种绿色防控技术有机结合,做到精准防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防控技术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应用。
1.2 水稻病虫害对生产的影响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会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水稻病虫害主要包括水稻条锈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螟等。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水稻叶片出现病斑和枯黄、植株生长受阻、产量降低等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田间结实率显著下降。
水稻病虫害对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病害会使水稻叶片养分吸收减少,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影响了产量。
虫害会直接损害水稻的光合体系,造成短期内的营养紊乱,长期则可能导致植株生长迟缓。
病虫害还可能导致水稻的质量下降,降低粮食的加工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水稻病虫害对于农民的产量和经济收入具有直接的影响,也对粮食的供给和安全构成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危害,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意义【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存在抗药性等问题。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愈发重要。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技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等。
通过引入天敌、使用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数量。
这些技术不仅有效防治病虫害,还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未来,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将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并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绿色防控技术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植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环境保护、未来发展、推广应用。
1. 引言1.1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式逐渐受到质疑和限制。
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残留。
传统的化学农药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往往会留下有害残留物质,对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而生物防治技术和植物源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更为安全环保,能够减少农产品中的化学残留,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绿色防控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式容易导致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使得农药的防治效果逐渐减弱。
而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源农药等方式更具生物多样性,能够有效延缓有害生物对防治手段的抗性发展,保持防治效果的长久持久。
绿色防控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污染土壤、水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而绿色防控技术相对环保,能够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推广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环境健康,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方案一、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案。
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概述1. 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无污染、无残留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控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特点包括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可持续利用等。
2. 绿色防控技术的种类及原理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物理防治是利用陷阱、隔离等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生态防治是通过调整生态环境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方案1. 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可以利用农技培训、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等方式,向农民介绍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效果,增强农民的推广应用意识。
2. 建立示范基地在农业种植区域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效果来引导和激励农民使用绿色防控技术。
示范基地可以展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绿色防控技术的操作方法。
3. 推广优良品种发展病虫害抗性强、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同时,对这些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引导农民广泛种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4. 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合理施肥可以降低土壤中有害菌的数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建立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进行预警提示。
通过监测预警,农民可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6. 知识推广和技术服务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咨询、指导和服务,解决疑难问题。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有哪些
绿色防控,是在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现阶段植物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可采用的技术措施,形成的一个技术性概念。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是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重大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有效途径。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控技术
1、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作物品种、合理轮作。
2、加强水肥管理,清洁田园。
3、提高生物多样性,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
二、物理防控技术
1、色板诱杀
粘虫板诱杀是利用害虫的趋色习性来诱杀害虫。
如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有翅蚜、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的成虫,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
每亩用15-30块黄蓝板,安装在蔬菜、蓝莓、玫瑰等作物时要高于作物15-20厘米,并随着植株生长不断调整;果园可挂在果树中部。
佳多粘虫板分黄、绿、红、蓝、白、黑、紫、青、粉、灰十种颜色1、打开即用,使用方便2、特殊色谱,双面诱捕,防治效果显著。
3、特定板质,平整不卷曲,防水高粘度胶,抗晒、耐雨淋,高温不老化,持久耐用。
在温度10℃~70℃的环境中基板无明显变形,胶体不流化,遇水不溶解。
在使用中,色泽一致,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向光面与背光面无明显色差。
粘虫板材质:PP材料,具有一定的强度、硬度、耐湿,双面涂胶、板面不卷曲。
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由佳多公司1991年研发生产,频振诱控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诱集害虫。
高压电网将鳞翅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粘虫、地老虎等)、鞘翅目(金龟子等)1327种成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可在粮食、蔬菜、果树等作物上使用。
一般30-50亩左右安装1盏杀虫灯。
3、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性信息素诱导剂)诱杀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正常害虫的繁殖,从而减少其后代种群的数量,达到控制的效果。
目前,使用性诱剂诱杀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成虫。
一般每亩使用3个诱捕器。
4、避雨控病技术
葡萄生产上,雨季开始之前,在葡萄树冠顶部搭建简易避雨的拱棚,使葡萄植株、枝蔓、花、果能人为地避开自然雨淋,截断引起葡萄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因子,达到控制或减轻如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提高葡萄产量、质量。
5、果实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技术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最大的好处是保护果实免遭农药污染,生产绿色果品。
同时套袋后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虫难以侵害果实,可有效降低病虫发生危害。
三、生物防控技术
利用微生物源、植物、动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捕食螨、烟碱、苦参碱、宁南霉素等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夜蛾类害虫、病毒病、霜霉病等。
四、科学用药技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普及规范使用农药的知识,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