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步走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2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
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
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蓝图。
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是农村现代化。
农村是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是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二步是城市现代化。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我们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建设智慧城市,形成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三步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我们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生活改善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经济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即为农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既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着眼于长远发展,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这一人民期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打造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
该战略自1978年开始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第一步是在1978年至2020年期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逐步解决温饱问题。
在这一阶段,我国着重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农业、制造业和建设业。
通过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我国工业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第二步是在2020年至2035年期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此,我国将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步是在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这一阶段,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此,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人才培养和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经济大国和综合国力强国。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继续坚持这一战略,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10年前,是第一步。
2008 启航20 天20 题目录第1 题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试运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完善的意义。
第2 题200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当前我国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第3 题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4 题近年来,在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先后改制上市,初步构建了现代产权制度。
试分析构建现代产权制度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5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试分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哪些方面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6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和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说明应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7 题在分清敌、我、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同其他阶级的关系,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试分析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是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第8 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新旧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新旧三步走战略》
嘿,你知道吗?咱就先来说说旧三步走战略吧!那可是有着超级重要的意义。
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就好比一个人要先填饱肚子才能有力气去干其他事呀!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这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把劲,让日子越来越红火啦!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哇塞,这不就是要带着大家冲向更美好的未来嘛!
再看看新三步走战略呀,那也是杠杠的!第一步,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可真的是像盖房子一样,把基础打得牢牢的!比如说,咱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过上了好日子,这不就是成果嘛。
第二步,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嘿,这就像给咱的生活升级啦,各种高科技、便利设施那不得到处都是啊!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哎呀呀,到时候咱们国家得多厉害呀,就跟那展翅高飞的雄鹰一样!
我觉得呀,这新旧三步走战略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强大,咱可都得加油,一起朝着那个美好的目标前进呀!。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安陆市委党校冯德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实践了“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成功和经济上的成功。
一、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实践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研究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在不断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出中国革命自身的客观规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看不起民主主义革命,不忠实于民主主义革命,或者只知道民主革命,而忘记了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不对的。
中国革命包括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二次革命论”否认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等待将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
“无间断革命论”否认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原则区别以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企图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或者重要省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使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失去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丧失了一部分革命动力。
他们各走一个极端,实践结果,右可以断送中国革命,“左”,也可以断送中国革命。
当然,直接在中国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是海市蜃楼,搞错了革命的对象。
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资产阶级极其软弱,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担负不起来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而且也无力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担负不起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
故此,辛亥革命后大权旁落,大革命中政权被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攫取。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之间,不允许也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