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参评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说教学目标这一段内内容说的是,依据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结合初中七年级学生特点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我们下面的第五部分内容主要就是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整合教材内容落实这三方面目标。
三、说重难点此段表现的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本课内容确定的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某某会议。
(2)难点:本课难点是某某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长征精神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思路长征历时2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径12个省,长征是一部流动的人类战斗史,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和运动性。
长征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事迹以及重要事件,有着丰富的史料,是一节向学生进行爱党爱国、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丰富的课。
基于本节课以上两个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史料展示,既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现长征本身的发展过程和空间变化,又可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立体地感受长征,走进历史,身临其境,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直观性强的特点,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预习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7小题。
)1、____年____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和___ 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____年___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4、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6、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
7、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
(二)长征的胜利(阅读“长征的胜利”一目,完成8—14小题。
)8、在长征的事件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9、在长征的事件中,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的是。
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三支队伍。
1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使转危为安。
14、红军长征中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艺术的事件是。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
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
请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3.同学们听说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试着举办一场长征故事会,讨论一下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达标检测】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D、北上抗日2、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川陕根据地D、陕甘革命根据3、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是在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以后B、四渡赤水以后C、强渡大渡河以后D、强渡乌江、夺取遵义以后4、长征中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四渡赤水河B、巧渡金沙江C、飞夺泸定桥D、翻越大雪山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A.攻占遵义 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6、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A、党的“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七届二中全会7、下列不属于遵义会议内容的是()A.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B、取消了博古等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C.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8、学校要组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下列设计的路线正确的是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B.赤水河、瑞金、遵义、泸定桥C.遵义、瑞金、赤水河、泸定桥D.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9.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A遵义会议的召开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C.跳出敌人的包围圈D.三大主力会师10、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解说法、历史情境设计法【学习方法】资料研习法、合作学习法、联系实际法【教学准备】将教师与学生搜集的有关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江西民歌《十送红军》这首歌曲唱出了红军长征出发之时人民的依依不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出示课件1: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探究新课】:出示课件2:《长征组歌》中的诗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的胜利,但第五次失利了,利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五次“围剿”敌猖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王明路线滔天罪”有什么严重后果?(3)红军踏上征途是从那一年开始的?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长征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初期红军遇到的挫折。
出示课件3: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强渡湘江“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提出问题:(1)面对材料中的情况,如果继续按照原定的部署前进将会产生什么恶果?(2)关键时刻是谁提出了什么正确的主张?通过材料的解决知道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毛泽东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习目标]1. 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长征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配破长征的原因和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插图、资料,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导学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对桌交流、小组交流。
3、整理导学案,记忆重点问题。
4、如有疑难问题,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总结:(1)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是领导创建的。
(2)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是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1)红军长征的原因:由于和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年月长征开始。
(2)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在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过半,经提议,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前进,渡过乌江,夺取。
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
确立了以。
意义:。
在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红军四渡,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北上强渡,飞夺,翻过,通过,于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意义:。
(二)合作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小组内交流,并选派代表发言)1、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你说,我说,大家说。
)(3)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了解到了发生在长征途中那么多著名战役和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一、学教设计说明一、学教设计说明1.1.课改理念课改理念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2.2.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三环──五步”历史课堂改革综合教学模式“三环──五步”历史课堂改革综合教学模式“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示—课末知识升华“三环”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示—课末知识升华“五步”即:导入新课—生生和师生交流自学内容—激发学生展示自我(提出问题、角色扮演、设置情境、影视资料、历史小品剧等多种手段)—小组合作收获智慧—达标测试手段)—小组合作收获智慧—达标测试二、学教分析二、学教分析1.1.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2.2.对象分析对象分析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学教目标三、学教目标1.1.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张爱萍将军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的开始;长征初期的困境;遵义会议;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通过长征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长征路线图的运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图表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图表表达的历史现象,利用课内外资料,图片,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感受长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进而达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法;问题导学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并能简要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
但学习主动性不强,历史知识单薄,分析问题能力差,授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过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的历史事件。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大家一起把导言部分的这首诗《长征》朗诵出来。
(学生朗诵)教师讲述:这首诗是毛泽东所作的关于长征的诗歌,那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进行长征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为怕远征难》,具体了解长征的历史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大家先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前几节课我们讲到,国共第一次全作破裂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共产党人在各地纷纷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省,之后党中央在江西瑞金建立了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力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所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围剿”,总共五次,前面四次“围剿”由于毛泽东等人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3年10月,蒋介石卷土重来,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这一次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的“围剿”,最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准备前往湘西,和二六军团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