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导图: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2.63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战略形成并不是一个连续不断进行的经常性活动过程,通常出现的是稳定一段时期、变动一段时期的这样一个间断进行的非经常性活动过程。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战略一经形成往往就处于相对稳定状况之中,除非企业运行出现异常情况,否则总倾向于沿着设定的方向继续前进。
这意味着过去经营的成功往往会成为今天经营的陷阱,目前经营的成功又常常会为未来的失败埋下种子,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上的以不变应万变会使企业丧失反应的灵敏性。
所以,促使企业进行战略重新评审并开始战略形成过程的,往往是由于出现了不断恶化的企业状况。
企业战略重新评审不仅要对企业当前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所存在的关键战略要素。
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
企业内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内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量所构成,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资源三部分。
企业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环境分析两部分,本章先讨论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评审的概念与技巧,具体包括:行业分析、竞争分析、外部环境评审检核表等;下一章将讨论企业内部环境分析问题。
第一节 外部环境关键战略要素 企业总是运行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会给某些企业带来机会,而给另一些企业造成威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变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有人甚至称未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不确定,对此人们唯一可做的只有积极迎接。
所以,企业必须经常进行环境分析与评价,对环境中正在发生及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保持充分的警觉性,以随时做好迎接机会挑战与回避威胁降临的准备。
考虑到与企业运行相关的环境因素很多,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中的每个因素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而必须抓住其中的关键战略要素,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对企业活动最具潜在影响的环境因素,特别是那些在过去及当前都已对企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对企业运行产生不可低估作用的战略要素。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思维导图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
战略的层次及战略变革的阶段、类型、模式。
X
二、战略分析
企业内外部战略分析,SWOT分析方法。
三、战略选择
总体战略、业务单位战略、职能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
四、战略实施
组织与战略结构、公司战略与企业文化、战略控制。
五、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种类,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成本与收益。
六、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基本原则、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内外部审计、政府及监管机构。
七、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审计委员。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班级:学号:姓名: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当今社会,企业都存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之中,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也就是说,企业的活动受其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共同影响。
因此,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之前,必须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环境分析是指对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两大部分。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益受到外部环境的控制和影响。
因此,外部环境分析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关键因素。
外部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和客户分析等。
1、1 宏观环境分析一般来说,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对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的分析,即PEST分析模型。
1、1、1 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
这些因素常常制约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尤其是影响企业较长期的投资行为。
例如,竞争立法、消费者保护、税收政策、贸易规则、政府关系、就业政策等等。
1、1、2 经济因素企业经济环境是一个多元动态系统,主要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要素构成。
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市场大小。
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就是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各种指标,准确地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经营战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
1、1、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道德观念、公众价值观念、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人口统计特征等。
变化中的社会因素影响企业对于目标市场的选择,也影响着社会对企业产品或劳务的需求。
例如,据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国的人口结构将趋于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的供应则相对较为紧张,这就影响企业劳动力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