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天游峰的扫路人》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熟读课文,以“天游峰和扫路人交织在一起”的主线,理清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味感悟课文的2、7自然段,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衬托把天游峰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写法。
4.品读课文,关注人物。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感受作者写人的手法,学会用外貌、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学会运用铺垫和反衬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写法。
5.用本课习得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
感受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反衬的写作手法。
难点:1.通过品读课文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体会“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到住地”这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多媒体出示: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
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做一个自信快乐的人。
2.学生齐读。
3.谈话导入:有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他像青松一样挺立山巅;像小草装饰大地。
他在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周而复始地辛勤劳作。
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作者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4.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出示图片)从画面中你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呢?(通过观察,得出第一印象:年龄大、勤劳、朴素、快乐。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
(2)分组讨论,探讨扫路人工作的艰辛与坚持。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尊敬劳动、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扫路人坚持工作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了解到的关于天游峰的资料。
2. 学习课文:(1)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了解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3)学习生字词,组内讨论,教师点评并出示生字词卡片。
3. 探讨课文细节:(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如扫路人的服饰、工具等。
(2)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感受到扫路人坚持工作的精神。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敬业精神。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尊敬劳动的短文。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尊敬劳动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风景名胜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观察身边的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工作场景,下节课进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3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下语文第15课课文。
作者是陈章武。
中心思想是扫路人的豁达开朗和以苦作乐的一种精神。
下面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欢送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合作探究,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师:上课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从小到大,你最敬仰的人是谁?说明理由。
(生畅所欲言,师相机点评)2、过渡,提醒课题。
师:同学们敬仰的大多是名人或熟悉的人,可是作家章武,却对一位偶然相遇的普普通通的扫路人产生的深深的敬意!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天游峰的扫路人。
(齐读课题)过渡:从哪里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人怀有深深的敬意?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谁能迅速从文中找出根据?1、出示句子: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2、指导朗读:谁能体会到这种感情?说说看。
(1)指名读。
(2)指导读:交情好似一般,感情还不够深。
哪个词语最能表达“我”对扫路人的敬重之情?(课件闪烁“紧紧地抓住”)(3)你体会得非常正确!愿意读一下给大家听听吗?3、小结:对!一个“紧紧”,一个“抓住”,确实表达了作者对扫路人的敬意!还有吗?(此环节视时间和学生答复程度而灵活机动)4、出示句子:“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师:笑声会伴随我回到住地吗?那终究是什么呢?说明什么?1、过渡:那么到底扫路人哪些地方让“我”如此敬仰呢?作者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文本,与老人进展心灵对话。
2、学法指导:别急着读课文,老师想知道的是,你们准备怎样来感悟人物特点?3、小结:对,感悟人物特点就得紧紧围绕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感悟。
《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分析1. 描述扫路人外貌特征和身份背景。
2. 分析扫路人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
2.2.2 故事情节分析1. 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2.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2.3 主题思想探讨1. 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第三章:课堂活动与讨论3.1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2 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2. 各小组表演课文中的场景,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3.3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拓展与延伸4.1 相关作品阅读1. 推荐与《天游峰的扫路人》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4.2 写作练习1. 请学生以扫路人为主角,创作一篇小故事或散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2 反思与建议1. 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反思。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学生品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曹卫星第一部分:教学提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学习衬托以及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细节,品析语言,感受扫路人乐观开朗、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物镜头:1、我们先来读一个词语幻灯片镜头:[幻灯片“天游峰”]人物镜头: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天游峰?或者在电视上见过天游峰?幻灯片镜头:[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
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
]2、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幻灯片:扫路人]人物镜头:你对“扫路人”有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一说。
(插入flash:说一说)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就叫《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起把课题读一下。
幻灯片镜头:[幻灯片:天游峰的扫路人]人物镜头:读了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吗?对了,课文主要是写扫路人的。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扫路人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学了课文,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人物镜头:1、通过预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生字都读正确了,谁来读一读。
幻灯片镜头:[幻灯片:夷颇褪帚削罢]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读或者写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的?[点击“夷”字]“夷”这个字一般的意思是安全。
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既可以一下子记住字形又可以一下子记住意思,请大家看这个字的结构和笔顺,一个人背上背着一张弓,这就是字形,一个人背上背着一张弓,感觉很安全,生命有了保障,这就是意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高琴刘金莲设计背景:本篇课文属人物篇,主旨在于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文中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这几方面入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我把分析人物写法、走进人物心理作为重点来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了练笔和讲评,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材分析: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叙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偶遇一位扫路老人,并在与其结识相处的过程中,被老人那种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所折服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只有热爱生活,知足才能常乐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天游峰扫路人的鲜活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
2、利用文本空白,想象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通过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指导写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悟扫路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法探究:培养朗读,激发表达,指导写法。
学法指导:读悟结合,迁移写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了解景物描写作用1、课件出示天游峰的美好风光。
归纳总结天游峰风光的特征(高、险)。
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请找出来。
2、汇报交流。
过渡:既是写人,为什么要写天游山的险峻呢?(同学们合作思考)这就是反衬的写法。
二、精读课文,品读对话。
1、面对又高又陡的天游峰,你认为扫天游峰累不累?但扫路人却不这么认为,请看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对话(1):“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状态。
(3)学会通过描绘景物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天游峰的景色及扫路人的生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描绘景物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天游峰的图片、地图、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录音机、课文文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扫路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状态。
5. 描绘景物,表现人物心情和性格:(1)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课文中描绘景物的句子进行分析。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天游峰的景色画。
2. 课堂作业:(1)完成生字词练习题。
(2)以“我眼中的扫路人”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内容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3. 引导学生从扫路人身上学习到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扫路人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精神。
3. 小组讨论:讨论保护环境、尊重劳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扫路人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精神。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保护环境、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天游峰的相关图片或地图。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天游峰的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扫路人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精神。
4. 学生分享对扫路人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观念。
5. 小组讨论:讨论保护环境、尊重劳动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劳动工作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尊重劳动的观念。
3. 思考作业: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并将所学价值观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理解扫路人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精神,并表示出尊重劳动的态度。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育学生学习扫路人的精神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习扫路人的精神品质,联系实际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准备: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全文、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提问:“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课文进行解读。
3. 学习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扫路人的精神品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总结扫路人的优秀品质。
4.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扫路人的日常工作,体会扫路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扫路人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6. 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向扫路人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业形式可以是作文、心得体会等。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体现出扫路人的精神品质,如敬业精神、乐观态度等。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清洁工人,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日常生活,进一步体会扫路人的工作艰辛和无私奉献精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勤奋、坚持和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扫路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扫路人的品质和人生观。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扫路人形象,包括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面。
探讨作者对扫路人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对比、象征等。
2.3 课文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到扫路人的勤奋、坚持和乐观品质。
讨论课文中所传递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三章:课堂活动设计3.1 导入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游峰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扫路人的印象是怎样的?3.2 主体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课文中扫路人的形象和特点。
小组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3.3 总结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强调扫路人的勤奋、坚持和乐观品质,并鼓励学生践行。
第四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扫路人的心得体会。
选择一个扫路人身上的品质,结合自己的实例进行阐述。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拓展阅读6.1 推荐阅读提供一些与扫路人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供学生自主阅读。
鼓励学生从阅读材料中吸取更多的信息和感悟。
6.2 阅读交流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8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天游峰扫路人喜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
神态。
语言。
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品尝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回忆复习、进入文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依据答复板书)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沟通(天游峰)(1)、指名读第2自然段理解“一根银丝”(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白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理解比方句、飘飘悠悠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表达吗?(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有关重点句子:“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经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
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当是很累的。
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2)理解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
指导朗读3.全班沟通。
(扫路人)“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省。
(2)指导朗读。
“瘦削的脸,面色乌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一、教案基本信息《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优秀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体会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
2. 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图片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b. 简要介绍天游峰的扫路人,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c.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3. 品析课文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b. 学生分享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并解释原因。
4. 情感教育a.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课堂小结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三、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2. 写一篇关于从《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得到的启示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育:教师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分析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收集天游峰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课文音频:录制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3. 教学PPT:制作包含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分析等环节的PPT。
小学语文公开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铝业学校董潇怡一、教材分析:《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2.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播放天游峰的课件,让学生形象感受天游峰的险、高。
(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形象的感受到天游峰的险、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天游峰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天游峰的句子,然后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险、高,使学生明白,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游人爬山游玩都望而生畏,可有一位老人却天天都在打扫天游峰,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3.学习扫路人学生在学习时,主要抓住一个问题:打扫如此险峻的天游峰,本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为什么这位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学生在回答时,自然而然能围绕老人的品质回答。
学习方法上,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体会人物性格,使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也学习到描写人物性格主要就是由这几个方面表现的。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汇编6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1)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3、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二、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词。
出示:攀登精瘦运动鞋气喘吁吁瘦削眉毛慈善宿鸟⑴同桌互读检查⑵指读,互评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
(播放磁带)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天游峰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
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板书:九百多级石梯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高、陡、窄)⑷情景创设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游峰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扫路人的工作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天游峰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理解扫路人工作的艰辛和乐观精神。
(3)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 扫路人工作状况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
2. 分析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天游峰的图片、生字词卡片等。
2. 课文录音带。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天游峰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游峰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让学生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2)讨论:扫路人为什么能够在天游峰扫路?他们的工作状况如何?(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3)布置课后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和背景。
能够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汇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扫路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关于一位在黄山天游峰扫路的老人,他每天默默地扫路,让游客能够享受到美丽的风景。
课文中描述了老人的外貌、工作情景和他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老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课文还描绘了天游峰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美,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2.2 词汇和句子课文中有许多生僻的词汇和难懂的句子,需要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讨论和提问等方式,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词汇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黄山天游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扫路人这个职业,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3.3 讨论和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展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3 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展示,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包括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教学设计
设计者:
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分析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的高与险。
3.通过读、圈、划、批注等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品读感悟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学习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险与高
1.同学们,如果说“没登上长城的人,不能算到过北京”,那谁能完成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没攀登过()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
【板书:天游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想说一说呢?【板书:高险】
谁来找一找读一读,读出它的高、险。
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课件出示2: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围绕这两段,作者都用了哪写方法写它的高、险呢?
(点拨交流:比喻、列数字、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看着眼前这高而险的天游峰,(出示图片)宋人陈观在游览天游峰后有感而发:出示古诗:天游峰
[宋]陈观
山水参差六曲流,此中绝境适天游。
几千万类尘根净,三十六峰云气浮。
翠耸层霄峦壑胜,碧笼静涧竹松稠。
琼浆可致故麻熟,飘笠何妨为永留。
齐读。
就是这样高、险的天游峰,一位老人,每天早晨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傍晚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们不禁要——(引读)倒抽一口凉气,这太不可思议了,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的扫路人】
二、与扫路人对话——品味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出示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走进字里行间,画出描写扫路人的句子。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默读想想、圈圈画画,也可以适当写一写,做批注。
交流: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天游峰的扫路人形象?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1.品味扫路人的“外貌描写”
过渡语: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出示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出示2: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①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精瘦”“褪色”“运动鞋”“炯炯有神”等词中体会)
【相机板书:勤劳朴实】
②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都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
但是这两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来写呢?而且为什么天色越来越暗,作者对老人的观察却越来越细致了呢?
(因为一开始作者无意中被“哗哗”的扫路声吸引过去的,对老人不了解,所以只能从衣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后来通过交谈对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内心产生了敬意,才仔细打量了老人。
)
过渡:是呀,正是因为作者与老人的交谈使他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才使他忍不住仔细打量起老人,那么他与老人交谈说了哪些内容,从这些语言对话中又能体会到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2.品味扫路人的“语言描写”
出示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①令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生畏、半途而返的天游峰,七十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引读“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②情境创设读
春天,春雨绵绵之时,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夏天,烈日炎炎之时,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秋天,凉风瑟瑟之时,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冬天,白雪皑皑之时,这位老人,每天都要……
③这样爬上爬下到底累不累?(累)那他为什么连说两个“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陡而且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习惯了;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热爱生活,以苦为乐;爱上了天游峰,离不开这里,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④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轻松。
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相机板书:自强不息,热爱生活】
过渡:这样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神态让我们仿佛忘了这是个要打扫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的60多岁的老人。
按说,这个年龄的老人早该退休了,可他为什么还在这里打扫?
出示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
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①这就是老人离不开这里的原因,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生读)
②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相机板书: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
③这样的生活老人当然会舍不得。
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空气,爱这儿的一切。
所以老人会说得那么——(悠然)。
你能悠然地读一读吗?(指导朗读)
④正是这样一位悠然、自信、豁达的老人才会爽朗地说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出示3: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齐读)
①算一下,30年后,老人多少岁了?100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怎么也不敢去预见的高龄。
但对扫路人来说,他却说得如此——坚定。
这都在给我们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相机板书:自信、开朗、豁达】
过渡:三处语言描写,让我们如见其人。
除了老人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作者还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刻画扫路人?
3.品味扫路人的动作描写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从老人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热情好客】
小结: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尽显出老人的热情。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1.回顾课文,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老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可是既然是写人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天游峰的险峻,目的是什么?
(通过对天游峰的高、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老人的自信乐观,使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板书:反衬】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句写一段话。
①学生练写
②交流:指名2名同学汇报
总结: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因为他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所以他健康长寿。
人生的道路有风有雨,如果我们拥有像老人一样的自信、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相信一切都将美好。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推荐:冯骥才《挑山工》
2.完成补充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