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三1_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5课时加法1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443.04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标准】《标准》指出,“‘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一年级属于第一学段,主要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感受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课时】 9课时1.1~5的认识 2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2课时第一课时 1~5的认识【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人教版课件•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常见的量•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目•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录数的认识认识1-5各数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认识1-5各数的含义。
1-5的加减法通过操作、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1-5的加减法口算方法。
1-5的加减法应用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6-10各数016-10的加减法026-10的加减法应用题031 2 3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应用题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意义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计算连加、连减应用题图形与几何认识图形(一)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并会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拼组中的规律030201图形的拼组位置与方向(一)上下左右位置前后位置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01020304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半时建立时间观念常见的量比多少、长短、高矮比长短比多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长度的物品,学会使用“长”和“短”来描述物品的长度特征。
比高矮认识整时通过实例演示,教会学生如何读取整点时间,理解整时的概念。
认识钟表介绍钟表的构造和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作用。
认识半时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指针的位置,学会判断并读取半点时间。
认识时间(整时、半时)认识人民币认识货币01简单的换算02购物实践03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初步认识加法学习加法符号掌握计算方法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实例引入减法概念,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
初步认识减法学习减法符号掌握计算方法培养逆向思维教授学生认识和使用减法符号“-”。
引导学生掌握逐一减算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出10以内数的减法结果。
通过减法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理解运算顺序教授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中,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用“>”“<”和“=”正确比较1~5各数的大小。
2.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几)和序数含义(第几)。
3. 5以内数的组成。
4.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计算。
根据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5. 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6. 0加几,仍等于几;几减0,仍等于几;0加0等于0,0减0等于0;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结果还是0。
1.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和第几。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并会用语言(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6.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看图列式计算。
1.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如3写成ε)。
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2、5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了。
因此,学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写好0~5各数,教材中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从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
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0~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在第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和“<”两边的数的大小。
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老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1、1――5的认识…………………………3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第一课时: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教学目标】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5 以内各数的认识、5 以内各数的大小比较、第几、5 以内各数的分解和组成、5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 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了数 10 以内各数,以及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
在此阶段,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 5 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它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表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相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安排教学建议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书写范例,弄懂起点、笔顺、终点的标志;按照范例书写,一写一对照,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在数概念的建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3.加强对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在加减法含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情境图、直观图(点子图等)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4.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计算方法多样化,是学生思维处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视作学生思维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之一。
第1课时1~5的认识课时内容教材第14~6、18~9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教版⼀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刚刚步⼊⼩学的第⼀个学期,数学的基础教学⾄关重要。
⼀个出⾊的数学教师总是拥有⼀份出⾊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教版⼀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谢谢阅读。
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
⼈教版⼀年级上册数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是⼩学⽣学习数学的开始。
在这⼀阶段通过让学⽣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法5以内数的⼝算,为学⽣了解数学的⽤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写数字和初步建⽴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标】 1、使学⽣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整。
会⽤5以内各数表⽰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个和第⼏个。
2、使学⽣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2、使学⽣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词语(⼤于、⼩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
4、使学⽣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理解的⽅法⼝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5以内各数表⽰⽇常⽣活中的⼀些事物,初步建⽴数感,运⽤数学来表⽰⽣活中的事物并进⾏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写数字和初步建⽴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较⼤⼩,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
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进⾏⼤⼩的⽐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 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4课时 3、 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第⼀课时: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整, 2、能⽤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常⽣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数感,并能进⾏交流。
【环节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一)在情境中理解合并。
(1)现场演示(老师先拿了2支粉笔,又拿了1支粉笔,合起来是3支粉笔)。
教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教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和大家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先拿了2支粉笔,又拿了1支粉笔,合起来是3支粉笔)。
(让学生反复说。
)教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来演一演吗?(2)现场表演(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1个同学,合起来是4个同学)。
教师:请你们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教师规范学生语言:有3个同学在拍球,又来了1个,合起来是4个同学(让学生反复说。
)教师:你能把刚才看到的过程借助磁扣到前面来演一演吗?(黑板上磁扣演示如下图,磁扣上面贴彩图。
)(二)在操作中理解合并。
(1)摆一摆。
教师:请你先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教师: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2)画一画。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说了同学的表演、气球图和摆小花的意思。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是合并。
)教师:对!就是学生、气球、小花合并的意思和过程是一样的。
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它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并选出如下两幅图重点说明。
教师:对比这两幅图,哪幅图能很好地表示出合并的意思?[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能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并能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用小磁扣摆清楚。
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合并的意思,为理解加法的含义奠定基础。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师出示气球图(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师:这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师: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生活中这样的加法算式多吗?你能再找出一些吗?[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加法算式,感受到加法再生活中存在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