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专题整合提升课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0
通史引领(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开展——先秦、秦汉
[把握重要史实]
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
新石器时
代
距今五千年左
右,黄河和长江
流域出现了早期
国家
农业刀耕火种
壁画、陶器绘
画
手工
业
丝织、彩陶技术
夏代从禅让制到王位
世袭制
商业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代宗法制神权与王
权密切结合
农业井田制
甲骨文、金文
手工
业
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商业商业有了初步开展
西周(公元
前1046—公元前771
年) 分封制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农业井田制
礼乐文化?诗
经?中的大局
部
手工
业
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
商业
商贸频繁,骨贝、铜贝
出现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①商鞅变法;②
出现郡县制
农业铁犁牛耕、都江堰等
思
想
儒学产
生
手工人工冶铁、淬火工艺科司南
先秦是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开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本奠定。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农耕经济进一步开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根底。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头多元交融,逐渐形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八方雄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具有自身特点与风格,为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家国同构:夏、商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
争霸变革: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思想、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天下一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国家治理: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逐渐取代了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田园风情:秦汉时期走向一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发展,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商业发展,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都体现了田园风情。
思想一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文化灿烂:《史记》《汉书》是两汉史学代表作。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一、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 段 特 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等技术。
(二)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社会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趋向瓦解。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