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中国弱台风大暴雨事件的可预报性
- 格式:pdf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8
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摘要】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预警信息,可以帮助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率,准确预警灾害事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应对灾害事件的损失。
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也有助于加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对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
对于建设更加安全的社会和有效提升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利用这些预警信息,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灾害事件,保障社会和居民的安全。
【关键词】短时天气预报、临近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效率、准确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损失、社区居民、意识、重要性、安全社会、贡献、灾害风险、能力。
1. 引言1.1 介绍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的概念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是指针对不同时间段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气象服务。
短时天气预报通常是指未来数小时内的天气情况预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前通知公众可能发生的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等突发天气现象,以便公众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而临近天气预报则是指未来数天内的天气情况预测,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做好长期天气变化的准备和规划。
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及时、准确的天气预警,可以有效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率,减少灾害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伤害。
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疏散、防护、加固建筑等,可以有效降低应对灾害事件的损失。
加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人们具备足够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逃生行动。
通过引入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可以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趋势,为建设更加安全的社会贡献力量,提升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短时天气预报和临近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以及它们在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准确预警灾害事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应对灾害事件的损失、以及加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方面的作用。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台风路径分类概述•强台风降水特征分析•弱台风降水特征分析•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对比分析•台风路径分类对降水特征的影响分析•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登陆台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台风降水是造成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台风降水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单一路径下的研究,而对不同分类路径下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数据不完整、分析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现状与不足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不同分类路径下登陆的强弱台风降水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概率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具体包括:建立数据库、数据预处理、GIS可视化、概率分析等。
同时,还将结合相关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02台风路径分类概述03根据台风活动时间将台风分为常年、季节性、非常规等不同活动时间。
台风路径分类标准01根据登陆地点将台风路径分为不同的登陆路径,如西北路径、西进路径、转向路径等。
02根据台风强度将台风分为强台风、台风、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等不同级别。
不同路径分类的特点台风沿西北方向向中国大陆靠近,一般带来较强的降水和大风天气,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
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向中国大陆靠近,路径较为稳定,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西进路径台风在海上向北或向南转向,一般影响范围较小,但带来的降水强度较强。
转向路径还有其他一些不常见的路径分类,如回旋路径、倒抛物线路径等,这些路径下的降水特征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其他路径通过对台风路径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有助于提高台风降水的预报准确率。
提高预报准确率指导防灾减灾增强公众防范意识了解不同路径分类下台风的降水特征和影响范围,有助于指导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ECMWF集合预报在一次台风远距离极端降水分析中的应用娄小芬,王丽颖,罗玲,傅良,钱浩(浙江省气象台,杭州310007)摘要:采用ECMWF interim 再分析资料、ECMWF 集合预报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运用“集合异常预报法”和“EFI (Ex-treme Forecast Index)阈值法”对浙江东部一次台风远距离极端降水的成因和可预报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台风倒槽长期存在,在北侧冷空气入侵作用下在浙江沿海地区引起锋生,并在倒槽顶端诱生低压环流,是造成浙江东北部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2)36h 时效的集合预报显示,大气可降水量、850hPa 南风分量、925hPa 水汽通量和200hPa 辐散都超过气候平均值3~4个标准差,且超过3个标准差的概率也达到了70%~90%,表明浙江沿海有优越的动力和充沛的水汽条件,异常强烈的天气信号,预示发生极端降水为高概率事件。
(3)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各物理量异常概率会明显减小,因此在判断极端天气发生可能性时应降低预警的概率阈值。
(4)不同时效降水的EFI 对95%和99%百分位事件的预报效果均很好,可以比确定性预报提前3~4d 提供极端降水信号。
EFI 指数所反映的极端降水信息较确定性模式更加可靠且稳定,在决策服务中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5)“集合异常预报法”可以获得与极端天气相关的形势场和物理量的异常概率,而EFI 在长时效的预报更具优势,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可以为预报员提供更全面的极端天气信号。
关键词:台风;极端降水;集合预报;标准化异常概率中图法分类号:P459.9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1004-9045.2021.06.007娄小芬,王丽颖,罗玲,等.2021.ECMWF 集合预报在一次台风远距离极端降水分析中的应用[J].暴雨灾害,40(6):626-636LOU Xiaofen,WANG Liyin,LUO Ling,et al.2021.Application of ECMWF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on an extreme heavy rainfall cause by a remote tropical cyclone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0(6):626-636Application of ECMWF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 on an extremeheavy rainfall cause by a remote tropical cycloneLOU Xiaofen,WANG Liyin,LUO Ling,FU Liang,QIAN Hao(Zheji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Hangzhou 310017)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mechanism and predictability of a remote typhoon heavy rainfall in eastern Zhejiang Province are investigated by ensemble anomaly forecasting,with ECMWF reanalysis data,ECMWF ensemble prediction data,and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Results show that:(1)Under the intrus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north side of the typhoon inverse which existed for a long time,it caused frontal form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and induced a low pressure circulation at the top of the inverse trough,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heavy rainfall in the northeast of Zhejiang.(2)The ensemble forecast with 36-hour prediction valid shows that precipitable water va ⁃por,south wind component on 850hPa ,water vapor flux on 925hPa and divergence of 200hPa all exceed 3~4standard deviations of cli ⁃mate average,and the probability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ceeding 3reaches 70%~90%.These factors indicate that great dynamic condition and abundant water vapor exist along the coast of Zhejiang.Strong anomalous signals predict high probability of an extreme heavy rainfall event.(3)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forecast lead time,the anomalous probability of each physical quantity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re ⁃fore,the threshold of anomalous probability should be reduced for the early warning of extreme weather.(4)The EFI s (Extreme Forecast In ⁃dex)with different forecast lead time have good prediction results for 95%and 99%percentile precipitation events,and it can provide ex ⁃treme precipitation signals 3~4days earlier than deterministic forecasts.The information for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provided by ensemble prediction EFI index is more reliable and stable than deterministic forecast,and has higher reference value in decision-making services.(5)Ensemble anomaly forecasting method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abnormal probability of synoptic scale pattern and physical quantities.收稿日期:2020-03-29;定稿日期:2020-08-28资助项目: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发展专项(YBGJXM(2018)1B-06);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LGF20D050002);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20-050);浙江省气象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20ZD01)第一作者:娄小芬,主要从事天气预报和集合预报应用技术研究。
中国沿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沿海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估,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台风带来的潜在威胁。
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开展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对于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保障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评估流程、评估指标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该体系综合考虑了台风频率、强度、路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估了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风险水平。
本文还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台风灾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台风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范围和损失情况。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台风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灾害防范和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提出了加强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效果;加强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这些对策建议旨在为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基础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涉及气象学、海洋学、灾害学、地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其核心在于理解和量化台风灾害的形成机制、发生概率、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气象学和海洋学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台风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
台风是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其形成、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等受到多种气象和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预测台风的生成概率、移动路径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高温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冰雹天气安全教育预警信息传达技巧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面对高温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和冰雹等极端天气,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天气安全教育预警信息传达的技巧,以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灾害预警的基本要素1.可靠性:灾害预警的信息必须准确、可靠,并由专业机构或权威媒体发布。
在信息源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警觉并及时跟进最新预警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2.实时性:准确及时获取灾害预警信息是关键。
在面临高温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和冰雹等极端天气时,民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渠道和专业应用,及时获取预警信息。
3.简洁明了:预警信息应该简洁明了,用寥寥数字、关键短语和简短文字进行表达,以迅速传达相关信息。
二、高温干旱天气安全教育预警信息传达技巧1.关注气象预报:密切关注气象台发布的高温干旱预警信息,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
2.合理避暑防晒:在高温天气下要采取合理的防暑措施,如佩戴帽子、墨镜、使用防晒霜等,避免长时间暴晒。
3.适当降温:保持室内通风,合理使用空调等设备,避免高温下身体过热引发中暑。
4.节约用水:高温干旱天气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应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减少浪费,保护水资源。
三、台风暴雨天气安全教育预警信息传达技巧1.了解台风路径: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及时做好准备措施,避免台风给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2.加固房屋:在台风来临之前,检查房屋的结构稳固性,及时修补或加固房屋,确保安全度过台风。
3.储备食品和用品:台风可能导致区域交通中断,应提前准备充足的食物、水和药品等生活用品。
4.室内防御措施:在台风暴雨来临时,合理窗户和门户,确保室内干燥,避免雨水倒灌。
四、洪涝天气安全教育预警信息传达技巧1.避免涉水:在洪涝天气中,尽量避免涉水,特别是不熟悉的区域和下水道附近。
避免因险情而造成生命危险。
2.室内避水:如果面临洪涝情况,务必尽量待在室内,并寻找较高的地方,远离水源,确保自身安全。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强对流天气是指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局地剧烈天气现象,包括龙卷风、暴雨、冰雹等。
这些天气现象在中国的中小尺度区域经常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扰。
了解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学特征非常重要,可以为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主要分布在夏季,其中又以6月至8月为主。
这段时间是中国大陆地表温度较高、所受日照辐射也较多的时候,能量供给充足,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主要活动区域为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剧烈且短暂的特点。
一次强对流天气往往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20分钟至1小时内消失。
其短暂性给天气预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预测。
此外,强对流天气具有局地性和强降雨、大风的特点。
有时,降雨量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200毫米以上,对农业、城市排水系统等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强对流天气还会伴随着雷电和冰雹等现象,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遥感技术在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云图能够提供大范围的云图观测,并通过云图解译反演强对流天气云团的性质。
雷达可探测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降雨和风暴结构等信息。
这些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测更加准确可靠。
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表和对流层动力、稳定度、湿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与东亚季风和台风活动密切相关。
东亚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在相对较干燥的地表气候背景下上升,与上层冷空气的相遇使得空气产生剧烈对流。
台风活动则会增强对流天气的形成,使其更加频繁和剧烈。
此外,地形、城市热岛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发展。
强对流天气的气候学特征是多变的,对其研究需要结合气象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多角度、多尺度的分析。
台风季节的特点与预测方法台风季节是指一年中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台风活动频繁的时期。
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它造成了许多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因此,了解台风季节的特点以及预测方法对于减少灾害风险、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台风季节的特点和预测方法,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台风季节的特点台风季节一般以夏季和秋季为主,特点如下:1.频率高:台风季节中台风的频率较高,每个季节可能出现多个台风。
特别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的出现更加频繁。
2.持续时间长:台风季节一般持续数月,从夏季一直延续到秋季。
在一些地区,如中国的长江流域,台风活动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冬季。
3.强度较大:台风季节中的台风一般强度较大,可能带来狂风暴雨、飓风和海啸等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二、台风预测方法台风的准确预测与预报对于防范和减轻台风灾害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台风预测方法:1.观测和监测:通过气象卫星、雷达和浮标等设备进行台风的观测和监测。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有关台风位置、路径、强度和变化趋势等重要信息。
2.数值模型:利用气象数值模型对台风进行预测。
通过输入大气和海洋的观测数据,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台风的发展和移动轨迹。
3.统计方法:根据历史台风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台风发生的概率和趋势预测。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长期预测和季节预测。
4.综合预报:将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综合,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预报可以结合观测、数值模型、统计方法和专家判断等多种信息,为台风活动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总结台风季节的特点是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和强度较大。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人们做好台风防范和应对措施。
台风的准确预测是减轻台风灾害的关键,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观测和监测、数值模型、统计方法和综合预报。
这些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应用可以提高台风的预测准确性,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台风带来的风险。
通过对台风季节特点和预测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而台风是其中最具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如何在台风来袭时有效地降低损失和危害,实现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护?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监测在台风来临之前,通过台风的动态监测能够及时了解台风的路径、速度、气压等基本信息。
目前,国内外各地都建立了完备的气象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同时还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来监控台风的位置和强度。
在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点:1.台风的中心位置及预计路径:了解台风的移动和走向,可以帮助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发布防台措施。
2.台风的强度:通过监测台风的气压、风速等指标,可以了解台风的强度和趋势,及早做好防御策略。
3.台风预警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台风的预警系统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和改进,准确的预警和应对是及时开展救援行动的前提。
4.台风影响范围:通过模型预测、人工推演等技术手段,精确预测台风对地面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预报除了对台风进行动态监测,提前进行准确的预报也是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
预报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台风的时间、地点、强度和风向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根据预测结果,人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疏散人员:在台风来临之前,通过预警信息提前疏散人员,避免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2.积极开展救援:根据预测结果,可以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和救援行动的准备工作,确保灾民得到及时帮助。
3.暂停生产和停工:预测台风来袭,可以提前通知企业暂停生产和停工,避免人员受到安全威胁。
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是影响预警效果和防灾措施的关键因素。
因此,预报工作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灾害预警和应对的能力。
结语台风是一种无情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及早监测和预报,我们就能够在台风来临之前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夏季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与防范夏季是一个多变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在这个季节里变得更加频繁。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台风、高温等,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预测和防范夏季极端天气事件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夏季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方法。
气象部门通过使用气象观测设备和先进的气象预报模型,对夏季极端天气事件进行预测。
例如,暴雨的预测通常依赖于降雨雷达、卫星云图和气象站的观测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气象部门判断降雨的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
台风的预测则需要使用气象卫星和风场探测器等设备,通过监测气压和风速等指标来判断台风的路径和强度。
高温的预测则需要考虑气温和湿度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数据,气象部门可以提前预警和预测夏季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夏季极端天气事件的防范措施。
对于暴雨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洪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疏通河道等。
此外,加强水库和堤坝的管理和维护,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以减轻暴雨带来的洪水灾害。
对于台风来说,我们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采取防风措施,如加固房屋结构、修剪树木等。
此外,及时疏散人员,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温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暑措施,如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注意补水和防晒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高温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除了预测和防范,我们还需要关注夏季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和救援工作。
当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暴雨天气中,我们需要做好排水和疏散工作,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台风来临时,我们需要及时疏散人员,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在高温天气中,我们需要提供及时的救助和救治,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预测和防范夏季极端天气事件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方案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高影响台风事件频发,灾害影响日趋严重。
在我国,以登陆台风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多,台风登陆时间更加集中、登陆季节明显缩短。
分析了我国台风灾害的特征及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加强我国台风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台风灾害频繁而严重。
在西太平洋沿岸国家,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下同)登陆我国,沿海各省自南向北均可能受到台风的袭击和影响。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及其他次生灾害往往给沿海地区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1988—2010年),我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3.7亿元人民币、人员死亡数43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73.8万亩(1亩≈666.67m2)、倒塌房屋28.6万间。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高影响台风事件频发,灾害影响日趋严重。
2005年8月下旬4级飓风(相当于我国的超强台风)“卡特琳娜”(Katrina)席卷美国南部,至少造成1833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338亿美元[2]。
2008年5月孟加拉湾特强气旋风暴(相当于我国的超强台风)“纳尔吉斯”(Nargis)横扫缅甸,造成138373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以上。
造成这些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除了台风太强不可抗拒因素外,对灾害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政府应急机制不健全、应对迟缓、转移疏散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在我国,以登陆台风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呈明显增多的趋势,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明显增强、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多,台风登陆时间更加集中、登陆季节明显缩短。
由于台风强度不断增强,其降雨强度也呈增大的趋势,加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防台风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台风防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防台风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
自然灾害知识:了解台风降雨模式,避免洪涝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其中洪涝灾害是非常普遍的灾害类型。
在中国,从南到北都有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受到台风降雨的影响尤其严重。
了解台风降雨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准确预测洪涝灾害,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什么是台风降雨模式呢?一般来说,台风强度越大,它带来的降雨量就越多。
通过天气预报可以了解台风的路径以及带来的降雨情况,但是单纯的预报并不能完全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因为洪涝灾害不仅仅取决于降雨量,还受到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台风降雨模式,通过分析和建模,根据地形、土壤和气象等因素,计算出台风降雨可能带来的洪涝灾害。
其次,了解台风降雨模式对于预测和防范洪涝灾害非常重要。
在预防洪涝灾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个体化的防范措施。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比如,如果降雨量大而地形平坦的区域,我们就需要考虑防洪设施的建设、涵洞大小的设置等等。
如果是地势复杂的山区,我们需要考虑采取抢险救援措施,以便减轻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
了解台风降雨模式可以帮助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保障民生。
最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频率和强度增加,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了解台风降雨模式。
政府机构、相关专家和民众也需要更多地关注自然灾害预防工作,例如加强防洪设施的建设,完善救援体系等等。
总而言之,了解台风降雨模式对于预测和防范洪涝灾害非常重要。
尤其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政府、专家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9, 8(4), 365-372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ccrlhttps:///10.12677/ccrl.2019.84041Predictability of Weak Typhoon HeavyRainfall Event in China during theMidsummerXifan Zhang1,2, Fei Huang 1,2,3*, Shibin Xu1,21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oratory/CIMS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2Pilot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Qingdao Shandong3 Ningbo Collab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Nonlinear Hazard System of Ocean and Atmosphere,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Received: May 20th, 2019; accepted: May 28th, 2019; published: Jun. 4th, 2019AbstractTyphoon occurs the most frequently in midsummer over China, and typhoon precipit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fter landing typhoon wea-kened, the accompanying strong storms and rainfalls will also be weakened. However, sometimes heavy rainstorm appears while the typhoon intensity weakens. This paper defines the “weak ty-phoon heavy rainfall” event, that is, the tropical cyclone does not reach the typhoon-class intensity (averaged wind speed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2 minutes is less than 32.7 m/s),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at each station exceeds 100 mm (the heavy rainstorm level). And by exploring the predic-tability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WTH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normal warmth of the Barents Sea in the early sea temperature field caused the sea ice to decrease, which made the cold air activity southward, and cooperated with 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previous IOD, which leads the cross-equatorial airflow enhanced in summer and a large amount of vapor transport north-ward carried with the South summer monsoon, which increases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a Niña-SST signal in the background field of the PDO cold phase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caused the increase of typhoon affecting China with weak intensity, which induced the WTHRE.KeywordsWeak Typhoon, Heavy Rainfall, Typhoon Precipitation, Predictability盛夏中国弱台风大暴雨事件的可预报性张希帆1,2,黄菲1,2,3*,许士斌1,2*通讯作者。
张希帆 等1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 青岛3宁波大学宁波市非线性海洋和大气灾害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宁波收稿日期:2019年5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4日摘要盛夏是我国台风的多发时期,而台风降水是我国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台风登陆减弱后,其伴随的强风暴雨灾害也会随之减弱,但有时也会出现台风强度减弱而其带来的降水却反而达到大暴雨等级的现象,本文定义这种现象为“弱台风大暴雨”降水事件,即热带气旋2分钟平均近中心最大风速不足32.7 m/s (即未达到台风强度),且单站单日降水量超过100 mm (即达到大暴雨等级)的热带气旋降水事件。
对盛夏中国“弱台风大暴雨”事件的年际变化及其可预报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前期海表温度场巴伦支海异常增暖导致海冰减少,使得冷空气活动偏南,同时配合前期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导致的夏季越赤道气流增强,南海地区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输送北上,使我国降水量增加。
而前期拉尼娜型海表温度信号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减弱相配合导致影响我国的台风增多,强度偏弱,诱发“弱台风大暴雨”事件。
关键词弱台风,大暴雨,台风降水,可预报性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台风是生成在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剧烈天气过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作为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夏天的华南、东南沿海等地区都会迎来台风,沿海地区的城市都会成为台风登陆的目标,遭遇不同程度的台风暴雨、大风和风暴潮等灾害,进而造成洪涝灾害,耕地受淹,城市内涝等重大经济损失。
登陆中国的台风往往带来强降水。
80%的台风进入大陆后可产生日雨量超过50 mm 的暴雨,其中,30%以上日雨量可达200 mm 以上(特大暴雨),据1977年以前降水记录分析,在我国7次日雨量达1000 mm 的超级特大暴雨中,6次与台风影响有关[1]。
在对东南沿海的降水研究中明确指出,热带气旋降水主导了总降水的趋势,对降水有着显著的贡献[2],房永生等[3] [4]也给出了与之类似的结论,同时认为,台风造成的极端降水是台风降水对降水贡献很重要的一部分;王咏梅等[5]通过统计台风大暴雨在大暴雨降水中的占比也得出了台风大暴雨降水对于大暴雨有重要贡献的结论。
而在对降水强度达到大暴雨强度,台风等级低于台风级的降水事件在所有台风大暴雨降水中的占比统计中,作者发现,这种“弱台风”所造成的大暴雨是台风大暴雨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内陆台风少发地区,这表明了“弱台风大暴雨”降水事件是值得关注的。
Open Access张希帆等2016年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沿海登陆的1614号台风“莫兰蒂”,不仅仅在登陆点厦门造成了强降水,在其北上减弱后,受其减弱后的低压和外围环流影响,浙江省受到了极其严重的降水影响,个别站点甚至出现百年一遇的强降雨。
类似这样的台风减弱后的强降水,往往会对预报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
而目前对于台风的预报,多数是对于即时生成的台风,结合数值模式,预测未来二三天内台风移动的路径、强度变化和伴随的大风、降水分布等状况。
目前表现较好的也是台风路径预报,对于台风强度预报一直难以攻克,更遑论对于不同台风强度的风雨预报[6]。
台风预报在未来要能有突破性的发展,除了在数值技术上需要突破,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台风相关理论和机理研究,故本文尝试从环流机制出发,选取台风多发的盛夏季节(7~8月),对“弱台风大暴雨”这一特殊台风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可预报性的探究。
2. 资料与方法本文所用的降水资料是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提供的756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本文所用的台风数据取自中国台风网“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数据提供自1949~2013年西太平洋(含南海,赤道以北,180˚E以西)海域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资料为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包括位势高度场、海温场、皮温场,分辨率为2.5˚× 2.5˚,资料起止时间为1958年1月~2013年12月。
本文采用Ren等[7]提出的Objective Synoptic Analysis Technique (OSAT)方法进行台风降水的分离。
并对“弱台风大暴雨”降水事件(Weak Typhoon Heavy Rainfall Events, WTHRE)定义如下:1) 热带气旋2分钟平均近中心最大风速不足32.7 m/s (即未达到台风(TY)强度);2) 单站单日降水量超过100 mm (即达到大暴雨等级)。
预报模型的建立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变量逐一引入模型。
每一个解释变量都由f检验,所选的解释变量由t检验,当原来的解释变量由于后来的解释变量的引入而不再重要时,将其删除。
以确保在引入每个新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重要变量。
这是一个重复的过程,直到在回归方程中没有选择重要的解释变量,并且没有从回归方程中排除任何重要的解释变量,以此保证所得到的最后一组解释变量是最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