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58
油井和油藏开发动态分析油田开发分析一般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井分析(油井、水井)、井排及排间(行列注水)分析、区块分析(不同构造部分的油藏或断块)及全油田分析。
不同类别的分析其目的、要求及所取资料是不尽相同的。
一、单井开采动态分析1、目的:为合理开发油田服务及更好的完成原油生产任务。
2、具体要求:(1)、收集每口井的全部地质和技术资料,建立油水井井史档案;(2)、建立健全单井生产动态资料,包括产量、压力、检测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建立油水产出、注水账目等进行单井动态分析;(3)、根据油水井目前生产情况,结合全油藏特征,对油井生产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不同工作制度下的产量变化,为配产配注提供依据;(4)、对未来油井生产动态进行预测;(5)、通过油井产状和试井资料,可以分析其周围井之间的连通情况,流层渗透率及渗流特征参数的计算;(6)根据生产特征判断油藏驱动类型,自然水驱及人工注水的必要性;(7)、为油田动态分析提供各项资料;3、油井分析所需资料油井产状分析是油田分析的基础(最小单元),也是做好油田开采工作的重要指标。
因为油井产状变化受到多项因素影响。
所以所涉及的资料也比较广泛。
下面列举油井分析所需各项资料:1)、基础井史资料(1)、井号(类型):(2)、开采层位及投产日期(曾经动用及目前动用);(3)、开采层位深度及海拔;(4)、完井方法记录:油套管规格、下入深度、射孔规格、曾射后封、卡层情况;(5)、必要的图幅:井位图、构造图、剖面图、连通图、井身结构图、单井开采曲线图;2)、开采层的性质及参数资料(1)、开采层岩石性质;(储油气岩石主要是砂岩和碳酸岩即都是沉积岩)、孔隙度(岩石孔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储油岩石具有流体通过的的能力)、饱和度(某流体体积占岩石空隙体积的百分数)(2)、开采层油层厚度(砂层、有效厚度);(3)、油层有效孔隙度;(4)、油层有效渗透率;(5)、油层原始油、水饱和度;3)、试油及原始压力资料(1)、开采层、油层原始压力;(2)、投产初期地层压力;(3)、初期试油成果:试油时间、方法、工作制度、参数产量、静压、油气比、原油性质、含砂等;(4)、压力恢复曲线及解释资料;(5)、投产后增产措施资料:压裂强度、压裂参数、压裂规模等,酸化液性质、配方、规模等。
油田开发如何动态分析预测油藏?一、动态分析预测的哲学内涵油田的开发动态分析预测一般是油田出现生产异常或地下地质认识更新后重估油田潜力时,对油田当前开发状况的全面分析和措施调整前景的初步预测。
技术人员在这一活动中,须遵循历史、现状、原因、潜力、对策的主线,坚持现象联系本质、理论联系实践的辩证思维,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探索新技术不断提高采收率。
从时间属性来看,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能为生产历史的再认识、后期措施制定和前景评估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充分评价当前生产水平下的纯潜力和措施状态下的准潜力。
从空间属性而言,当前阶段的分析评价对地面、地下以及两向生产力的转换以及人的可控生产力和物的不可控生产力转换有指导作用。
如果以“三元论”和油田开发工程哲学的概念、范畴、定义、原理来界定,动态分析预测涉及到“地下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与开发结合紧密的地质科学。
动态分析预测要处理大量数据资料、绘制大量图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因此计算机技术和数学预测思想是其主要工具。
动态分析预测要作好工程措施的相关理论论证和经济评价,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工程效果的可预见性。
二、基本规律动态人员研究的中心是储层、流体以及储层和流体组成的油藏,这三者既受自身性质支配,又在油藏范围内相互影响。
储层作为地下一种富含孔隙的介质,其形成和演化有其自身的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背景,因而不同时间空间的储层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流体在储层条件下表现出其特有的高压物性特征、相态特征和流变性特征等,而且这些特征还会随着储层的温压条件变化而变化。
油藏范围内储层和流体的相互作用具有两面性:好的储层条件有利于流体的流动,流体能适度改善储层:非均质储层使流体的流动仅仅表现在几个物性好的优势方向,如水进现象;流体通过储层时对储层造成损害,如稠油堵塞现象。
油田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手段除了一般的矿场实践外,还要利用物理模拟、数学模拟和专门性的小型矿场试验三种重要手段。
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与效果评价摘要:注水开发是在利用天然能量第一次采油后运用最多的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提高油田效益。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的变化情况、注水效果、注入方向等进行动态分析,运用分层动态分析技术、不穗定注水技术等调整开发方案,以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注水;开发;动态分析;评价注水开发是油田二次开发的主要增产措施,但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对油田注水开发进行动态监测,可进一步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及时调整注采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提高经济效益。
1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的建立1.1 储层特征。
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注水后容易变化的特点,导致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差,注水利用率低、水驱波及体积小、油田标定的最终采收率低。
因此建立注水前后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可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从而可以认清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制定适合油藏特点的挖潜措施提供依据,对于扩大油田的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2 注水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注水前后,除渗透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孔隙度和岩石密度一般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渗透率平均值注水前后变化明显,一般呈增大趋势,因而注水开发造成的物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渗透率上。
储层容易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储层的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注水后造成不稳定矿物溶解,微细颗粒迁移;储层容易变化的主观因素是在油田开发早期,对油藏认识不清,若强注强采的开发政策,会加速微细颖粒的迁移过程。
1. 3注水前后储层物性解释模型建立1.3.1关键井选择。
储层物性参数研究大多从关键井分析入手,关键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四性关系研究和选择解释模型。
选择系统取心井。
且岩心收获率高的井作为关键井.关键井研究可以确定井剖面的矿物成分和岩相,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与解释参数,建立全油田统一的刻度标准和油田转换关系等,这是多井解释的关键。
采油厂油藏动态监测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摘要:油藏动态监测资料能够为油田开发提供动态分析参考依据,利用不同有水井动态监测资料,可以使油田的开发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本文结合采油厂油藏动态监测应用实际,就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油藏动态监测;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大港油田1油藏动态检测应用效果1.1吸水剖面测试为油藏潜力大调查和注水专项治理提供依据板深1501断块为夹持于长芦1号断层和2号断层之间的断鼻构造。
该区含油面积1.08km2,地质储量61×104t,可采储量15.25×104t。
累计产油4.1531×104t ,采出程度6.8%,剩余可采储量8×104t。
2015年部署的预探井板深1501在滨Ⅰ油组获工业油气流,从而发现了板深1501区块;2019年6月投产板深1501-10、板深1501-11井,初期日产油25吨,气1.1万方,含水15%,衰竭式开发,板深1501-11间开生产。
2020年1月转注板深1501并增能注水,板深1501-11同期压裂,效果显著;2021年1月板深1501二次增能,板深1501-10压裂,板深1501-11下泵,效果较好;2021年本区块3油2水,日产液26.32方,日产油17吨,含水34%,日注水100方。
通过吸水剖面跟踪及对比,证实本井增能主要吸水层为区块主力生产层位。
其中板深1501井一次增能,2020年1月8日-17日累计注水量2.5万方(按2020.1.16日吸水剖面劈分,滨一上注水0.69万方,滨一下注水1.81万方);板深1501井二次增能,2021.1.19-2021.2.1日累计注水4.3万方(按2021.1.31日吸水剖面劈分,滨一上注水0.61万方,滨一下注水3.68万方)受益井板深1501-11。
3.20日下泵开井,6/1.5,日产液15.78方,日产油13.68吨,日产气1499方,含水13.3%,液量、油量均高于自喷阶段,4月30日量油不出;5月10日进行检泵作业,6/1.5,日产液9.6方,日产油7.97吨,日产气2200方,含水17%;5月21日自喷生产,5.5mm,日产液24.8方,日产油22.07吨,日产气1035方,含水11%;至6月8日不出;6月9日启泵,6米/1.5次,6月16日核产,日产液8.4方,油7.14吨,气5040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