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再别康桥
- 格式:pdf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0
6再别康桥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A.河畔.(pàn)撑.船(chēnɡ)榆.阴(yú)B.揉碎.(suì) 沉淀.(diàn) 斑斓.(lán)C.漫溯.(sù) 笙.箫(shēnɡ) 长篙.(hāo)D.青荇.(xìnɡ) 荡漾.(yànɡ) 衣袖.(xiù)(解析:C项“篙”应读gāo。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文学如泉,越品越见________;文学如茶,越品越知________;文学如酒,越品越感________;在文学的熏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A.清冽醇厚幽香B.清冽幽香醇厚C.醇厚清冽幽香D.醇厚幽香清冽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
”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
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解析:A项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B项到齐了吗后抽应该用逗号,同学人后面用问号;D项十三四是估计,中间不能用顿号。
)4.(常德二模)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解析: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得”;D项语序不当,应为“很多学校”。
《再别康桥》说课稿泰安市实验学校姜波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1、《再别康桥》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别康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诗歌都是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2、教学设计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大模块: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体验;在扩写中训练想象的能力;在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中使朗读更有情感。
3、教学目标学习这首诗,我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诵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并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
5、课时安排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安排1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6.再别康桥课文全解1.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 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再别康桥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简单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情绪。
因此,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秀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之后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齐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到达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语文版初三九年级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三九年级下册第6课《再别康桥》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60分钟80分)一、基础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以下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2分)例句:我总感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当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爱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偷偷的我走了”,什么缘故要“偷偷的”?(4分)三、课文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个地址的“梦”是指(那时、旧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连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四、类文阅读题(10分)雪花的欢乐徐志摩假假设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必然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深谷,不去那凄凉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难过——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看望——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切近他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1.给加粗字注音。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再别康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为帮助各位高中语文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供你参考。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为帮助各位高中语文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供你参考。
再别康桥课文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再别康桥》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人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时代背景与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形式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情感的挖掘,诗歌技巧的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020高考语文备考: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赏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情如云飘逸。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优美的旋律,抒写出诗人飘逸洒脱的风度。
四句中用了三个“轻轻的”,幻觉到诗人已经离开地面轻飞慢舞起来;一“来”一“走”的短暂时间中,突出了一个“别”字。
古往今来,文人的别离都是销魂断肠的,徐志摩总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所以,诗一开头,就让这种情如云一般飘渺在空中。
云,既捉摸不定,又实实在在;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
这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意象“云彩”所蕴藉的情感。
情如柳柔细。
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诗人之所以钟爱它,一是取谐音“留”,即对别离的人的挽留之意;二是取一插入土壤就能生长的旺盛生命力之意。
但徐志摩却拓展了它的意象,把它活化成了“新娘”:“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的这个幻影,既有对美好理想的追忆,也是对如歌青春的唤回;既是甜蜜爱情的再现,也是对过去爱情的怀念。
作者重返康桥应该说是快乐并痛苦着的。
快乐的是能够在康桥寻梦,寻找青春、理想、爱情之梦,“撑一支长篙”,到康河中“寻梦”,寻到了满满的“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惬意!接着,笔锋一转,“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连“今晚的康桥”也沉默。
6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学习重点】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
【学习难点】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能有自己的体会。
【走进作家】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写作背景】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中,他咏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难点解析】1.如何理解“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该诗句是诗人当时内心的真情流露。
在诗人的眼里,榆阴下波光滟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似的绚丽迷人的梦,梦中的希冀往往受到当时的折磨而破灭。
因此作者既有对美好理想和完美情操的不懈追求,又有梦幻寂灭的迷离和忧伤。
诗人的气质是伤感惆怅而又敏感天真,故此借淡淡的笙箫,烘托出一中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2.诗人在康河泛舟寻梦,寻的是一种怎样的梦?结果怎样?诗人寻得是一种向从前一样,能在康河里常常泛舟,能与康桥日日相伴的梦。
但现实却是难以面对的别离。
所以,诗人所寻的,也只能是一个“梦”。
【写作鉴赏】①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
②语言美:《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
其中,第三节一个\"招摇\"。
酷问酷答之《再别康桥》【课文整体把握】1.《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
回想我们学过的离别诗,说说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诗,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在这首诗中作别的是什么?明确:传统的离别诗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离愁别绪,如李白《赠汪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而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是自己的母校康桥,告别对象由人转为物,这就跳出了传统离别诗寒暄叮咛、低回流连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2.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一句是什么?从中可见诗人对康桥怀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是全诗的主旨句。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与传统的送别诗有什么异同?明确:南朝诗人江淹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北宋词人柳永云:“多情自古伤离别。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忧愁情绪,离别诗给人的也多是一种沉重压抑的感受,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卢纶《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但这首诗却铺以鲜艳明亮的色彩,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天上虹”、“青草”、“星辉”,又用“轻轻的”、“悄悄的”、“沉默”渲染悄然无声的情境,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明快、飘逸的意境,虽然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母校的眷恋,对离别的慨然,这便排除了传统离别诗因伤别过多而产生的压抑感。
4.通读全诗,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忧伤的抒情基调。
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的幻想,感情基调是明朗、欢快的。
第六、七两节,诗人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
可见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的变化。
5.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意境生成的前提条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语文教案」《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
(2)分析并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美好情感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诗人照片、生平介绍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徐志摩的照片和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篇,激发学生对徐志摩诗歌的兴趣。
2. 诗歌朗读(1)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一节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康桥”、“金柳”、“波光”、“星辉”等。
4. 艺术特色分析(1)讲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徐志摩诗歌的独特之处。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8.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意境:留恋、追忆艺术特色:抒情性、象征性、音乐美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