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理性,其他论文文档]论西方语言学中的理性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8.38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理性主义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即语言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障碍。
这并不是指不同语种间的翻译理解问题,而是指作为学术研究工具的术语、概念之争。
学术争论经常由于对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或其理解因人而异而引起。
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赋予它不同的涵义,有时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
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对一些概念要特别注意辨析。
在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rationalism)就是这样一个术语。
“理性主义”究竟何谓也?我们发现,同一个“rationalism”,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被赋予了很不同的涵义。
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如下三种。
一政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Oakeshot),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一文(见其代表作《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年)①中论及的“理性主义”,指的是什么呢?奥克肖特对理性主义持批评的立场。
他认为,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后欧洲最值得注意的思想样式。
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研究理性主义的特征和系谱。
理性主义是有关这样一种信念,即一切活动都应由理性来指导,只有理性是至高和权威的。
但在奥克肖特看来,作为理性主义之特征的并非是对理性的这样一种信念,而是理解理性的特定方式。
理性主义“隐蔽的源泉”是关于人类知识的一种信条。
为了辩明这一信条,他区分了两种知识。
一种是技术知识,它完全由公式化的规则、原则或基本原理组成。
这种知识见于书本,也可从书上习得,它们可以是法律汇编、烹饪书或方法书。
另一种是“实践”知识或“传统”知识,它只存在于运用之时,因此不是反映性的,不同于技术,是无法公式化为规则的。
奥克肖特说,若只有技术知识,那么没有一种具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的,不管是烹调、艺术、科学还是政治。
总是存在着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仅告诉我们何时和如何运用规则,而且告诉我们何时应把规则置诸脑后。
浅谈西方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的特质希腊人的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他们一定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古代的传教士告诉人们说:“到此为止,不能再向前了。
我们给思想制定了界限。
”希腊人却说到:“一切都应该经过考察,经过质疑,对于思想,不能规定界限。
”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而不是由鬼神支配。
人不仅是感觉的存在物,而且是有理智的。
他不但能感觉个别的自然现象,也能理解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理性”思想关系。
正如伊迪丝•汉密尔顿说的:“希腊人站起身来,理性开始它的统治。
”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
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本原”时,泰勒士就在运用他的理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判断无疑地是一个理性判断。
因为在这个判断中包涵一个抽象的能够作为哲学范畴的概念——“本原(始基)”:这个整体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它统一的基础是水,水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与产生一切事物的本源。
可以说“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以后相信理性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原就成为古希腊哲学的纯朴信念。
于是哲学抛弃了希腊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的信仰和梦幻似的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原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本文将要浅析这条理性之路的特质。
以期能有收获。
一、感性直观与朴素唯物铺就理性之路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
这一结论尽管今天看来并不确切,但在当时却是人类认知方式的飞跃,它突破了古代世界普遍的神创论。
泰勒斯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的人。
后来的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本原是火”,再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这些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这些自然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对自然界的研究,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但是,无论是在泰勒士,还是在泰勒士所属的伊奥尼亚学派诸先哲那里,他们对万物始基的探索却仍然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徘徊,在他们理性的思辨中仍然回荡着感性的余响,黑格尔说:“思辨的水是按照精神方式建立起来的,不是作为感觉的实在性而揭示出来的。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论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的体现论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的体现后现代理性精神是对待传统理性的一种新的看法和视角,重新定义理性精神的启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体现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西方理性哲学史中,有个特突出的变化,那便是步入世纪下半叶的理性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虽然,人们对后现代理性认识不深也了解不多,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后现代理性主义是从前面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让人们颠覆了传统的理性观念,并且对未来理性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理性精神有了新的定位。
一、理性哲学精神的出现1现代哲学具有理性的体现毋庸置疑,西方许多著作中都喜欢张扬理性思维,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现代西方哲学,都有理性主义的意义。
当然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争斗中,理性主义占了上风,如康德为后代留下的思想显然存在众多的理性主义思维,尼采和叔本华也把自己的理性著作贡献给后人,形成了生命的哲学――意志哲学的出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世间》一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逻辑思维,提出世界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向世人揭示时问的本性。
同时,比梅尔提出一种循环的思想进程,认为在解答问题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反复地分析这一问题,因此,如此循环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才有把握来检验存在的关系。
由此可见,完全理性分析的活动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的展开过程。
同样,很多人认为现代哲学的特征就是理性的张扬,最大的论证便是语言的研究。
因为语言是人存在社会上不可分割的趋势,是一种可以交流的生理工具,是可以理解的重要手段,其实,对于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于理性的关注。
许多科学分析家都认为语言是研究哲学的关键,是弄清逻辑本质的重要作用,使得语言哲学成立,同样,日常用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只有从语言的分析入手才能理解一切事物。
胡塞尔认为传统逻辑没有真正理解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传统思维还停留在表明经验阶段,没有上升到本质的现象,海德格尔说,语言的重要性早晚会逐渐彰显出来,从而被人们发现,并使之发展。
中西方语言研究语文学时期之对比摘要: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在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中,传统语言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又称为语文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我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训诂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词义、语义问题。
本文将就中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进行对比和研究。
关键词:传统语言学;语文学时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对比一:引言语言学的历史非常古老,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
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
从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分期看,我们可将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时期、传统语义学时期和现代语义学时期。
语文学时期,也就是传统语言学时期是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
在最早的语文学时期,语义研究主要局限于解释古字词、诠注古书籍。
二:西方语言研究中的语文学时期(一)西方语文学时期中的经验主义哲学观任何语言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上。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18世纪以前,哲学界的特征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争,两者之间的争论与分歧影响着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中,由于语言学与认识论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受到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论争的深刻影响。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带有唯物主义倾向。
坚持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感觉经验虽然不能告诉人们事物的原因,但是能提供关于个别事物最权威的知识。
他认为感觉是知识的来源。
在古代语言学的第一个论争,即“自然派”和“惯例派”之争中,亚里士多德持“惯例派”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心得经验”的符号,其意义来自约定。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的语言研究涉及到逻辑和语法的相互关系,词类划分、句子成分的识别标准、词项和命题的语义解释问题。
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综述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关于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综述西方哲学中有两大特点即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
尽管西方哲学中并不是每一位哲学家都是理性主义者,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于理性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理性主义却是西方哲学的一大传统。
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历史中,理性主义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即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一、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同时也开启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作为最初的哲学形态,古希腊哲学开启了一个时代即通过对自然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来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们思考的是万物的本源问题。
因此古希腊哲学也就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和建构理性主义。
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人,他第一次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是泰勒斯千百次观察分析个别事物,并对感觉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
这一判断扬起了希腊理性主义的第一面旗帜,哲学从此抛弃了希腊远古时期关于天地生成的那些非理性的信仰与传说,沿着追踪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
”泰勒斯的始基虽然没有突破感性的限制,但是他却将感性具体事物看成是万物的起源,并将其上升到普遍的理性高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终奠定了古希腊哲学甚至整个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
苏格拉底在同智者学派争论的过程中,放弃了对于自然奥秘的理性思辨,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
这种根本性的转向指的是理性思维范围的扩大,将人类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从而使得西方开始了对人类生活进行理性规制的漫长过程。
在此之前的人类生活领域中,这样的规制并不存在。
”苏格拉底毕生致力于寻求善的一般定义,希望揭露出善的本质,但是这种本质并不是感性所可感知的表象,而是一类事物的共相,,而这种共相只有理性可以把握,从而苏格拉底将哲学引向了理性的道路。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论的大厦。
论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的体现后现代理性精神是对待传统理性的一种新的看法和视角,重新定义理性精神的启蒙,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理性精神体现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西方理性哲学史中,有个特突出的变化,那便是步入世纪下半叶的理性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虽然,人们对后现代理性认识不深也了解不多,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后现代理性主义是从前面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不仅让人们颠覆了传统的理性观念,并且对未来理性发展有了深入的思考,从而对理性精神有了新的定位。
一、理性哲学精神的出现1现代哲学具有理性的体现毋庸置疑,西方许多著作中都喜欢张扬理性思维,如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现代西方哲学,都有理性主义的意义。
当然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争斗中,理性主义占了上风,如康德为后代留下的思想显然存在众多的理性主义思维,尼采和叔本华也把自己的理性著作贡献给后人,形成了生命的哲学――意志哲学的出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世间》一书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逻辑思维,提出世界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向世人揭示时问的本性。
同时,比梅尔提出一种循环的思想进程,认为在解答问题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反复地分析这一问题,因此,如此循环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才有把握来检验存在的关系。
由此可见,完全理性分析的活动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的展开过程。
同样,很多人认为现代哲学的特征就是理性的张扬,最大的论证便是语言的研究。
因为语言是人存在社会上不可分割的趋势,是一种可以交流的生理工具,是可以理解的重要手段,其实,对于语言的研究就是对于理性的关注。
许多科学分析家都认为语言是研究哲学的关键,是弄清逻辑本质的重要作用,使得语言哲学成立,同样,日常用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只有从语言的分析入手才能理解一切事物。
胡塞尔认为传统逻辑没有真正理解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是因为传统思维还停留在表明经验阶段,没有上升到本质的现象,海德格尔说,语言的重要性早晚会逐渐彰显出来,从而被人们发现,并使之发展。
代序:“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
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
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
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
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
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
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
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
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
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
探索与争鸣.一理论月刊2009年第5期探求“J险智"的踪迹①,——西方近现代语言思想中理性主义的潜影崔晓飞‘馐斛对夕敝滚㈣心,;可南开封475001)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
心智”的探求是最古老也最持久的问题之一。
抽象的思想总需要语言外壳的包装。
本文是从语言研究的视角出发.梳理了西方近现代以来坚持理性主义思想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对于语言本质及语言研究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理性主义;语言学;笛卡尔;心智中图分类号:H㈣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5-0132--05一、语言研究的两种观点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西方语言学史家罗宾斯(R obi ns)曾说.历代的语言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学的工作就是描写或规范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写出可靠的语言书来。
从罗马时代的语法学家到现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都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目的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写出语法规则本身并不是个目的.他们认为研究语言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语法规则的确立而达到深刻的哲学认识的目的,这种更高的认识或者是对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或者是对普遍逻辑的证明,或者是对人的心智结构的揭示。
从古希腊的一些语言学家和中世纪的经院学派语法学家。
到近代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则都属于后者。
Ⅱ】不过。
20世纪初。
注重语言规则描写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和泛滥淹没了后者的理性主义传统.使得对人类语言本质的探索在很长一个时期日渐式微、几乎无以延续。
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
才逐步打破了结构主义的天下一统。
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里。
中国语言学界所接触的主要是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思想。
以至于许多人都认为语言学只是历史的和描写的。
而不是解释性的。
在中国至今仍有一些学者对西方的理性主义语言学派所知不多甚至心存抵触。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在我国恐怕任何一个学过点语言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索绪尔的名字.也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几个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名词、术语等等。
从实践角度分析语言学史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对立,以不同的形式,贯串了整个语言学史”(赵敦华,2001)。
这两大观点是所有研究语言学史这门学科的人所应该把握的脉络条理。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论争伴随着整个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层面、实践的角度,分析语言学史不同阶段中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希望研究者可以客观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标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践语言学史一、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概况(一)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理性主义的哲学观中,认为人的理性才是一切知识和科学的源头。
人类通过自己从具体到抽象的推论,得出自己的科学观点。
这种产生于17到18世纪的哲学观点曾经在欧洲大陆掀起一股理性主义研究的风潮,很多人认为“理性主义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旗帜。
”(王红梅,2007)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士、亚里士多德、爱丽亚学派等。
(二)经验主义(Empiricism)经验主义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一种认识论学说。
它是建立在对人类既有经验基础上、从大量已有材料或语料库中得出科学知识的哲学方法。
经验主义者在科学研究中所践行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他们认为人们不可能跳过经验而获得科学论断,只有通过一定的系统性归纳,才能得到知识。
这种观点最早诞生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代表人物是洛克、弗兰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等。
(三)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之争在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但又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时常完美融合,很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双重支持者。
从对立方面来说,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知识来自于感觉上的独立思考。
而经验主义认为知识的提取应该来自于对经验的演绎和归纳。
这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分法,让很多学者成为了极端的理性主义者或经验主义者。
严格来讲,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没有很明确的分界线,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结果。
当代西方的理性主义(转载)2008-02-08 05:29理性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古希腊到近代一以贯之。
即使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乃至托马斯。
阿奎那的学说,仍透着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不过有些扭曲变形而已。
自从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登上精神界的王座君临天下,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一切都押上理性的审判台,接受最严厉的审判。
那时真是理性最光辉的年代。
虽然也有一些不谐和声音,如卢梭对情感和意志的强调,但似乎无伤大雅,不过是18世纪一位启蒙学者的个人偏好。
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理性主义仍取得巨大的进展。
但理性主义的统治毕竟太久,与其强大统治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法则、道德律令、法律法令似乎过于束缚人的精神与情感。
例如,理性主义动辄讲决定论,讲普遍规律,搞得世界如同上了发条的钟表,只会做机械运动,自由与能动性皆无。
道德律令给人的行动设置种种界限,奉之为康德的绝对命令,这样一来人的生气和灵性就很少了。
更何况这些道德是否有价值尚有疑问。
政府与法律更是人们自己设计出来的外在强制力量,可以打破。
什么本质现象、原因结果、普遍规律皆是教条,应予抛弃。
这样一种观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渐大,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活跃起来。
有崇尚情感的浪漫主义,有高扬意志的叔本华、尼采,有推重直觉的柏格森,有重视本能和欲望的弗洛伊德主义,重视经验与实证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重视生命感性存在的存在主义,还有新托马斯主义、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等等,把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精神界闹得天翻地覆,理性主义地位岌岌可危。
理性主义在当代受到了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还经受得了,因为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来自于内,来自于人自己的大脑,来自于自己的判断力。
而且它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实践,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所没有的优势,无法替代,也无可否认。
那些非理性主义的思想大师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们或者对理性的地位强调过甚、人的情感受到压抑、意志和本能受到忽视不满;或者对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发展过甚给人带来了疏离感和异化现象忧心忡忡;或者对传统的理性决定论过于机械、过于僵化、过于宿命论,没有给人的自由与能动性留下多少余地大为反感,而向往一种充满弹性、机会和多样性因而给人的自由留下广阔空间的境地。
浅谈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理性的概念就开始崭露头角。
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一直持续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
但是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
它在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且试图瓦解之前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的主导。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必然存在着认识论、本体论、历史观等方面的不同,但是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态度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其内在也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性。
关键词:西方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哲学最早期的发源时期古希腊哲学到哲学思想繁盛的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的位置不断被推进,其理论也逐步被完善。
直至19世纪下半叶,理性主义仍居于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
在此之后兴起了非理性主义,冲击了理性主义的位置。
非理性主义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主要是针对理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反驳,非理性主义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发扬。
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者再次掀起了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热潮。
后现代主义不单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而且它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加倍深入。
就此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非理性主义理论继续发展与延伸。
由理性主义处于哲学殿堂中高居不下的地位发展到非理性主义的出现冲击理性主义的地位,再到后现代主义猛烈批判理性主义的演进过程看,其内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性和逻辑性。
而且,三者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解阐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
故而,根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对西方哲学研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也是一项要务。
一、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
在那个哲学之源的最初阶段,理性主义便有了全面发展,成为西方哲学理性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其间逻各斯和努斯两大概念的提出,是理性思想的彰显,为理性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方向;苏格拉底对善的追问,对灵魂的思考是以理性为根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人的灵魂包括理性、勇气和欲望三个部分,灵魂特有的和基本的东西正是理性。
浅谈对理性主义的认识平日里,我们谈到“理性主义”这个词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理性主义”就是指做事很理智、很讲科学、不冲动胡来、摆脱情绪的影响、超情绪化的意思。
但我们从一些学术文章看到“理性主义”四个字时,会发现按照常识的观点去解读,就会把它彻底的理解错误。
在哲学上,理性主义所指的是一种思想倾向,其认为知识的源泉来自于某种不言自明的“公理”,然后就可以从这个公理作为起点,依靠逻辑推理、通过演绎论证,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理性主义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认为知识和真理来源于某个“天赋概念”,这个天赋概念是不言自明的、无须证明的,就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这么简单。
它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否定,不容修改。
某些理性主义者甚至把直觉作为“天赋概念”的来源。
换句话说,理性和知识是天赋的,它犹如直觉一般,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理性主义的第二特点在于,它注重演绎思维,也就是自上而下逻辑推理思维。
它认为“天赋概念”正确性不容质疑,那么根据“天赋观念”所推出来的定理、推论什么的也必然是正确的。
否则,它如果跟“天赋概念”发生了矛盾,那就一定是错误的。
说起理性主义的由来,从神话宇宙论到自然宇宙论的转变前哲学时代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世界地本源问题,在古希腊的神话创世说中同样如此。
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和赫西奥德的《神谱》比较完整的表达了这种宇宙观。
由于无法抗拒自然力量的压迫而屈从于自然力量的人们,在寻求世界的本原时不得不感性地求助于诸神,或者感性地去凭空猜测日食的周期和天体的运行。
但是米利都的贤人们不再满足于听荷马和赫西奥德杜撰的诸神与英雄的故事,而是渴望知道真实的世界是什么。
正是他们的探索引起了思维领域的奇迹发生——哲学的诞生。
这也正是理性思维对感性猜测的伟大胜利。
他们开始对诸神创世说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力求摆脱对宇宙的神话思维方式。
努力寻求宇宙和自然的构成、本质和规律。
泰勒斯坚定地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无疑做出了一个打破了神话垄断思维的走向自然主义的理性判断。
论西方语言学中的理性主义
论西方语言学中的理性主义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是欧洲语言研究的发源地。
古希腊人的语言研究常常与哲学研究难解难分,语法被当作哲学的组成部分。
古希腊最早接触语言问题的是一批哲学家,他们把语言问题当作哲学问题的一部分看待,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
化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又称形式理论),他认为理念存在于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存在于个别之外。
他认为理想的世界存在于被智慧捕捉到的理念之中,从而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研究范式的基础。
柏拉图为了论证其理念论提出了“回忆说”。
他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变灭的、不真实的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通过回忆才能获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唯理论“天赋观念”的雏形。
受认识论的影响,柏拉图在语言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
他认为真实存在的是事物的本质,即他所谓的理念,理念世界只能由思维来认识,而知识也就是对理念的命名;意义在于语言(名字)和事物间的“自然关系”,似乎由认识者对着理念说出便成。
[3]
古罗马与古希腊来往已久,到公元3世纪古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城域之后,古希腊虽然是
战败者,但是它的科学文化却对古罗马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罗马人所用的拉丁语与古希腊语的结构比较接近,所以古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人的学术和艺术方面成就的同时,也把古希腊人关于语言学的思想争论和语法范畴运用到对拉丁语的研究中去。
沿用希腊语法理论和语法范畴描写和分析拉丁语是古罗马语法研究的特色。
因此,其认识论的基础主要是经验主义。
二、中世纪
中世纪学术的突出特点是,教会势力增长,并且左右着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基督教势力强大,经院哲学达到全盛。
这一时期在语言学上最值得关注的是经院哲学影响下出现的由摩迪斯泰学派的学者们建立的思辨语法。
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它是把普利西安和多纳图斯对拉丁语语法的描写融入思辨哲学体系的产物。
与过去单纯教授学生不同,在思辨语法学家看来语法的理论基础应当属于哲学家的研究范围。
于是,哲学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并导致了普遍语法观念的产生。
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唯一的学术语言,思辨语法学家虽然用拉丁语写作,甚至举例也使用拉丁语,但是,他们却试图对拉丁语语法所体现出的规则赋予一种普遍的有效性。
从12世纪开始,思辨语法学家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说明,而是要探索语言的内在原因和深层的语言理论问题。
如果说以普利西安为代表的古典语法学家及其拥护者面向语言材料,其材料主要来自文学文献和古典用法,那么,思辨语法学家则主要面向语言理论。
此外,在例证的选择上,思辨语法学家也呈现出理性主义倾向。
他
们几乎用程式化的形式编造自己的例句,不考虑实际的言语,也不管适用的情境是不是可能。
三、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逐渐波及整个西欧,16世纪达到高潮,16世纪末接近尾声。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的伟大文化运动,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
极力宣扬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反对宗教桎梏,要求个性解放,提倡研究古典希腊和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追求科学知识,主张客观的科学调查研究,是当时的总体精神面貌和基本科学特点。
到文艺复兴后期,欧洲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力学、天文学、数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对哲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方面,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经验主义。
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要求提出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哲学上的理性主义。
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人类或者至少是达到文明程度的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思维结构。
这种普遍的思维结构基本上可以独立于任何语言。
因此,可以用一种普遍的语法表达。
就这个问题,英国的维尔金斯的《论一种真正的文字和一种哲学语言》是同类作品中最有影响的。
他提出了编制“世界通用语法”的设想。
在他看来,这种“语法”应当包括能够满足所有交际需要的各种词类及简洁的句法规则。
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种所谓的“哲学语言”,这种语言结构严密,而且具有一套适用的原则,这种语言既可以写,又可以说,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能够用它交流思想。
然而,维尔金斯等人的设想是天真的,他们没有能够创造出什么“哲学语言”。
但是,他们的努力说明当时的语言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是在探索语言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他们相信不论讲哪种语言,人类都具有一种相同的思维结构,所以人的思想才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观点也正是法国波尔—罗瓦雅尔学派的指导思想。
波尔—罗瓦雅尔学派以笛卡儿的哲学为基础,认为人的理智高于一切权威;因为人的思维和理智是相同的,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应该有相同之处。
他们试图阐述语法的普遍原则,揭示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语法在表达思想上的一致性。
[4]
四、17、18世纪近代语言学时期
17、18世纪是欧洲各国哲学发展上的重要阶段,当时在认识论的研究方面,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展开了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讨论。
哲学家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时常涉及语言问题,并特别就语言的起源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争论。
最先详细论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的是英国的哲学家洛克。
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后不久,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开始写作《人类理智新论》。
在关于语言问题的认识方面,他们的观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其中的不同之处正是洛克的经验论立场和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立场相互对立的反映。
18世纪下半叶,人们普遍对语言的起源问题产生兴趣,赫尔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语言起源理论,虽然用词激烈,但并没有背离唯理论观点。
这一时期,普遍语法哲学理论在英国的杰出代表是詹姆士·哈里斯。
他将其普遍语法理论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基础上,但又非常了解和重视各种语言的表层差异。
他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经验主义态度,捍卫天赋观念的思想;而且在坚持普遍语法观点的同时,还认为人类建立普遍或一般概念的能力必定是神授的,词则是这些概念的符号。
此外,洪堡特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理论的哲学背景相当复杂。
他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另外,他又受到18世纪理性主义,尤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的不少影响,同时还接受了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不少观点。
不同的哲学背景使他的语言理论观点表现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兼而有之的特点。
在一定意义上,洪堡特可以说是连接近代和现代的过渡型人物。
五、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
19世纪语言学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历史比较研究领域。
经验主义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起到很大的作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注重语料的收集和对比分析,一改18世纪关于语言起源和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缺乏足够例证支持的现状,将理论分析建立在充分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特点。
六、20世纪现代语言学时期
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在20世初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主流的时期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以结构研究为特征的新时期。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索绪尔,他反对只研究历史,而不注重语言的现实结构的情况。
继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他们仍然坚持经验主义的立场。
布龙菲尔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中可以用经验主义的归纳式作穷尽描述的地方。
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回顾。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理性主义以其思辨的特色在语言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经验主义语言学派和理性主义语言学派只是就其理论倾向和侧重点而言的,并不表示二者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对立的。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例如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的普遍语法,就借鉴了大量经验主义对语言学的描写成果。
总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认识论学说,凭借各自的优势共同构成了语言学发展的全貌,并且加快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