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十二讲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66
1.3个研究及其代表作:(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主要著作有《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主要著作有《切韵》《广韵》《集韵》《七音略》(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太平天国(十九世纪)。
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汇》《正字通》《说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马氏文通》,金石学、甲骨学2、研究汉语史的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3、汉语史研究的依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文字;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前人研究的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4古无舌上:“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
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
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双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并根据形声字,通假异文,古人读音,声训,古反切,等论据加以证明。
16.钱大昕的两个论断A.“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古读:钱大昕,古音竹读如笃;直读如特;裯读如祷……zh、ch——d、t形声字:寺侍持等特待;寿筹祷涛焘;周稠绸调蜩雕雕……zh、ch——d、t现代方音:粤语:秩序(diet)zh、ch——d、t常州话:埠头(码头)、抚头(摸头)B.“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潜研堂文集·卷十五》异文:伏羲即庖羲;士鲂即士彭;附娄即部娄;汶山即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
《汉语史》第十二讲古音学一、古音学的产生•(一)什么是古音学•古音学是清代学者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它是研究先秦两汉语音情况的学科。
它孕育于六朝,萌芽于于宋代,发轫于明代,兴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嘉时达到高峰。
(二)古音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南宋前流行两种说法:改字读经的“协音说”(如朱熹)和认为古人用韵很宽的“韵缓说”(如陆德明)。
•不承认古今音变,因而是错误的。
•南宋吴棫(字才老)撰《韵补》用“通”、“转”的方法专门研究“协音”学说,对后代古音学的发展有启示和创立方法之功。
•明代陈第是古音学发轫的功臣,他的《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都是专门发明古音,斥破“协音说”谬误的著作。
•《毛诗古音考自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三)古音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清代的文化政策,特别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在客观上给学者们创造了接触古文献和互相交流的机会。
•清初大兴文字狱,迫使文人学士纷纷钻入故纸堆。
二、古音学家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一)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著《音学五书》,包括《音论》3卷,《诗本音》10卷,《易音》3卷,《唐韵正》,《古音表》2卷(古韵分10部)。
《音学五书》是他研究古韵的代表作,开创了上古音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
•顾炎武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坚持古今音变的观点,大力宣扬明陈第古今音变“古诗无协音”的正确主张。
•2、入声韵与阴声韵相配。
顾炎武在研究方法上的贡献•1、创立了用《诗经》韵字系联的方法。
•顾炎武把《诗经》1870多个入韵字通过“系联”即A=B、B=C、A=C归纳成韵部。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漢語史講課提綱參考教材:王力《漢語史稿》、向熹《簡明漢語史》期中作業:××方言中保留的漢語史資料要求:1.必須查找相關資料,文後必須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要標明作者、書名(論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年(期刊年份和期數)、頁碼;(參照《中國語文》著錄方式)2.用繁體字,字數不少於500字;3.禁止抄襲,一旦發現抄襲,成績作0分處理。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漢語史是研究漢語發展內部規律的科學。
語言的發展有它的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
漢語史的任務是要研究漢語發展的特殊內部規律。
二、漢語史與現代漢語、漢語方言學、普通語言學、中國歷史等學科都有密切聯繫。
1.與現代漢語:(1)好歹的“歹”,來源於蒙古語。
蒙古字母“”(來源於藏文字母“”),讀作tai,意思是“不好,壞”。
漢語借入了這個詞,字形最初寫作“”,變作“”,最後寫作“歹”,與“死”、“殘”等所从的由“歺”變來的“歹(è)”同形。
元關漢卿《竇娥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2)車站的“站”,是蒙古語ǰam的音譯,指驛站,爲陸路傳遞信息换馬之所或水路停留舟船之所。
《元史·兵志四》:“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
”2.與漢語方言:(1)“土坯”(用黏土放在模型裏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作“墼”。
《説文·土部》:“墼,未燒也。
”《廣韻·錫韻》:“墼,土墼。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2)古代竹席叫“簟”。
《説文·竹部》:“簟,竹席也。
”普通話已經不用,但方言中仍有保存。
3.與普通語言學:漢藏語系(《漢語史稿》31)、印歐語系“主—動—賓”的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基本語序。
但在上古漢語裏,代詞賓語可以放在動詞前面(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一般都放在動詞前面,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绪论【要点】◎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语文学和语言学◎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取决于中国语言学史是如何写成的。
(一)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或听众)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究竟应当怎么个写法才好呢?”何九盈先生对这个问题谈了四方面的意见,其第三个意见是:“我以为不论怎么个写法,似乎都应当把各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学原著放在中心地位来评说,离开了原著,还有什么‘史’可言呢?对广大读者来说,把原著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分析,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得到的‘史’的知识,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是连贯的而不是孤立的,何况有的原著一般读者已经很难看到了,不做必要的介绍就会‘不知所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8页,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语言学史是指研究中国语言学从古到今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学史不是有闻必录,不是语言学的书目提要,而是选择历史上有过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著作进行评价,说明他们对前代的继承,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明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历史进程中如何丰富和发展起来;说明语言研究的范围如何向各方面扩展和深化。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上述三位语言学家在谈及如何写中国语言学史时,虽然思路有些差异,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作为中国语言学史这门学科来说,其研究的对象就是中国语言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授课提纲王建军编撰苏州大学文学院20010年3月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研究内容、对象、性质、目的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描写汉语在各个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勾勒汉语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脉络,归结汉语发展变化的特点,探索发展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揭示汉语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
简言之,汉语史就是研究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
(二)研究的对象历代口语,确切一点说,就是历代的口语性文献。
(三)研究的性质汉语史研究属于典型的语料库语言学。
所谓语料库语言学就是以语料为语言描写的起点或以语料为验证有关语言假说的方法的语言学,包括对自然语言进行加工和标注、对已标注好的语料进行研究和开发。
(四)研究的目的1.建立科学的汉语史,增进对汉语自身历史的把握与了解。
2.有助于对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学习与研究。
例如:中国队大胜日本队=中国队大败日本队3.有助于建立与完善普通语言学理论。
4.可以为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的研究提供借鉴。
例如:其一: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相关链接:南无阿弥陀佛;酒干倘卖无其二: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研究的方法1.描写:详细、客观地反映语言事实,不夸张、不贬低、不任意取舍。
2.归纳:立足语言事实,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提取规律。
3.比较:比勘各种语言现象,寻找共性与个性。
比较有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两种。
4.统计:对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究中的主观偏差,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统计按内容可分为专书统计、专题统计,按方法可分为穷尽统计和抽样统计。
5.实证:通过列举大量的语言实例来证明某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与消亡,杜绝想象与臆测。
据张万起统计,《马氏文通》全书搜集的文言例句有7326例之多,涉及文献达36种。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汉语史讲义第一讲绪论思考题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内容提纲: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一般内部规律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第十二讲语气词(一)——关于“吗”的形、音流变1、在汉语史上,语气词“吗”先后有“无、磨、摩、麽、嘛、末、吗”等多种书写形式。
“无”在中唐以后的诗歌中可以见到,如: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诗)肯访浣花老翁无?(杜甫诗)“磨”和“摩”见于敦煌文献,《祖堂集》中也有大量“摩”字用例,如: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磨?(敦煌写本《云谣集》)三日后问侍者:“这个诗僧在摩?”(《祖堂集》)“麽”虽然在后世刊刻的中晚唐诗中已有用例,如: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麽?(王建《宫词》)不知陶靖节,还动此心麽?(李中《听蝉寄朐山孙明府》)但是在同时资料中却没有这种写法。
宋代以后“麽”已经是最常见的写法了。
如:先生笑问有酒麽?(杨万里诗)此外,金元以后偶有写作“嘛”、“末”的例子:东风惊落满庭花,玉人不见朱扉亚。
孩儿,莫不是俺无分共伊嘛?(《董西厢》)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错寻思了末?(《拜月亭》)“吗”清代才出现,普遍使用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情。
2、“无”,《广韵》武夫切,微母虞韵,上古明母鱼部。
后来在北方话中轻唇音从重唇音分离出来,否定词“无”遵从一般音变规则从重唇音变为轻唇音,再变为零声母(m →v →ø),而主要元音则从 a 变成了u ;但是已经虚化的语气词“无”仍保留重唇音,主要元音仍然是a1。
大概是为了区别,为了解决形音矛盾,五代前后便在书写上改用读音近似的“磨、摩、麽”记录口语中的这个词。
“磨、摩”,《广韵》“莫婆切”,“麽”不见于《广韵》,《集韵》“眉波切”,都是明母戈韵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摩、麽”所在的歌戈韵也在发生变化,逐渐从a 演变为o、uo。
结果“麽”字又出现了文白异读:口语中该词仍读ma,与当时的家麻韵(读1《全唐诗》中语气词“无”和表否定的“无”都押鱼虞韵,直到宋代仍然如此,看不出分化的痕迹。
对这种现象,王力(1980:452)解释说:“可能是读文言音来凑韵。
”a)韵母相近或相同;书面语中“麽”则变为mo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