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血型鉴定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标题: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引言:血型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测程序,在医疗领域和犯罪调查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然而,有时候在进行血型鉴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难的情况,这就需要专业的处理流程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的多个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第一节:背景知识首先,我们将回顾一些背景知识,包括血型系统、血型鉴定的原理以及常见的血型类型。
这将为我们后续讨论提供基础。
第二节:疑难血型的定义与分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什么是疑难血型,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疑难血型鉴定,应如何分类和处理。
我们将探讨正反交叉试验、重复鉴定、特殊抗体检测等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疑难血型的可能原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导致疑难血型出现的可能原因。
这可能涉及到基因突变、转染、婴儿溶血、移植相关的抗体产生等等。
我们将详细解释每种原因并提供相关示例和案例研究。
第四节:疑难血型的鉴定策略与流程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处理疑难血型的鉴定策略与流程。
我们将强调疑难血型鉴定的关键步骤,如全面的样品准备、使用特殊的试剂与技术以及信息共享与交流等。
我们还将介绍一些实验室技术和设备,这些可以帮助进行更精确、可靠的疑难血型鉴定。
第五节:案例研究与解决方案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的应用。
我们将提供不同案例的详细分析,包括疑难血型的特点、鉴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
结论: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对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强调了在处理疑难血型时需要注意的关键步骤和策略。
同时,我们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案例研究,以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最后,我们对疑难血型鉴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指出可能的研究方向。
观点和理解:在我的观点和理解中,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它需要严谨的实验室技术和专业的知识,以确保准确的鉴定结果。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一、正反定型不一致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原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以上);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二、交叉配血不合(一)主侧端不相合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
5、试验系统被污染。
(二)次侧端不相合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过可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1、血型是否正确。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交叉配血1、疑难血型鉴定疑难血型就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得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
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与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
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主要就是对抗体种类与特性进行研究,尤其就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得分析患者血清抗体得特异性。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与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得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得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与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得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得903C>G突变就是患者p表型形成得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与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与《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
在此之后得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疑难血型鉴定思路与流程。
2014年2月与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得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
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得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得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流程。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1.疑难血型鉴定疑难血型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
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和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
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主要是对抗体种类和特性进行研究,尤其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的分析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异性。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和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的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的903C>G突变是患者p表型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和《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
在此之后的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疑难血型鉴定思路和流程。
2014年2月和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
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流程。
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规程 SXYJ-GZ-02241目的正确进行ABO疑难血型的鉴定。
2适用范围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
3职责检测者负责依据此程序进行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
4材料与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耗材备品准备充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5操作方法5.1待检标本的准备及要求检测者在检测前核对申请单、血辫血样及试管血样的条码,无误后将血辫血样条码揭下来粘贴在实验室检测用的试管上,再将血辫内血液留至该试管内离心。
吸出部分红细胞,用0.9%生理盐水充分洗涤三遍,配制成3%红细胞盐水悬液。
5.2登录Caabb系统,查看献血者献血信息、稀有血型栏及备注栏,查看结果记录在申请单备注栏内。
5.3输血研究所对送检血样根据具体的检测结果综合运用以下各实验操作规程:5.3.1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02;5.3.2ABO亚型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03;5.3.3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操作规程SXYJ-GZ-0204;5.3.4吸收试验操作规程SXYJ-GZ-0208;5.3.5放散试验操作规程SXYJ-GZ-0209;5.3.6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操作规程SXYJ-GZ-0210;5.3.7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16。
5.4抗体筛选需采用可以检出不规则抗体的鉴定技术。
6结果判定根据凝集强度(方法参见SXYJ-GZ-0202:5.2.1.6)对结果进行判读(溶血或凝集都是阳性结果)。
7报告发放根据检测结果形成报告7.1以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为报告发放依据,报告发给申请科室;7.2检测者负责检测结果的录入,方法见《参比实验室检测的献血者信息录入操作规程》(SXYJ-GZ-0206),信息添加后在记录单上记录;7.3外地送检血样,以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为报告发放依据,不联系献血者本人,报告发放至申请科室;7.4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初检样本三个工作日发放报告,需要献血者本人复检或家系调查的样本由检测者联系献血者,复检结果在重新采样后五个工作日发放报告;7.5机采血小板供者疑难血型次日发放报告,如检出与Oc凝集时,需与三人份同型红细胞室温反应鉴定;7.6下次献血前复检的样本,由检测者填写《更改(差错)报告单——JL-YW-30》,连同检测报告单同时送至检验科,业务科处理完毕后返回一份复印的更改(差错)报告单;7.7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相同时,发放报告单建议献血者不适合献血;7.8不适合再次献血的献血者,由检测者填写《更改(差错)报告单——JL-YW-30》,连同检测报告单同时送至检验科,业务科处理完毕后返回一份复印的更改(差错)报告单;同时,由检测者负责通知献血者本人不适合献血原因,并做好相关咨询解释工作。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血型检测是检测一个人的血液所属血型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血液可分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疑难血型检测是指那些不能明确确定血型的血样,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涉及到了其他血型系统的血样。
1.血样采集:采集患者的静脉全血样本,注意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外界污染。
2.ABO血型鉴定:使用特定的抗血清或抗血型抗体来检测血样中存在的A、B抗原和相应的抗体。
3.Rh血型鉴定:使用特定的抗血清来检测血样中的Rh抗原。
4. 常见血型抗原鉴定:除了ABO和Rh血型,还需进行其他常见血型抗原(如Kell抗原、Duffy抗原等)的鉴定。
5.血型交叉试验:将供体血样与受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通过观察混合后的凝集反应和溶解反应来判断血型的相容性。
6.疑惑血型抗原鉴定:对于无法确定血型的情况,需使用特殊试剂来检测特定的血型抗原。
在进行混合配血处理时1.确定血型相容性:根据受者的血型及抗体情况,与供者的血型进行配对,确保不会发生严重的血型不相容反应。
2.交叉配血试验:将受者的血样与供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观察凝集和溶解反应,确认供者血样与受者血样的相容性。
3.没有完全相容性的情况处理:若受者有多种抗体,导致没有完全相容性的情况,需要根据抗体特异性和滴度来选择相对相容性较好的供者血样。
4.选择最佳供者:根据受者的血型与抗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者血样。
在选择供者时,还需考虑与受者的血数量、组织相容性等因素。
5.监测治疗效果:完成配血后,需要监测受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确保配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包括血样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选择最佳供者和监测治疗效果等步骤。
在进行这些步骤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和误配等危险。
同时,根据不同的疑难血型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特殊试剂和技术来进行鉴定和处理。
血型检测和配血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ABO疑难血型的三步分析鉴定法
第一步:排除人为因素或操作失误。
1.重新采集血样重新规范化采集抗凝血和不抗凝血两管。
2.核对试剂,器材核对试剂,仔细阅读试剂说明书和有效期;检查离心机及其他器材
3.复查AB0血型,排除人为因素或操作失误造成的AB0正、反定型不一致。
第二步:查阅临床资料,逐条分析对照可能导致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表一),或逐条分析排除不可能的原因,然后归纳总结不能排除的原因。
1.患者年龄、性别。
2.家系。
3.临床治疗用药史、输血史、造血干细胞移植史。
4.临床诊断。
第三步:根据逐条分析排除不可能的原因,归纳总结不能排除的原因,或最可能的原因,设计针对性验证实验。
表一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