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再别康桥(解析)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
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
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二~四节: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第五、六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语言艺术、节奏韵律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再别康桥》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离别康桥这一场景,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时而轻快、时而低沉,但始终都围绕着对康桥的深情。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起伏,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二、景物描绘《再别康桥》的景物描绘十分优美,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营造出康桥独特的美景。
从“轻轻的我走了”到“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河畔的金柳”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些景物描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语言艺术《再别康桥》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
诗人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练又生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节奏韵律《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十分和谐。
诗人通过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韵律更加优美。
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徐志摩对英国剑桥大学的怀念之情。
徐志摩曾在这所大学学习,并对这里的景色和氛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再次来到这里,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再别康桥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著名诗歌,其段落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具体取决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可以视为诗歌的引子,诗人轻轻地来到康桥,又轻轻地离开,与康桥告别。
这里的“轻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康桥的珍视。
第二节至第五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四节描写了诗人在康桥所看到的景象,包括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和树荫下的一潭。
这些景象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了美好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诗人对康桥自然风光的热爱和留恋。
第六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节描写了诗人的想象和愿望。
他希望能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同时,他也想象着自己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达着内心的欢愉和自由。
第七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是诗歌的结尾,诗人回到了现实,他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离开康桥。
夏虫也为他沉默,整个康桥都沉浸在别离的氛围中。
最后,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告别。
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无论如何划分段落,都应该尊重诗歌本身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文章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全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别康桥》全诗译文如下:落日的余晖慢慢散落在河面,康桥多情地在柔柔的水波里荡漾,我静静地站在桥头,深情地凝望这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就要走了,一如我来时一样,轻轻地,踮着脚尖。
夕阳很美,是否感受到我炙热的目光,扯一方轻纱遮面,却掩不住那抹红晕。
沿着河岸,慢慢地追忆往昔时光。
不经意间,我瞧见波光粼粼中,那个婀娜摇曳的身影。
我的心被轻轻一弹,弹起一丝丝灰尘,荡开一圈圈涟漪。
于是,向前张望——柳儿,是披着余晖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漾,微风调皮地轻吻水的面颊,我连忙俯身,想看柳儿的倩影,却发现在那软软的河泥里,油油的青荇正悠悠地随波招摇。
我有些嫉妒,真的,我甘愿做一条永远在水里逐浪而舞的水草,只要是在康桥的柔波之中!看着榆荫下一潭似梦的清泉,漾漾地承载着彩虹似的颜色。
我在想,那在浮藻间闪烁的是不是我曾经揉碎沉淀的梦?什么是我的梦?我想,康桥,只有康桥才是我梦的归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唯有精神上的充裕才能真正挽回我们那逝去的灵魂,那麻痹的思想是康桥给了我这样一方纯洁的心灵之地。
今夜?只有今夜!我猛然记起,满腹兴致一点点被渐渐弥漫而来的愁绪占据了。
不知何时,夏虫停止了私语,远方断续地传来一声声凄怆的笙箫。
这箫声,犹如一把把匕首,一寸寸割断了我的愁肠,周围是一片沉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出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九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课文
7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学分析】
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再别康桥》助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再别康桥》助读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
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再别康桥》课文理解《再别康桥》课文理解《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徐志摩的抒情诗代表作《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
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是一曲唱给生命极致美的恋歌。
人们谈到《再别康桥》的思想感情,有人说它具有当时社会的投影,有人说它只不过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别绪。
可我觉得《再别康桥》抒写了人们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和心理情绪,这就是对生命极致美的追求眷恋和失去它的悲哀与无奈。
生命的极致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合乎规律的自由发展和充分释放自身能量,并达到与自然宇宙和谐运转、融合为一的完美境界。
也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生命才能放射火一样的激情,具有无限的青春活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能充满包容一切的力量和爱,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每个人都渴求这样的生命境界。
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的一段生活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在这里,他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诗歌和其他西洋文学给予他熏陶。
他追求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自由和美的生活理想。
而康桥人天妙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恰好孕育了徐志摩的精魂。
他曾为康桥写下多篇著名诗文。
他深情描绘康桥那无尽的自然美景,热烈赞美康桥灿烂的人文精神,深切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之情。
他满怀深情地对康桥说:你是我难得的知己,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的光阴,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康桥,你的文艺精英们放散出“真善美浩瀚的光华,朗然照出生命的经纬脉络,血赤金黄”康桥已成为志摩生命的泉源,永久的精神依恋之乡,因为康桥让他的生命达于极致美的境界,使他具有了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离开康桥回国后,他从事各种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具有积极意义的诗歌,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原文呈现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1】作别西天的云彩【2】。
段解:总写诗人离开康桥时的情景,透露出难舍难分的离情。
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3】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段解:实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③软泥上的青荇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5】做一条水草!段解:实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赋予其人的情态。
④那榆荫下的一潭【6】,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7】段解: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榆荫下的清潭。
清泉映彩虹,如梦如幻,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也融化在清泉里。
⑤寻梦?撑一支长篙,【8】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9】,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段解:诗人寻梦放歌。
诗人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归来时放声高歌,情感达到高潮。
⑥但我不能放歌【10】,悄悄是别离的笙箫【11】;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12】段解:诗人的思路急转,从梦境回到现实。
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无限离愁充满胸怀。
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3】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段解:表现诗人不愿离开康桥的柔情。
名师圈点:①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在水底。
名师赏评:【1】[感情基调]前三句三用“轻轻的”有何作用?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重点【2】“西天的云彩”不仅给康河晚景装点了几分柔美,而且其轻柔、飘逸之态暗合诗人“轻轻”的动作。
说“作别西天的云彩”避免了直露、浅白、生硬的弊病,显得宁静与和谐。
【3】[比喻]将“金柳”比作“新娘”有怎样的妙处?精彩点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比喻,平中见奇。
再别康桥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
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
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娘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
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最后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
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6课《再别康桥》解读(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丁香康桥,即英国闻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往常,他关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关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讲:〝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能够讲,〝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不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不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看起来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亮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情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现在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再别康桥》课⽂赏析《再别康桥》课⽂赏析 《再别康桥》这⾸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也驰骋在诗⼈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乐般的抒情诗,从⽽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下⾯是课⽂赏析,希望你能喜欢。
离情别绪,⾃古以来多少⽂⼈墨客曾经吟唱过,以⾄名篇充栋。
徐志摩的《在别康桥》也算是此中的⼀篇吧,诗歌的⾃然美与⼈性美历来为⼈所称颂。
我们感动于这样⼀⾸⼩诗,不是因为它有着多深刻的思想性,就因为它给了⼈们⼀个新意,⽤飘逸的笔调坦⽰了诗⼈的⼼灵世界,颇有⼀枝独秀之⼯。
康桥,也称剑桥,是英国的⼀座⽂化名城,犹以剑桥⼤学知名与世。
了解徐志摩⼀⽣的⼈就知道,作者青年时期满怀抱负,脱离了令⼈窒息的旧中国社会,店铺。
先是东渡太平洋⾄美国就读政治经济学,想去探求所谓西⽅资本主义的精神⽂明。
但在那庸俗势利的美国社会⾥,诗⼈亲⾝感受到的是⽐国内更加⽆聊和令⼈窒息的空虚。
诗⼈是不⽢与此状的,正如他写的⼀样:“我当初也并不是没有我的信念与理想,有我的崇拜的德性,有我信仰的原则……往理性⽅向⾛,往爱⼼与同情⼼⾛,往光明的⽅向⾛,往真的⽅向⾛……”(《再剖》),于是在1921年,诗⼈⼜离开美国,远涉⼤西洋来到了英国,这古⽼、宁静的康桥学府便成为作者西游的精神归宿了。
在康桥的⼀年⾥,作者初步形成了⾃⼰的资产阶级⼈⽣观,他沉醉于河⽔、林⽊、花鸟、⼩径中,发现了⼤⾃然的美。
这在他当时的“绝对的孤独”的⽣活中,多少填补了其内⼼的⼀点遗憾。
正因为如此,他对康桥正如对家乡⼀样的亲切。
1921年开始,他多次亲临康桥,先后作了诗歌《康桥,再会罢》和散⽂《我所知道的康桥》,⽽这⾸《再别康桥》算是第三篇了。
在前⾯的两篇⽂章中,作者不⽌⼀次地倾吐了他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满怀来春重临康桥的希望。
在《康桥,再会罢》中,作者写道:“康桥,再会罢,我⼼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在这⾸诗的最后还写了“最难忘”的⼏种事物,如“春阳”“秋⼣”等,诗⼈激越的唱到:“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好景不长,这以后,作者先是与妻⼦张幼仪离婚⽽遭到师长与⼤多数同仁的斥责,同时,在⽂学事业上,他的那⼀套资产阶级的⽂艺观点不断地受到进步的⾰命⽂学阵营的抨击,⼴⼤⼈民群众对他的作品付之于冷漠的态度。
《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课文详细解读再别康桥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绿色的水草,,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再别康桥的课文赏析再别康桥的课文赏析《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
1.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3. 逐节讲析并评价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