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0
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讲授板书设计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1、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2、动物对植物生活的不良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能简单地写和数食物链。
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回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课时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课堂作业 P44思考与练习题布置作业《伴你学生物》预习作业教学反思本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研讨,在研讨的引入、持续过程中,辅以探究、讲授等方法,特别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章生物圈中的动物单元教材分析:本章的内容包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的动物资源和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三部分。
通过本章的教学及各项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在生物圈中起重要作用;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的朋友;我国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同样面临着严重威胁,保护动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同时,在认识动物在生物圈中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了解动物保护政策和措施。
单元知识结构: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概括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认识动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3、通过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2、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3、动物对植物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教学难点1、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2、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讨论、讲授教学过程联系学生已知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促使他们思考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作用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然后,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主题进行研究。
首先设问:动物怎样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动物获得营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进一步设问:动物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吗?从动物的食性上,引导学生区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在学生进行“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逐渐建立起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认识到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设计的问题有: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如果没有某一种动物,食物网会如何?人类的食物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习动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内容,同样地,“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实验前,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除捕食和被食关系外,动物与植物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本实验受条件限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上交流实验结果和结论。
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昆虫主要吃植物的茎和叶。
有些鼠类以植物)右面是王强画出的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有的同学认为还有一条食物链未画出,请你在图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第3节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简述基因型和生物性状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基因和等位基因等相关概念的关系;2.通过活动认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辨认出一对基因在染色体得位置;学会根据生物的性状表现,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3.学会根据生物的性状表现,写出生物的基因型。
4.通过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5.通过认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使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等位基因;②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③活动:制作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使其明白一对等位基因在一对染色体上的位置。
2.难点:①等位基因与基因型的关系②一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常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前准备:一瓶浆糊、一叠彩色纸、剪刀、大小写字母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活动一:找亲人,看谁找得又准又快通过设置学生所熟悉的名人(成龙、邓小平、刘亦菲、周杰伦)使学生明白亲代的性状能在子代遗传,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打下基础,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通过播放一副全家福的相片和四只颜色各异的鹦鹉,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家子一个长得很像,一个却形态各异。
问题和PPT图片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环节二:激发兴趣,学习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1)简述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2)区别基因和等位基因;(3)区别基因型和表现型;(4)区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5)区别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2.向学生介绍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3.通过展示染色体和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说出动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②知道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成分。
③能结合实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帮助植物传粉和散播种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片等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②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以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②动物是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成分。
③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难点:①动物是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成分。
②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展示一组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图片:生物圈中生活着种类非常繁多的动物,它们广泛地分布在生物圈中的各个角落。
动物使整个大自然学生观看图片、倾听、思考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设疑:生物圈中能不能没有动物?动物在生物圈中很重要吗,为什么不能没有它们?【作业】练习册:P20——22应用:1、3~5;提升:1~4、6、9、10 【板书设计】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二、动物是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成分1、食物链:如“草→兔→鹰”(起点是植物)2、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三、动物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四、动物对环境的影响1、积极方面: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2、消极方面:蝗灾等破坏植被。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知识点1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维持生态平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自身利用,一部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最终又通过呼吸作用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
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被分解者分解后也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这样就完成了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循环流动。
①动物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动物摄取的有机物有的参与构成动物的身体,有的在它们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
动物的遗体、排出物等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产生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易错提醒:有些动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为食,这种动物统称为食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知识点2 动物与仿生1.概念: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2.举例知识点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以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这是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生物防治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这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方法所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