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5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2.深刻理解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方法的掌握。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上节课的知识点。
减除混合运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做除法,再算减法。
加除混合运算: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应先做除法,再算加法。
二、重难点突破减除混合运算例1 小宁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49元,买3个变形金刚花了81元。
一辆玩具汽车比一个变形金刚贵多少钱?(1)学生独立解题。
(2)集体订正、评议。
答案:49-81÷3=49-27=22(元)答:一辆玩具车比一个变形金刚贵22元。
加除混合运算例2一共能装多少盒?(1)学生独立解题。
(2)集体订正、评议。
答案:10+90÷6=10+15=25(盒)答:一共能装25盒。
三、拓展提高例1红海每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克?教师提示:找准“1倍量”,画出线段图。
(1)独立列式计算。
(2)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结果。
答案:35×2-32=38(千克)答:红海每千克含盐38千克。
例2 某小区的绿地长45米,为了美化绿地,要栽一行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已经栽了4棵,还需要栽多少棵?教师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确定要栽多少棵树。
(1)小组内讨论、解题。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答案:45÷5+1-4=6(棵)答:还需要栽6棵。
四、课后验收1.计算。
96-36+4 240÷6×3 888-8×696-36÷4 240+6×3 888÷8-62.(1)买一副羽毛球拍和6个羽毛球共需多少钱?(2)已经买了50个羽毛球,还想用剩下的40元全部买羽毛球,一共买了多少个?3.火眼金晶辨对错。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2.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单元《2.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主要介绍了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于简单的混合运算也已经有所接触。
但是,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运算顺序的理解不够清晰,对于运算符号的识别和运用还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对于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算符号的识别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出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一些不含括号的除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算式中同时涉及到加、减、乘、除等不同的运算符号。
简便计算是指利用各种简便方法进行运算,例如数位加减、近似数法等。
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会进行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
一、混合运算1.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在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先计算所有的加法,然后再计算减法。
例如,计算:25+6-8+10-4解:先计算加法,25+6=31然后计算减法,31-8=23再加上10,23+10=33最后减去4,33-4=29所以,25+6-8+10-4=292.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在进行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时,先计算所有的乘法,然后再计算除法。
例如,计算:8×2÷4×3解:先计算乘法,8×2=16然后计算除法,16÷4=4再乘以3,4×3=12所以,8×2÷4×3=12二、简便计算1.数位加减法:在进行数位加减法时,可以将每一位的数分别进行运算,最后再将结果相加或相减。
例如,计算:567+392解:先计算个位上的数,7+2=9,个位上的数为9再计算十位上的数,6+9+1(是因为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进位)=16,十位上的数为6再计算百位上的数,5+3+1=9,百位上的数为9所以,567+392=9592.近似数法:在进行大数相加或相减时,可以利用近似数法来简化计算。
例如,计算527+794时,可以将527近似为500,794近似为800,然后进行相加,得到500+800=1300,再进行适当的修正。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粗略的计算,可以节省时间。
总结起来,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算式中同时涉及到加、减、乘、除等不同的运算符号;简便计算则是利用各种简便方法进行运算,如数位加减、近似数法等。
四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会进行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算术题。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们可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7.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运算定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运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实例。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3.小组讨论工具:卡片、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引入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引导学生总结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一个果园共有126棵树,其中苹果树占40%,梨树占30%,那么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教案:《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材、练习题。
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与加减法进行计算。
二、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 学生通过例题,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3. 教师出示PPT,展示例题:小明有18元钱,他买了3本书,每本书5元,他还剩多少钱?4.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答案。
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PPT,展示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交流答案。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丨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4.2节,主要包括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2. 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计算简单的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题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例题讲解:解:12 ÷ 4 = 3,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
例题2:12 ÷ 4 + 3 = ?解:计算除法,12 ÷ 4 = 3,然后加上3,3 + 3 = 6,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6个苹果。
3. 随堂练习:练习1:20 ÷ 5 + 4 = ?解:计算除法,20 ÷ 5 = 4,然后加上4,4 + 4 = 8,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8个苹果。
练习2:15 ÷ 3 2 = ?解:计算除法,15 ÷ 3 = 5,然后减去2,5 2 = 3,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3个苹果。
4. 混合运算练习:练习3:24 ÷ 6 + 7 = ?解:计算除法,24 ÷ 6 = 4,然后加上7,4 + 7 = 11,所以每个朋友能分到11个苹果。
六、板书设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 除法先算,然后加减法。
2. 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1、《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
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
教学例题时,以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在自主练习中,我感到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同时也发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予以解决2、《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30例题及P31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题,收集信息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图。
2、学生看图,师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二、解决问题(1)1、出示问题(1):小军买3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2、学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板书:5×3=15(元)15+20=35(元)1、分析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