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第一篇 先秦
- 格式:pptx
- 大小:17.64 MB
- 文档页数:57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型、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型、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得到、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主题发言,对个案文本进行鉴赏分析,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四、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一览(总学时数:32)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线上:*;线下*:)实践学时合计学时第一篇先秦篇5(线上:2;线下:3)0 5 第二篇秦汉篇4(线上:0;线下:4)0 4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3(线上:1;线下:2)0 3 第四篇隋唐篇3(线上:0;线下:3)0 3 第五篇宋元篇6(线上:1;线下:5)0 6 第六篇明代至清代中期篇6(线上:0;线下:6)0 6 第七篇近代篇4(线上:0;线下:4)0 4合计学时32课时(线上:4;线下:28)0 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篇先秦篇【主要内容】1.了解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总结概括中国思想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数千年历史。
葛兆光教授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并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此,我们将对葛兆光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进行概括,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从人类离开非人类动物的状态开始,并通过古代先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以及佛教、道教、唯识宗等各个重要流派的发展演变,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的进程。
首先,葛兆光分析了古代先秦思想的演变。
他认为,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与认识是古代思想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
而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与宇宙的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的本性。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其次,葛兆光讲解了佛教、道教以及唯识宗等外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超越轮回,追求解脱和智慧。
道教则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唯识宗关注心识境界的提升,力求解脱执着与纷争。
最后,葛兆光回顾了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
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不同的思潮和流派相互碰撞、融合,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
从推翻儒家传统到倡导实用主义,从儒家再传统到儒学复兴,中国思想在演进的过程中保持了其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一书中对中国思想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先秦思想的发展,关注了佛教、道教及唯识宗等外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最终回顾了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
通过这样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葛兆光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思想史的框架,并为我们思考中国当代文化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先秦儒家思想总结及评述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儒家思想以儒家学派为代表,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即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才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道德,主张父子之间的亲情、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
通过这些伦理道德的实践,儒家认为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
儒家主张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
儒家还提倡个人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修养可以使个人的品质得到提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儒家思想注重政治伦理。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达到最大程度的公平和公正。
儒家主张君主专政,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智慧和勇气,以贯彻仁政、保护人民,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理念也提出了对政治精英的要求,认为政治精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家族观念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中国的长期政治和社会规范。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和争议性。
儒家思想过于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造力。
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限制也受到批评,认为其过于重视男性家族价值观,忽视了女性的权益。
此外,在现代社会,由于儒家思想强调的社会和谐和稳定,也可能对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压制。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先秦时期的思想史与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批思想家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和思想体系,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思想史等多角度来分析先秦时期的思想史。
一、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其文化背景决定了当时的思想和哲学也必将受到影响。
在此时期,中国各地方文化开始交流,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为思想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时的文化主要以礼制为核心,同时关注天文、历法、音乐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当时的思想家们在接受旧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创新,推动了中国思想史向前发展。
二、思想史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提出“中庸”之道,即为中正之道,如池鱼之于海一般无限广阔。
他还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思想一直深入人心,并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普及。
经过不断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更广泛的范畴内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思想核心是“道”。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并倡导“无为而治”、“知止而不殆”等思想,标志着道家思想的真正诞生。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不断的演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
3.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代表人物墨子推崇实用主义思想,认为科技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纯粹的追求理论,对于心灵上的自由和对人类的博爱都不予赞同。
4.诸子百家除了上述三家以外,还有诸如名家、法家、纵横家等不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中国历史悠久,数千年的演变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流派和学说。
从古代的先秦时期到宋代的儒释道三教并行,中国思想史经历了一个个辉煌的时期。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为主题,通过分析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展示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思想内涵。
1. 先秦思想的多元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流派浮现,并与百家争鸣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儒家代表了一种亲和教化的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道家则强调个体超脱尘世的修道之道,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而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提倡兼爱和非攻;法家则主张法治和权威统治,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2. 秦汉思想的演绎与继承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极其严苛的法家统治,使儒、法两家成为主导。
但随着秦朝灭亡,汉朝的兴起推动了思想史的新发展。
汉朝时期,儒家得到了复兴,成为官方思想;而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并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战乱的时期,政治和社会动荡。
这个时期的思想倾向多元并存,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道教和儒教也分别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其中,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思潮,强调个体内心的修炼和超越。
4. 唐宋时期的儒释争锋唐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阶段。
儒家和佛教在这个时期争奇斗艳,产生了许多重要思想。
儒家强调治学和经世致用,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佛教则传播了更多的印度和中亚文化。
同时,道教也经历了一番变革,形成了独特的修道思想。
5. 元明清时期的传统与新文化运动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专制的阶段。
传统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同时,新文化运动在支撑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时期,理学、学院派、格致派等思潮相继出现,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古代中国的思想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独特见解的历史。
教学实践研究"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特点试分析崔丽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比93版教材更注重科技思想,更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教材内容更丰富全面,体现学术研究的精进性原则,更符合教材的特征。
建议该教材在以后修订时加入《隋唐时期的科技思想》,在《绪论》中恢复和增加关于“中国思想史特点”的论述,增加“本章小结”部分。
关键词:“马工程”教材《中思想史》特点《中国思想史》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下简称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9月正式出版。
该教材是目前思想史学科最权威、普及面最广的教材,是在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简称93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现对其呈现的新特点、新理念予以分析和评述。
一、简要介绍“马工程”教材《中国思想史》(第二),分是:第一篇先秦篇、第二、第北、第唐、第五宋元、第六明代清中、第代,52。
该教材是史的史教材,大,,,中先《论》部分,述该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然后是,设思,是对论述主的%该教材《版》《论》!》《版"个部分。
《版前言•:中国思想史》论述了中国思想史在代、下的史及研究和学习中国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绪论》交代了学习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学,以及《中国思想史》教材的编写,《》《"分别交代了教材的编写版%二、特点及优点(一)更加注重科技思想在93版的《中国思想史•原序》中,张先生提出“学习研究思想史该科学史的成”,马工程教材;了张先生思想理念,分论述(第第二)、宋元(宋元第)、明清之(明代清代中期篇第二章)的科技思想,和展示了中国思想史中包含的特的科学%(二)重视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各种思想之间的交流融合93版相比,“马工程”教材在先秦篇第三章《老子的“自然”之学》中增加了第《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第《孔子与儒家学派》中增加了第五节《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通过强调了中国思想的世界性地位和影响%此外,先增加了第九《战国时“会”思想的学派》,北朝增加了第五《儒道释三教论争》,这些节基本着眼于各学派之间的交流融合%而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科学思想及整代都着各种思想,特是中西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三)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全面“马工程”教材93教材增加了6万多字,内容更加丰富,涵盖性更强%除了上述面的增添外,突出了以下几面:(1)增加了各个时的非主流思想,如北朝篇增加了第《儒经学思想》、宋元篇增加了第五章《苏氏蜀学》,使时的思想得以全貌式呈现%(2)增加了学派支派的介绍和论述,如先秦篇第七章《庄子思想及道家学派》增加了第四节《黄老道先道其他流派》、第六增加了第《王阳明心学学派的分演变》,使学派史更为明细%(3)增加宗教思想的论述,如增加了第六《的宗教思想》、宋元增加了第章《宋元时的宗教思想》、第六增加了第《明清之际的宗教思想》,使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明了%(4)增加些经典述,如增加第《汉的经学》,对两汉经学的产生、争论进行论述,便于学生对经学的全面把握%此外,在整个教材的行中增加了概述的段落,如对老子“”义的讲述、对朱熹“理”范畴的,使学生能够把握心念的具涵。
总结并评述先秦各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派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形成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以下是对先秦各家思想的总结和评述。
儒家是先秦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主张以仁德为中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从而对社会起到榜样作用。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稳定,倡导孝道、忠诚和礼仪。
他们的思想对后来的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人的本性,倡导“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功利心理,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后来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主张实用主义,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家的追求自由。
他们倡导节俭、公正和利益最大化,主张通过合作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的政治理论和伦理学产生了影响。
法家是先秦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
法家主张以法治来统治国家,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奖罚分明的政策。
他们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提高社会秩序和效率。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政治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方面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人的本性,强调内心的安宁和自由;墨家注重节俭、公正和利益最大化;法家强调法治和政策的实用主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对待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些学派和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儒家注重礼仪和家庭伦理,可能过于强调传统的道德规范,对个体的发展和创新存在一定限制;道家强调放弃功利心理,但对于社会组织和发展的方式和目标缺乏具体的指导;墨家的兼爱主张有一定的道德理念,但对于实际实施和社会定位存在一些困难;法家的法律制度和奖惩机制可能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