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效及其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73.92 KB
- 文档页数:3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中国“奥肯定律”悖论四川大学金融学系 黄良美摘要:奥肯定律作为一个由美国经验数据得出的反映实际产出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定律,其GDP与失业率的关系是国际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然而中国1996-2018年数据表明总量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违背奥肯定律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认为失业率统计不够精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化、结构性失业、二元经济、政府过度干预等是导致奥肯定律在中国产生悖论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失业率一、引言1962年阿瑟·奥肯提出“奥肯定律”——实际产出每增长1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0.3个百分点,失业率和实际GDP之间具有交替关系。
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GDP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是同步的、线性的关系。
我国GDP呈现平稳增长,但失业率却低位走高,这种“GDP增长与失业增长同步”的现象似乎存在“奥肯定律”悖论。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增长变动关系不少国内研究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他们通常采用GDP增长率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以城镇登记失业率来作为衡量失业增长的指标。
于是本文借鉴前人学者的做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下载1996年-2018年间的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并绘制出20多年来两者的大体趋势。
(并没有对奥肯定律的模型形式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但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更非线性关系。
邹薇(2003)的研究也表明在中国不存在典型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稳定的奥肯定律关系。
三、相关文献综述邹薇(2003)采用GNP、GDP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建构的模型表明,中国总量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明显偏离奥肯定律。
国内许多学者作了实证分析,基本上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方福前和孙永君(2009)针对差分版本、缺口版本、动态版本等不同版本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认为我国的失业率和产出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固定比例的替代关系。
浅析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作者:熊心悦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06期摘要:奥肯定律阐明了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的关系。
本文以2000年-2008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进行考察,发现中国的GD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
然后,本文从奥肯定律的理论前提,我国经济转型特征以及劳动力市场特性三个角度分析了奥肯定律在我国失效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就业水平的三种方式。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失业率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希望通过高速的经济增长来实现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GDP的增长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就业压力,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文将运用“奥肯定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以便找到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途径和方法。
一、奥肯定律相关文献综述“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
他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可以用公式描述奥肯定律:失业率变动百分比= -0.5 X (GDP变动百分比-3%)。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同样快。
国内许多学者以奥肯定律作为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的出发点。
如杨子晖基于第一、二代面板单位根检验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失业回滞效应;龚玉泉、袁志刚在《经济学动态》上撰文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形成机制” ;夏杰长认为“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
”等。
二、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奥肯定律就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关系给出了—个估算规则。
奥肯定律在许多国家得到过验证,是否在中国同样有效,引起广泛关注。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作者:刘小霞,肖扬,吁巍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2期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本文选取1991年-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动进行考察,发现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
于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引入时间虚拟变量,并考虑到行业不同,试图建立修正的奥肯定律模型,发现这些形式均无法反映中国经济运行模式。
然后,本文通过建立区制相依( regime - dependent)的模型解释我国长期以来对奥肯定律的偏离,发现奥肯定律在我国存在非线性的表现形式。
最后,本文根据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的政策思考及建议。
主题词:奥肯定律;适用性;虚拟变量;区制相依模型;hp滤波一、引言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Kun)根据美国1947-1960年的数据,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即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阐明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公式描述:Y=-0.4(X-2.5),其中,Y——失业率的变动率(百分数);X——实际产出的增长率(百分数),用实际GDP度量;2.5——美国长期产出增长率。
这个回归方程表示,实际GDP增长每超过2.5个百分点,失业率将降低0.4个百分点。
国内许多学者根据经济统计数据,综合运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各种方法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王明舰( 2001)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他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线与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的结论;邹薇(2003)选取1980-1996年数据对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进行研究,将就业人口指数替代传统的失业率指标,构建了可以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奥肯模式;林秀梅和王磊(2004)通过对中国1978-2004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失业率的变动与GDP增长率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黎德福(2005)将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纳入考虑范围,研究了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转移对通货膨胀、产出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奥肯定律在我国并不成立。
奥肯定律与中国实践作者:沈梦滢方微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而中国在高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率反而成上升趋势,这与奥肯定律有很大出入。
本文针对中国的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对中国GDP与失业率的数据和中国具体国情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造成这一原因所在。
[关键词]中国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作者简介:沈梦滢(女),西南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6级本科生;方微,女,西南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
一、奥肯定律的定义及适用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即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其中,u实际失业率,对应的实际GDP为Y;uf自然失业率,对应的潜在GDP为Yf; a失业率变动与实际GDP增长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系数(根据奥肯估算,a约为3)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防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增长必须与潜在GDP增长保持同样速度。
如果想使失业率下降,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增长。
但是,奥肯所提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只是对美国特定时期的经济所做的描述,其他国家基本上都不能与之相同,就算当今的美国经济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轨迹继续运行。
因此,奥肯定律的意义在于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二、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现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们收集了1978年至2005年GDP、1993年至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数据,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5年的27年间,GDP从3645.2亿元增至183084.8亿元,增长了49.22倍。
但是,伴随着高GDP增长率的并不是人们期待中的低失业率。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会带动就业率上升的规律。
但在中国这一规律却产生了明显的悖论。
探究其产生悖论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实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奥肯定律;悖论产生;改革措施一、“奥肯定律”及其在中国产生的悖论“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
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规则,其含义是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趋势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会带来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
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
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以上。
也就是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一般来讲,“奥肯定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体现得比较明显,但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失灵了。
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轨迹。
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以远高于2.25%的速度持续增长时,中国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按照“奥肯定律”所讲“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那样下降,反而还在持续上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却出现了变异,甚至呈反方向变动趋势。
有专家据此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奥肯定律”悖论。
再从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
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就业变动率与经济增长变动率之间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简单地讲,就业弹性系数就是指经济增长变动1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变动的百分数。
如果经济增长10%,就业增长1%,弹性系数就是0.1。
通常,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了就业增长。
奥肯定律在我国失效的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在结合奥肯定律的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奥肯定律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失效的原因,本文从奥肯定律存在的条件、数据的统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技术进步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
关键字:奥肯定律;失业率;原因一、奥肯定律的真实含义及其前提条件奥肯定律(Okun’s Law) 又称奥肯定理或奥肯法则, 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来的。
这一定律并不是简单地指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 而是指如果实际 GDP 增长比潜在 GDP 增长快 2%, 失业率将下降1 个百分点; 如果实际 GDP 增长比潜在 GDP 增长慢 2%, 失业率则将上升 1 个百分点。
这就是奥肯定律的真实含义, 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失业率的变动= 1/2× ( 实际 GDP 增长率-潜在 GDP 增长率) ( 1)从公式( 1)看,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虽然实际 GDP 增长了, 但其增长率等于或低于潜在 GDP 增长率, 失业率就不变或上升, 即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出现零相关或正相关关系。
但是, 这种零相关或正相关关系完全符合公式( 1)所表示的奥肯定律的内容本身, 因而是奥肯定律显灵的一种表现, 而不是其失灵的表现。
所以, 奥肯定律失灵并不一定表现为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出现正相关或零相关的变动关系。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失业率与实际 GDP 增长率之间出现零相关或正相关变动关系, 且实际 GDP 增长率高于潜在 GDP 增长率, 奥肯定律是否真正失灵, 就要看导致这种零相关或正相关变动关系出现的原因是否与奥肯定律本身的前提条件相符了。
奥肯定律与需求定律不同,不仅奥肯本人而且其他经济学家都没有指出过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
但是, 任何定律的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 只不过有些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不言而喻的, 因而没有必要明确指出。
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检验方福前,孙永君2011-01-13摘要:奥肯定律有五种版本形式。
本文运用HP滤波方法来估计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和潜在产出,并利用中国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不同版本的奥肯定律在中国经济中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各种版本的奥肯定律目前对我国都不适用。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中国经济,适用性,失业率奥肯定律原本是分析失业率与产出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一个经验结论,后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规律。
根据奥肯当时的经验研究,在美国经济中,失业率每降低1%,实际GNP将大约增加3%(Okun,1962)。
这种产出变化与失业率变化的比值又称作“产出的失业率弹性系数”,简称“奥肯系数”。
奥肯定律是否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在同一个经济体的不同时期、或在不同的经济体中,奥肯系数的大小是否是相同的?如果奥肯系数不同,那么为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家们高度关注并积极探究的问题。
Prachowny(1993)考虑了资本利用率、工作时数等供给因素的影响来估计美国经济中的奥肯定律,结论是失业率每提高1%,产出便大约下降3%,下降的幅度在长期是递减的。
Attfield&Silverstone(1997)使用Prachowny(1993)的数据,应用动态普通最小二乘法重新估计美国的奥肯系数,得出的奥肯系数估计值为-2.25。
Weber(1995)假设对数潜在产出值存在不一致的趋势以及自然失业率发生结构性改变,实证结果是1948年第1季度至1988年第4季度美国的周期性产出对周期性失业率的影响为-0.25,比较接近奥肯的估计值。
Cuaresma(2003)使用HP滤波方法和二元结构时间序列模型估计美国的奥肯定律,结论是产出变化和失业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产出扩张时期对失业的影响明显大于衰退时期的影响,并且在扩张时期对失业的影响更持久。
Silvapulleeta1.(2004)在考虑了时间动态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美国的经济数据,提出了产出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不对称的奥肯定律。
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奥肯悖论”破解“奥肯定律”是经济学最可靠的定律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信条。
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二者在增长趋势上不同步。
由于旧的体制、政策以及行政力量不当干预,“奥肯悖论”的非规律性具有反市场性。
而政府目标、偏好、政策的偏离,造成了结果的偏离,建设“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模式成为破解“奥肯悖论”的根本策略,应鼓励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制定和执行独立的就业促进政策。
标签:目标偏好政策奥肯悖论一、“奥肯定律”与“奥肯悖论”“奥肯定律”(Okun’s Law)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它说明的是失业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
奥肯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发现,削减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提高3%,即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多,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可是在我国,“奥肯定律”却不灵了,①甚至出现了“奥肯悖论”。
我国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1%,而同期就业增长率却仅有1.1%。
2001年至200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和10.2%,而同期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5年,而且远高于上个世纪90年代。
此外,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也比90年代低。
“九五”期间,我国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其中2005年仅为0.08。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也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了“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只有63万人。
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率的高速增长和失业率的迅速下降,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现象。
浅析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奥肯定律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主要强调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
根据奥肯定律,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供给方面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自动调整。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在很多方面展现了奥肯定律失效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
首先,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奥肯定律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将外贸和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依赖于外国市场的需求情况,并且对国内需求变化的响应较为迟缓。
当国内需求出现下降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供给无法快速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奥肯定律就在这种情况下失效了。
其次,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是奥肯定律失效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力发展制造业,导致了许多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远远超过需求,导致价格的下跌,企业难以盈利,从而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供给调整。
这种情况下,奥肯定律无法发挥作用,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此外,中国的贫富差距也限制了奥肯定律的有效性。
奥肯定律假设供给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但是在中国的情况下,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富有的少数人手中,而穷人的购买力有限。
因此,当需求不断增加时,只有富裕人群才能够真正消费,供给并不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奥肯定律的失效,中国的经济增长无以为继。
最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影响了奥肯定律的有效性。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重工业的主导地位和消费品需求的相对不足。
重工业对劳动力和资源需求较高,而消费品的需求量则较低。
奥肯定律在这种情况下会失效,因为供给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需求的变化。
这也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产能过剩问题、贫富差距、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因素都限制了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江辰(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510641)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失业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环境失效的情况下,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奥肯定律;失灵;就业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08-0136-01收稿日期:2012-06-21作者简介:江辰(1988-),女,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以近似的描述实际G DP 和失业率之间一种相互交替的,较稳定的关系。
其内容是,当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 DP 将低于潜在G DP 2个百分点。
或者相对于潜在G DP 而言,实际G DP 每升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将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用公式表示即:失业率的变动=0.5×(实际G DP -潜在G DP )。
其政策含义为:政府可以通过加速经济增长来防止失业率上升,也可以通过扩大就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30年来持续高速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年8%增长率的奇迹,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引发了国内外对这一现状的关注与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有三个主要目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和G DP 高速增长。
奥肯定律不仅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之一,也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之一,鉴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失业率不断攀高的现象并存,探究奥肯定律在我国出现了变异甚至失灵的原因,以及结合实际提出宏观政策调控建议,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二、奥肯定律失效的原因分析(一)数据统计的误差1.国内G DP 统计口径与国外不一致,且G DP 核算内容繁多、环节复杂,从而导致G DP 的统计数据会有一定的误差,这会对奥肯定律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是指导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而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显示出,中国在高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率反而成上升趋势,这与奥肯定律所揭示的规律并不吻合。
本文针对中国的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对中国GDP与失业率的数据和中国具体国情进行分析,从而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失业率1 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经济可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指标也是评估一国经济国内运行是否健康的重要度量。
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发现这三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其中,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是最具影响力、最易为人接受的反映以上目标间关系的两个理论。
前者反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后者描述的是失业率变化与产出增长对正常产出增长差异之间的关系,揭示产出增长和失业变化之间的关系,而不在于其所提供的具体数值。
奥肯定律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为考察美国实际的产出增长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的。
具体内容是:如果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快2%,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慢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进步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失业率却没有不降,在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担忧,而经济高速增长前提下的高失业更是令人困惑。
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学者对奥肯定律在中国有效性的认识产生不同的观点,即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和承认奥肯定律实质关系仍然存在。
2 对中国是否存在奥肯定律的检验奥肯定律的中国实证涉及两方面的数据:GDP增长率和失业率。
GDP增长率取隔年的实际GDP指数变化,作为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衡量指标,失业率则采用中国统计局年鉴上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下表为我国1979-2012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的失业率的数据,其中,失业率变化为CU,实际经济增长率为CGDP。
经济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7期26奥肯定律适用于中国吗?——关于中国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速率的研究苗高健 温佳奇(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00;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摘 要:奥肯定律(Okun’s Law)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奥肯定律成功地描述了在成熟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
在当前的中国,奥肯定律失效连连,适用于成熟经济体的规律在新兴经济体似乎并不完全适用。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中国,奥肯定律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的现状。
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兴起能够对整体就业市场起到保护和再平衡的作用。
中国很有可能在经济转型增速下降的同时实现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持续改善。
关键词:奥肯定律;就业;经济增长率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37X (2018)07.0026-03一、引言和研究背景奥肯定律(Okun’s Law)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的法则,他通过数据比对和建模分析,试图找出经济活动和失业率的关联,得出的结论是,output gap 如果每增加2%左右,失业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美国相关研究机构对奥肯定律的研究非常重视,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国际经济社会条件下,“奥肯定律”仍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重要研究手段,“奥肯定律”提出的“负相关”、“失业率”等指标概念对决策者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在当前时期,经济增长率下降,创业就业会随之下降,失业群体会随之增加,这在世界范围都普遍适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就业形势充满挑战,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重新解读奥肯定律对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的适用性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现象使许多学者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怀疑。
奥肯定律阐述了周期性失业率和产出缺口之间的实证关系,其在许多国家得到考证。
然而许多学者发现奥肯定律在中国却失灵了。
一些学者把奥肯定律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中国城镇失业率数据的不准确和统计口径的不一致。
那么,奥肯定律在中国真的失灵了吗?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使用hp滤波器的方法对我国真实产出和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数据处理,分离出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值,其中前者用于计算长期就业弹性值,即反映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者用于对奥肯定律进行重新估计,从而计算出短期就业弹性值,即反映周期性失业率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在对奥肯定律估计时未采用中国城镇失业率这一传统年度数据指标,而是使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季度数据指标。
一、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使用的数据指标有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修订后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005年价格基数=100)。
后两组数据用于计算真实产出。
数据时间跨度为1992年1季度到2008年2季度。
国内同类研究文献多使用年度数据,但使用年度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存在数据点少、误差较大的缺点。
因此,使用季度数据可使参数估计更准确。
另外,作者用X-12软件对数据进行季节性处理,使本文实证研究结论不受数据季节性因素影响。
本文使用的数据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变化特征。
具体而言,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从1998年4季度的1.4亿骤减到1999年1季度的1.2亿,而在此之后到2002年末之间逐年下降,而同时期的真实产出保持适度增长。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为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实行下岗政策,从而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由于这一现象源于国家政策,而非劳动力市场自身变化导致,因此用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