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角色
- 格式:doc
- 大小:872.50 KB
- 文档页数:4
粤剧曾小敏简介粤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等地都拥有广泛的传承,其中著名演员曾小敏更是成为了广东省粤剧名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曾小敏的简介吧。
一、曾小敏的背景曾小敏,原名曾翔宇,1935年出生于香港。
曾小敏从小就对戏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后来成为粤剧演员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家庭教育中,祖父是家喻户晓的曾江英先生,更让他具有了坚实的艺术传统基础。
二、曾小敏的艺术生涯曾小敏14岁那年,在李小龙的一部电影《猛龙过江》中担任了龙老爷周涌的配音工作,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曾小敏于1956年进入了广东省粤剧团,并成为主演。
他为粤剧贡献了40年的时间,演出了无数经典剧目,其中代表作有《陈三五娘》、《冯雪峰》、《赵婆》、《鹗峰危楼》等,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曾小敏的荣誉曾小敏先生多次被评为广东省一类演员,1988年还曾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艺术贡献奖”,1991年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2002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在2003年,曾小敏还获得了香港艺术总会颁发的“杰出艺人大奖”,成为粤剧界的传奇人物。
四、曾小敏的艺术风格曾小敏在粤剧表演上注重演员的肢体表现和粤剧曲艺性的音律表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的篇章唱腔以雄浑有力的嗓音、宁静柔美的音容、感人至深的诗情画意而著名。
在角色塑造上,曾小敏更是体现了粤剧的时代特色,将传统文化元素与亲情、友情、爱情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融合在演出中,让观众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表达。
以上,就是曾小敏的简介。
他对粤剧艺术贡献卓越,曾小敏的艺术风格更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人性特色巧妙地融合在演出中。
相信粤剧的传统文化和精髓在曾小敏和更多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一定会流传下去,为我们的文化底蕴增添光彩。
粤剧的角色行当粤剧的角色行当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 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
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武生: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面”、“震手”等特技。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
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 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
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花旦: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粤剧《风雪夜归人》全剧内容介绍一、剧情简介《风雪夜归人》是一部经典的粤剧,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广州,主要围绕着两个家庭展开。
男主角程家豪是程家的独子,女主角杨秀芳则是杨家的独生女。
程家和杨家本是世交好友,两家为了增进感情更早时便商定将两个孩子订婚。
然而,当程家遭遇悲惨变故后,程家豪被迫离开广州到外地求学。
在离别之前,他与杨秀芳约定长相厮守。
时间过去了几年,程家豪学成归来时已经成为一位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然而,在他回到广州的那个风雪夜晚,他却发现杨秀芳已经改嫁给了富商陈氏,并生下了孩子。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程家豪内心十分痛苦。
他决定离开广州,并投身于革命事业。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并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领袖。
然而,命运却让程家豪与杨秀芳再度相遇。
杨秀芳得知程家豪的身份后,内心激动而矛盾,她既想重新和他在一起,又担心自己已经有了家庭和责任。
最终,在众多曲折离奇的情节之后,程家豪和杨秀芳决定放下过去的痛苦与纠葛,选择重新走在一起。
这是一个充满波折和挫折的爱情故事,也是对于传统观念和现实选择的思考。
二、角色介绍1. 程家豪•性别:男•年龄:20岁至30岁•个性特点:聪明、正直、坚强•剧中角色发展:从一个受挫折打击的年轻人到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革命领袖2. 杨秀芳•性别:女•年龄:20岁至30岁•个性特点:善良、勇敢、忍耐•剧中角色发展:从一个受命运摆弄的女子到最终选择追随自己的爱情3. 陈氏•性别:女•年龄:30岁至40岁•个性特点:聪明、现实、有野心•剧中角色发展:从一个杨秀芳的丈夫到最后为了杨秀芳的幸福而放手三、剧目特点1. 粤剧风格独特《风雪夜归人》是一出经典的粤剧,以广东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粤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表演形式而闻名,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展现故事情节。
2. 情感真挚动人该剧以爱情为主线,深入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纠葛和挣扎。
粤剧行当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角色体系。
清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成立行会组织“琼花会馆”时,脚色行当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
清同治年间以后,十大行当变化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正旦、花旦、公脚、总生、净和丑。
每个行当下还细分多种类别,如旦行的闺门旦、刀马旦、老旦等。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行当逐渐失传。
现时则以文武生、花旦、丑生行当较为常见。
文武生是别的戏曲剧种中没有的,具有粤剧特色的行当,要求演员既能胜任文质彬彬的书生,也能饰演威风凛凛的武将。
末末为十大行当之首,末脚分公脚和总生两类型。
多扮演年老文弱的人物。
如《三娘教子》中的薛保、《香花山大贺寿》中的曹国舅、《访臣》中的赵普、《六国封相》中的太监之类。
公脚和总生必须挂须演出,公脚多挂“白三绺”或“白五柳”,讲究须功和眼神的运用。
净净又称大净或花脸,曾在粤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多演中军、旗牌、差役,老家院等角色,有时也演有姓名的角色,如地位较高,性格暴躁的曹操、性格刚强的包公等。
在传统剧目“大排场十八本”中,《三下南唐》、《五郎救弟》、《孝忠卖武》、《打洞结拜》等都是净脚的首本戏。
生“生”在古代社会是读书人的统称。
粤剧早期的“生”又称正生,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生后来又发展为正生和武生,演出中都是挂黑三绺和黑五柳,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如有身份地位的文官武将,文武兼备的角色。
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戏,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功底要扎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如表现人物的激愤心情时,要跪步走单边配以左右拂须动作,还有“震翅”、“震须”、“震手”等特技。
旦旦又称正旦,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早期粤剧全用男演员扮演旦角,称之为男旦。
现在旦角又分花旦、武旦等。
论粤剧舞台表演程式及技巧摘要: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由人物形象、表演情节、场面、布景和音乐等共同组建成戏曲舞台这一综合艺术。
在戏曲舞台上最重要的是要求演员能够饰演好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变化多端的人物形象,其演员须具备相当高的表演技巧,在表演过程中演员所表达出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才能够使戏曲文化艺术绽放光彩。
粤剧是戏剧的一种,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程式和技巧,通过在多姿多彩的表演中,合理的使用其自身演绎技巧来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和风貌。
关键词:粤剧;作用;表演程式;技巧粤剧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精髓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
粤剧中的角色种类繁多,具体分为十大行当,不同的角色也应有其相对应的表演程式及技巧。
戏剧源自于生活,都是通过艺术的美化、创新而成,为了能够让粤剧表演的曲尽其妙、动人心弦,粤剧演员需要针对各种各样的剧情、角色,将自己精湛的演绎技巧展示出来。
1.十大行当的表演程式和技巧1.1旦行的地位和作用程式在粤剧表演艺术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花旦在粤剧中是一名特别重要的角色,例如:《铁弓缘》当中的陈秀英、《小放牛》当中的村姑、《拾玉镯》当中的孙玉娇,尽管这些花旦在舞台上看似装扮相同,但是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此每个角色都要求有各自相对应的个性化程式:《铁弓缘》中的陈秀英出自官宦家庭,之后家族衰落跟母亲靠经营茶馆为生,导致其任性的独立性格,在经过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之后学会了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坚毅果敢、有胆识,对爱情表现出果断和坚决,她心系匡忠,运用了“大圆场、翻身”等武生的程式来表达对匡忠的情意。
《小放牛》中的村姑则是另一种程式设计,天真浪漫的小女孩,在赶牛回家的路中,偶遇牧童小哥,两人打闹嬉戏,小跳、马鞭、原地翻身卧月、蹉步、后踢等都是小旦应有的表演程式。
《拾玉镯》中的孙玉娇是一名深居简出的大小姐,经过严格的家庭管教,导致其性格温顺且拘谨,遇见意中人傅鹏面露羞涩,眼神下垂,用手巾遮挡自己的脸,表现出其拘束之态和羞色,通过穿针引线、喂养家畜、小圆场等程式设计展现小旦应有的纯朴、善良和天真【1】。
广东粤剧简介广东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
公元1958年,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
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
在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同时期电影开始蓬勃,粤剧吸引力大减。
可是后来创作的粤剧电影重新把粤剧带入电影院,使粤剧重获昔日光辉。
当时著名的粤剧电影有“蟹美人”、“龙王三宫主”、“黄飞虎反五关”、“万里琵琶关外月”、“四郎探母”、“宝莲灯”、“双仙拜月亭”、“红娘”、“夜光杯”、“千面美人鱼”、“香罗冢”等等。
20世纪50年代末,香港的粤剧形势不妙,当时红伶芳艳芬因为结婚而退下来,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离开香港,连红透半边天的新马师曾都不大热衷于演出。
幸好后来麦炳荣和凤凰女组织班霸“大龙凤剧团”,有谭兰卿加入,并由林家声担当小生,演出很多著名剧目《百战荣归迎彩凤》、《刁蛮元帅莽将军》、《三夕恩情廿载仇》《彩凤荣华双拜相》、《凤阁恩仇未了情》等。
不久,陈好逑与林家声另立新班“大龙凤剧团”。
及后新的剧团纷纷迭起,包括羽佳的庆红佳剧团、何非凡的非凡响剧团、林家声的庆新声剧团。
《三夕恩情廿载仇》小生花旦造型:广东粤剧很受群众欢迎,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钟馗嫁妹之上路全剧唱词
摘要:
一、粤剧《钟馗嫁妹》简介
1.作品背景与故事来源
2.主要角色介绍
二、上路全剧唱词概述
1.剧情概述
2.唱词特色与表现手法
三、唱词内容详解
1.钟馗与妹妹钟媚的对话
2.钟馗与鬼差的互动
3.钟馗嫁妹的过程及寓意
四、作品艺术价值与影响
1.传统粤剧文化的体现
2.钟馗形象的传承与创新
3.对后世戏剧的影响与启示
正文:
粤剧《钟馗嫁妹》之上路全剧唱词,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粤剧作品。
剧中讲述了钟馗,这位驱鬼辟邪的神祇,为了让妹妹钟媚有个好归宿,不顾自己的身份,为她寻找夫婿的故事。
全剧唱词特色鲜明,运用了粤剧特有的声腔、曲调,结合了广东地方语言
特点,表现力强烈。
在剧情方面,上路全剧唱词围绕钟馗嫁妹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描绘。
钟馗与妹妹钟媚的对话,展现了兄妹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钟馗为了让妹妹幸福,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钟馗与鬼差的互动,既展现了神祇的威严,又通过幽默的对白,为剧情增色不少。
在钟馗嫁妹的过程中,剧情紧张而富有戏剧性,寓意着美好的爱情与婚姻。
《钟馗嫁妹》之上路全剧唱词,是粤剧艺术的瑰宝,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既传承了粤剧文化的精髓,又巧妙地将钟馗形象进行了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启示了后世戏剧创作者,如何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小知识科普,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
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
粤剧的表演方式
粤剧的表演方式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
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介绍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源远流长,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在不同地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剧种,其中著名的有京剧、粤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秦腔等。
1.京剧(Peking Opera):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结合了唱、念、做、打 (唱、白、舞、功)的表演形式,注重武打、舞蹈、唱腔和化妆。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角色分为生、旦、净、末等行当。
2.粤剧(Cantonese Opera):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广州话为主要表演语言,曲调优美多变,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重视歌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形式,以及独特的打击乐器伴奏。
3.越剧(Yu Opera):越剧是江苏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源于苏州地区,以苏州话为表演语言。
越剧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婉转优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剧情多以浪漫爱情故事和历史传奇为主题。
4.黄梅戏(Huangmei Opera):黄梅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唱腔激越明快,以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简练优美。
5.其他剧种:中国传统戏曲还有许多其他的剧种,如豫剧(河南地区)、评剧1/ 2(北方地区)、川剧(四川地区)、闽剧(福建地区)等,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音乐、服饰、化妆、表演技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
虽然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但传统戏曲依然在文化传承、演出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保护。
2/ 2。
概述广东当地粤剧文化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
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
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
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
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
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
咸丰四年,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
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
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
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
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
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
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
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
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
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艺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参加了孙中山倡建的同盟会的活动。
社会上有人组织志士班,通过推行粤剧改良的活动,借以宣传民主革命的主张。
之后受到粤剧改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需以变革求新的精神与方兴未艾的电影进行竞争,粤剧综合艺术的各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