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降水观测与资料整编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1991-02-21发布1991-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水利部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观测场地第一节场地查勘第二节场地设置第三节场地保护第四节雨量站考证簿的编制第三章仪器及安装第一节基本技术要求第二节仪器的主要组成和适用范围第三节仪器安装第四节检查和维护第四章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观测时段第二节液态降水量观测第三节固态降水量观测第四节特殊观测第五节观测注意事项第五章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二节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六章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自记周期的选择第二节观测方法第七章降水量资料整理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雨量器观测记载资料的整理第三节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第四节长期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附录一雨量站考证簿编制说明附录二F-86型防风雨量器的安装附录三雨量站观测记载簿填制说明附录四降水量观测误差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技术,提高降水量观测资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包括单独设立的基本雨量站和水文站、水位站、水面蒸发站及地下水位站等兼作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
各类水文自动测报或遥测系统中作为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亦应执行本规范。
第1.0.3条雨量站的任务是在选定的观测场使用雨量器或自记雨量计进行降水量观测。
其观测项目、记录精度、观测段次、是否观测降水起止时间、资料整理等均应按照《测站任务书》执行,一般情况下,雨量站不得自行改变。
第1.0.4条降水量观测项目,一般包括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
单纯的雾、露、霜可不测记。
必要时,部分站还应测记雪深、冰雹直径、降水强度、初霜和终霜日期等特殊观测项目。
降水物符号:降水物符号记于降水量数值的右侧,单纯降雨和无人驻守雨量站不注记降水物符号。
降水量观测资料整编方案第一节水文资料整编概述水文资料整编就是将测站收集的原始资料,按科学的方法和统一的规格进行考证、整理、分析、统计、审查、汇编、刊印和储存的全部技术工作。
各项原始资料是基层水文测站职工在外业测验中测取和调查得来的,数量繁多,有些只有一份,部分资料在时间上是离散的、片段的,彼此独立的资料,其数值只能代表现测时的瞬时情况,且一些在测验过程中的数据又是没有使用意义的。
同时,由于天然和人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测验误差甚至计算错误,或是测验设备上的故障及观测人员的过失,贻误观测时机,造成资料的局部中断、缺测等情况。
因此,每年年终,各水文测站都要在“四随”(随观测、随计算、随分析、随整理)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审核、查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格进行资料整编。
整编的初步成果还要经过审查、复审,并进行全流域或全水系上下游、干支流、各测站同项资料的综合合理性检查,以求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或协调,保证水文资料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最后再以水文年鉴的形式刊印成册或者以规定的表结构形式存入数据库,使之便于应用和长期保存,并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国防、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没有经过整编的水文资料是不可靠、不完整、不连续的,使用部门不能直接使用或使用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水文资料来源于测站,测验是整编的基础,其质量好坏对以后各阶段的工作影响很大。
只有测验质量符合要求,才能整编出精度可靠的成果;测验质量不高,不仅会造成整编上的困难,而且也很难得出理想的成果。
资料整编可以说是测验工作的总结和继续,通过整编可以对原始资料去伪存真,检查和指导测验。
如发现测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测验的意见,可以提高测验水平;反过来,通过测验又可以检验整编方法是否合理。
二者有机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资料整编是水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测站的日常工作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水文资料整编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水文资料编印多系实测记录,少数虽编为年统计格式,也只是由实测且断断续续的资料表面统计的特征值,未经系统的整理和合理性鉴别,刊布的形式和规格也不统一,内容为逐年(或多年)水位和雨量资料的月年特征值统计表等。
《水文资料整编》复习提纲第1章水位资料整编1、缺测水位的插补方法答:直线插补法:当缺测时间内水位变化平缓,或虽变化较大,但呈一致的上涨或下落的趋势时,可按缺测缺测时段两端的观测值按时间比例内插求得。
连过程线插补法:当缺测时间内水位有起伏变化,如上下游站区间径流增减不多,冲淤变化不大、水位过程线又大致相似时,可参照上下游站水位起伏变化,连绘本站过程线进行插补。
水位相关法插补:当缺测期间的水位变化较大,或不具备上述两种插补方法的条件,且本站与邻站的水位之间有密切关系时,可采用此法插补。
相关曲线可用同时水位或相应水位点绘。
如当年资料不足,可借用往年水位过程相似时期的资料。
2、水位的保证率答:一年中日平均水位高于和等于某一水位值的天数,称为该水位的保证率。
各种保证率水位的统计方法:列表挑选;图解法。
对全年各日日平均水位由高到低排序,从中依次挑选第1、15、30、90、180、270及最后日对应的日平均水位,即为其保证率水位。
3、水位资料的单站合理性检查答:(1)单站合理性检查:采用逐时或逐日水位过程线分析检查,根据水位变化的一般特性(如水位变化的连续性、涨落率的渐变性、洪水涨陡落缓的特性等)和变化的特殊性(如受洪水顶托、冰塞、冰坝及决堤等影响),检查水位的变化的连续性与突涨,突落及峰形变化的合理性。
(2)综合合理性检查:①上下游水位过程线对照:当上下游各站水位变化过程相似时,应比较同时段各站水位变化趋势。
若发现水位变化过程不相应,则要分析原因。
在有闸坝的河段上,作闸上下游水位对照时,可点绘平均闸门开启高度过程线进行比较。
当闸门全部提出水面时。
上下游站水位变化过程与无闸河段相同。
关闸时,下游水位陡落,上游水位陡涨;开闸时情况相反。
②上下游水位相关图检查:当上下游水流条件相似,河床无严重冲淤看,无闸坝影响时,关系图点群应密集成带状。
对个别突出点应认真分析其原因。
若点群散乱,说明上下游站水位关系不密切,应分析其原因。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编写说明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修订)是在《关于印发《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的通知》(气测函〔2005〕81号)的基础上,结合天气雷达质量整改工作需要编制而成。
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起草,主要编写人员包括:周旭辉、李斐斐、周薇、陈玉宝、邵楠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并考虑到新一代天气雷达功能及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指中国气象局布网的CINRAD系列的新一代天气雷达,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有CINRAD/SA、CINRAD/SB、CINRAD/SC等;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有CINRAD/CA、CINRAD/CB、CINRAD/CC和CINRAD/CD等。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是气象业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包括雷达开关机、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整编、填报报表、归档、雷达系统的维护维修、定标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内容,本规定是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基本准则。
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
探测重点是热带气旋、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雪暴、沙尘暴以及其它天气系统中的中小尺度结构等。
第二章岗位要求及职责第五条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第六条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一)严守工作岗位,严格按照本规定开展观测工作,认真分析雷达回波及其演变,做好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观测无遗漏和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二) 认真填写、妥善保管各种电子档和纸质记录、表簿和各类技术档案;(三) 严格执行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雷达运行监控制度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四)负责雷达系统运行保障、工作模式选择、雷达系统适配参数设置、元数据参数配置、系统软件维护;(五)负责雷达系统定标,以及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修,保证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可靠运行。
降水量观测规范降水量观测规范是指在气象观测中对降水量进行测量和记录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降水量是衡量降水过程强度和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气象预报、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降水量观测规范的一些要点:一、降水量观测设备和方法:1. 降水量观测仪器主要包括雨量计、雨量自动采集器和雨量计观测器等。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养。
2. 降水量观测方法可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
人工观测主要采用人工读写雨量器的方法,自动观测主要利用雨量自动采集器和雨量计观测器等设备实现。
二、降水量观测记录与报告:1. 降水量观测记录应包括观测日期、观测时间、降水量、观测仪器及其编号等信息。
记录应准确无误,每日观测应及时记录,并按要求进行汇总和报告。
2. 降水量观测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包括观测站名称、观测时间段、总降水量、日降水量等关键信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至相关部门或机构。
三、降水量观测质量控制:1. 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观测前后的仪器校准、观测环境的检查和观测人员的培训等。
观测数据应准确、可靠。
2. 对于异常情况下的观测数据,如仪器故障、观测站移动等,应及时记录并进行说明,不得随意修改观测记录。
四、降水量观测数据的保存和利用:1. 降水量观测数据应定期备份和保存,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备份数据应分布在不同地点,以防止数据丢失。
2. 降水量观测数据应及时上报并共享给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用于气象预报、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决策支持。
总之,降水量观测规范是保证气象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只有通过科学的观测方法和规范的数据处理,才能为气象预报和各领域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降水量观测资料整编方案降水量观测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观测项目,对于了解地球的水循环、预测天气变化、研究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降水量观测资料,需要进行整编工作,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降水量观测资料整编方案。
1.数据收集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整编的降水量观测资料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根据具体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源,如气象局的观测站点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气象雷达数据等。
如果需要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选择长期观测站点的数据;如果需要进行区域性比较,可以选择多个站点的数据。
2.数据处理对于观测站点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校正工作。
首先,需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排除缺失值和异常值。
然后,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修正仪器误差、修正观测高度误差等。
还可以进行数据插值,填补站点之间的空缺数据。
对于卫星遥感数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例如,可以进行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以消除大气等影响因素,得到地表降水量的估计值。
对于气象雷达数据,需要进行雷达降尺度处理。
由于雷达观测的是降水核心体积,而实际应用需要的是地面降水量,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算法将体积反演为地面降水量。
3.数据分析整编好的降水量观测资料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数据分析。
可以计算一些地区或一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降水量,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还可以进行空间分析,绘制降水等值线图或空间分布图,以便观察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差异。
另外,还可以进行降水过程分析,对一些地区一些时间段内的降水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降水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等。
4.数据应用整编好的降水量观测资料可以用于多个领域的应用。
在气象学中,可以用于研究降水量与其他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降水预报模型等。
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用于水文模型的驱动数据、水文过程模拟等。
在气候学研究中,可以用于分析气候变化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为了保障整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共享,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