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3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案第二课时优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提高学生的朗诵、鉴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把握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再别康桥》,大家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呢?2.学生回答: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等。
第二环节:诗歌鉴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环节:情感分析1.教师提问: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学生回答:离别、不舍、怀念等。
3.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4.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第四环节:诗歌朗诵1.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诗歌朗诵。
2.教师指导朗诵技巧,如语气、节奏、情感等。
3.学生展示朗诵,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第五环节:创作练习1.教师出示创作题目:以《再别母校》为题,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思路。
3.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收获。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再别康桥》。
2.课下阅读《徐志摩诗选》,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鉴赏、情感分析、朗诵和创作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朗诵技巧有待提高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延伸1.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组织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第二课时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就有这么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六、深入研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仔细观察第一节,大家发现第一节有什么特点啊?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夕阳西下,却又彩乡辉煌,真是让人目眩神迷。
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拔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的走进康河,走进自然。
本节诗虽然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却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尘不染的康河,自由欢快的水草,让诗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为一体。
课题再别康桥课时2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诗歌三美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研读诗中三美,抓住诗中典型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学习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三美”。
学习难点抓住意境中流露的浓厚感情;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学习过程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学习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这节课我们进一步领会这种方法并学习新格律诗形式和内容上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课前预习案】一学习导航1.在体会徐志摩在这首诗里所表达感情基调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答: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满载一船星辉答: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二课前小测1.填空。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点拨:A项中“飘”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3.课文阅读题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A.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写景,第二层是抒情。
B.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悲伤、遗憾、苦闷的内心感受。
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昔日(当时、昔日)的梦。
【课内探究案】一检查预习,进一步领会诗歌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方法。
讨论: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如何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肯定,加深体会。
二、赏析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首诗不仅意象独特,具有诗意美,而且非常符合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的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美原则,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是诗更是画。
读完《再别康桥》后,让人对康桥过目不忘,流连忘返。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的原因是诗人为之倾注了情感,才使得我们有这种感受。
下面我们就来品读本诗,体会这种情感。
二、赏读课文1、康桥的美如诗如画,这是因为诗人用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景物。
那么,诗人用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注意那些表现色彩的词语。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脱俗的亲昵清新感。
同时,景物的色彩绚丽;河畔的柳是“金色”,波光里的影子是艳的,软泥上的荇是“青”色的,沉淀着的梦是“彩虹”似的,一船的星辉是“斑斓”的。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色彩鲜明的意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2、这些独具匠心的`景物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你的体会。
明确:(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中,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桥河畔的柳树在夕阳中,像美艳的新娘那么动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情感。
(2)“软泥上的青荇”,“青荇”长在“软泥”上,那么润,那么柔,它随着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永久的恋情。
(3)“那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些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诗意,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4) “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着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寻彩虹般的梦,在水波和星光交相辉映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了此时,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5)“作别西天的云彩”,“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与云彩告别,不带走走一片云彩。
这种拟人与夸张的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的情意,诗人把对康桥的深深惜别之情寄托给了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课堂目标:1.掌握从意象分析、语言品味、情感美读的办法赏析诗歌2.练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3.感受康桥的美景,获得美的熏陶导入昨天我们跟随徐志摩来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康桥,那个点亮他人生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在美丽的康河湖畔徜徉,去细细品味康桥带来的芬芳。
跟随志摩漫步康桥问:就像人们在每一次的旅行欠都会准备一番一样,我们的康河之旅也得准备我们的行囊,那就是从哪些方面来鉴赏诗歌呢?(3分钟)答:1、意象分析:意象意境(画面的特点)例如《沁园春·长沙》2、品味语言:修辞(比喻、拟人、顶真)词语(动词、形容词)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3、情感美读:重音、停顿、语速师:准备好了出发的行囊,就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康河湖畔徜徉吧。
请同学们六人一组,去赏析康桥湖畔你们认为最美丽的一幅画面。
记住每组要选出一个记录员,一个发言人每位组员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
(20分钟)一、河畔金柳艳影图1、意象:金柳、艳影,两个色彩鲜艳的景物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使画面充满美感。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往往折一柳枝相送,表达离别的相思与不舍。
2、比喻:志摩将金柳比喻成新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树的婀娜多姿和妩媚,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
3、动词:“荡漾”本来表示水波一圈一圈蔓延开来,久久不散的意思。
这里暗示柳树的艳影永远地镌刻在诗人的心里,从而表达了诗人永恒的赞美。
4、朗读:重读(金柳、新娘、艳影、荡漾)“新娘”读出喜悦,“荡漾”读得深长师:我想以前志摩与林徽因大概就是在金黄的余辉洒满柳梢的时候,一起徜徉在湖畔,看着水中的艳影,倾听着彼此内心深处的独白。
而林徽因定然是他心中永远最美丽的新娘。
二、水底青荇招摇图1、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让人想到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的温暖,舒适2、修辞:“招摇”拟人,将水草的摆动模拟成人的招手致意。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草在水底摇曳的样子,流露出作者的喜爱。
3、词语:“油油的”看出水草生长茂盛,暗示着志摩在康桥的生活快乐。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探索诗歌的内容,深刻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深刻领会诗歌。
教学方法:朗读、指点和拨号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再别康桥》第一课时已从意象方面把握诗情,但仍需知人论世,从写作背景方面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品味诗歌的美。
教学环节: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探索诗歌的内容,深刻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分角色朗读,再读课文,回味情感。
关于学生朗读的评论,评论可以参考: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
你不仅能读懂声音,还能感受,声情并茂,很棒!三、知人论世,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于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1)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他曾激动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激发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2)剑桥:诗人追求爱情梦想的地方“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3)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伟大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并与作家狄更斯交上了朋友。
(4)剑桥:诗人对美的梦想不断积累的地方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大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