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边城的意象
一、虎耳草
看着虎耳草的外观,读者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主人公翠翠:翠翠相貌清秀,与虎耳草的特点十分相称。
这个事物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一定的含义。
虎耳草的花语是“纯真的爱情”,象征着翠翠情窦初开的纯真情感。
这也可以体现出作者沈从文想要展现的人性的真诚,与主题联系紧密。
二、白塔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塔”是“子宫”的象征,代表了绝对的温暖与安全。
在白塔的守护下,翠翠一家人生活在那里。
当白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倒下后,又被重新建了起来,象征着希望的坚定,一直存在,这与翠翠一直等待着二老回到自己身边的举动很是相符,也能体现出村庄里人们面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
《边城》与《雪国》意象浅析《边城》和《雪国》都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它们都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自然景观作为意象,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命运。
《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梅子树的描写,传达了女主人公梅兰芳的坚韧和毅力。
梅子树是长在边城的一种民间树木,象征着梅兰芳的生命力和执着。
而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以雪山作为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冈崎的孤独和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雪山寒冷而孤寂,象征了冈崎内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光影作为意象,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边城》中,沈从文通过阳光和黑暗两种对比明暗交错的意象,描绘了梅兰芳和明兰两个女性角色的复杂心理。
阳光象征着明亮和希望,而黑暗则象征着困惑和矛盾。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通过雪光和灯光的对比,揭示了冈崎和六代目冬马之间的爱情纠葛。
雪光是冈崎追求纯洁和美好的梦幻,而灯光则是他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
两部作品都通过动物意象传达了深刻的人性思考。
《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蟾蜍和蚂蚁两种动物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蟾蜍代表着梅兰芳的倔强和坚守,蚂蚁则象征着明兰的顺从和被动。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则以狗作为动物象征,揭示了人性的浮躁和欲望。
狗在小说中象征着冈崎对于爱情和欲望的执着,但最终却引导他迷失了自己。
《边城》和《雪国》通过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描写和隐喻,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通过自然景观、光影和动物等意象的运用,这两部作品以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性的脆弱、困惑和迷茫。
它们也带给读者思考和反思,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白塔作为重要的意象出现在小说中。
这座白塔不仅是小说中的地标建筑,更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情感。
本文将就《边城》中的白塔意象展开试析,探讨它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白塔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在小说中,白塔是佛教寺院的一部分,它是沈小双每天上山诵经祈福的地方。
在这里,白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信仰的象征。
它承载着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与虔诚,是人们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白塔也是书写着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寄托着人们对于精神追求与敬畏的情感。
白塔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描绘的白塔巍峨屹立于山间,它高高在上,俯瞰着人间。
这种超越高度的建筑形态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好像它并不属于现世之间,而是连接着天国与人间的通道。
这种形象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象,代表着一种对于超然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小说中,人们对于白塔的景仰和崇拜与其超越时空的形象是分不开的,它代表着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心中神圣的象征。
白塔还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追求。
在《边城》中,白塔是小双和子安相知相恋的地方。
他们在这座白塔下立下了一生的誓言,承诺永不离开。
白塔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也成为了他们向往的美好世界的象征。
在小说中,白塔被描绘成了一座神秘而神圣的地方,它成为了小双和子安爱情的圣地和天堂。
白塔以其高贵和超然的姿态,给了他们爱情的永恒。
白塔还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美好的憧憬。
在小说的结尾,小双回到白塔下,展望远方,展望着边城的未来。
白塔成为了小双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的象征。
它那高耸的身影,象征着对于未来的向往和期许,也象征着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总结来看,白塔在《边城》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追求,也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美好的憧憬。
它承载着沈从文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也承载着他对于家园与故土的眷恋。
美丽的哀愁——试析《边城》中烟雾意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撑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和团总两个儿子纠结的爱恋悲剧。
达到自然山水与人物情感命运的完美契合。
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又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理想。
同时它又是一部怀旧的作品。
在牵引人灵魂浮沉的怀旧里又满溢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温情。
在温馨的背后却隐伏着作者深切的背悯感.因而整个边城笼罩在一片烟雾氤氲的氛国中.透着美丽的哀愁。
《边城》中多次描写的黄昏薄雾、雨中迷烟景象的深刻内涵。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烟雾意象。
意象一词本源于绘画艺术.又叫“兴象”。
是一种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
文学中的意象是作家从具象中抽取出来的不同于表象的形象.这种形象即具体抽象。
既客观又主观.以意舍形.以意取形.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形象。
这种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
感受方式与感受对象的有机融合。
高度统一;是物我交融,以物写我,以我写物的统一体。
《边城》中集中描绘的烟雾意象即暗合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美丽使人哀愁”的情绪情感。
美丽是关于湘西世界自然真淳的秀山灵水的神话,也是对湘西人生命形态、生存方式及自然温暖的情感世界的认同与赞赏。
而哀愁却是对于美丽存在的永远怀念与纪莫。
湘西山水的烟雨氤氲是雾.生命形式的朴素自然是雾,作者所怀的悲悯还是雾。
那始终萦绕在黄昏山水问的薄雾.撩不开。
拨不去。
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站在至高理想王国所感到的虚无与寂灭。
湘西这片纯净的圣地与湘西人宁静自足。
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以及承载的特定历史文化情结。
是沈从文一生为之魂牵梦萦的理想。
可是在城市与乡村、野蛮与文明的斗争中。
这种理想到底是一种空想。
注定要衰落隐灭。
如同黄昏中的薄雾。
雨中的迷烟.美丽却使人忧愁。
一、美丽却使人愁的爱情沈从文小说笔下的景物人事充满了人性人情美。
他笔下优美、淳朴、单纯的人物演绎的爱情。
像是自然山水孕育出来的珠玉般晶莹剔透;又像是一串清凉香甜的梦。
木傀儡戏沈从文阅读解析《木傀儡戏》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31年发表。
小说以民间艺人木偶戏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描绘了人性的善恶、爱恨、欺骗与真诚等复杂情感。
以下是对《木傀儡戏》的阅读解析。
首先,小说以“木傀儡”作为主要象征意象,突出了人与木偶之间的对比与冲突。
木傀儡是木艺师傅以精湛工艺制作的艺术品,它们没有独立的生命力,需要人为控制才能活动。
小说中的人物也像木傀儡一样,被外部因素操控着,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揭示人与木傀儡的相似之处,沈从文在小说中对人性的虚假和受控制的现实进行了深度思考。
其次,小说展现了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善恶。
木傀儡的表演可以赢得观众的掌声和欢呼,但观众并不知道背后隐藏的痛苦和悲伤。
小说中的角色也是如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善良,背地里却进行着欺骗和残忍的行为。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使读者思考人性的真实面貌。
同时,小说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困境。
故事中的木艺师傅王胖子出于对木傀儡的痴迷,不择手段地追求着完美的艺术品。
他为了得到更好的木材,不惜出卖朋友。
而杨通则以复仇为目的,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并纵容王胖子的行为。
这种艺术与个人私欲的冲突让人思考伦理和道德的界限。
此外,小说通过爱情线索,揭示了人性的真诚和善意。
小说中的女主角三娃对木艺师傅忠诚不渝,并一直默默等待着他的回归。
她的爱意表达了对真诚与善良的追求,也带给读者一份温暖与感动。
与之相对,王胖子和杨通的爱情则带有欺骗和自私的成分,使人感到眩晕和痛苦。
最后,小说以人物的命运和道德的选择作为结尾,呼应了情感与伦理的矛盾。
王胖子最终面对自己的罪恶感,作出了自我牺牲的决定。
而杨通则在看到王胖子所做的一切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努力补救。
小说以此呈现了道德的选择与积极向善的力量,给人以启示和希望。
综上所述,《木傀儡戏》以木傀儡为象征意象,通过揭示人性的虚假和受控制的现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善恶、伦理困境和道德选择。
《边城》的意象传达《边城》的意象传达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边城》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意象传达。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意象传达摘要《边城》是中国现代杰出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不仅笔触优美、文风清新、情思浓厚,还通过运用多种自然意象,打通了全篇脉络,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本文从《边城》中描绘的水、黄昏、月亮等丰富的意象入手,结合该小说中的特定情节,深入分析了这些自然意象在小说中的构架作用及其象征意义,从而展现出该小说独特的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自然意象象征引言《边城》是沈从文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坛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镇茶峒为背景,借船家少女翠翠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美好善良的人性与纯净澄澈的心灵。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包括小溪、河水、雨水等一系列水的意象,以及黄昏、月亮等,一方面很好地串通了全文,使故事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极为连贯的整体,另一方面则传达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使故事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美学色彩。
一“水”的意象――全篇经络“水”是《边城》的中心意象,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终,在构成故事的经络之余,还渗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小说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部写“水”的小说,使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水边”的故事。
作品开篇就对小溪、河水展开了描述,并将其作为线索引出故事的地点和主角,让水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融为一体:“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的……贯穿着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般在水……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些与水有关的描述展现了湘西特有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突出了作品浓厚的乡土气息,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同时也为“水”这一意象在故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24卷第3期2023年6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4No.3Jun.2023[收稿日期]㊀2023-02-21[基金项目]㊀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中国现代雾意象的文化阐释 资助(编号:XSP21YBC268)[作者简介]㊀陈娟(1980 ),女,湖南常宁人,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博士㊂1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㊂沈从文小说中的雾意象陈㊀娟,卢晓玉1(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㊀要]㊀雾是沈从文小说中一个显著意象,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㊁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㊁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㊁生死㊁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㊂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雾意象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㊂[关键词]㊀沈从文;㊀小说;㊀雾意象[中图分类号]㊀I207.42㊀[文献标识码]㊀A [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3)03-0114-05DOI :10.13967/ki.nhxb.2023.0046㊀㊀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仿若一幅淡雅而又瑰丽的自然画卷,吸引着人们去阅读和欣赏,而在这个别样的世界中,最缥缈梦幻和最变化莫测的当属雾意象㊂沈从文笔下的雾具有多重表现形态,并在不同情境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㊂但在对沈从文的研究中,历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多在其小说的叙事性及乡土情怀方面,而对于小说中频频出现的雾意象则涉及较少㊂本文主要对沈从文小说中的雾意象进行专门探讨,剖析其具体表现形态,并探究沈从文作品中雾意象的创作成因,以丰富和拓宽现有研究领域㊂一㊀时间之雾:雾起雾落的光影飞逝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于晨起与傍晚㊂山城湘西向来多雾天,在沈从文笔下,对这种晨起与夜暮时间流转之雾有着多样叙写:首先是代表早晨的时间之雾㊂在‘如蕤“中,沈从文用 晓雾 直接点出时间,在日头的光芒迸出海平面后,又写道: 海面一片银色,为薄雾所包裹㊂早日正在融解这种薄雾㊂ [1]143日出意味着雾将转薄,而海面仍旧被雾气包裹着,意味着这是一个充满着朝气㊁正在苏醒的早晨㊂在‘芸庐纪事㊃动静“一文中,沈从文从 冬日长晴,山城雾多㊂整个城市都包裹在一片湿雾里 [2]217写起,这是天还未亮的时候,人们沉醉在梦乡中,雾气笼罩了一切,显得非常静谧㊂之后山城出现了一些声音,有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几个军营的喇叭也按时响了,小商贩的叫卖声也开始闹腾了起来,于是 湿雾迷蒙中却有尖锐的鹰声啼唤 ,城镇变得热闹起来㊂等到 河上湿雾完全消失 时, 大约已将近九点钟 [2]218,这是本城人吃早饭的时间了㊂晨雾多为湿雾,晨起之时,地冷水暖,从河海中飘荡而来的热空气遇冷凝结,便形成了湿雾㊂日出而暖,雾到浓时雾转薄,浓重的湿雾在太阳的照射下逐渐稀疏,渐渐消逝㊂沈从文以细腻之笔攫取了晨雾的状态及变化特点,用雾来点明时间,渲染氛围㊂其次是表征夜晚的时间之雾㊂在‘一只船“中,作者写道: 远处水面起了薄薄的白雾,应当是吃饭时候了㊂ [3]而入夜之时,温度渐渐转凉,水面上的空气遇冷凝结,便形成了雾气㊂这是傍晚到了,起雾预示着晚饭时间已至,到了日落而息的时间了㊂‘如蕤“中, 将近黄昏时 望一抹轻雾流动于山下平田园村间 [1]163㊂夕雾轻盈,随风而动,男子与女人便享受在这一片刻的惬意之中㊂‘三个女性“中日行西下的时候, 背了落日的山,已渐渐地在紫色的薄雾里消失了它固有的色彩 [4]111㊂那刻,夜雾笼罩了山峰,原本翠绿的山在雾的笼罩下渐渐失色,锋利的边缘也逐渐模糊了㊂在‘边城“中,也有对落日时夜雾的描写, 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5]120㊂这里的雾在黄昏日色的装扮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㊂在‘夜的空间“一文中,作者写泊船行驶到码头附近,各种载满货物的大船纷纷泊到江中心时,用雾描写了由白日的忙碌转入夜色后的静谧:在雾里,巨大的船体各画出一长条黑轮廓㊂ [6]朦朦胧胧的夜雾中,一切都不再明晰,也不需要再像白日般那样明晰了㊂在沈从文笔下,这样的文本还有很多,如‘逃的前一天“中: 太阳一没 仿佛淡牛奶一样的白色东西,流动着,溜泻着,浮在地面,包围了近山的村落,纠缠于林木间㊂这是雾㊂ [7]226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雾气在太阳落下后的种种变化,也预示着村落由白天转向夜晚㊂在‘船上岸上“对于月夜的描写: 已全为一种白白薄薄烟雾笼罩,天上是一片青色,有月亮可以看得出了㊂ [7]156到了夜晚,雾气也逐渐消散,只剩下了白白薄薄的一层㊂夜雾相比晨雾来说变化更加多端,一是借助于夕阳的变化,雾的色彩也在随着日光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在由日入夜㊁由动转静㊁由清晰到模糊的转化过程中,夜雾相对晨雾来说,变化的过程更容易被人眼捕捉到,也更易被观察到其确切的形态与色彩㊂在沈从文小说中,一般不是直接陈述以点明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而是经常通过雾气的扩散与凝聚及其出现的浓淡变化来言明,这未尝不是推陈出新的一种有趣表达㊂在这笔墨缓缓流淌出的自然意蕴中,我们从雾中感受到时间,感受到雾起雾落的光影飞逝,这又何尝不是一番别样的风采呢㊂二㊀地理之雾:雾气弥漫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笔下,雾气不仅在起落转合中昭示着时间,也是对湘西这个独特地理环境的勾绘㊂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湘西地处三面环山㊁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有长江㊁珠江两大水系经过,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湘西多雾的特点㊂沈从文描写了这个雾气弥漫的湘西世界,不仅有对水面上雾气多样形态的细腻刻画,也有对雾色变化过程的生动描绘㊂首先,沈从文极大发挥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雾都湘西,而其中描写最多的当属水上之雾㊂沈从文在短篇小说‘渔“中写道: 下游远处水面则浮有一层白雾,如淡牛奶,雾中还闪着火光,一点二点㊂ [8]45在这里,作者将白雾巧喻为淡牛奶,便生动地将雾的颜色㊁浓度体现了出来㊂雾本身是凝聚的小水滴聚合在一起的状态,在水面之上的透光程度也不强,于是火光便只是一点二点的闪烁着: 白雾似的成团成饼从海上涌起,包裹了大山与一切建筑㊂ [1]147用 成团 成饼 将雾的动态描绘得趣味盎然,既有对雾的动态变化的展现,又准确地将起雾的浓度与强度点出,高密度的雾快速从海上涌起,以至于周围的山和建筑都很快地被包裹了进去㊂在‘阙名故事“中: 这样大的雾,是不常见的雾㊂雾像一种网,网罩到水面,河岸于是仿佛更阔了㊂ [8]258在这里沈从文将雾比作网,恰当地描绘出了雾笼河岸之阔大幽美的景象㊂‘芸庐纪事㊃动静“一文写道: 湿雾照例从河面升起,如一匹轻纱㊂先是摊成一薄片,浮在水面,渐如被一双看不见的奇异魔手,抓紧又放松㊂ [2]220这里对雾在水面上变化的描写堪称精彩,先是把雾比作轻纱,以体现其美丽轻俏的形态,接着又将雾的变化形容为 摊成一薄片 ,雾气由条状慢慢散成了一大片,其变化如魔法世界中的魔手在操纵一般,时松时紧,变幻多姿㊂其次,地理之雾又随着日色的变化而生出多端姿态,这在沈从文笔下有生动描绘,如 面前的海原来已在黄昏中为一片银雾所笼罩,仿佛更近了些㊂海中的小山已渐渐的模模糊糊,看不出轮廓了 [4]127㊂这里的雾用颜色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白色㊁灰色,用银色可以更传神地描绘出雾色之美,以展现黄昏中雾气萦绕水光粼闪的美丽画面㊂而在 轻柔而滚动,缓缓流动,然而方位却始终不见有何变化㊂颜色由乳白转成浅灰,终于和带紫的暮色混成一气,不可分别 [2]221中,可以看出,作者用了三种颜色来描写雾色的变化,从乳白到浅灰再到带紫,短短几句,便将暮色间雾气的变化过程细致入微和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㊂湘西是水乡,关于雾的描写一定离不开水,沈从文将雾意象融汇在水的柔美之中,更添其诗意㊂在日光变幻的过程中,沈从文将雾意象颜色的变化寄托于日色流转,显示出了雾色变化的瑰丽多端㊂这两种雾色相结合,便构成了沈从文小说中地理之雾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三㊀情感之雾:蕴于雾中的各色情感情感的寄托在意象的描写中是再常见不过的,沈从文小说中的雾意象也同样如是㊂人物情感一直是沈从文多加刻画的重点,以至于金介甫曾这样评价他对于人性描写的痴态: 沈对于人性思想,不论是东方的或西方的㊁古代的或现代的思想,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而又博采百家㊁探索追求㊂ [9]89 (一)人物的孤独㊁矛盾与隔阂雾,大部分是白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雾气可以像是白色的屏障一样将人包裹在里面,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切断,而这种隔断正象征着人与人之间511第3期陈㊀娟,卢晓玉:沈从文小说中的雾意象的孤独㊁矛盾与隔阂㊂在‘新摘星录“中,沈从文用雾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孤独: 这紫雾占领了海面同地面,什么也看不见㊂我感到绝对孤独,生命俨然在向深海下沉,可是并不如何恐怖㊂ [1]213-214雾气蒙蔽的不仅是当时的海面和地面,还有作者当时的心,雾气将他与他所爱的人隔离开来,生命沉浸于雾中㊂在‘传奇不奇“中,雾则用来表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离,主要讲的是凤凰县西部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故事㊂ 一个大雾早上,终于被几个高枧乡下壮汉,充满狩猎的勇敢兴奋,攻占了干洞口㊂ [10]83满家和田家作为攻守双方,在僵持了17天后,终于进行了下一步的动作 攻占了干洞口后,高枧的汉子们将辣椒与硫磺掺和在一起,朝洞里扇入大量毒烟,不过半天,洞里的人便全被闷死了㊂满家和田家这两个家族群体,是在凤凰县西部的这个小村落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他们并没有接触过外部世界,也没有人来到这个村落里教给他们不好的言行,可是他们仍染上了一堆恶习㊂大多数作品中,农村群体都是质朴向善的存在,可是在这篇小说中,雾气仿佛给这一出农村恶势力械斗做了掩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离透过雾气传达出来㊂此外,在‘冬的空间“中,雾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与隔阂㊂女孩玖关心哥哥,临走前还要嘱托他多听医生的话,可是她二哥却并不放在心上㊂男子A没有做声,匆匆地向广场走去,把身体消失到乳白的薄雾里㊂ [8]245薄雾隔绝了男子与女孩玖之间的交流,亲情便也无处可依㊁无地可着,空空的落了下去㊂男子A在担心着自己的事情,他周旋于女人之间,在为另一个女性害相思,他完全忽略了妹妹的情绪㊂乳白色的雾气是哥哥一手拉筑起来的城墙,雾气两端是两颗不能联结的心,一方主动,一方推拒,妹妹遥望着哥哥,哥哥却决绝而去㊂白色的雾气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沈从文小说中,这道雾障变作了人与人之间孤独㊁矛盾与隔阂的载体,沈从文在对雾气的平缓叙述中道出了剑拔弩张的矛盾以及情感的孤独㊁阻隔㊂(二)生与死的缥缈不定雾作为生死的象征,体现得最为突出的作品当属‘边城“㊂在‘边城“中,雾意象一共出现了四次,而这四次又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烘托着人物不同的情感,象征着生与死的缥缈不定㊂第一次是翠翠对于生死存失不定的害怕,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㊂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 [5]120㊂这个想头是什么呢?是翠翠在担忧爷爷会在什么时候死去㊂雾本身就有着缥缈不定的意蕴,生死也如是㊂命运掌握在谁的手中,又会在何时戛然而止,这些都是未知的㊂翠翠是害怕的,也是迷惘的,她本是一个生长在雾乡里的天真自由的小姑娘,但这时的她却显得心思复杂了起来,她接受不了设想中爷爷的离世,这种淡淡的忧愁萦绕在翠翠心中,也给读者留下了愁绪㊂第二次,雾的出现发生在祖父将船拉过岸边时,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薄雾,仿佛看到了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5]129㊂此时的祖父在薄雾里看到的,是自己不久于人世后翠翠将来的生活㊂爷爷希望趁自己还在翠翠身边时,能为她寻求到一个好人家,他希望翠翠未来的人生过得满足快乐㊂在第三次出现时,雾依旧寄托着爷爷的心绪, 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 [5]167㊂老船夫想起了翠翠的母亲,想起了她母亲与爱人双双殉情的过往,他不想让翠翠再重蹈覆辙,希望能给她安排一个好的归宿㊂这之前船总顺顺家里托人来给翠翠说媒,翠翠以为顺顺是她的爱慕对象二老傩送遣来的,不禁害羞得脸红和脖颈全红了,可是说媒的对象却是大老天保,祖父中意的人也是大老㊂第四次时,翠翠和爷爷来到院子里,坐在月光下的岩石上,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5]188㊂这时的翠翠与爷爷话着家常,雾气氤氲的溪面也静谧如画㊂可是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一时安好,雾气的不定性寓意着生与死的缥缈不定㊂尽管祖父想要在自己生前为翠翠安排好后路,可是后来,天保出海遇难,祖父在洪水中死去,傩送也外出远行,最后还是只剩下了翠翠孤身一人㊂翠翠的身世与祖父的命途皆仿佛这一团雾气,生于缥缈,化作虚无㊂(三)前途与未来的不确定性除了表征生死,沈从文在小说中还经常用雾来象征前途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对于个人而言的前途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在‘边城“中有突出表现㊂傩送背井离乡是否还会回来,甚至是生是死,都是一个未定之数㊂而翠翠的未来又将寄托在谁人的身上,也是不为人所知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 回来! [5]224溪面上的薄薄雾气中,掩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掩埋着他们的前路㊂未来将走向何处,就像雾气一样难以捉摸不得而知㊂每个人的命运都没有定数,但在这个山城中,在这个小姑娘身上,未来的6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不确定性则以更加矛盾的方式突出表现出来㊂在爷爷离世后,翠翠已经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亲人,她唯一挂念着的人又还未回来,翠翠虽然心里期望着,可实际上也并不知晓傩送是否还会回到她的身边㊂其次,是对于集体而言的前途未来的不确定性㊂在‘巧秀与冬生“中写道: 随后却处于一种极离奇情况下,被寒气一压,一齐崩坍下来,展宽成一片一片的乳白色湿雾㊂再过不多久,这个湿雾便把村子包围了,占领了㊂ [10]59 离奇 事件开始于巧秀的逃离,结束于冬生的失踪㊂这一片一片的湿雾将村子里的新生一代困厄其中,逃离变得困难,失踪变得轻松㊂巧秀的逃离源自她不满意强制的婚配关系,她要去追寻自己的爱情理想㊂巧秀出走成功了,但她的妈妈却永久的被埋葬在了这个地方㊂巧秀妈作为一个寡妇,经常被人谩骂欺负,尽管有人利用强迫她,可她仍不屈服㊂可就在巧秀妈和打虎匠的事情被发现之后,族内之人纷纷指责她,老族长更是直接下了沉潭的决定㊂他们将巧秀妈剥光了衣服放置在众人面前,任人观看,巧秀妈挂着石坠站在河中央,船摇摇晃晃将翻未翻,这时老族长心狠手辣地走过去掀翻了船㊂巧秀逃走了半个月,巧秀妈已经长眠潭底15年㊂这份悲哀是会在巧秀身上延续下去,还是让她侥幸逃脱呢?如果雾气之中愚昧落后的本质不曾改变,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巧秀出现,巧秀的出走或许可能是希望的开始,但绝不会是这份悲剧的结束㊂最后,是对于国家而言的前途未来的不确定性㊂在‘芸庐纪事㊃动静“中,雾代表着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困境㊂在北方战起后,军团长抱着病躯义无反顾地再次投身了战场㊂而这时学生们也为他的精神所打动,临别之际争相到水岸边送别他,他们跑着喊着,说 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这时间,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㊂ [2]246小村庄只是一个缩影,被雾气笼住的不止这一个村庄,而是整个中国㊂1943年的中国仍处在14年抗战之中,人民大众仍旧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㊂战争前景还不明朗,就仿佛一团雾气朦胧了前方的路途,看不清未来㊂可黑夜终会过去,面前的迷雾终会消散,我们终将迎来胜利,新中国的光明也一定会来到㊂四㊀沈从文小说中雾意象的成因雾气缭绕的湘西给了沈从文创作雾意象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攫取到了雾意象之美,而对雾意象的青睐也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㊂(一)生活环境的自然养成一个作家的长成往往离不开他所成长的这片土地,湘西作为沈从文的家乡,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别样的雾蕴之美㊂从沈从文自小的生活环境来看,他在小说创作中选取雾意象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㊂沈从文童年时一直生活在湘西,湘西多雾的环境为沈从文的创作奠定了基本的环境基调㊂湘西凤凰县地苦多雾,雾气是他惯看的景色,沈从文14岁前一直与家里人住在一起,他的童年一直在湘西多雾的风景人物中浸润着㊂14岁的他厌倦了学堂,决定跟随地方土著部队当兵,去游历大千世界㊂6年间,沈从文先后随军经行黔北㊁川东及湘西边境各县,又行经沅水一带,让他对各处的雾气风景㊁各色人物都有了深刻的印象㊂行千里路的同时,他也在读万卷书获取着大量知识㊂这段远游经历不仅让沈从文大大增长了见识,也给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㊂沈从文十几岁外出在军队游历的这段时间,他见惯了溪上㊁湖面与山间的雾象,这是他所历经的现实,也是他可以随地取材的用之不尽的灵感源泉㊂而也正是在这种环境的浸润中,沈从文能够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看到雾的千变万化㊁多姿多彩,并用自己充满灵性而又浪漫的笔触将这雾气笼罩下的多情湘西缓缓道来㊂(二)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沈从文幼时在旧时书斋里学习, 来去学校我得拿一个书篮㊂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由‘包句杂志“‘幼学琼林“到‘论语“‘诗经“‘尚书“㊂通常得背诵 [11]㊂这段学习经历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字基础㊂在家里的时候,沈从文因为母亲识字念书,所以能够在其教导下读书认字,而父亲的大书房也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㊂等后来进了部队,他当司书时见到秘书官有两本厚厚的‘辞源“,便爱不释手,天天央求着去借各种各样的书㊂沈从文博览群书㊁以书为友,在这种传统诗词文化的学习氛围中,他阅读了大量古诗词㊂在传统诗美表现格局中,以 雾 为题的古诗词不绝如缕,如李峤的‘雾“, 涿鹿妖氛静,丹山霁色明㊂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李商隐的‘碧瓦“, 雾唾香难尽,珠啼冷易销 ;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等等㊂在这众多的作家作品中,沈从文尤爱李商隐,特别爱读李商隐的诗, 喜711第3期陈㊀娟,卢晓玉:沈从文小说中的雾意象欢诗意清新 凡是擅长写出真性情,哪怕带点艳情的抒情诗,他都喜欢 [9]93㊂这些都给沈从文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早早便对雾意象的使用熟稔于心㊂在后来的学习中,沈从文揣摩旧体诗的遣词造句,也在日常的写作中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细腻书写,从而使其笔下的雾意象既不失雅韵,又具有别样之美㊂(三)诗意风格的主观选择沈从文偏爱舒缓诗意的写作风格,而雾作为一种清虚缥缈㊁浮游而动的意象,显然是符合他的创作取向的㊂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雾意象的诗意与作家的诗性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雾意象在沈从文的笔下发挥了独一无二的魅力㊂在自传中,沈从文强调他受通俗作品的影响较大,可从他的创作轨迹中看出,沈从文偏向于诗意自然的描写㊂沈从文在小说中大量使用雾意象,以雾书写晨起与夜暮的时间流转㊁水光与天色的辉映变幻㊁孤独与忧愁的情绪蕴含,以及对于隔阂㊁生死㊁家国未来的象征等等㊂在这种对雾意象的细腻摘取和生动描绘中,沈从文也彰显出了自己的诗意之风,在其笔下,诗意如雾气般缓缓流淌,流出了不同的人生,讲述了多彩的故事㊂可以说,雾意象的田园之风与创作风格的诗意之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既符合沈从文的创作偏好,也是其写作过程中的主观选择㊂雾笼边城,雾迷人境,沈从文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湘西自然环境㊁情感体验以及生命品格的美好向往㊂自发表文章伊始,雾意象便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屡见不鲜,并对其典雅清新的写作风格发挥着重大作用㊂雾意象的诗性语言与内容的完美融合,是沈从文小说审美价值彰显的必要条件㊂这片雾气给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诗意与清新,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启迪着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㊂[参考文献][1]㊀沈从文.萧萧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2]㊀沈从文.龙朱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3]㊀沈从文.柏子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50.[4]㊀沈从文.友情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5]㊀沈从文.边城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6]㊀沈从文.泥涂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11.[7]㊀沈从文.贵生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8]㊀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9]㊀金介甫.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M].符家钦,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10]㊀沈从文.雪晴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11]㊀沈从文.自传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2:15.The Fog Imagery in Shen Congwen s NovelsCHEN Juan,LU Xiaoyu(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421001,China)Abstract:㊀Fog is a prominent image in Shen Congwen s novels,which has various forms of expression,such as the time flow of morning and night,the reflection and change of water and sky,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of loneliness and sorrow,as well as the sym-bol of estrangement,life and death,and the future of home and country.The foggy Xiangxi gave Shen Congwen a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his creation of fog imagery,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made him grasp the beauty of fog imagery,and fog imagery also conformed to Shen Congwen s creative preference,which was his subjective choice in the writing process.Key words:㊀Shen Congwen;㊀novel;㊀fog imagery(本文编辑:魏玮) 8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长河》中河流意象浅析《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描写湘西下层人民的生活。
在《长河》中,河流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之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文本中河流这一印象。
一、河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流的现实功用)作者在题记中说:“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人们生活在辰河两岸,依赖辰河生活,辰河见证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分分秒秒。
河流是人们交往、出行、进行经济活动的交通媒介。
“他预备过河去看看。
”老水手想把“新生活”到来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好兄弟滕长顺。
“到河边他准备过渡。
”坐船过河是他到对岸的唯一途径。
“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凡由辰河出口的黔东货物,桐油、木材、烟草、皮革、白蜡、水银、和染布制革必不可少的土靛青、五倍子,以及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花纱布匹、煤油、自来火、海味、白糖、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
”所有的货物都要装到船上,然后借助河流运到市场,才能完成经济活动。
“当地橘子园虽极广大,菜蔬杂粮产量虽相当多,却全由生产者从河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下游,不必需另外经由什么庄号上人转手。
”产品生产量稍大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船只。
船依靠河流而存在。
会长要去看长顺的橘子园,“两个人当真就过河下萝卜溪。
”老水手“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
”夭夭要到河对岸找老水手满满,“河边本有自己家里一只小船,”不坐它,“反而走到下游一点金沙溪溪口边去。
”夭夭要坐装运蔬菜的船。
即使选择不坐自己家的船,选择借助别人的帮助,但还是得坐船。
纵观全文人们不是开船渡河,一坐就是数月,或是串门到对岸,都必须过河。
河流连接的不仅是河的两岸,更多的连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的两个世界,两个有些许差异的现实世界和没有区别精神世界的世界。
沈从文小说中“船”意象的文化分析关键词:沈从文“船” 文化摘要:文章结合沈从文某些具体的小说文本,分析“船”意象所寄寓的文化内涵。
文章认为,沈从文小说中“船”的意象表达了他将审美意识朝向山水自然和平凡人家的创作理念,这种关注民间的心理意向贯注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关爱与同情。
“船”的意象已经融入沈从文的文化精神层面,成为他表现湘西生活的文化符码和艺术隐喻。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京派作家的代表,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拓荒者。
他出生于荒僻而风光秀丽、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生活的变故让沈从文14岁就涉足社会这个大舞台,先后做过卫兵、班长、文书等工作,这种底层生活的体验使他能够对社会历史中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感同身受。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对于农人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
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
”①而湘西纯朴美好的风土人情又培育了他善良怜悯的美好德行,使其能够用充满诗性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亮丽而忧伤的乡土画卷。
对故乡纯朴文化的眷念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泉,如《还乡》和自传性散文《我所生长的地方》对自然和谐的生活所抱有的文化期许,似乎成为了沈从文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乡愁。
带着对故乡和劳动人民深切的爱意,沈从文充满诗性的眼停在那些卑微而渺小的生命之上,在沅水流域,在辰河与洞庭湖畔,在边城的茶峒边缘,在那各式各样的船上,沈从文以作家的责任与良知书写着文化与人性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有沈从文寄予的理想召唤,同时也有绝望的梦魇。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重点分析沈从文小说中船的意象,凭借船的意象抵达沈从文苦心经营的艺术港湾。
有山和水的地方,就必然有船。
船是人们用木头或者铁等物质制造出来的交通工具,船可以方便人们从水上出行,可以运送东西,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物。
在现代人的眼里,船是水面浮动的精灵;在某些诗人的笔下,船可能会成为漂泊生活的隐喻。
但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船的意象却表征出更为丰满的文化内涵。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摘要】文章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
在小说中,白塔是一种重要的象征,代表着信仰、守护、力量和希望。
白塔与边城紧密相连,象征着边城的文化和历史传统。
在小说情节中,白塔不仅是背景的一部分,还承载着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随着情节的发展,白塔意象也有着变化,从最初的宁静神秘到后来的凄凉落寞。
通过分析白塔意象,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内核。
最终,白塔意象在《边城》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引发人们对生命、信念和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白塔意象, 边城, 《边城》, 象征意义, 小说情节, 变化, 启示, 深远影响1. 引言1.1 白塔意象在《边城》中的重要性《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白塔这一意象在整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
白塔作为小说的重要意象,不仅仅是一种对具象事物的描绘,更是作者用以抒发思想情感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整个故事情节中,白塔的形象始终贯穿始终,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白塔在《边城》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可以代表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象征着边疆地区的守护者与安定。
白塔还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代表着对故乡和家园的眷恋与思念。
在小说中,白塔常常与边城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联系,凸显了边城这一地域的特殊性和独特魅力。
白塔在小说情节中的体现不仅为故事增添了诗意的色彩,还为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力。
白塔意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深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白塔意象的分析和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体会到作者对人性、家国情怀和命运的表达与思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白塔意象在《边城》中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思想深度。
2. 正文2.1 白塔的象征意义白塔在《边城》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绘了小城边城白塔的壮丽景色,白塔成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
白塔在小说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边城的繁华与边境的孤寂,体现了沈从文对边城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独特感悟。
白塔是边城的象征之一,代表着这个小城的繁华与富饶。
小说中描写了白塔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的景象,白塔上的金碧辉煌的塔顶,映衬着白塔的千年历史。
白塔旁边是繁华的市集,人来人往,商贾云集,描写了小城贸易兴盛,繁华热闹的场景。
白塔的存在,使边城不再是边陲的小镇,而成为一个繁荣富饶的城市,展示了边城的崛起与边境的富饶。
白塔也象征着边境的孤寂与伤感。
白塔矗立在城的最边缘,远离城市中心,凝视着辽阔的无垠草原。
白塔周围没有繁华的市集,只有一片荒凉与寂寞。
白塔上的牌匾上刻着“映碧与天堑”,寓意边城与天堑相望,与外界孤立,与城市中心隔绝。
小说中还描写了夜晚的白塔,月下的白塔黯然失色,无人问津,寂寞而伤感。
白塔的存在,使边城的边境地带充满了孤寞与伤感的氛围。
白塔还象征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小说中描写了青年人周楚楚对白塔的钟爱和追求。
周楚楚在小说中被描绘成一个梦想家,他渴望逃离边城,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在他的心中,白塔象征着未知世界的边境,代表着他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而周楚楚的梦想在小说最后成为了一种绝望,他最终无法逃离边城,追求他的梦想。
白塔的存在,展现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和对宿命的无奈。
《边城》中的白塔意象在小说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边城的繁华与富饶的象征,也是边境的孤寂与伤感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白塔这一意象使小说更富有诗意和哲理意味,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白塔意象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边城》这一经典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湘西边陲的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小说中白塔意象贯穿全篇,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白塔在小说中作为背景设定,象征着边陲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白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耸、庄严、崇高的形象,意味着文化的底蕴与边境的守护。
湘西边陲地区多山峻岭,人文环境相对封闭,白塔作为边陲地区的典型建筑,承载了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将小说中的故事置于这样的背景下,暗示了边陲地区个别的封闭性和特殊性。
白塔在小说中是男主角白流苏和女主角罗莹之间爱情的见证与象征。
白流苏是一个积极正直、勇敢坚强的年轻人,他在白塔中咬住了一直逐渐滚下来的巨石,用自己的力量逆流向上,象征着他对爱情的坚守和付出。
而罗莹则以白塔作为寄托,她渴望象白塔一样高尚崇高,憧憬着远离平凡的生活。
他们之间的爱情发生在白塔背后的山间水乡,寓意着他们的爱情是与现实相隔离的,纯洁而美好,却又注定不可能长久存在。
白塔还象征着人性的纯真与折损。
在小说中,白流苏的纯真与善良在一系列的打击和压抑下逐渐受到磨灭,最终沦为懦弱的无能之人。
而罗莹虽然是个纯洁善良的女孩,但她在面对现实的种种压力和诱惑时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与梦想,最终也像白塔一样坍塌。
白塔在小说中成为了这种无辜纯真的牺牲品,暗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辩证认识。
白塔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小说的白塔也成了白流苏和罗莹的心灵归宿,他们化为塔上的烟花,飘散在半空中。
这种境界不仅象征了白流苏和罗莹在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力与遐想,更寓意着作家对故乡的眷恋,对边陲文化的忧思与追念。
白塔作为《边城》中的重要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它既是边陲地区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见证和人性的折损,更是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通过白塔意象的运用,作家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得整个故事在一种美丽而庄重的意象中得以展开。
鉴赏简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性爱意象李小娟 朱法凯 闽南师范大学摘要:沈从文小说中有大量的性爱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生命意象,一种是非生命意象。
非生命意象组合为生命意象的环境。
生命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植物意象,一种是动物意象。
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可进一步理解沈从文的小说,亦可借之一探性爱文学的书写道路。
关键词:沈从文:性爱;生命意象;非生命意象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的基本欲望,人类所从事的文艺活动,其实是性的转移和升华。
[1]沈从文的很多小说都以情欲为基本主题。
这种书写方式直接影响了其小说的表现方式。
综观沈从文的小说,会发现其小说中有大量的性爱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生命意象,一种是非生命意象。
非生命意象组合为生命意象的环境。
生命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植物意象,一种是动物意象。
借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可进一步理解沈从文的小说。
亦可借着一探性爱文学和情欲书写的道路。
一、非生命意象:“湘西”的“山水”和“云雨”沈从文的小说的“山水”意象弥散着情欲,遮隐并庇佑着人的欲望。
“山”永远是青翠的,其幽静、安谧之特征曾为无数人所向往,乃至于沈从文本人在其人生的谷底,也曾数次为自我所欺,并甘愿受此自欺,将家乡美化,来为其“希腊小庙”打住地基。
但是,若是从文本来看,则其山更多的是故事的发生地。
一切幽静的场所,都徘徊着一些孤寂的灵魂,这些灵魂寻着“性”的气息,在其空域中生存,各自演绎其独特的故事。
《萧萧》[2]里的主人公,是在山上和“花狗”做的“糊涂事”,“三三”是在山上的隐蔽处,发现了那个可爱的“白衣白褂的男子”。
一切巧合的事情,总离不开山。
山是爱情的庇护所。
谁到了这里,都可以一吐心事,将自己的秘密和山靠在一起。
和山相对的是“水”。
“水”是沈从文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水”的韵律,并对其加以发掘。
但是,其实,这里的水,可能更多的是象征着一种情欲的流淌。
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边城白塔为象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白塔作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不仅是物质存在,更是作者对于生命、时间和道德的思考。
本文将试析《边城》中的白塔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并揭示其对人物与故事的影响。
白塔在《边城》中具有地理、历史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白塔是边城的一大地标,它矗立在山脚下,屹立于湄公河畔,是边城的象征性建筑、信仰中心和历史见证者。
白塔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了边城的标志,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承载了边城的历史和文化。
在小说中,白塔的形成与变迁,也反映了边城历史上的变化与发展。
白塔还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寺庙的一部分,代表了信仰和神圣。
白塔在小说中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承载了历史和宗教的意义。
白塔在《边城》中具有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白塔是人们心中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它不仅代表了信仰和神圣,更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宁静之地。
在小说中,白塔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希望,是人们祈祷的场所。
尤其是在战乱频发的年代,白塔更成为了人们的指引和力量来源。
在小说中,白塔也因为战乱而被毁坏,这种精神上的损失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迷茫。
白塔在《边城》中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具有了精神上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白塔在《边城》中还具有道德上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中,白塔是边城的一大信仰中心,它代表了人们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在小说中,白塔的存在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它象征着人们对于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
随着故事的发展,白塔的毁坏也意味着边城道德的沦丧和价值体系的崩溃。
白塔在《边城》中具有了道德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象征,更承载了人们道德信仰的意义。
《边城》中的白塔意象不仅是地理、历史和宗教的象征,更具有了精神和道德上的意义。
它是作者对于生命、时间和道德的思考,也是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变化的揭示。
通过对白塔意象的分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内涵,更能够领悟到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沈从文《边城》意境解读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通过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传达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意境。
其中的意境也是其中一大看点,值得较为深入的解读。
《边城》的主人公克家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南方人,他的性格温文尔雅、深居简出,和北方的刚烈、豁达的性格截然不同。
整个小说通过克家让和他所在的“边城”来寄托沈从文对于南北文化差异的体察。
首先,小说里的意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其二是对于人性的探讨。
大自然在小说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种自然元素被细致而生动地描绘,同时也通过自然变化来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
其次,对于克家让的性格描写,沈从文非常细致地解构了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追求、决断、坚持和自我克制,都是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一些看法,以及对于人性理性和感性的平衡的一些呼吁。
总体而言,沈从文的《边城》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性的关系,也表现了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异。
小说中呈现的意境深刻而富有
情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能够
感受到这种意境的深远影响,与作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里面的人性美是许多人喜欢《边城》的原因。
但是《边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义,你是否指导?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沈从文创作中所关注的是人类发展中的本质问题——人本身的健全性。
他将湘西世界与都市商业社会相对照,通过湘西世界来审视和健全人生。
沈从文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将自己拉离那个时代,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构思和创作,使作品具有“浓浓的地方风貌,淡淡的时代色彩。
”《边城》就是最能体现他这一创作思想的作品。
《边城》以二男一女的爱情悲剧为基本框架,讲述了一个哀婉曲折的动人故事。
掌管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
最终兄弟俩却一个身亡,一个出走,老人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死去。
小说除了小儿女爱情之外,还拓展情节容量,讲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亲的故事。
其中描写了人与人的冲突,但冲突中格外和谐。
翠翠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仍保持安然。
安然地摇着老船公留下来的渡船,等着那可能明天会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的情人傩送。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意蕴的定位。
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部证明人性皆美的著作。
被称为是“歌颂人性的至善之美”,“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类似的论述我们可见于许多相关的论文中。
安徽大学中文系的刘永泰认为《边城》中的人性并非优美健全反而是一种人性贫困的体现。
认为《边城》中太看重“原始的丰富性”,这是一种人性诸多要素没有充分展开前的原始的的充满、原始的丰富,沈从文无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想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无法看到人性的扭曲比人性的贫困更好,仅仅看到既有的社会形式对人性的压抑,缺乏足够的历史眼光。
现代文学重要评论家凌字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中提出,《边城》是现实的。
提出《边城》中存在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描写了很现实的东西:翠翠母亲故意饮大量江水而死,表明这个边城中仍存在某种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再如团总顺顺先给大儿子天保提亲,有很浓的宗法印记;而大段对傩送的对象送来的丰厚陪嫁的描写,则有一种利益取舍关系在其中。
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解读作者:闵宇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意象作为一种情感象征,蕴含着作家的写作意图,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
文学作品通常借物抒情,凭借象征事物来隐喻某种象征意味,即意象的象征性。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船的意象、植物意象、色彩意象、时间意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对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意象解读作者简介:闵宇红(1972.5-),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02前言:沈从文是一位文学巨匠,他不仅性格独特,其作品也别具一格,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了两大美:人情美、人性美,充满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色以及地域色彩,其作品中也蕴含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意象。
值得学者关注的是,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可供发掘和探究的意象,因此学者对此类意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1.船的意象解读船的意象主要表现在沈从文对美好山河和平凡人家的描述,这类作品的描写,同沈从文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息息相关。
沈从文在湘西水乡里长大。
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这种审美意识的产生,使沈从文在生活中,非常关注能够体现湘西水乡的特殊事物,并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描写,最终向世人展现湘西特殊的风土人情。
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承载了沈从文的审美理念。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通过船来表现湘西山水之间的轻盈,以及当地靠船为生的风土人情,这是他写作中的一个审美惯性。
例如《腐烂》中写到:“从南端来了一只船,从那桥洞下面黑暗处,一个人像是用一只看不见的手使船慢慢的移动,挨近了粪船。
” “那船靠近粪船了,船与船互相碰撞着,发出木钝的声音,河中的水微微起着震荡。
”文中对船的描述,烘托了周围环境的安静,而且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好铺垫;在《石子船》中,文章的开篇就写道:“在名叫康村的河岸上停下了空篷船一只”;“在月下,有傍着各帮的船尾划着小划子的人曼声叫卖猪蹄子粉条的声音,这声音,只像他是为唱歌而唱歌,竟不像是真在那里招引主顾。
桨的拍水声,也像专为这歌声搭拍而起。
”“在水上远处,又可听到摇橹的歌声,声极清,又极远一切可以说非常美。
”船不仅是沈从文笔下一道别树一帜的风景,它还是体现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寄托物;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对流水以及船只的刻画,更是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
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
船来时,小孩子的想象,应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
”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沈从文在小说中大量描写了船的意象,说明他想通过这个典型的意象,活灵活現的向人们展现湘西水乡的风土人情,还原湘西水乡真实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而沈从文由心深处发出的返乡意愿,也体现出他对现代文明的抗拒。
2.植物意象解读沈从文后期的作品《长河》以及部分散文中,都提到过这种充满湘西地域特色的植物,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对虎耳草的喜爱。
虎耳草是湘西颇具代表性的植物。
在沈从文的心里,虎耳草代表着家乡,是自己思乡之情的承载物,即使是自己离乡背井多年,沈从文都会在住处种一盆虎耳草,汪曾祺曾说过,沈从文在家中的椭圆形小小钧窑盘里,种了一盘虎耳草,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见过这种草,其实这草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中摘下的草,沈从文最喜爱的草。
听说虎耳草的名字根据拉丁文的直译是“割岩者”,因为它喜欢在岩石的裂缝处生根发芽,长年累月,锲而不舍地集聚能量,或许在某一天就可以把岩石割开。
这意思,也是汪曾祺在写沈从文时,特意提到的一点,大致是说沈从文喜欢用一个生僻词“耐烦。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而他想要赞许别人时,也经常是“要算耐烦”。
沈从文备受湘西风土人情影响,更是与虎耳草坚忍不拔的品性相迎合。
此外沈从文描写的植物还有另一个特征,饱含神秘色彩。
沈从文是汉、苗混血,他踏出湘西沅水的同时,这片巫楚大地也给他的精神世界,灌入了天生的神秘色彩。
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神秘色彩,如《神巫之爱》《龙珠》《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阿丽思中国游记》等,在此类小说中,沈从文将神话传说与人世间的美好事物相结合,融会贯通,然而寄托美好理想的仍然是作者文中的自然天地,此外沈从文又将自然中的植物意象赋予神话的内在,使和谐之气环绕在天、地、人之间。
如《阿丽思中国游记》写到:“一株树,又不是凭它结果子多,又不是凭它门阀好,居然做许多阔太太家的干亲戚,一年四季成天有千金小姐公子少爷,由奶奶带来为干妈作揖磕头,这没有理由,简直比许多人类无理由被人尊敬还糊涂。
”文中的“树”具有神性,不可以当平常的树木进行采伐,此树给人营造出虚无缥缈的幸福感,而它被赋予的神的象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然环境,也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皆平等。
3.色彩意象的解读沈从文在其作品中,特意对意象进行了选择以及构造,在同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更是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式,实属难得。
此外他的小说中充满浓厚的色彩语言,并由此产生了色彩意象。
除了常见的红、黄、绿、蓝以外,白、青、灰、黑也在其作品中赋予了深远的含义,哲理性十足,这些都是他描绘自然风景、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感悟人性时,异常重要的寄托。
如《新摘星录》中:“天上白云和乌云相间处有空隙在慢慢扩大,天底一碧长青,异常温静。
傍公路那一列热带雨林,树身高而长,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树叶子被雨洗过后,绿浪翻银,俨然如敷上一层绿银粉。
入眼风物清佳,一切如诗如画。
”以及《阿黑小史》中:“站在门边望天,天上是淡紫与深黄相间。
放眼又望各处,各处村庄的稻草堆,在薄暮的斜阳中镀了金色。
各个人家炊烟升起以后又降落,拖成一片白幕到坡边。
远处割过禾的空田坪,禾的根株作白色,如用一张纸画上无数点儿。
一切景象全仿佛是诗,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
”通过相关的作品可以看出,沈从文在潜意识里,喜欢通过色彩来创造意象。
淡白微青、银红、淡紫、深黄等色彩,当真是运用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使五颜六色的画面,自然地注入其作品中。
沈从文特别擅长观察并捕捉自然美景的色彩,以及色彩不断变化的场景,例如小说里写白雾“成团”“成饼”,像“绿浪翻银”,这些都是沈从文独有的色彩风格。
这些色彩意象也成为了其作品中,令人惊叹叫好的部分,它常常将读者引入一种淡泊、舒适的意境中,而且它和文中其他部分也异常融合。
在《如蕤》中,对东海上云的描写,就运用了“海”、“海面升起的阵云”、“空中的云彩”以及多种云彩等色彩意象,描绘出海的宽广,云的变幻莫测、无拘无束,但是这全部都隐喻了主人公如蕤,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以及期盼新颖、自由自在生活地到来。
4.时间意象的解读转瞬即逝的时间是沈从文作品中的特殊意象,夜以继日,四时循环的时间模式,同人的生命历程融合在一起。
假如把时间分为曾经、现在、未来,沈从文对曾经的世界包含无限的思念之情,对现在和将来则抱有几丝愁苦和担忧。
自然的、没有意义的时间被沈从文灌入了情感界定,时间成为了一道界限,过去是拥有人生意义和美好愿望的地方,现在却出现了沦落的局面。
沈从文对事情的认识具有反复的特点,这种时间、历史的轮回,使他对人生的轮回倍感哀叹。
在小说《边城》里,前后度过了三个端午节,一样的赛龙舟、捉鸭子的端午节仪式冲淡了时间的差距,不同的时间像是在一样的节庆仪式中轮回流转,时间的距离不见了,这种强烈的节日符号令人分不清,到底是过去还是现在。
经年累月,命运的无常以及悲惨的爱情,翠翠踏入与母亲相同的人生历程,即使老船夫意识到这种轮回,并且极力协助翠翠摆脱它,但翠翠最终仍没有逃离这种命运的怪圈。
小说《萧萧》中,萧萧成為媳妇时,她的丈夫还未满三岁,之后萧萧被男子花狗的歌声所吸引,并爱上了他,然而接下来萧萧面临的是,“发卖”到远方,或是“沉潭”淹死,成为丑陋乡间习俗的牺牲品,未曾想她生下了一个团头大耳的男婴,使全家都很高兴,因此没有遭受这场灾难,小说可以就此完结,然而沈从文又补充了小说的叙述,二十年过后,萧萧的儿子也找了一个大六岁的媳妇,故事的结尾写到:“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婴儿,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这段耐人寻味的叙述追加,体现了时间的轮回反复,示意了两代人相互交融的命运,这种微贱命运的循环,造成了人人一样,世事轮回的凄惨场景。
沈从文在小说里,其特殊的叙事时间上的特点,把轮回式的命运,通过文本时间表达出来,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5.小结沈从文通过多种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古老湘西世界生命形式的探究,以及对湘西文化的现代化认识,使实际生活的具体性以及艺术象征的假设性,实现了完美地契合,使读者能够通过作品里的形象体会更深层次的意义。
意象对于沈从文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方式,更是自己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通过它来探求生命和永恒。
参考文献:[1]康长福著《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沈从文着《沈从文全集》第1-2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2.[3]《沈从文文集》[M]. 第七卷.小说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92.[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9.[5]沈从文. 沈从文集--从文自传(精)[M].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6]沈从文.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谈艺术与文物》[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7]沈从文. 沈从文代表作.下[M]. 华夏出版社, 1999.[8]蒋军格. “乡下人”角色认知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4):71-73.[9]张体坤. “乡下人”看世界——论沈从文的女性观及其创作[J]. 教师教育学报, 2007, 5(5):128-131.[10]王毅. 试论沈从文创作中的宿命观[J]. 贵州社会科学, 1996(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