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二﹚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
课题: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二)
初二地理授课人:万琳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悉不同的经纬网地图,初步观察和了解以不同投影方式绘制的地图,让学生初步获取观察、分析、使用地图的能力。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2.熟悉不同的经纬网地图,初步观察和了解以不同投影方式绘制的地图,让学生初步获取观察、分析、使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都是些机械记忆,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1、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复习提问: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2、引入新课: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3、了解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4、根据地球仪,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北极。
阅读教材P16页和图2—7,掌握纬线的长度、数量、指示的方向。
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高、中、低纬度范围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主学习目标,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有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科代表或指派一个同学提出,可以请教外组和老师。
5、教师提问:(1)什么是纬线?什么形状?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指示什么方向?(2)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南纬和北纬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中、低、高纬度范围分别是?(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6、科主任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结果,做精讲。
(1)纬线和经线的特点,对比填课本P23表。
(2)从赤道向北、向南,纬度是增大还是减小?(3)举例判断某纬线,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推测地球是球体(太阳和月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确证:地球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大地球形说)1519.9开始,1522.9结束,现代宇宙观测研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北冰洋。
2、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3)登高望远。
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4、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并标示了纬度,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叫经线。
1884年,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线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0°经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时最大的危险圈,由赤道向两极长度逐渐减小。
地轴:地球自转轴南极:地球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球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5、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因此,在军事、航海、航空、通讯、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经度:度数范围:0~180°西经:0°经线以西,用W表示,越往西度数越大东经:0°经线以东,用E表示,越往东度数越大纬度:度数范围:0~90°南纬:赤道以南,用S表示,越往南度数越大北纬:赤道以北,用N表示,越往北度数越大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6、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目标引领:1.导入新课:(出示太阳和月亮的图片)仰望星空,我们大家看到的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俯瞰大地,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吧!2.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修改和补充: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导语】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对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类至今都没有停下不断探索的脚步,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之旅!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和教材P16图2-1,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7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⑴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⑵展示地球卫星图片,加深对地球的形状的理解。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动画演示:“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地球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出示讨论题:1.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列举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教师点拨】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觉“天圆地方”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二﹚
1、运用地球仪,说出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2、运用地球仪,说出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分清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范围
一、经线、纬线
1、自读P19第3段及图2-8,完成
(1)、纬线的形状是(除极点),最大的纬线圈是。
纬线的指示方向是。
(2)、判断: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
(3)、南、北半球以为界。
2、自学P20课文及P21页图2---12,完成
(1)什么叫经线?
(2)判断: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都是经线。
()
②经线长度都相等。
()
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3
二、纬度
4、自读P19 第4、5段,图2---8,完成
(1)结合地球仪说出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
(2)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划分:中纬度:
高纬度:
(3)填空:赤道的纬度为,赤道以北称,代号为 N ;
赤道以南称,代号为 S ,南北纬各有。
(4)以赤道为界,向南、向北纬度的变化规律如何?
(5)填一填:在下图括号中填出相应纬线的纬度
(6)试一试:写出下列纬线上各点的纬度
例如:B 20°S A C D E F
“同步”P13页4、5 ;P14页5、7
B
A 0°
°
°
35°
25°
15°
E
F
()
()
()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