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日文化交流之“正常”与“非正常”——以舞蹈文化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2
举外来文化的例子说明文化特点外来文化是指由其他国家或民族传入的文化,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外来文化的特点。
1. 西方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是指欧洲和北美洲的音乐艺术传统。
它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结合,强调个人创作和表演的自由。
西方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创新性,它不断吸收其他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等。
2. 印度舞蹈文化:印度舞蹈文化是指印度古代的舞蹈艺术传统。
它注重身体的表达和舞蹈动作的精准性,强调肢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印度舞蹈文化的特点是它与宗教和民俗密切相关,舞蹈常常被用来表达神圣的意义和情感。
3. 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是指日本的茶道艺术传统。
它注重礼仪和内心的宁静,强调茶道的仪式感和精致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特点是它与自然和季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品茶的过程来体验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4. 韩国泡菜文化:韩国泡菜文化是指韩国的泡菜制作和食用传统。
它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泡菜的制作工艺,强调泡菜的酸辣口感和健康价值。
韩国泡菜文化的特点是它与社交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泡菜常常被用来招待客人或作为家庭餐桌上的一道菜。
5. 法国时尚文化:法国时尚文化是指法国的时尚产业和时尚风格。
它注重设计和品味,强调时尚的个性和艺术性。
法国时尚文化的特点是它对服装和配饰的精细处理,追求高质量和独特性,成为了世界时尚的潮流引领者。
6. 德国啤酒文化:德国啤酒文化是指德国的啤酒酿造和饮用传统。
它注重啤酒的纯度和口感,强调啤酒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德国啤酒文化的特点是它与社交和庆祝活动密切相关,啤酒常常被用来庆祝节日或举办聚会。
7. 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是指墨西哥的陶瓷艺术传统。
它注重色彩和图案的丰富性,强调陶瓷制品的手工技艺和艺术性。
墨西哥彩绘陶瓷文化的特点是它与民俗和装饰有着紧密的联系,陶瓷制品常常被用来装饰家居或作为纪念品。
8. 北非摩洛哥地毯文化:摩洛哥地毯文化是指摩洛哥的地毯制作和使用传统。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舞蹈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也逐渐形成独特的特色。
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
本文将分析和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
一、中国舞蹈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其中,汉族舞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汉族舞蹈以线条流畅、柔和舒展为特点,形成了中国舞蹈独特的韵味。
此外,中国还有苗族舞蹈、藏族舞蹈等各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二、印度舞蹈形式印度是舞蹈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以印度古典舞蹈最为著名。
印度古典舞蹈分为八种主要形式,包括卡塔克舞、奥里萨舞、巴拉坎南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动作、仪态、音乐等方面表达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非洲舞蹈形式非洲大陆涵盖众多不同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
非洲舞蹈以其激情四溢的节奏和丰富多彩的舞步而闻名。
例如,南非神秘的祭祀舞蹈、摩洛哥的贝伦斯舞蹈、埃及的肚皮舞等,都展现了非洲大陆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四、俄罗斯舞蹈形式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其民间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俄罗斯舞蹈以高跳、旋转和翻滚等高难度动作为特点,表现出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
著名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有喀秋莎舞、波兰舞等,它们以舞者的快速动作和协调舞步为特色,充分展示了俄罗斯热情奔放的舞蹈文化。
五、美洲原住民舞蹈形式美洲的原住民有着独特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多与特定的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有关。
例如,印第安人的幸福舞蹈、玛雅人的祭祀舞蹈等,常通过肢体语言和音乐来传递对自然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综上所述,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均对其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内涵。
通过舞蹈,人们不仅能将情感表达得更为直观,还能传承和弘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
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在造型、舞步、音乐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也使得各个民族的舞蹈形式充满了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舞蹈作为一种具体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传统习俗,也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唐印舞蹈简介唐印舞蹈简介唐印舞蹈,是以印度舞蹈为基础,结合唐朝文化元素所创造的一种舞种。
它是中国传统舞蹈和印度古典舞的融合,将东方神秘的东北印度舞蹈和华夏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具有魅力的舞蹈艺术。
起源和文化唐印舞蹈最早起源于唐朝,那时候唐朝与印度交往频繁,印度的佛教文化和舞蹈文化也传到了唐朝,渐渐地汇合成了唐印舞蹈。
这种舞蹈是一种文化交流的产物,源于唐朝时期与印度的交流,后来在唐宋时期达到高峰。
唐印舞蹈接受了印度舞蹈的特点和风格,继承了唐朝的文化、礼仪和审美观念,因此这种舞蹈形态更具有唐朝的特色。
唐印舞蹈融入了当时东北亚地区的地方舞蹈和中国的唐朝舞蹈,形成了中印文化以及民间风情的共通点,变成了中国唐朝时期与印度互相交流学习的产物。
唐印舞蹈的舞姿多样,包括手势、脚步、腰部旋转、眼神、头部动作等,舞姿有些柔美、优美,以柔软的手臂、安静的表情和细腻的肢体表现形成印度风格,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舞蹈的柔美和恢宏气势。
唐印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来源于唐朝的文化背景,其主要舞蹈题材包括祭拜、祷告、岁时节令、医学,尤其在寺庙、活动、祭祀等场合时被广泛使用。
唐印舞蹈特点唐印舞蹈的特点是以印度舞蹈为基础,以唐朝文化为背景,汇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
唐印舞蹈的动作优美、柔韧、流畅,以印度风格为主,重视姿态和表情的富有表现力。
同时,唐印舞蹈融合了中国文化与印度舞蹈的形式,佛家和道家的思想贯穿其中。
它善于表现情感和感情的细微变化,舞者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能够感染观众的情感。
另外,唐印舞蹈的跳舞步伐是多样的,像足部动作、侧转、转体、曲线之类的动作孕育了独特的表现力和动感。
“唐印”这种跳舞风格与跳舞技巧,使舞蹈更加神秘和吸引人。
在唐印舞蹈中,手势动作囊括了舞者的整个腕,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涵义。
腰部旋转和头部动作则展示出舞者的舞蹈技巧。
唐印舞蹈的表演唐印舞蹈的表演,往往是围绕着剧情和情节进行的,每一个形式和动作都必须切合剧情。
中外音乐舞蹈文化差异摘要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音乐上具有审美以及乐器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而舞蹈则具有舞蹈部位、表现目的、表现群体、舞蹈服装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舞蹈差异音乐与舞蹈作为反映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类别,可以追溯近千年的悠久历史。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表达方面也拥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着重分析中西方的音乐舞蹈文化差异。
一、音乐《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人类社会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音乐,已经无法查考。
但是早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不同背景、不同环境导致中西方音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1.审美的差异: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
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既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
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有何差异?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及文化的国家,其文艺风格各具特色。
虽然它们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印度和中国的民间文艺差异。
一、风格方面印度的民间文艺风格以悲剧和宗教元素为主要特点,其中舞蹈、音乐和戏剧广受欢迎。
这些民间文艺作品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描绘了印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征。
舞蹈和音乐是印度民间文艺的两个重要领域,其中卡塔克舞、克拉希诺普拉羽扇舞和班加罗尔乐派等都非常出名。
印度传统剧院以歌舞为特点,其样式和类型多种多样,涉及的题材也十分广泛。
中国的民间文艺则以戏曲和民歌为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和民歌历史悠久,如皮影戏、布袋戏、昆曲、京剧、豫剧等各具地方特色,而且诸多戏曲演唱中也融入了民歌元素。
从内容上看,中国戏曲时常讲述英雄、爱情、历史、传说等主题,歌曲内容则常常与家园、爱情、亲情和友情等设计相关。
二、表达方式方面印度的民间文艺表达方式追求的是艺术感染力和超凡的艺术表达力。
以印度的传统舞蹈为例,舞者们会通过细致入微的舞姿和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表现力。
在音乐方面,印度的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都异常流畅和柔美,又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而在戏剧方面,则强调舞台表现力和演员的表演功力。
中国的民间文艺则注重端正、朴素和自然。
在中国的传统戏曲里,演员们往往会采用唱腔、发声、动作等多个维度来展现其棱角分明的人物性格。
而在民歌方面,则更注重娱乐性和唯美主义。
中国常见歌唱形式有弹唱、十二调、山歌、工农歌曲等,常常以其朴实无华、轻松活泼的节奏打动听众,而且能抒发大众生活的多种情绪。
三、文化对比印度的文化主要是多元并和睦共处的,这主要表现在印度各地区都有不同的历史、语言和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因素在印度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民间文艺在相应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
因此,印度的民间文艺多样性极大,文化也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
中国文化则更多强调整个国家文化的统一和认同。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的瑰宝。
印度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饮食习惯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探讨这些差异。
一、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道德观念一直与宗教紧密相连。
印度人信奉各种各样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锡克教等,这些宗教对于印度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人注重家庭尊重和孝顺,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年长者的意见往往是至高无上的。
此外,印度人也非常注重对待客人的礼遇,视之为天职。
相比之下,中国的道德观念则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一直被视为美德。
此外,中国人也十分重视“礼”,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注重礼仪礼貌。
中国人努力追求和谐与稳定,他们强调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忍让精神。
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因素。
印度和中国都拥有着丰富而多元的宗教信仰。
在印度,印度教是最主要的宗教,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印度教有众多神祇和教派,每个神祇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
此外,佛教、锡克教也在印度广泛传播。
印度的宗教信仰对于印度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主要宗教。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则对中国社会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相对较弱,大部分人更注重实际生活和价值观。
三、语言文字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沟通的工具。
印度和中国拥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字。
在印度,印地语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语言,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
除了印地语,印度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语言,如泰卢固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
此外,在印度南部,英语也被广泛使用。
在中国,汉族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
中国和印度有哪些显著的文化差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以及两个亚洲大国。
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教,其中儒教是中国的国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宗教信仰不是当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印度是众所周知的多神教国家,印度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印度,是印度文化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宗教信仰是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家庭和社会中国的家庭文化和价值观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尊重长者和传统。
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是男尊女卑,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价值观正在发生改变。
在印度,家庭和社会结构非常复杂,基于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划分,强调血缘和家族关系。
印度家庭的传统观念是女性想要受到尊重,必须依靠丈夫和家庭的支持。
三、饮食和饮食习惯中国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以米饭、面条、豆腐和蔬菜为主食,口味偏向于辣和酸。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文化。
印度的饮食习惯非常多样化,是由多个州和地区的菜肴组成的。
印度菜是以蔬菜和饭为主食,味道口感多样,各式各样的香料是印度菜的标志。
四、服装和传统中国的传统服装是旗袍、唐装等,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
传统服装的风格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像著名的汉绸、苏州刺绣等都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文化。
印度的传统服装是萨里和印度长裙,是印度民族的文化遗产。
服装颜色非常鲜艳多彩,经常使用印度特有的手工技巧,例如花纹和印花。
五、礼仪和礼貌中国的礼仪文化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重视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
礼仪和规矩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遵循职业上和家庭上的礼仪规矩,让年长者先行、尊重长者等等。
在印度,礼仪和礼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对待长者和神圣事物的态度。
印度的礼仪包括祭拜神明及净化自己身体等几个方面,是印度文化内在的一部分。
论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详细内容【摘要】东西方舞蹈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挑战。
本文从探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分析冲突的原因和探讨融合的可能性等角度进行讨论。
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共同之处,探讨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结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展望未来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
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仅具有历史渊源,更是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话题。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才能实现文化的共融与繁荣。
【关键词】东西方舞蹈文化、冲突、融合、差异、原因、可能性、共同之处、促进文化交流、现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东西方舞蹈文化东西方舞蹈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的舞蹈传统,拥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东方舞蹈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内心表达和情感传达,强调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舞蹈配乐的和谐统一。
西方舞蹈文化则源自欧洲和美洲的舞蹈传统,强调技巧和力量的展示,注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和音乐的节奏感。
东方舞蹈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舞蹈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中国的舞蹈作品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本的舞蹈作品则常常融合了传统的神话故事和现代的舞蹈技巧,展现了日本文化的多元性。
印度的舞蹈则以优美的手势和身体语言表达出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西方舞蹈文化则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技巧闻名于世,西方舞蹈作品常常注重舞者的身体能力和技术要求,强调舞蹈动作的力度和节奏感。
欧洲的芭蕾舞和现代舞以其高雅的舞姿和复杂的舞蹈组合而备受世界瞩目,美洲的爵士舞和街舞则以其活泼、时尚的风格赢得了全球舞迷的喜爱。
东西方舞蹈文化各有特色,但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和交流,东西方舞蹈文化有可能实现冲突与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舞蹈形式。
1.2 指出冲突与融合的存在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日益频繁,舞蹈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冲突与融合的现实挑战。
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首先,中西方舞蹈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舞蹈源自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西方舞蹈强调个体表达、情感表达和个人的创作风格。
而中国舞蹈则源自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国舞蹈强调团体的合作和整体形象的展示。
其次,中西方舞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舞蹈注重技巧和肢体表达,追求舞者的柔韧性、力量和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西方舞蹈的动作更加规范和舒展,往往需要舞者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掌握。
相比之下,中国舞蹈强调舞者的形象和姿态,追求舞姿的美感和优雅。
中国舞蹈注重控制呼吸和舞蹈动作的灵活性,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内在美和哲学思想。
再次,中西方舞蹈在表演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西方舞蹈注重舞台表演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舞蹈剧目多是由单个舞者或小团体演出。
而中国舞蹈则更注重群体和整体的表现,强调舞蹈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中国舞蹈更多地在节日、庆典和集体活动等场合进行演出,形式更加庄重和庆典化。
最后,中西方舞蹈的目的也有所不同。
西方舞蹈更加注重舞蹈本身的艺术,重视个体的表达和舞者的个人魅力。
西方舞蹈注重舞蹈的表演效果和观众的欣赏体验,追求舞蹈的感染力和创新性。
而中国舞蹈更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注重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追求。
中国舞蹈强调舞蹈对社会和人群的影响,追求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
总结起来,中西方舞蹈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舞蹈在起源、特点、表现方式和目的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舞蹈的理解和追求的差异。
中西方舞蹈的交流和融合可以丰富舞蹈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中印文化差异【印度中文网】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得以绵延数千年,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无疑显示了这两个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机遇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文明在和平相处的数千年中又分别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出了两种不断相互交流但仍存有巨大差异的文化。
传统的印度和中国社会都是专制社会。
但两个国家在先后取得了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
中国部分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在决策制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政策方面,直到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都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大,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为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并主动根据WTO规则对国内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已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起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制度。
社会方面,印度的现实国情是宗教、民族的极端复杂和社会分层的高度多元化,全国人口按宗教、种姓、民族、地区和经济状况等被划分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并形成多个利益集团,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影响。
经济方面,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继承了英国建立起的经济制度,同时在独立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曾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混合型的经济体制。
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对于中国来说就要弱一些,使私营部门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数千年来形成的“弱政府”的惯性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存在使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推行新政策时总是受到重重阻力,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都消耗在了议会和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论中。
印度传统舞蹈的发展与演变印度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舞蹈传统。
印度传统舞蹈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印度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印度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不同舞蹈形式的特点以及对现代舞蹈的影响。
一、印度传统舞蹈的历史与起源印度传统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老时期。
古代印度的舞蹈艺术早已成为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古老的舞蹈形式往往与印度教神话和传说密切相关,传承着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如今,印度的传统舞蹈形式分为两大流派:北方的印度古典舞和南方的印度古典舞。
二、北方印度古典舞1. 卡塔克舞(Kathak):卡塔克舞起源于北方的宫廷舞蹈,以其优雅的身体姿势和旋转技巧而闻名。
卡塔克舞强调手势和表情,舞者通过复杂的脚步和体态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2. 奥迪西舞(Odissi):奥迪西舞起源于东部的奥里萨邦,它学习自古代的舞蹈雕塑和教义文献,在南~北印度遗址上细化完善,是一种复杂而优雅的舞蹈形式。
三、南方印度古典舞1. 巴拉坎雅姆舞(Bharatanatyam):巴拉坎雅姆舞起源于泰米尔纳德邦,它是南印度最受欢迎的古典舞蹈形式之一。
该舞蹈形式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手势的精确性,舞者用手势和表情来诠释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
2. 卡蒂亚托姆舞(Kathakali):卡蒂亚托姆舞源自喀拉拉邦,是一种传统的剧场舞蹈形式,它结合了舞蹈、音乐、表演和化妆。
舞者通过复杂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仔细设计的服装来扮演神话和历史角色。
四、印度传统舞蹈对现代舞蹈的影响印度传统舞蹈不仅在印度本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印度的身体姿势、手势和旋转技巧在现代舞蹈中被广泛采用,为舞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舞台效果。
此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印度传统舞蹈也成为印度文化和印度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之一。
总结印度传统舞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与发展,承载着印度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浅谈对藏族舞蹈的看法与认识(中国旅游地理课后作业)——0151310413电力一班尹伊琳藏族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
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
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
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
其中,我对藏族的舞蹈情有独钟,想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
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
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舞蹈风格知识:本地舞蹈——探寻文化地区性的表现特征和地域差异舞蹈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舞蹈风格和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地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不同地域的本地舞蹈,分析其表现特征和地域差异,以期加深人们对本地舞蹈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国本地舞蹈的多样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本地舞蹈文化。
各地的本地舞蹈在音乐、舞姿、服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现特征,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1.藏族舞蹈藏族舞蹈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本地舞蹈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
藏族舞蹈通常表现为宗教仪式、民间节庆或庆典活动的一部分,舞蹈者身穿华丽的服饰,舞姿优雅、大气,舞蹈动作多以手臂的动作为主。
例如,藏族舞蹈《格桑花》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节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展现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哈尼舞蹈哈尼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本地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哈尼舞蹈常常表现为农耕劳作、节庆庆典等日常生活场景,舞姿优美、简洁,动作流畅、舒展。
哈尼舞蹈《开善节》是哈尼族人民庆祝丰收和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者们手持芦笛,迈着轻快的步伐,舞出了劳动和生活的美丽画面。
3.傣族舞蹈傣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其本地舞蹈以其热情奔放、舞姿优美而著称。
傣族舞蹈常常表现为庆典、喜庆活动的一部分,舞者们披着独特的服饰,载歌载舞,舞姿动感、欢快,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傣族舞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每年庆祝新年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者们手持花束,载歌载舞,舞出了欢乐与祥和的画面。
二、本地舞蹈的地域差异及其表现特征不同地域的本地舞蹈在表现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音乐、舞姿、舞蹈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
印度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异同对比中印两国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大国。
在古代,中印两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学习、交流。
然而,在两个国家的文化和哲学中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婚姻制度、家族观念、礼仪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特有的宗教文化,是指崇尚道的一种信仰体系。
道家思想主张天下万物都由道所生,所以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发挥自然实质,最终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
道家思想还注重修炼养生,在身体养护、精神调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比如银杏、人参、何首乌、冬虫夏草等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的药材,都在道家养生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崇。
相反,印度有着另外一种与之类似的宗教——瑜伽。
瑜伽是一种精神、身体、灵魂的修炼,力求平衡心理、情感、身体和灵魂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和社会的和谐。
瑜伽强调通过瑜伽冥想锻炼心境,从而使自己达到心灵的平静。
二、佛教佛教在中印两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传播至中国后却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舍弃执着,追求真理,以智慧去开发人生。
在佛教的广阔视野中,痛苦和快乐都是一种羁绊,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状态。
通过禅修、正念、禁欲等修行方法,学会了自我强化,放弃与附着,最终实现内心的佛性,达到涅槃的境界。
与佛教的领袖、一觉醒来的人物如释迦牟尼、泰戈尔不同,中国出现了一群道士,以及文化的领袖如老子。
虽然不同于佛教,道家却更加注重管理,是《易经》、《老子》、《庄子》等书的集合体。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两个思想体系不沾边,但是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类似佛教的追求内在生命力去表达自己的道路。
比如在《周易》中,强调了尽量保持朴实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气质来明确自己的方向和意蕴。
三、婚姻制度在印度,婚姻制度非常独特,婚姻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
大多数婚姻是安排婚姻,即婚姻由父母亲和长者来协商。
例如,在印度的许多家庭,夫妻是他们家庭的交换者,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两个家庭的交流和合作。
舞蹈与文化的关联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还传承并展示着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
文化对舞蹈的影响,也使得舞蹈成为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舞蹈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表现形式。
中国的古代舞蹈以庄严肃穆的礼仪舞蹈为主,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印度的印度舞蹈则表达了宗教教义和信仰,体现了印度文化的精神内涵;非洲的部落舞蹈则是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反映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动作、姿势、节奏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例如,当代街舞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古典芭蕾舞的舞姿优美和准确性,则体现了对纯美和规范的追求。
舞蹈通过对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表达,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舞蹈不仅传承了文化的经典,也在不断创新和演进。
在现代社会中,舞蹈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吸收了各种现代元素和时尚潮流。
通过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舞蹈形式,展示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例如,当代舞蹈中的跨文化融合,以及流行舞蹈中的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同时代的变革。
四、舞蹈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舞蹈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蹈形式和风格的交流,促进了文化多元的发展。
同时,舞蹈还是国际间友好交流和了解的媒介,通过舞蹈演出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尊重与欣赏。
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紧密而又复杂。
舞蹈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情感,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示和传递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舞蹈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介。
中西方舞蹈的文化差异“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中的咏叹反映了自古以来就存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
语言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对象,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而作为肢体语言的舞蹈的产生远远早于语言,也是人类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
无论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中都产生了这样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
但即便如此,从中西方舞蹈的不同特征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两个文化群体间的心理差异。
1.群体中的自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中国的舞蹈当中,无论是民族舞还是古典舞,往往是群舞。
而在整个群舞当中,通常有一人在前方领舞,其余人则围绕四周或于后方,队形不断变化,错落有致但井井有条,每个舞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在其位置上应有的动作。
判断一个舞的好坏要根据所有人的配合情况,而判断一个舞者的好坏则根据其是否在自己相应的位置上完成了自己应当完成的动作。
整个舞蹈结构严谨,编排细致,每个人都是舞蹈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
西方的芭蕾舞长于展现人物独特丰富的内心世界,因而常常以独舞形式出现。
着名的舞蹈《天鹅湖》《睡美人》皆是如此。
西方舞蹈中当然也有群舞,但在这些群舞中,无论是舞蹈演员的位置还是动作都没有那么复杂,领舞和群舞除了位置上存在着差别,舞蹈动作往往一样,但个性化色彩浓重。
这就显示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极大区别。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情境中的个人,人们自我的显现是发生在与他人接触当中的,即所谓的“对他而自觉为我。
”因而如何群体中的自我观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点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概念,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高的人往往看重社会群体中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谐与冲突中国舞蹈的基本人体动作尽可能地表现对大地的眷恋,而西方舞蹈的一切肢体动作是为了挣脱地心的引力向上升腾。
中国舞蹈的代表动作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则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又以“圆”最为有代表性,圆的含义既包括舞者在舞台上上的动作轨迹,又包括舞者身体线条的流畅,还指中国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本教舞蹈种类舞蹈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身体的动作、姿态和音乐的配合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它是一种无需语言,却能够跨越文化和时空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教舞蹈是指与宗教相关的舞蹈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起到了不同的角色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与宗教相关的本教舞蹈种类。
1. 印度教的巴拉坎纳蒂亚姆舞蹈(Bharatanatyam)巴拉坎纳蒂亚姆舞蹈源自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它是印度教的一种经典舞蹈形式,被认为是宗教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之一。
这种舞蹈结合了印度古典音乐、剧院和诗歌的元素,通过一系列的手势、脚步和面部表情来传达舞者的情感和故事。
巴拉坎纳蒂亚姆舞蹈通常以神话传说和印度教故事为主题,以崇拜和传达宗教思想为目的。
2. 塔塔纳舞(Tatana)塔塔纳舞是岛国印尼巴厘岛的一种传统宗教舞蹈形式。
它是巴厘岛印度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11世纪的巴厘岛古代宫廷。
塔塔纳舞以优雅、细腻和戏剧化的舞姿为特点,舞者们通过手指、手掌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种舞蹈形式通常在庙宇和祭祀仪式中进行,是巴厘岛文化和宗教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舞经(Whirling Dervishes)舞经是苏菲派伊斯兰教的一种神秘舞蹈形式,起源于13世纪的土耳其。
这种舞蹈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疗法,目的是通过旋转的身体动作和音乐的律动来达到与神的合一。
舞经通常由苏菲派修行者进行,他们通过持续的旋转和深入的冥想来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宁静状态。
舞经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仪式,通过它人们可以超越日常生活,在精神上与神灵相连。
4. 和尚舞(Monk Dance)和尚舞是佛教宗教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
这种舞蹈通常在寺庙和佛教庆典中进行,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一种表达方式。
和尚舞的动作优雅而慢节奏,舞者通常穿着传统的僧袍,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姿势的变换。
舞蹈的目的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呼吸来达到冥想和修行的状态,舞者通过舞蹈来表达对佛法的敬仰和传达佛教思想。
印度和中国分别在文化上有哪些特色和不同?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它们都是亚洲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又各具特色。
尽管这两个文化体系之间有相似之处,如对家庭、教育和社会传统的重视,但在细节上仍然有很多显著不同。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1.宗教信仰(1)印度文化对宗教的重视超过了很多其他国家,因此印度的宗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人民信仰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多个宗教,而印度教尤为重要。
印度教具有超乎常人所想象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木雕、瓷器、银器和手工艺品都是印度文化的代表。
(2)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和儒家思想为代表。
但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逐渐弱化,近年来更多地被商业和消费主义所浸染。
2.家庭观念(1)印度文化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是流传千年的,家庭和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对印度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印度家庭里的长辈历来享有极高的尊重和地位,并且宗族和家族关系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连续性至关重要。
(2)相对而言,中国家庭中的父母和老人在家庭里的位置较高,在中国文化中,对父母和年长的亲属有着特别的尊敬。
但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和个人主义的兴起,中国的家庭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3.饮食习惯(1)印度文化的饮食习惯天然的跟宗教信仰相关,印度人多数信奉印度教,其中严格素食主义者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印度的大部分美食都是素食为主,从口感到调味等方面也与中国有所不同。
(2)中国饮食文化近两千年来历史悠久。
中国菜系有着江浙、川湘和粤菜等多种,而最为突出的是对色、香、味、形状等方面的讲究。
中国饮食强调颜色、香味、口感三者的协调与美。
4.传统艺术(1)印度文化的传统艺术几乎遍及所有领域,有宗教绘画、歌舞、音乐、雕刻、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著名的包括印度的古典舞蹈卡塔克、印度佛教壁画等,都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中国传统艺术亦非常丰富多彩,如京剧、京杂四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雕刻、绘画等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Yin Yue Wu D ao.音乐舞蹈■■
中印日文化交流之“正常”与“非正常”
—以舞蹈文化为例
黄雨微中国艺术研究院
摘要:“文化”是人类长时间创造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各个国家都在时间的
酵库中酝酿着自己的文化,为这个世界的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与历史环境的原因,使得各
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各美其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成为了各个国家文化交流的基础。
相互沟通的交通条
件逐渐便利,让各个国家也开始打开眼界,好奇地看着那些不同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碰撞,积极吸取着感兴趣
的异域文化。
“各美其美”的文化通过长时间的交流与融合,“美美与共”的和谐“大同”便成为这个世界的文化
现象。
本文挖其一角,并将时间视域定格在古代,重点通过论述中印和中日在古代时的文化(舞蹈)交流案例,
来分析三国文化“正常”与“非正常”的交流状况。
关键词:中国日本印度文化交流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_、中印文化交流之“正常”
中国和印度都以文明古国而著称,其文化碰撞交 流的历史甚为久远,可追溯到两千年之前的两汉时 期。
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印交流之间的地理障 碍,他所行走的路成为后来人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 路不仅是商业贸易路线,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 带。
在丝路上的中印文化交流中,佛教一直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天竺高僧经丝路来中国传教,其中道安、鸠 摩罗什在佛教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经过同化的改造和 提高后产生了中国的禅宗和宋明理学。
禅宗是佛学与 道家哲学精妙的结合,对后来中国的哲学、诗词、绘画 都有巨大的影响。
佛教的传人不仅给古代中国带来了 宗教的意识,而且佛学也对原本中国哲学先天性逻辑 性的缺失,思辨性的不足做了补充,受佛学影响的宋 明理学就足以说明。
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引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59-02
发了中国僧人前往印度取经,唐代玄奘对其的贡献毋
庸置疑,之后中国的禅宗和宋明理学反过来也影响了
印度的佛教。
中印两国通过长期的文化交流,使两国
的思维模式更趋一致。
具体到舞蹈艺术领域,中印之间的相互交往可追
溯至隋、唐。
在当时宫廷十部乐的设置上,就有采用古
印度而命名的《天竺乐》被列为宫中正式乐舞的其中
一部,这是中原广取博采境外各族乐舞的结果。
印度
歌舞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东渐的,先是到了西域地 区,继而又与当地的乐舞风格相融合,进而统称为“胡舞”,通过丝绸之路而进人中原、进人宫廷、糅人中华
主流文化之中。
至于“胡旋”“胡腾”等唐代名舞,更是
无法分开它们与印度舞蹈直接和间接的姻亲联系。
中
国石窟壁画中那婀娜多姿的飞天不仅是供佛的仙女,更是印度舞蹈文化传送的使者,受印度艺术文化影响
的《菩萨蛮舞》作为礼佛舞蹈后也在敦煌等寺院流传。
Yi Shu Ping Jian 59
另外,流行于长安民间的外来乐舞中的拨头舞就源于 印度《黎倶吠头》的拔头王歌。
由于印度舞蹈为宗教服务的特殊地位,印度舞蹈 对中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中国舞蹈对于印度舞蹈的 影响,但就两国的文化交流来说,当时由于两国的文化 容量同处在一样的繁荣程度,因而达到了一个相对平 衡且相对平等的双向沟通。
这种正常的交流对两国文 化都启到了融合借鉴的作用,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是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的 制作技术也逐步流向国外,成为丝路当中重要的商品。
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印度的顺利传播,改变了印度的佛 经都是用贝叶抄写的状况,更是加大了两国文学经典 传播的力度。
丝织品和茶等中国特色商品也借着丝路 的便利给印度人民带去了特别的优质生活文化。
二、中日文化交流之“非正常”
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来说,两国无论 是在舞蹈文化交流,还是在总体文化的交流中,在历 史上一直处于一个不平等的非正常交流状态中。
中日舞蹈文化交流的历史源头同样可以追溯至 唐代,当时处在封建社会的盛唐和处在奴隶社会的日 本的文化容量并不相等。
对于处在文化相对劣势地位 的日本来说,大唐文化的气势恢宏和博引众采对于他 们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 吸收中国舞蹈文化。
唐代的很多燕乐被带去日本后成 为了日本的雅乐,《春莺啭》《兰陵王》《钵头》《团圆旋》 《破阵乐》等著名唐代乐舞在日本文化使者的努力下, 带到了日本,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与提升,使 其变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乐舞。
另外,日本古典舞 中的舞乐是在经由朝鲜半岛传入的中国古代“乐舞”基 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序一破一急”的结构相似于唐代 大曲“散序一中序一破”的曲式。
而在另一大日本古典 舞中,能乐的假面的使用则同中国的假面有着某种渊 源关系,这些例子都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化吸收性和创 造性的典型特征。
中国古代舞蹈在与当时日本舞坛的态势对比中, 展现出了大气恢弘,五彩斑斓的絢丽色彩,长期占据 着相对先进的主导地位。
略显强势的文化输出大 国——
中国,在对待日本舞蹈的态度上,主要体现出
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将好东西“赐”予给对方以尽显 本国文化的声威,而日本则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以 表惟谦。
然而,这种单向的、不平衡的非正常舞蹈文化
交流再一次在现代复现。
受到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外 来乐舞的影响后,日本的雅乐开始顺利地发展起来, 在政府和民间组织和人士的精心保护下一直传衍至 今。
而中国曾经发达的乐舞艺术,却渐渐地走上了一 条渐微的不归路。
到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宝库中已经 丧失了曾经光鲜亮丽的活态乐舞文化,而这些恰恰被 日本如珍宝似的保存了下来。
民族意识的增强让中国 舞人意识到“雅乐回家”的重要性,于是乎,便再次“戏 剧性”地反串日本曾有的角色,开始向日本全盘学习 雅乐舞蹈,多次与日本进行舞蹈学术之间的交流。
前面说到古代的中印舞蹈交流虽然也未达到一 个完全的平衡点,但就总体文化来说,双方的融合借 鉴是充分平衡的。
日本相比较而言,不仅仅是中国舞 蹈文化,大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更 是甚大。
在日本能剧的千余个剧目中,中国题材占现 存能剧目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日本现在的诗歌的标准 形式也有受到从中国传出去的韵文形式的影响。
在中 日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更是无可 比拟,他们的文字不论是理念上还是最终字形上,都 有明显的汉字的影子,日本文字至今还直接保留了曾 经使用过的大量汉字。
所以放大视角以后,古时候的 中日文化交流其实也未达到“正常”之态。
看得出,舞蹈自古至今都在国家的交际关系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
舞蹈交流需要互动,而交流的前提 是平等,是互相尊重,是互相学习,一边倒其实不是交 流,而是追随。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性,往时的“非正常” 是为了走向更好的“正常”之态,而现在的“正常”或许 也因为某些原因而陷入了“非正常”之态。
不论是哪种 情况都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这种流动意味着文化本身 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舞蹈文化应该借着当代“一 带一路”给予的交流好时机,既能发挥“有容乃大”的大 度,虚心学习外来文化,也能实践“舞跃华章”的信心, 在输入的同时懂得输出,对他国传达自己国家的文化 价值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交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 ].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1999.
[2] 苏娅.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3]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 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5] 江东.舞看八方[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0
Yi Shu
Ping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