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课后达标检测23 生物的进化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一 基础达标1.下列各项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庞大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④⑤⑥D .③⑤⑦2.如图,某种群自由交配,获得F 1,F 1自由交配获得F 2,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自由交配F 1――→自由交配F 2A .F 1和F 2基因频率不同B .F 1和F 2基因型频率不相同C .整个过程没有发生进化D .F 1和F 2纯合子比例不同 3.(2014·江苏徐州质检)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b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 .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4.某动物种群中AA 、Aa 和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1)该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不发生__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 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 、Aa 和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 、Aa 和aa 的基因型频率_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考点规范练23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某古生物所在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化石的细胞中发现了“核状”结构。
下列研究结果最能支持该生物群是真核生物的是()A.多数细胞中只有一个核状结构B.未分裂母细胞中有两个核状结构C.核状结构位于细胞中央D.核状结构具有膜2.科学家测定了某保护区MG、CE、DP、DW四种鸟类的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此判断它们的亲缘关系。
这属于进化的()A.胚胎学证据B.分子水平的证据C.比较解剖学证据D.化石证据3.(2023广东深圳一模)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 cm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
长颈鹿有长达45 cm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4.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提高了变异频率③四种菌中曲线d代表的青霉菌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③5.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交流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6.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形态相同,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三种,且这三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于用战斗来保卫海绵中央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
课后达标检测4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建议用时:45分钟)[双基题]1.(原创题)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
致病元凶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H9N2禽流感病毒。
下列有关H7N9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H7N9禽流感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C.H7N9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D.H7N9的遗传信息进行复制时存在(A//T,G//C)和(A//U,G//C)中的一种配对方式2.(2014·陕西榆林质检)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所需养料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D.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内繁殖B.单细胞生物体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等C.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由不同的细胞密切合作完成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会出现心肌炎等并发症。
以下关于肠道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肠道病毒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B.肠道病毒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可用含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的培养基培养肠道病毒D.肠道病毒的外壳和遗传物质都是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的5.(2014·河南周口模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在下列关于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①均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构成的膜结构②ATP是所有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③都具有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④遗传信息均储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⑤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基本相同⑥所有生物的新陈代谢都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6.如图是对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D.框图④内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7.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之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A.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B.将小光圈调整为大光圈C.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D.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至清晰8.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A.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B.变形虫的伸缩泡能增加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提高物质交换效率C.草履虫出现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D.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基因,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9.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所属类群,下列不.能作为鉴定依据的结构是() A.有无成形的细胞核B.有无核糖体C.有无叶绿体D.有无细胞壁10.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而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就所学生物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生物中,与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体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达标检测3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二)——蛋白质和核酸(建议用时:45分钟)[双基题]1.已知苯氨酸的分子式是C9H11NO2,那么该氨基酸的R基是()A.—C7H7O B.—C7H7C.—C7H7N D.—C7H5NO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3.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肽链(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肽键数目减少了8个B.新生的4条肽链总共至少有4个氨基C.如果新生的4条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侧链基团)上D.4条肽链若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水分子4.已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测得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 646,则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肽链数以及至少含有的游离的氨基数分别为()A.51个、1个、51个B.51个、2个、2个C.51个、2个、51个D.44个、2个、2个5.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B.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一定是通过氢键连接的C.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D.用甲基绿和派洛宁混合染色剂对病毒染色可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6.关于糖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两侧B.糖蛋白的形成只与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有关C.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与糖蛋白有关D.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无限增殖7.(2014·江苏十二校高三检测)经分析某条多肽链中有O原子p个,N原子q个,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
第三单元生物变异、育种、进化第1讲生物的变异1.(福建卷,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
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
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③处缺失碱基对A-T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解析首先由赖氨酸的密码子分析转录模板基因碱基为TTC,确定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G,①③处插入、缺失碱基对会使其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④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AAA,还是赖氨酸,②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GAG,对应谷氨酸。
答案 B2.(2012·江苏单科,14)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
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定律的基本知识。
从题中信息可知,突变植株为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为和,后者花粉不育。
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表现型应都为白色性状,而题中已知测交后代中部分为红色性状,推知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含B基因的正常染色体的可育花粉,而产生这种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减I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故D最符合题意。
题中缺乏判断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减Ⅱ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与此题出现的现象无关,减Ⅱ时没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自由组合,故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3.(2012·广东理综,6)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课时规范练22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8浙江6月)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2.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履历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豢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天然奇品悉具。
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看法阐发,正确的是( )A.“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3.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和20%。
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革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环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 )A.AA<Aa=aaB.AA=Aa>aaC.AA=Aa<aaD.AA<Aa<aa4.(2019安徽淮北一模)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产生的变革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现地理断绝,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表现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可以定向转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渐变式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方法,不一定都经过d5.某小岛上生在世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先人迁徙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植物甲);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植物乙)。
由于花期差别,颠末恒久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甲、乙。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正确的是( )A.为适应不同的泥土酸碱度条件,两种植物分别向不同方向进化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不同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C.将物种甲引种至pH较低的地域后,可再次发生进化形成物种乙D.只要情况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变化6.在天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历程如下图所示。
课后达标检测23生物的进化(建议用时:45分钟)[双基题]1.(2014·扬州模拟)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具有生殖隔离的种群未必存在地理隔离,具有地理隔离的种群也未必存在生殖隔离2.中国有三个豹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三者有形态的差异。
这三个豹亚种形成的原因是()A.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的结果B.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的结果C.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及生殖隔离的结果D.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3.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4.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为()A.55%45%55%45%B.42.5%32.5%55%45%C.55%45%45%55%D.42.5%32.5%45%55%5.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6.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7.(2014·徐州调研)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A.甲B.乙C.丙D.甲、乙8.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C.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9.生物界多姿多彩,下列关于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内所有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B.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C.构成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及其多样性决定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D.在体液免疫反应中,抗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抗原的多样性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1.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5、0.50和0.25,请回答:(1)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种群没有发生迁入迁出、突变,环境对基因也不起作用,但只有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之间才能交配(性状的遗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子一代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表是某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表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乙、丙、丁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
请回答问题:(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迁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假如游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
请问你判断丁物种是不同于乙物种的新品种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13.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孩子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A.1/88 B.1/22C.7/2200 D.3/80014.(2014·江苏八校联考)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15.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
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________。
A.0≤N≤100% B.0<N≤50%C.0≤N<50% D.N>50%(5)如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据图分析: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
16.(探究创新题)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
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
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____区B。
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
(3)(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①由于季节的变化,使绿草丛区变为干草丛区,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蚱蜢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为了进一步探究蚱蜢的绿色与黄褐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杂交。
F1中绿色蚱蜢与黄褐色蚱蜢的数量比为1∶1。
请利用F1的蚱蜢,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a.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B 。
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每个种群均具有各自的基因库,故一个物种应具备多个基因库。
2.解析:选A 。
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属于豹这一物种,没有生殖隔离。
三者有形态的差异,说明三者经过了地理隔离,在各自环境条件下进行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等因素导致基因库不同。
3.解析:选B 。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人为地放在一起后,如果这两个种群有生殖隔离,则不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如果这两个种群没有生殖隔离,则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4.解析:选D 。
由⎩⎪⎨⎪⎧AA :30%aa :20%⇒Aa 50% ⇒⎩⎪⎨⎪⎧ AA :30%+× 50%=42.5%Aa :×50%=25%aa :20%+× 50%=32.5%⇒A 的基因频率为42.5×2+25200×100%=55%,a 的基因频率为45%。
5.解析:选D 。
根据题意可知,Aa 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时,产生A 配子的概率=55%+30%×1/2=70%,a 配子的概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 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 ∶Aa ∶aa =49%∶42%∶9%,统计得到A 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故D 项正确。
6.解析:选B 。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7.解析:选C 。
两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
8.解析:选C 。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仅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9.解析:选D 。
抗原的多样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并非由抗体决定的。
10.解析:选D 。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通过共同进化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1.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
(2)若只有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之间才能交配,可知子一代中AA 占2/5、Aa 占2/5、aa 占1/5,A 基因频率为0.6、a 基因频率为0.4,可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子一代发生了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