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常见膝关节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33
膝关节滑膜病变分类及常见疾病滑膜(synovium)滑膜是关节囊内关节软骨周缘含丰富血量的结缔组织,淡红色,平滑闪光,薄而柔润。
被覆于关节囊内面的结缔组织膜。
膝关节滑膜是全身滑膜中面积最广、最复杂的滑膜,滑膜腔也最大。
滑膜表层细胞由巨噬细胞样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前者主要功能是吞噬进入关节腔的内源性或外来的异物,后者作用是合成及分泌滑液内的组成物质。
滑膜细胞再生能力强,受损易于修复,且可过度增生形成绒毛、结节,容易形成病变。
滑膜病变大致分两类:1、滑膜肿瘤及肿瘤样变;2、滑膜炎。
滑膜肿瘤及肿瘤样变:①滑膜脂肪瘤、②滑膜血管瘤、③滑膜肉瘤、④滑膜骨软骨瘤病、⑤滑膜囊肿滑膜炎:①创伤性:急性滑膜炎、慢性滑膜炎;②免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③代谢性:痛风性关节炎、假性痛风;④出血性: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血友病性关节炎;⑤感染性:滑膜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详细内容见下文。
01滑膜肿瘤及肿瘤样变01滑膜脂肪瘤(Lipomatosis of the synovium)■ 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关节滑膜及滑膜下脂肪组织反应性增生性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滑膜组织受到反复刺激有关。
■ 该病好发于膝关节,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可伴关节疼痛。
病理学表现为病变表面为2~3层正常或轻度增生的滑膜细胞,滑膜细胞下为不均匀薄层富含血管的增生纤维组织并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病变中央区为大量成熟的脂肪组织,伴扩张的毛细血管以及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 CT及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为关节腔或滑囊内绒毛状、棕榈叶状、丘状或并排多丘状脂肪密度或信号浮游于中到大量积液内。
MRI:短T1长T2信号、STIR呈低信号、强化不明显。
02滑膜血管瘤(synovial haemangioma,SH)■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膝部、肘部或手指关节的滑囊滑膜。
■肿瘤最表面被覆滑膜上皮,呈指状或绒毛状凸起,滑膜细胞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的主体约一半呈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血管水肿或黏液样的基质,可伴有玻璃样变性,偶见炎症细胞和组织细胞。
膝骨性关节炎病理、流行病学、疼痛机制、症状、辅助检查、诊断分期及治疗措施概述膝骨关节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急、慢性关节损伤、年龄、肥胖及代谢性骨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甚至肢体障碍为常见症状,其中膝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因素。
流行病学中老年人是KOA发病的高危群体,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群接近1/3患有KOA。
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症状性KOA的患病率为8.1%,随着老龄化趋势逐年加剧,KOA的患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KOA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有一定的致残率,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负担。
疼痛机制1、诱发KOA疼痛发生的病变组织诱发 KOA 疼痛的病变组织有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髌骨下脂肪垫、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病变组织诱发疼痛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炎症反应、血管和神经生成、力学负荷增加和骨重塑等方面。
关节软骨的退化与损伤关节软骨是 KOA 最早发生病变的部位之一,正常关节软骨结构上是无血管和神经的,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疼痛,但血管的生成和相关的感觉神经生长是诱导疼痛出现的主要原因。
目前存在生物学与生物力学两种机制使关节软骨损伤:①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过程之间的持续失衡引起软骨被侵蚀;②生物力学因素:关节软骨作为一种高度分化的负重组织,能够承受密集的机械应力,但胫股关节承重接触面移动到不频繁承重的关节软骨区域时,异常的生力学负荷导致局部软骨缺损,随之增加膝关节在该区域的应力,进一步导致关节软骨的丢失。
软骨下骨的损伤软骨下骨损伤是诱发KOA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软骨下骨骨重塑、骨髓水肿和骨赘生成等。
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关节软骨损伤导致局部软骨缺损,整个关节在软骨缺损部位的应力不断增加,导致周围软骨下骨的骨小梁断裂,软骨下骨和骨髓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而诱发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1.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外伤史,伤后关节疼痛、肿胀,有弹响和交锁现象,膝内外间隙压痛。
慢性期股四头肌萎缩,以股四头肌内侧尤明显。
麦氏征和研磨试验阳性。
2.髌下脂肪垫损伤:有外伤、劳损或膝部受凉病史。
膝关节疼痛,下楼梯为甚,膝过伸位疼痛加重,髌下脂肪垫压痛明显,膝过伸试验阳性,髌腱松弛压痛试验阳性。
X线膝侧位片,可见脂肪垫支架的纹理增粗,少数可见脂肪垫钙化阴影。
3.髌骨软化症:膝关节活动量越大,疼痛越明显,且有过伸痛,行走无力。
膝前侧、下端、内侧、外侧及腘窝均有压痛,按压髌骨时伸膝,可触及摩擦感及疼痛。
髌骨研磨试验阳性。
4.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在韧带损伤部位有固定压痛,常在韧带的上下附着点或中部。
膝关节呈半屈曲位,活动关节受限。
侧方挤压试验阳性。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方法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
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
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
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
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骨性关节炎又叫退行性关节炎,实际并非炎症,主要为退行性变,属关节提前老化,特别是关节软骨的老化。
骨性关节炎代表着关节的衰老,故称之为老年性关节炎。
广义的骨关节炎还包括其他一些无菌性关节炎疾患。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方法:1.反复劳损或创伤史。
2.膝关节疼痛和发僵,早晨起床时较明显,活动后减轻,活动多时又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
3.后期疼痛持续,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股四头肌萎缩,关节积液,甚至出现畸形和关节内游离体。
4.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可扪及摩擦音。
5.膝关节正、侧位X照片,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唇样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关键词:膝关节疼痛鉴别诊断1.各种关节炎所致膝痛、关节内损伤与病变(1)半月板损伤:多有外伤史,关节间隙可有压痛点,休息后疼痛消失,Me,Murray 征阳性,可有关节交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膝盖滑膜炎 膝盖滑膜炎膝关节滑膜炎(鹤膝风)的治疗运⽤杜⽒开脏腑点⽳推拿治愈膝关节滑膜炎(鹤膝风)病例⼀膝盖滑膜炎⼜称膝关节滑膜炎,中医称之为“鹤膝风”是⼀种多发性疾病。
容易造成患者暂时或长期部分丧失劳动⼒,对患者危害都较⼤。
⽬前,虽由许多有效的治疗⽅法,但仍有许多患者仍不能治愈。
尤其是部分中青年患者,要承担许多社会和家庭责任,同时⼜在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这⽆疑是急待我们医务⼯作者解决的问题。
定义膝盖是⼈体滑膜最多,关节⾯最⼤和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于膝盖滑膜⼴泛并位于肢体较表浅部位,故遭受损伤和感染的机会较多,膝盖滑膜炎主要是因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造成的⼀组综合症。
如半⽉板损伤、滑膜损伤、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损伤,关节内损伤和脱位,膝关节⾻关节炎继发膝关节慢性滑膜炎和关节游离体等。
另⼀种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见的是滑膜结核,⼀般讲,滑膜内⾎管丰富,⾎液循环良好,对细菌抵抗⼒较强,但在感染结核菌的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其症状表现时好时坏,此为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之⼀。
得病原因膝盖滑膜炎,在⽼年⼈多继发于膝关节⾻关节炎,主要是因软⾻退变与⾻质增⽣产⽣的机械性⽣物化学性刺激,继发膝关节滑膜⽔肿、渗出和积液等。
在青壮年⼈多因急性创⽣和慢性损伤所致。
急性 外伤包括有:膝关节扭伤、半⽉板损伤、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或有时积⾎,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
有时也可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
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关节肿胀型主要是过度运动后肿胀为主,疼痛轻重不⼀。
⾮肿胀型,以关节疼痛为主,常伴有轻度肿胀。
研究证实,两种类型实质相同,只是滑膜病理改变程度不同⽽异。
研究者发现,当膝关节长时间单⼀动作超量运动之后,滑膜组织充⾎⽔肿,红、⽩细胞及纤维素渗出与关节腔内压升⾼及氧分压下降呈正相关系,且当渗出速度超过滑膜代偿性吸收速度时,关节积液,进⽽使关节腔内压继续升⾼,氧分压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久之滑膜退变脂肪化⽣等慢性⽆菌炎症形成,从⽽认为,超量运动之后,创伤性滑膜炎的发⽣,不仅与关节⾯的重复揰击,关节囊的损伤有关,⽽且在病程的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
膝关节弥漫性滑膜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关键词】膝关节;弥漫性滑膜病變;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膝关节滑膜病变是引发膝关节非创伤性功能障碍及疼痛的常见原因,其临床表现无典型性,影像学表现亦无特异性,CT、X线检查通常仅以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为主要表现。
MRI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增生的滑膜,对于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膝关节弥漫性滑膜病变的MRI表现,以期积累诊断经验,提高准确率。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的54例膝关节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MRI检查。
本组患者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27岁~63岁,平均年龄(48.13±7.11)岁。
纳入标准:①无膝关节外伤及手术史。
②病理诊断为非树枝状脂肪瘤。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膝关节外伤及手术史。
1.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西门子3.0TMR扫描仪行常规MRI检查。
患者取平卧位,患膝保持伸直状态,足先进。
扫描序列:矢状位SET1WI、T2WI、脂肪抑制T2WI、轴位、冠状位T2WI。
扫描参数:T1WI,TR/TE460ms/12ms,层厚3.5mm,层距0.5mm,FOV16cm×16cm,矩阵288×288;T2WI,TR/TE4500ms/110ms,层厚3.5mm,层距0.5mm,FOV16cm×16cm,矩阵288×288。
T2脂肪抑制:TR/TE6000ms/100ms,层厚3.5mm,层距0.5mm,FOV16cm×16cm,矩阵288×288。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MRI图像进行阅片,分析滑膜病变的信号特点、强化方式、骨质侵蚀等情况,取一致意见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图像评价标准1.3.1 滑膜厚度分级:依据增生滑膜的最大厚度进行分级,≤3mm为1级,3~6mm为2级,7~9mm为3级,9mm为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