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18
导语:为帮助您积极备考教师资格考试,精勤学习网黄老师为您整理了您整理了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欢迎大家点击查看!一、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早期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分为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八类: ①信号学习,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指学会对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指学习将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即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
③连锁学习,即把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组合成系列,以形成动作联结,完成较复杂任务的学习。
④言语联结学习,即一系列言语单位的联结。
⑤辨别学习,即能区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即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⑦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会运用所学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从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的关系探究中,从学生学习后实际可获得的结果研究中,又将学习划分为五种类型: ①智慧技能学习,即学习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
②认知策略学习,即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控制、调节和管理的学习,包括了解、组织、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
③言语信息学习,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
④动作技能学习,即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⑤态度的学习,即通过学习获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选择倾向。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①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它追求符号的意义,学习获得事实的意义。
②技能的学习,即通过练习,学习在特定目标指示下的一套操作程序,学习获得方法的步骤, 以最终解决具体问题。
③社会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行为需要的过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错误!错误!◆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单辨◆考点 1 :“ 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 :教育的概念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 --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 -- 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 :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 :教育的起源○单学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论主张代表人物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人类的交往活动叶澜※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劳动没(米)懦夫”◆考点 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错误!错误!◆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1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
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错误!—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错误!◆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19)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孟子•尽心上》。
♦考点1:“教育” 一词的由来:“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考点2:教育的概念1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场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完整版)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 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2 :教育的概念1.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3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 教育者(主导)--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2. 受教育者(主体)3. 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考点4 :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1 )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5 :教育的起源※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劳动没(米)懦夫”◆考点6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 紧密集合;◆考点7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 )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科学教育学之父”)2.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斯宾塞《教育论》1.教育预备说;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巧记: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五四三民,巴普传教,伦心科规”(赫尔巴特):五四:五段四阶教学法;三:三中心;民:培养公民;普:普通教育学;传:传统教育学之父(现代:杜威);教:教育性教学原则;伦心:伦理学心理学;科: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规范。
4.“杜子疼—三中—主四即—进五步—实用”(杜威):三中:三中心;主:民主主义教育;四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进:进步教育学(和赫尔巴特相比);五步:五步教学法;实用:实用主义。
◆考点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2)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019年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十五一、单选题1、张老师在讲授人物描写方法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眼中妈妈的形象。
通过写作,学生体会到妈妈温暖的爱和细致的呵护,学生展现出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也更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母亲。
这体现了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B.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有这样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他关心教育质量与教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这位教育家是()。
A.赞可夫B.布鲁纳C.巴班斯基D.杜威3、小学教师经常采用直观形象方式进行教学,中学教师经常进行抽象讲解。
这遵循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4、义务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不是英才教育。
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
A.基础性B.普及性C.免费性D.公共性5、张老师对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加以回顾,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他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历史法6、“泥鳅训练刻苦,它的跳跃、跑步虽有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它最终也没有学会飞行项目。
”泥鳅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遵循( )原则。
A.因材施教B.循序渐进C.全面发展D.尊重个性7、在信息化环境中,课前学生学习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料,课堂上师生开展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
A.自主学习B.网络学习C.探究学习D.翻转课堂8、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描绘成()。
A.波浪线B.斜线C. “U”形曲线D.倒“U”形曲线9、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A.动机越低,学习效率越高B.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不同C.动机越高,学习效率越高D.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相同10、“情人眼里出西施”属于()。
2019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主导)2.受教育者(主体)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考点 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考点 9: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1.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A.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西方(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2)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巧记: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2. “级智夸大独立”(夸美纽斯):级:班级授课制;智:泛智教育;大:《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3.“五四三民,巴普传教,伦心科规”(赫尔巴特):五四:五段四阶教学法;三:三中心;民:培养公民;普:普通教育学;传:传统教育学之父(现代:杜威);教:教育性教学原则;伦心:伦理学心理学;科:科学教育学之父;规:规范。
4.“杜子疼—三中—主四即—进五步—实用”(杜威):三中:三中心;主:民主主义教育;四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进:进步教育学(和赫尔巴特相比);五步:五步教学法;实用:实用主义。
◆考点 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2)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考点 1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巧记:木(姆)有掌握,哪(纳)来结构,挖根(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斯基。
专题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 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考点 2: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考点 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补充:(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
(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
◆考点 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考点 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 6: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专题三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 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考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启示: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启示: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启示:因材施教)◆考点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优生学”)。
2.外铄论——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遗传——可能性(物质前提)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外部因素环境——现实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专题四教育制度◆考点 1: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兴致、人物、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考点 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 3: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制——前苏联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巧记:壬颁布,癸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 5: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考点 6: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3.产生: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
4.我国的发展: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
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五教育目的◆考点 1: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考点 2: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巧记: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