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9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3章资本的积累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1)再生产的含义再生产是指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的社会生产过程。
(2)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含义物质资料再生产是指为了不断地进行生产,总要不断地以它的年产品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等,从而在实物形态上去替换一年里所消费掉的生产资料,并将其并入新的生产过程。
(3)资本主义的物质资料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其目的是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当作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
再生产的条件也是采取资本的形式。
生产的客观条件(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的形式;生产的主观条件(劳动力)采取可变资本的形式。
(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1)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必须用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
这就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
但是,只要从再生产来考察,这个假象马上就会消失。
资本家这个生产过程购买劳动力所付的工资,是用工人上个生产过程的劳动产品转化的货币来支付的,是工人自己养活自己并且养活资本家,而绝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资本主义再生产1.社会再生产: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实现条件: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3.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VS.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因素和基础.4.从再生产中看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1)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3)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之外也是从属资本的.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2.商品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4.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产品的权力,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和消费的比率来决定的.(2)在剩余价值分为消费和的积累比率一定的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量决定。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④预付资本的多少第二节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它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4.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直接通过积累而在价值形式和生产要素形式上都扩大起来。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章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马克思说:“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 。
我们在这一章里考察资本如何从剩余价值产生,并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它的规律性。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过程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紧密相联系,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则是资本积累的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
但是由于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就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一.再生产及其类型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不能停止生产。
任何一个生产过程,从连续不断的角度看,就是再生产。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
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
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 从整个社会来看,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被称为社会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相互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这些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原来的物质形态消失了,但在生产过程完成后又被重新生产出来,新产品替换了旧产品,这就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新的物质产品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又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使再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
这种生产关系也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不断更新和发展。
可见,再生产过程实际上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再生产从规模上看,可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以原有的规模不断重复地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重复地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方式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靠资本积累,通过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生产资料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来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一般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中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比重会不断提高,最终将过渡到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目决定的。
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地追逐剩余价值,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投资,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先搞清楚简单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被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而投入生产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总是保持原有的水平,使得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地进行。
假定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年初资本家预付资本100万元,分为不变资本8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可变资本20万元用于购买劳动力。
如果剩余价值率是100%,那么到年终新产品的全部价值就是80c +20v +20m = 120万元。
新生产出来的20万元剩余价值如果被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那么下一年投入生产的资本仍然与上一年一样是100万元。
如果生产年复一年地总是这样进行生产规模不会改变,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不断重复进行的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换句话说,从再生产的过程而不是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问题,资本主义经济表面上给人的一些假象就会消除,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特征就还显示出来。
首先,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工人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
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从它的开始到结束,会产生一种错觉或假象,好象资本家预付了资本,其中包括可变资本,因此工人得到的工资也是资本家支付的。
如果从再生产不断重复的运动过程来看,便可发现,工人每一次得到的工资其实不过是上一个时期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的一部分。
这就是说,上一个时期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被资本家卖掉转化为货币以后,其中20万元被用来支付这一个时期生产所需要的工资。
这样看来,如果说工人在这一次生产过程在生产的产品可能没有马上卖掉,因而无法用自己生产的价值支付工资;那么工人在上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却已经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完全可以用来支付工资。
在生产过程不断反复进行的再生产中,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可变资本,一次又一次地被工人自己创造出来并用来支付工资。
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工人今天的劳动或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
” 具体些说,工人在这一次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时,他前一次生产的商品出卖后已经转化成的货币了。
所以,不但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是工人自己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而且工人还养活了资本家。
马克思说,“可变资本不过是劳动者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基金或劳动基金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表现形式。
” 可变资本,即工人得到的工资,可以说不过是资本家不断地发给工人的货币或一种票据,以便使工人用来不断地从资本家那里领取自己创造的但由归资本家占有的产品价值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
这样,由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维持再生产的“劳动基金”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表现为资本家占有的可变资本,或者工资。
其次,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还使我们了解到: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还创造了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也就说,不仅资本家对生产过程预付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也全部是由工人创造的。
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不管它的最初来源如何,经过不断重复的再生产过程,都会被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替换。
我们还用前面的例子来看:假如资本家最初预付了100万元资本,每次生产周期结束时能给他带来20万元的剩余价值,每次这些剩余价值都被用做资本家个人消费。
经过五个生产周期,资本家消费了五个20万元,相当于他最初预付的资本100万元。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剩余价值的创造,资本家原来拥有的100万元就会全部花光,即一无所有。
可是现在资本家手中仍然有100万元的资本可以继续投入生产。
“如果资本家把自己预付的资本的等价物消费掉,那么这些资本的价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总额。
他的原有资本的任何一个价值原子都不复存在了。
” 显然,资本家现在的100万元等于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或者可以说,资本家已经把原有的100万元消费掉了。
也许经过若干生产周期,资本家最初购买的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仍然存在,但是这些资本的价值都已被剩余价值替换掉。
因此,工人不仅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预付资本。
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当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对资产阶级占有的资本或生产资料实行剥夺是完全合理的。
这不过是工人阶级将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收回,即物归原主而已。
最后,从简单再生产的角度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也隶属于资本。
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过程来看,工人的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活消费,另一种是生产性消费。
前者的作用实际上是补充和恢复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后者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力。
从一个孤立生产过程看,工人的生活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以外进行的,好象与资本无关。
但是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在这一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必须通过工人个人消费得到补偿,才能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劳动力,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因此,工人的个人的消费实质上是为资本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这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虽然工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雇主,但是在他们出门劳动力以前,在经济关系上就已经隶属于资本家阶级了。
而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下,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到的工资总是被资本家尽可能地限制在仅能够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限度以内。
这样,工人的个人消费在补偿了劳动力消耗,即补偿了可变资本的消耗以后,还是一无所有。
他们必须再作为雇佣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
所以,雇佣劳动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马克思说:“罗马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 “可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它不仅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一定生产规模下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条件,即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并使之永久化。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由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用,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市场上提高竞争能力,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即用来购买新的或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让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规模增大,从而使生产规模增大。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没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不可能的,资本积累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
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程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就使得再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了。
我们还假定某一个资本家预付资本100万元,其中80万元用于不变资本,20问元用于可变资本;生产周期为一年;年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有机构成c : v = 4 : 1。
连续几年或几个生产周期以后我们便可看出扩大再生产的特点:第一年生产的结果是:100万元→ 80c + 20c +20m = 120万元。
如果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另一半用于追加投资,那么第二年生产的结果是:110万元→ 88c + 22v + 22m = 132万元;第三年生产的结果是:121万元→ 96.8c + 24.2v + 24.2m = 145.2 万元;第四年生产的结果是:133.1万元→ 106.5c + 26.6v + 26.6m = 159.7万元;第五年生产的结果是:146.4万元→ 117.1c + 29.3v + 29.3m = 17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