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步走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2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
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
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蓝图。
这一战略指导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是农村现代化。
农村是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是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二步是城市现代化。
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标志。
我们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建设智慧城市,形成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第三步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我们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生活改善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这一步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经济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即为农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既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着眼于长远发展,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这一人民期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打造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