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运动解剖学教案7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上肢骨连结与运动上肢的肌肉一、上肢骨连结二、运动上肢的肌肉上肢带骨的连结胸锁关节:是上肢与躯干间连结的惟一关节,由锁骨的胸骨端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组成。
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此关节有三个运动轴,绕矢状轴做上下运动,绕垂直轴可做前后运动,绕冠状轴可做旋转运动。
肩锁关节:由锁骨的肩峰端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关节面构成。
关节囊上下有韧带加强。
关节面扁平,属微动关节。
上肢带关节的特点及其运动特点肩锁关节连结紧密,可将肩胛骨与锁骨视为一个整体,共同以胸锁关节为支点运动通常以肩胛骨的运动来描述上肢带关节的运动肩胛骨的运动可增大肩关节的运动幅度,并有利于控制肱骨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运动方式上提、下降:肩关节在冠状面向上、下的移动前伸、后缩:水平面内绕垂直轴向前、后运动上回旋、下回旋: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旋转,肩胛骨关节盂向上、下角向外上方转动称上回旋,反之为下回旋。
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球窝关节,两关节面大小相差较大,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1/3。
肩关节盂唇使关节窝稍许加深,关节囊薄弱松弛。
肩关节的运动关节运动运动轴运动幅度动作举例屈伸冠状轴110°~140°跑的前后摆臂外展内收矢状轴90°~120°直立飞鸟旋内旋外垂直轴90°~120°铁饼预摆动作环转武术抡臂水平屈伸约180°扩胸(1)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也是人体中最灵活,稳固性较差的关节;(2)面积差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韧带少而弱;(3)肩关节前下方没有肌肉覆盖和韧带加强,成为关节的最薄弱部位,肱骨头易从此处滑出,运动时应注意。
(4)上臂在肩关节处的运动,常伴有上肢带的运动,后者加大了前者的运动幅度。
肩关节的运动特点•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构成复关节。
肘关节肘关节的运动关节运动运动轴运动幅度动作举例屈伸冠状轴135°~140°负重弯举旋前旋后垂直轴140°~180°乒乓球正反手扣球(1)尺骨较深的滑车切迹凹窝与肱骨滑车形成咬合连结,使肘关节的稳定性增大(2)关节囊的前后方薄而松弛,使屈伸运动幅度较大(3)所有的韧带均不附着于桡骨,有利于桡骨绕垂直轴完成旋转运动(4)肘关节运动时,屈伸运动为肱桡关节和肱尺关节所共有,旋转运动为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所共有(5)由于尺骨的存在,限制了肱桡关节的外展、内收运动。
《运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下,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有一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及基本的了解,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及功能影响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体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去,为运动康复和运动训练活动及提高自身健康水平提供形态学的理论基础,并为后续课程——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和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均由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同学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留给同学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时数为24学时,理论24学时。
四教材:《运动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昌,3版,2015年3月。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发展史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掌握运动解剖学基本术语。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解剖学的概念,了解其基本观点与方法。
(二)通过列举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事例,提高学生对学习运动解剖学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
(三)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四)了解运动解剖学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地位和目的。
(二)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术语(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运动轴、基本切面)。
《运动解剖学》实验讲解《运动解剖学》实验实验一:上肢骨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上肢骨[实验目的]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形态分类和骨的表面形态结构。
2、掌握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1、人体上肢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上肢骨。
一、观察串连的上肢骨标本(一)对照教科书辩认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二)辩认每块上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上肢骨(一)上肢带骨l、锁骨:(1)位置(2)定位和区分左右侧(3)表面结构(4)主要体表标志(以下同)2、肩胛骨(二)自由上肢骨1、上臂骨:2、前臂骨: A、尺骨;B:桡骨:3、手骨A:腕骨:B:掌骨C:指骨思考题:1.上肢骨包括由包括哪些骨骼?各有多少块?2.叙述肩胛骨、肱骨、前臂骨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二:下肢骨观察[实验内容]:观察下肢骨[实验目的]1、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形态分类和骨的表面形态结构。
2、掌握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1、人体串连的下肢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下肢骨。
3、关节干标本和湿标本。
[实验方法和步骤]一、观察串连的下肢骨标本(一)对照教科书辩认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二)辩认每块下肢骨后,再在自己身上扪触辩认。
二、观察分离的下肢骨(一)下肢带骨髋骨:(二)自由下肢骨1、大腿骨:2、膝盖骨:3、小腿骨:A、腓骨:(同上);B、胫骨:(同上)4、足骨:A、跗骨:共7块;B、跖骨:C、趾骨:思考题1.下肢骨由哪些骨骼组成?各有多少块?2.叙述髋骨、大腿骨、小腿骨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三:躯干骨和颅骨观察[实验内容]观察躯干骨和颅骨[实验目的]l、掌握躯干骨和颅骨的组成,形态分类和骨的表面形态结构。
2、掌握躯干骨和颅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1、人体串连的脊柱骨、颅骨和人体骨架标本。
2、分离的躯干骨和颅骨标本。
[实验方法和步骤]躯干骨一、观察人体骨架标本和串连的脊柱骨标本(一)对照教科书辩认躯干骨的组成、名称和块数。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三)学时数:本课程38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2、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3、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的概述1、了解骨的分类。
2、掌握骨的构造。
3、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4、了解骨的发生与生长、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结的概述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掌握动关节、关节运动幅度的概念。
3、熟悉关节的结构、运动及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4、了解关节的分类、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三、肌肉的概述1、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物理特性。
2、熟悉肌肉工作的基本概念:原动肌、对抗肌、动力性工作、向心工作、离心工作、静力性工作、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被动不足、肌拉力线等。
3、了解肌肉的配布规律、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肌肉的辅助结构。
四、上肢1、上肢骨(1)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关节面名称。
(2)熟悉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位置,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的名称。
(3)了解腕骨、掌骨、指骨的一般形态特征。
2、上肢骨连结(1)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辅助结构名称和功能、运动。
(2)熟悉肩带的连接与运动、腕管的概念。
(3)了解手骨之间的连结。
3、上肢肌(1)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的位置、主要功能。
运动解剖学教案模板第1篇:运动解剖学教案12物质代谢第十二课时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2.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主要组成与功能;3.掌握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重点难点:1.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器官名称;2.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第三篇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的成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
第四章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及分布于消化管壁的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
二、消化管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三、消化腺消化腺由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组成。
小消化腺分布于各段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大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和胰。
四、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适宜的体育运动对促进消化系统的进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反之,会带来不良影响。
常常从事体育运动,可增加人体能量物质的消耗。
反射性地提高了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机能。
体育运动时,由于膈肌的大幅度升降活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也能增强胃的消化功能。
因运动时间安排不当,会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如饭后激烈运动,由于血液重新分配,对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和胃肠的蠕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第五章呼吸系统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不断地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种吸入氧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是在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密切配合下实现的。
ONE KEEP VIEW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4章上肢运动解剖学目录CATALOGUE•上肢骨骼结构及其功能•上肢关节结构及其运动范围•上肢肌肉群及其作用•上肢神经和血管分布及其对运动影响•常见上肢运动损伤与预防策略•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PART01上肢骨骼结构及其功能肩胛骨与锁骨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侧,呈三角形,分为肩胛冈、肩峰、肩胛盂等部分,与锁骨和肱骨共同构成肩关节。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部,呈S形,内侧与胸骨柄相连,外侧与肩胛骨的肩峰相连,构成肩锁关节。
•肱骨:位于上臂,是上肢最长的骨,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前臂骨相连形成肘关节。
•桡骨和尺骨:位于前臂,桡骨位于外侧,尺骨位于内侧,两者通过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相连,并与手部骨骼相连。
手部骨骼腕骨01位于手腕部,由8块小骨组成,分为近侧列和远侧列,近侧列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包括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02位于手掌部,共5块,分别与指骨相连。
指骨03位于手指部,除拇指外,其他各指均有3节指骨,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PART02上肢关节结构及其运动范围肩关节结构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属球窝关节。
关节囊松弛,附着于关节盂周缘和解剖颈。
运动范围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
肘关节结构由肱骨下端、尺骨鹰嘴窝、桡骨头及关节囊、韧带构成。
包括三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
运动范围肘关节可进行屈、伸运动,桡尺近、远侧关节共同完成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腕关节结构与运动范围腕关节结构由桡骨下端、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及手舟骨、月骨、三角骨构成。
运动范围可作屈、伸、收、展及环转运动。
手部关节结构与运动范围手部关节结构包括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
运动范围各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均可作屈、伸运动;拇指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及旋转运动,其运动范围较其余四指更为灵活。
第七课时运动上肢的肌肉(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上肢肌肉的分类和名称;
2. 掌握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3. 掌握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重点难点:
1. 运动上肢主要环节的肌肉名称;
2. 大块肌肉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运动上肢的肌肉
一、运动肩带的肌群
(一)上提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和提肩胛肌。
该群肌近固定收缩时,使肩带上提,如做耸肩动作等。
在远固定收缩时,能使头和脊柱侧屈、回旋、伸,如做抬头、转头等动作。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菱形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3、提肩胛肌:起于上位四个颈椎的横突,肌纤维向后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颈(带动头部)向同侧侧屈和转动,双侧收缩使颈部伸直。
向上提拉杠铃并耸肩,可发展该群肌力。
(二)下降肩带的肌群
有斜方肌下部、前锯肌下部和胸小肌等。
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下降,如做沉肩动作等;在远固定收缩时,能提肋助吸气。
1、斜方肌(见后缩肩带的肌群)
2、前锯肌(见前伸肩带的肌群)
3、胸小肌:起于第3—5肋骨的前面,纤维向外后上方行,止于肩胛骨喙突。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内前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拉力方向朝外后上方,能提肋助吸气。
(三)使肩带后缩的肌群
有斜方肌,菱形肌等.该群肌在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肩胛骨脊柱缘向脊柱靠拢,如做扩胸和飞鸟展翅等练习;在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和回旋,双侧收缩使脊柱伸,如抬头挺胸等.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上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上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上提、后缩、上回旋;中部纤维的拉力水平向内,使肩胛骨后缩;
下部纤维的拉力朝内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下降、后缩、上回旋。
三部纤维同时收缩,使肩胛骨后缩和上回旋。
远固定时,单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双侧同时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可以预防和纠正驼背。
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起于下两个颈椎和上四个胸椎的棘突,纤维向外下行,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后缩、上提、下回旋;远固定收缩时与斜方肌相同。
可以采用负重扩胸,俯立持哑铃做飞鸟展翅练习等发展该肌群的力量;采用冲拳,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四)使肩带前伸的肌群
有前锯肌、胸小肌等。
该肌群在近固定收缩时,使肩胛骨前伸,如做冲拳,掷出器械等动作;在远固定收缩时,可提肋助吸气。
1、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面
起点:上位8—9肋骨的外侧面,纤维斜向上后内方。
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向前外下方,其旋转分力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远固定收缩时,提肋助吸气。
采用实力推、俯卧撑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前伸肌群的力量;扩胸或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可发展该群肌的伸展性。
(五)使肩带上回旋的肌群
有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纤维及前锯肌下部纤维
斜方肌上部和前锯肌下部纤维在近固定收缩时,分别牵拉肩胛骨的外角和下角,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完成游泳划臂的肩部动作;斜方肌上部和下部的纤维近固定收缩时,拉力分别作用于肩胛冈的外侧端和内侧端,同样也形成力偶,使肩胛骨上回旋。
可采用负重侧上举,实力推等练习发展肩胛骨上回旋肌群的力量;分别采用扩胸和单手握肋木向同侧转体等练习来发展该肌群伸展性。
(六)使肩胛骨下回旋的肌群
胸小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
近固定收缩时,胸小肌拉力向下,作用于肩胛骨外侧角;菱形肌和提肩胛肌拉向内上,作用于肩胛骨内缘和内角,形成使肩胛骨下回旋的力偶。
采用拉橡皮筋向后划臂、引体向上、爬绳等练习,可发展肩胛骨下回旋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悬垂等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
二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一)屈肩的肌群
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长头等。
近固定收缩时,使上臂完成前平举动作;两上臂若处于上举位置,远固定收缩,则使躯干向上臂靠拢,完成引体向上、爬绳爬杆等运动。
1、胸大肌:位于胸前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侧缘和上六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壁,纤维向外后方集中。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机能:近固定收缩时,向内前拉引肱骨,使上臂屈、内收和旋内;远固定收缩时,拉引躯干向上臂靠拢,或提肋助吸气。
2、喙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内面中部,近固定收缩使上臂屈和内收。
采用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卧推和引体向上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屈肩肌群的力量;采用单杠背手转肩悬垂、单手握肋木向对侧转体等辅助练习可发展其伸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