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1
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一)定义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1)病前30 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 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热型多呈稽留热。
( 2 )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2)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H ”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
( 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三)鉴别诊断1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均可有持续发热,白细胞数减少,与伤寒相似。
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 周内不药而愈。
2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
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
第5~6 天出现皮疹,数量多且有出血性皮疹。
外斐氏反应SSA 性。
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
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排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自细胞数增高。
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 、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 有黄疽者黄疽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它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简介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
下面就对我国法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在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及预防等方面作一简介。
1 甲类传染病1.1 鼠疫病原体:鼠疫杆菌。
传染源:家鼠、野鼠等啮齿动物。
传播途径:腺鼠疫为鼠蚤、肺鼠疫为飞沫或尘埃。
症状:高热与中毒症状,皮下和粘膜出血、心衰、休克。
预防:(1)接种鼠疫无毒活菌苗;(2)灭鼠、灭蚤。
1.2 霍乱病原体:霍乱弧菌。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症状: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及周围循环衰竭预防:(1)接种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2)隔离患者、带菌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 乙类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1.1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胆红质尿、厌油、皮肤、巩膜出现黄染。
预防:(1)接种甲型肝炎疫苗;(2)隔离患者;(3)管好饮食、饮水和粪便。
2.1.2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源:患者、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血液、密切接触及围产期传播。
症状:恶心、厌油、腹胀、肝区肿痛、肝功能异常。
预防:(1)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2.2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2.2.1 细菌性痢疾病原体:志贺氏菌属分志贺菌(A)、福氏菌(B)、鲍氏菌(C)、宋氏菌(D)4群,我国主要为B群。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感染。
生物制品统一名称规程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种、毒种管理规程生物制品国家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定规程生物制品分批规程生物制品分装规程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钩端螺旋体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制造及检定规程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皮上划痕用鼠疫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治疗用布氏菌病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短棒状杆菌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森林脑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麻疹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格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血源乙型肝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黄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精制抗蛇毒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精制抗炭疽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精制抗狂犬病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原料血浆采集(单采知浆术)规程人胎盘血白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人血白蛋白(低温乙醇法)制造及检定规程人血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浓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基因工程α1b干扰素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基因工程α2a干扰素制造及检定规程冻干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制造及检定规程旧结核菌素制造及检定规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TB-PPD)制造及检定规程卡介菌纯蛋白衍化物(BCG-PPD)制造及检定规程布氏菌素制造及检定规程锡克试验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生物制品化学规定规程伤寒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生物制品包装规程生物制品储存、运输规程生物制品生产用马匹检疫及管理规程实验动物和动物试验管理规程人二倍体细胞建株、检定及制备疫苗规程生物制品统一名称规程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作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球蛋白,抗原,变态反应原,细胞因子,激素,酶,发酵产品,单克隆抗体,DNA重组产品,体外免疫诊断制品等。
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关于颁发生物制品国家标准(GB)编号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1.07.15•【文号】卫药政发[91]第190号•【施行日期】1991.07.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标准化正文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关于颁发生物制品国家标准(GB)编号的通知(卫药政发(91)第190号)卫生部各生物制品研究所:为贯彻执行全面质量管理及评选优质产品的需要,现将生物制品国家标准(GB)编号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是一九九○年版生物制品规程中规定的质量标准。
编号说明:1)“GB”系国标拼音缩写;2)“45”是采用《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等代码“GB7635-87”》中生物制品的代码;3)“45”之后的顺序号,是按菌苗类101……99、疫苗类201……99、类毒素类301……99等生物制品制检规程中的品种分类排列的;4)“-90”为生物制品规程1990年版。
附件:生物制品国家标准(GB)编号目录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附件:生物制品国家标准(GB)编号目录Ⅰ、菌苗(GB45101……99-90)伤寒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1-90伤寒、副伤寒甲二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2-90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3-90吸附霍乱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4-90吸附霍乱菌苗、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5-90吸附百日咳茵茵、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6-90 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7-90钩端螺旋体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8-90冻干皮内注射卡介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09-90冻干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病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10-9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11-90冻干皮上划痕用鼠疫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12-90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13-90治疗用布氏菌病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114-90短棒状杆菌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GB45115-90Ⅱ、疫苗(GB45201 99-90)流行性斑疹伤寒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1-90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2-90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3-90森林脑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4-90人用狂犬病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5-90冻干麻疹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6-90 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7-90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8-90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209-90冻干黄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GB45210-90Ⅲ、类毒素(GB45301 99-90)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301-90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302-90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303-90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B45304-90 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GB45305-90Ⅳ、抗毒素、抗血清(GB45401 99-9O精制抗毒素制造及检正规程 GB45401-90精制抗蛇毒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402-90精制抗炭疽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403-90精制抗狂犬病血清制造及检定规程GB45404-90Ⅴ、血液制品(GB45501 99-90)原料血浆采集(单采血浆术)规程 GB45501-90冰冻健康人血浆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2-90冻干健康人血浆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3-90人胎盘血白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4-90人血白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5-90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6-90人血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7-90冻干静脉注射用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8-90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09-90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0-90 冻干绿脓杆菌免疫人血浆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1-90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2-90冻干人凝血因子见冷沉淀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3-90冻干人凝血因子血浓制剂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4-90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515-90Ⅵ、体内诊断制品(GB45601 99-90)旧结核菌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601-90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602-90布氏菌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GB45603-90锡克试验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GB45604-90Ⅶ、试行规程(GB45701 99-90)流行性感冒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试行规程 GB45701-90富含人a巨球蛋白制造及检定试行规程 GB45702-90 人胎盘组织液制造及检定试行规程 GB45703-90人胎盘组织浆制造及检定试行规程 GB45704-90 冻干人转移因子制造及检定试行规程 GB45705-90。
复制临床发热症状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复制临床发热症状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发热是多种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症状,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发热过高或持久可引起体力消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体温的升高与体内病变存在着依赖关系,可以说,发热常为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信号。
近年来,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复制了发热动物模型,主要通过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和综合诱导方法进行,现就目前制造动物发热模型的方法综述如下。
1.发热动物模型评价标准发热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为动物体温升高。
常通过计算体温变化值AT(AT=T2-T0)和体温反应指数[TRI,指发热曲线与基线之间的面积(clC.hr),它代表发热的高度和持续的时间]进行评价。
动物的体温.通常采用温度计插入肛门内测量其体内温度的方式获得,且动物应处于安静状态。
一般认为模型动物造模前,3次的平均体温与动物造模后体温有差异,为造模成功。
2.发热模型的造模方法及药品2.1化学药品造模法本法是将模型动物通过化学药品的作用,使其体温高于正常体温的造模方法。
2.1.1 2,4---硝基苯酚(DNP)DNP是一种离子载体,能够消除线粒体的部分跨膜质子浓度梯度.而质子浓度梯度是绝大部分制造ATP的能量来源,这从而妨碍了ATP的产生,其中浪费的大量能量即通过热量的方式散失。
故给予实验动物一定量的DNP可以复制发热动物病理模型。
何汝帮等[311)2 1.5 mL/kg的剂量给家兔背部皮下注射2%的DNP溶液,30 min后家兔体温显著升高,l h后达到峰值,较之对照组体温升高1.58°C。
陈敬然等在大鼠皮下以160 mg/kg的剂量注射DNP溶液,将温度升高到0.6℃以上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准。
陈睿等按0.2 mL/100 g的剂量给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0%的DNP溶液,从而得到了合适的动物发热模型。
2.1.2甲状腺片甲状腺片主要成分为甲状腺激素.是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物质,能加快细胞内氧化速度,产热增加从而造成发热。
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是严重影响养猪业的一种疾病。
副伤寒疫苗的质量控制与规范化生产研究副伤寒疫苗是一种预防副伤寒的疫苗,针对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
这种疫苗在预防副伤寒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为了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生产成为关键的研究方向。
首先,质量控制是确保副伤寒疫苗安全有效的关键。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原料包括抗原、辅料等,所有原料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同时,生产过程需要严谨的操作,确保不发生交叉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质量控制还包括疫苗的稳定性和保存条件的控制,以及对疫苗产品中成分和活性的准确检测和分析。
其次,规范化生产是保证副伤寒疫苗质量的重要手段。
规范化生产意味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包括设备和人员的要求,生产操作的规范,以及生产记录和数据的记录和保存等。
规范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每一批疫苗的质量一致性。
此外,规范化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在副伤寒疫苗的质量控制与规范化生产研究中,一些关键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对副伤寒疫苗进行有效成分和活性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细胞培养和分离物质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此外,现代技术还可以用于疫苗的质量追溯,包括DNA指纹鉴别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监测疫苗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情况,确保疫苗的质量稳定性。
同时,在副伤寒疫苗的质量控制与规范化生产研究中,国际合作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与国际组织和疫苗制造商的合作,可以共享经验和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
国际组织还为制定国际规范和标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今后的研究中,副伤寒疫苗的质量控制与规范化生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了解疫苗免疫机制的深入理解,人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副伤寒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副伤寒疫苗规范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副伤寒疫苗的需求和防控工作。
伤寒诊疗指南简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
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行者易发。
➢疾病症状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
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等,病情逐渐加重。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本品系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菌分别培育,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m l 含伤寒菌 1.5亿、副伤寒甲、乙菌各0.75 亿制成。
用于预防伤寒及副伤寒甲、乙。
1 菌种1.1 菌种来源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各种诊断血清,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检定菌种可用pH7.2 ~7.4 的肉汤琼脂、马丁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1.2.1 培养特性各菌株应具有典型的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
1.2.2 血清凝集试验用37℃培育18~20 小时的培养物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含菌6亿/ml ,与相应的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诊断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摇匀后放37℃过夜,以肉眼可见到凝集(+)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之效价,凝集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
伤寒菌种加用伤寒Vi 及O血清做凝集试验,应与Vi 血清有凝集,与O血清不凝集,或仅有较低凝集。
1.2.3 毒力试验用37℃培育12~16 小时的琼脂培养物以生理盐水稀释为下列浓度的菌液:伤寒、副伤寒乙菌种:3亿/ml 、1.5 亿/ml 及0.75/ml 。
副伤寒甲菌种;15亿/ml 、7.5 亿/ml 及 3.75 亿/ml 。
根据菌种毒力情况稀释度可作更改,也可增加稀释度。
每一稀释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体重14~16g 之小白鼠,至少5 只,每只0.5ml ,观察 3 天,使小白鼠于感染后 3 天内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为1个致死量(LD),伤寒、副伤寒乙菌种1LD 应不超过 1.5 亿菌,副伤寒甲不超过7.5 亿菌。
1.2.4 毒性试验用37℃培育18~20 小时之琼脂培养物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内,伤寒及副伤寒甲菌液加温56℃1小时,副伤寒乙菌液加温58℃1小时杀菌(或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
杀菌试验合格后稀释为每ml 含菌60、30及15亿等3个浓度,每一浓度的菌悬液以0.5ml 腹腔注射体重15~18g小白鼠 5 只,观察 3 天,注射7.5 亿菌之小白鼠应全部生存,注射15 亿菌之5只小白鼠可有 3 只死亡。
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本品系用伤寒、副伤寒甲、乙菌分别培育,取菌苔制成悬液经甲醛杀菌,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每ml含伤寒菌1.5亿、副伤寒甲、乙菌各0.75亿制成。
用于预防伤寒及副伤寒甲、乙。
1 菌种
1.1菌种来源
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各种诊断血清,应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
检定菌种可用pH7.2~7.4的肉汤琼脂、马丁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1.2.1 培养特性
各菌株应具有典型的形态、培养及生化特性。
1.2.2 血清凝集试验
用37℃培育18~20小时的培养物以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稀释成含菌6亿/ml,与相应的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诊断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摇匀后放37℃过夜,以肉眼可见到凝集(+)之
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之效价,凝集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
伤寒菌种加用伤寒Vi及O血清做凝集试验,应与Vi血清有凝集,与O血清不凝集,或仅有较低凝集。
1.2.3 毒力试验
用37℃培育12~16小时的琼脂培养物以生理盐水稀释为下列浓度的菌液:
伤寒、副伤寒乙菌种:3亿/ml、1.5亿/ml及0.75/ml。
副伤寒甲菌种;15亿/ml、7.5亿/ml及3.75亿/ml。
根据菌种毒力情况稀释度可作更改,也可增加稀释度。
每一稀释度的菌悬液腹腔注射体重14~16g之小白鼠,至少5只,每只0.5ml,观察3天,使小白鼠于感染后3天内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为1个致死量(LD),伤寒、副伤寒乙菌种1LD应不超过1.5亿菌,副伤寒甲不超过7.5亿菌。
1.2.4 毒性试验
用37℃培育18~20小时之琼脂培养物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内,伤寒及副伤寒甲菌液加温56℃1小时,副伤寒乙菌液加温58℃1小时杀菌(或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
杀菌试验合格后稀释为每ml含菌60、30及15亿等3个浓度,每一浓
度的菌悬液以0.5ml腹腔注射体重15~18g小白鼠5只,观察3天,注射7.5亿菌之小白鼠应全部生存,注射15亿菌之5只小白鼠可有3只死亡。
1.2.5 免疫力试验
用加温杀菌(或用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的菌液稀释成如下的浓度:
伤寒及副伤寒乙菌液:2.5亿/ml。
副伤寒甲菌液:5亿/ml。
每一菌液免疫体重14~16g小白鼠至少30只,每只皮下注射上述浓度的菌液0.5ml。
注射2次,间隔7天,末次免疫后9~11天进行毒菌攻击。
每种死菌菌液免疫之小白鼠各腹腔注射1LD 的相应毒菌(含于0.5ml中),同时应用同批饲养或体重与免疫组相同的小白鼠3组,每组至少5只作对照,分别于腹腔注射2、1及1/2LD的毒菌(各含于0.5ml中),观察3天。
对照组小白鼠感染2及1LD者应全部死亡,感染1/2LD者要有部分死亡。
伤寒、副伤寒乙菌液免疫组至少保护70%小白鼠活存,副伤寒甲菌液免疫组至少保护60%小白鼠活存,则免疫力试验为合格。
免疫力试验也可用LD50法判定结果:
用加温杀菌(或用其他方法杀菌)不加防腐剂的菌液稀释成如下的浓度:
伤寒及副伤寒乙菌液:2.5亿/ml。
副伤寒甲菌液:5亿/ml。
每一菌液免疫体重14~16g之小白鼠至少30只,每只皮下注射上述浓度的菌液0.5ml,注射2次,间隔7天,末次免疫后9~11天,用培养12~16小时的伤寒、副伤寒甲或乙菌株之菌苔以pH7.2~7.4的肉汤及生理盐水等稀释至适当的浓度进行攻击。
免疫组小白鼠应感染100个LD50以上的毒菌。
同时应用同批饲养或体重与免疫组相同的小白鼠分为3~4组,每组至少5只,分别感染不同剂量毒菌作对照。
免疫组及地照组分别腹腔注射0.5ml,观察3天,计算LD50。
免疫组至少应保护70%小白鼠存活。
在做免疫力试验时,应以参考菌苗作对照。
1.2.6 抗原性试验
选体重2kg左右之健康家兔至少3只,用免疫力试验所用之菌液静脉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注射7亿菌,第2次14
亿菌,第3次21亿菌,每次间隔7天。
末次注射后10~14天采血做定量凝集试验测定效价。
伤寒菌免疫的血清对免疫菌效价应
不低于1∶12800,副伤寒甲、乙效价不低于1∶6400,2/3家兔血清之凝集价达上述要求即为合格。
1.3 菌种保存
菌种应冻干保存,冻干菌种保存于2~8℃。
菌种冻干后应抽取样品按1.2项进行检查,合格后可使用3年。
以后每次生产前必须检查全部特性一次,合格者可继续使用2年。
2 菌苗制造
制造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用的每一菌种选用2个菌株。
2.1 菌种
冻干菌种启开后应检查菌形、纯度及进行玻片凝集试验(伤寒菌加用Vi血清),合格后即可使用。
每启开1支冻干菌种用于生产不应超过6代。
2.2 制造用培养基
用pH7.2~7.4的马丁琼脂或肉汤琼脂或其他适宜的培养基。
2.3 原液制造
2.3.1 接种
采用涂种,接种后置37℃培育18~14小时。
2.3.2 采集
采集前逐瓶检查,有杂菌者废弃。
刮取菌苔混悬于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中。
2.3.3 纯菌试验
原液采集后应逐瓶取样接种琼脂斜面1管,于37℃培育3天,24~26℃1天,有杂菌生长应废弃。
2.3.4 杀菌
原液用甲醛溶液杀菌,各种原液加入甲醛溶液浓度如下:伤寒菌原液不超过1.1%±0.1%(ml /ml)。
副伤寒甲菌原液不超过1.4%±0.1%(ml /ml)。
副伤寒乙菌原液不超过1.8%±0.2%(ml /ml)。
加杀菌剂后的原液应放在37℃,不得超过7天,以后保存于2~8℃。
2.3.5无菌试验
纯菌试验合格的原液,应取样接种不含琼脂的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及普通琼脂斜面各1管,放37℃培育5天有本菌生长,可加倍量复试一次;有杂菌生长应废弃。
2.3.6 原液合并
无菌试验合格之原液,按不同菌株或不同制造日期分别过滤合并,合并后应加不超过0.5%(g /ml)的苯酚或其他适宜之防腐剂,保存于2~8℃。
2.4 原液检定
2.4.1 镜检
菌形应正常,无杂菌。
2.4.2 凝集试验
原液与相应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其凝集效价不应低于血清原效价之半。
2.4.3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2.4.4 浓度测定
应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测定浓度。
2.4.5 免疫力试验
原液于无菌试验合格后与质量检定部门会同进行。
抽验批数应不少于生产批数的1/5。
方法同1.2.5项,唯所用小白鼠每组至少15只。
对伤寒或副伤寒甲乙毒菌之攻击,均应保护60%小白鼠活存为合格。
2.5 原液保存
原液应保存于2~8℃。
原液自采集之日起至用于菌苗稀释时不得少于4个月,保存效期自采集之日起为2年半。
2.6 菌苗稀释
2.6.1 原液配合
稀释前应先将不同菌种所制之原液按比例配合。
每一种菌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种菌之间在20%的范围内互有增减;同一种菌不同菌株之原液按等量混合,但每个菌株所加的菌数与应加菌数在总菌数不变的原则下,允许两个菌株之间在40%范围内互有增减。
2.6.2 菌苗稀释
稀释菌苗用含0.25%~0.5%(g /ml)苯酚或其他适宜的防腐剂之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
2.6.3 苗菌浓度
菌苗每ml含伤寒菌1.5亿,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菌各0.75亿。
2.7 菌苗分批
同组配合的原液用同批稀释液在同一日稀释的种瓶菌苗为1批。
大罐稀释时应按大罐分批,并按分装机分为亚批。
2.8 检定
稀释后每批应逐瓶抽样进行无菌试验及测定防腐剂含量(大罐稀释时除外)。
2.9 分装
分装后应每亚批抽样送质量检定部门进行成品检定。
3 成品检定
3.1物理化学检查
菌苗应为乳白色悬液,pH值为6.8~7.4,不应有摇不散的菌块或异物。
苯酚含量应为0.25%~0.5%(g /ml)。
3.2 菌形及纯度
染色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至少观察10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内不得有10个以上非典型菌(线状、粗大或染色可疑杆菌),并不应有杂菌。
3.3 无菌试验
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3.4 安全试验
3.4.1 毒性试验
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菌苗
0.5ml,或用体重350~450g之健康豚鼠2只,腹腔注射菌苗
1.5ml,观察7日,应无死亡。
3.4.2 防腐剂试验
用体重18~20g之健康小白鼠2只,每只皮下注射菌苗0.5ml,用苯酚作防腐剂的菌苗注射的小白鼠可发生战栗症状,但不应超过半小时,观察7日不得有局部脓肿或死亡。
4 保存与效期
应保存于2~8℃。
自稀释之日起效期为1年半。
如原液保存超过1年稀释,应相应缩短效期(自原液采集之日起总效期不得超过2年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